第一图书网

新课程

叶红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

叶红  

页数:

115  

字数:

132000  

内容概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改革也相应地在全国铺开。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正在实验的基础上广泛推广开来。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新课程理念能否在个体课堂教学中实施,从而达到课程改革实验的目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能否领悟课程改革的目标,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地改革和创新。 本书是一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专著,全书从“课程目标”的阐述入手,逐步深入到“课程内容”、“教学活动”、“课程学习”等具体内容,以“小专题”的形式,突出“新课程”的“新”字,抓住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这一核心,结合新课程理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进行了分析。本书适合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课程目标 一、什么是课程目标?它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什么关系 二、为什么新课程要提出“三维”教学目标 三、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语文新课程提出了怎样的课程目标 五、怎样理解语文新课程的课程目标 1.对语文课程目标思路和呈现方式的解释 2.对课程总目标的理解 3.对第四学段阶段目标的理解 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程目标中处于什么地位 七、语文新课程的“双基”目标有何新意 八、“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怎样具体体现出来 九、如何才能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1.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法之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 2.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法之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情感氛围的体验 3.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法之三:大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十、怎样确切地陈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 1.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 2.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一定要具体、清晰、明确 3.“三维”目标的表述要有机结合 4.对教学目标的陈述要不要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可作灵活处理第二章 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指的是什么?它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1.课程内容的概念 2.语文课程内容例说 3.决定课程内容的因素 二、对课程内容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1.课程内容即教材 2.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体系 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4.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5.课程内容是学生、教师、教材及学习活动的整合 三、当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使课程内容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1.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2.课程内容组织的现代化 3.走向生活 四、对课程内容的要求体现在哪些文件里 五、从课程计划中我们能解读出哪些关于课程内容的信息 六、课程标准同过去的教学大纲有什么不同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在对课程内容的表述上的区别 七、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新课程的语文课程标准有什么新特点 1.强调人文内涵 2.注重语文素养 3.渗透时代精神 4.开放的实践的语文课程 5.淡化知识 八、对“教材”应当有什么新的认识 1.教材不等于课程内容 2.教材不是神圣不可更改的 3.教材是必须的 4.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九、如何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新教材 1.多元的文本解读 2.活用教材 3.增加相关资料 4.揉合学生的主观感受或体验 5.多样的处理形式 6.恰当的拓展延伸 7.总结提升 8.以教材为触发点,自由组合有关课程资源 十、课程内容的改革应当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1.课程内容改革的四个走向 2.教材编制与建设 3.课程资源的开发第三章 教学活动 一、怎样理解“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二、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处理好哪些基本关系 1.处理好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认识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3.处理好教学目标的落实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关系 4.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整合关系 5.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的关系 6.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其他现代学习方式的关系 7.处理好课堂纪律与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的关系 8.处理好本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关系 9.处理好课堂上“动”与“静”的关系 三、新课程对语文教学设计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1.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2.整合教学活动的结构 3.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4.要考虑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征 5.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和谐一致 6.加强动态设计,体现生成性 四、怎样认识中学语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 五、如何看待中学语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程序 六、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具备什么新的特点 七、怎样认识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教学方法 八、新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还应当如何创新 九、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吗 1.什么是教学的组织形式 2.课堂教学及特点 3.怎样理解“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十、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如何改革与创新. 1.体现学习主体活动的多样化 2.变革机械的座位方式 3.拓展学习空间,开放学习课堂 4.实施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第四章 课堂学习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新课程 PDF格式下载



对新课标的解读非常有用,向中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推荐.


上次我购买了这本书,结果却给我发了本《物理》练习册,我已经要求换书,现在还没有收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