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屈原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毛庆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6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

毛庆  

页数:

389  

前言

  20世纪80年代初,我开始关注屈原与中华文化的问题。那时,所谓文化热还未兴起,有关文化理论和知识的书籍还很少,国外有关的新理论也还没介绍进来,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代文化的建设,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等等,则极少有人讨论。我也只是凭着对屈骚艺术的研究,以及对大量新出土的楚文物的关注,感觉到这点。最先是想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以前人们对楚文化不了解也没条件了解,认为相对于中原楚国十分落后,于是总怀疑一个低级、粗朴的艺术环境里,怎么会产生出像屈骚这样高妙的诗歌?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也由于客观条件具备,基本搞清了这问题,原来楚国艺术不仅不落后,而且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不仅居于当时中国之顶峰,有些还居于当时世界之顶峰①,而屈骚正是在这样的艺术背景中登上文学的历史舞台。我的研究成果发表于1986年第6期的《北方论丛》上②,并获得学界较好的评价。由于当时发表字数限制,有些材料及结论未能刊出,我后来将其写入了《屈骚艺术新研》中。

内容概要

  《文理探索丛书:屈原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屈原与中原文化的问题,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并已出版多部与楚辞有关的专著,但对“屈原与中华文化”的研究,却是第一次写成专著与读者见面。该书从不同角度集中阐释了屈原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其中包括中华文化对屈原文学成就的孕育影响,辉煌灿烂的楚文化对屈骚的影响,屈原对中华民族意志、人生观念、人格意识以及对后世部分作家的影响等。它们对屈赋和楚文化研究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毛庆,男,1945年生,湖北武汉人,祖籍汉川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现任该所副研究员,并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著有《屈骚艺术新研》和学术论文《文赋创作年代考辨》、《浅谈秦州杂诗二十首的格律特点》等几十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中华文化与屈原一 不妨从目的出发——屈原诗歌民族属性的再考察二 青藏高原与珠穆朗玛——楚文化与屈骚三 放开眼界——考古文化证明的屈骚外来文化背景四 古老的先进与现代的落后——楚国音乐与古希腊音乐的比较和反思五 言为心声——屈原文化心理试探六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与儒、道、法、墨文化心理的比较第二章 屈原与中华文化一 魂兮,归来——屈原与中华民族精神二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屈原的生死观及与儒、道两家之异同三 恐修名之不立——屈原与儒、墨、道、法诸家人格观之比较四 内美与修能——屈原与中华文化精神五 发愤以抒情——屈原与中国文学精神六 齐吴榜以击汰——屈原精神与龙舟文化七 浴兰汤兮沐芳——曹植对屈骚的继承及意义八 及前王之踵武——鲍照对屈骚的继承与发展第三章 屈学研究史与中华文化一 由历史看未来——近三百年楚辞研究史的学术文化启示二 自信与自疑——四百年《天问》研究与疑古思潮三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屈学研究与考古文化四 一枝独秀——清代楚辞研究中的直觉感悟法五 两朵奇葩——吴世尚、弗洛伊德两“白日梦”理论之比较六 认识自己——新楚辞学构建与新世纪古代文学研究使命附录论“屈原否定论”的方法性错误屈原晚年行踪理测后记

章节摘录

  另外,湖南长沙东郊陈家大山出土了一幅《晚周帛画》,此画鉴定为战国中期作品,与上面的战国楚墓帛画时间大体相当。所以称为《晚周帛画》,是因郭沫若的《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一文而得名②。帛画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中人物为一发髻挽于脑后,双手合掌拱于胸前的细腰女子,婀娜窈窕,秀色可餐。她身着宽袖长袍,长袍上缀着卷云纹样,曳地的裙裾有如轻舒翻卷的卷云,似乎正托着她冉冉向上飘升。画的上方左侧还分别绘着代表吉祥的凤鸟与战胜灾难的夔龙。凤鸟昂首展翅,迈开两条大腿飞跑,华丽的凤尾向上翻卷至鸟首上方,神采飞扬、活灵活现。夔龙则作S形扭曲摆动,由下向上升腾。全画的主题似乎是龙凤引导着主人公正在向天国飞升。  这两幅帛画互为补充,交相映衬,被誉为代表战国时楚国绘画成就的姊妹篇。这对姊妹篇向我们形象地说明,屈赋抒情状物的种种描写,确有坚实的楚国生活基础。尤其是第一幅战国帛画,画中人物头戴高冠,身着宽袍,腰佩长剑,风度俊逸潇洒,神情傲然自若。这简直就像“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等诗句的图解。  这对姊妹篇又向我们说明,楚国的绘画已经经历了原始阶段和前期阶段,而进入了高一级的艺术境界。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屈原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