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论坛
2009-5
四川大学出版社
舒大刚 编
628
《儒藏论坛(第3辑)》是大型儒学文献整理和编撰工程,涉及许多学术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儒藏论坛》正式将这些研究的论文汇编。本辑收录20世纪10位儒学大师的评传和年谱。
百年学府开新运再向儒林续逸篇——记四川大学的儒学教育龚编《郑君年谱》校正章太炎学术年谱龚道耕学术年谱谢无量年谱刘师培生平学术年谱简编钱基博学术年谱简编金景芳学术年谱李源澄先生年谱《儒林年谱》小序《儒藏·史部·儒林年谱》提要
二、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尊经读书声: “书院”时期 “锦江书院”系康熙四十三年(1704)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奉旨在文翁石室遗址上重建。名称虽易,实质未改,锦江书院仍然是“文翁石室”的延续。锦江书院在清代是四川省城最高学府,“为通省作育人才之所”。直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总督奎俊奉光绪朱批,将四川中西学堂与改制后的尊经书院和锦江书院合并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即今四川大学前身),共存在198年。锦江书院在其上升时期,主张“先经义而后时文”、“先行谊而后进取”,成就远大,教绩突出。锦江书院一直居全川书院之首,规制崇宏,名师聚集,人才辈出。乾嘉时期“诗学汉魏,文学《左》《史》,皆极精微”(《清史列传》卷七一)的著名文学家彭端淑,两长书院、二十载教席,“造士尤众”(《丹棱县志》)。“蜀中三才”之一李调元、清末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吴虞、近代历史文献学家张森楷等,都出自锦江书院。进入晚清,书院背离“先经义”、“重行谊”办学宗旨,其教学乃以八股为主,其所习不过举业,不及经史;所治不过文艺,不及道德,不脱考课与时学之窠臼。阮元、王先谦前后两刻清人经学著作而成《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收录390种、2830卷,蜀人著述竟无一种入选,历史上曾经引领风骚的“蜀学”,于此疲软已极。 “尊经书院”由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兴办于光绪元年(1875),至二十八年(1902)与中西学堂合并组成四川通省学堂止,共存在28年。尊经书院的宗旨,盖欲力矫晚期锦江书院“空谈讲学”、“溺志词章”之陋习,而以“通经学古课蜀士”,欲培养“通博之士,致用之才”,“化民成俗,振兴蜀学”①。在教学方面,张之洞初拟设“经学、史学、经济、算学、词章为五门”,带有现代专科大学教育特色,由于师资缺乏、经费紧张而未果,故尊经书院教学主要以经、史、词章为主。张之洞以“两文达之学”相号召,指导书院学生熟读阮文达(元)辑刻之《皇清经解》和纪文达(昀)主撰之《四库全书总目》,注重目录之学和考据之学。张还特地编撰《蝤轩语》和《书目答问》,形成了“凡学之根柢必在经史,读群书根柢在通经,读史之根柢亦在通经”,“自小学人经学者其经学可信,自经学人史学者其史学可信,自经学史学入辞章者其词章可观,自经学史学入政事者其经济成就远大”的著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