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跨域史学

黄贤强 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

黄贤强  

页数:

290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过去十余年学术研究历程的写照:从一个专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工作者,因为工作场域和研究资料等因素,而逐渐进入海外华人史和南洋华人族群社会的研究领域;再因自我的学术反思,近年又朝向南洋华人与近代中国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南洋华人对近代中国影响的研究方向努力。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美国进修博士学位,专业领域是中国近代史。1995年取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有关于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与中国城市的群众抗争。我的论文强调,虽然学界普遍认为近代中国的群众运动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但具有“近代”意义的群众运动在20世纪初年已经发生,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就是其雏形。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我受聘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之所以被聘用,除了我在中国近代史专业领域的研究能力受到肯定外,也可能由于我的博士论文中有一章专门讨论海外华人在抵制美货运动中的角色。因为当时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更名副其实的系名为汉学系或中华文史学系)正积极发展有关海外华人研究的领域,而我的加入正可以加强这个领域的师资阵容。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学的最初几年,我继续从事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因为那毕竟是我“寒窗苦读”多年的专业领域。本书上编“跨域抗争运动——中国近代史的新视野和新史观”的三篇论文,即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将研究课题在时空和视野上加以展开及对相关课题作更深入探究的结果。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分新马华人史学与史观、马来亚华人社会与人物、新加坡华人社会与政治思潮等上、中、下三篇,每篇各有三章。论述新马华人近代史分期和学术研究回顾,华人移民社会领袖在多元社会的地位,华人新移民遭遇、战后劳工运动和华校学生学潮及社会变迁。  本书兼容传统史学论析和后现代史学论述,讨论的对象是新马地区的华人,时间范围则从十九世纪中叶近代中国移民南来浪潮开始至1965年新加坡独立和建国前夕,研究方法之创新,研究范围之深广,堪称东南亚华人研究论著之首创。

书籍目录

前言上编 跨域抗争运动——中国近代史的新视野和新史观 第一章 动物化文图与近代中国的反教排外运动 一 前言 二 19世纪后期的动物化文图 三 20世纪初期的动物化文图 四 结论 第二章 1905年的广州社会文化——从抵制美货运动的几个侧面观察 一 前言 二 广州的排外传统和反美情绪 三 艾丽丝访问广州事件 四 《拒约报》与广州的抗争文宣 五 结论 第三章 近代中国与海外华人——1905年抗美运动研究的新视角 一 前言 二 美国华人与近代中国:抵制美货运动的形成 三 英属新马华人与近代中国:从抵制美货运动到革命运动 四 澳洲华人与近代中国:保皇会与抗美运动的关系 五 抵制运动:海外华人与中国近代史 六 代结论:三个问题的反思下编 跨域华人社会与政治——从中国到南洋 第四章 新马华人近代史分期刍议 一 前言 二 华人近代史分期的依据标准 三 新马华人近代史前段各期的特点 四 新马华人近代史后段各期的特点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新加坡的华人研究 一 绪言 二 新加坡的华人研究基地 三 学报的出版 四 丛书和纪念特刊 五 回顾与展望 第六章 槟城华人社会领导阶层的第三股势力 一 前言 二 19世纪槟城华人社会的领导阶层 三 槟城的客籍副领事 四 槟城华人社会第三股势力集团的形成 五 结论 第七章 槟城的娼妓与华人社会 一 前言 二 移民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妇女南来的原因 三 槟城的红灯区 四 娼妓问题与社会舆论 五 妓女与鸨母及嫖客的关系 六 妓女与私会党及警察的关系 七 娼妓参与的慈善事业 八 结论 第八章 槟城妇女问题与女子教育——以《槟城新报》之论述为中心 一 前言 二 议论文章的性质和数量的分析 三 女子教育问题 四 结论 第九章 康有为与孙中山在新加坡——论日本刺客事件 一 前言 二 日本“刺客”南来的情报来源及海峡殖民地政府的认知 三 海峡殖民地政府为何很快地“抓放”日本刺客? 四 英国政府对革命派和改革派的看法 第十章 孙中山在槟城的革命团体及其互动模式 一 槟城三大革命团体的成立 二 槟城三大革命团体的关系 三 辛亥革命史中的槟城革命团体 第十一章 同德书报社与孙中山精神在新加坡的传承 一 前言 二 孙中山与同德书报社 三 同德书报社的领导层 四 同德书报社与纪念孙中山的活动 五 结论:孙中山精神在新加坡的传承 第十二章 战后新加坡社会变迁中的劳工运动 一 前言:劳资关系之基本理论 二 战后工运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 劳工运动的后现代论述:浪漫剧的角色解读 四 结论续编 跨域知识分子——再发现南洋与中国 第十三章 南洋知识分子与晚清国家和社会——再发现辜鸿铭、李登辉和伍连德 一 前言 二 南洋知识分子与晚清国家和社会 三 晚清招揽人才政策和南洋知识分子回国的机缘 四 余论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上编 跨域抗争运动——中国近代史的新视野和新史观  第二章 1905年的广州社会文化——从抵制美货运动的几个侧面观察  一 前言  1905的广州,最引人关注的足抵制美货运动的发生。美国华工大部分来自广东省,19世纪后半叶以来,他们在美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使他们的亲人和同乡感到非常的不满。1905年中美两国正展开新的华工禁约谈判,5月10日,上海商人号召抵制美货作为向美方施压的手段时,广东人立刻回应。5月19日,广州绅商召开第一次商讨抵制事宜的会议。抵制美货运动虽然开始于上海,但广州很快就成为风潮的另一个中心,甚至不久后主导了抗争运动的走向。  至今对有关广州或广东抵制运动的研究和资料不少。大部分论著将广州的抵制运动列入全国性抵制运动的一环,并认为抵制运动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结果。这种论断虽然有其道理,但却忽略广州社会文化的特殊性。20世纪初广州的社会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其排外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有与时代接轨的近代性特质。  本文首先讨论1905年反美情绪与19世纪中叶反英抗争的一些关连。其次,从一些突发事件及其影响来观察广州的社会文化。最后,从一份刊物——《拒约报》的出版来论析广州社会的近代性。  二 广州的排外传统和反美情绪  1905年广州反美的情绪的爆发,有来自上海抵制活动的刺激,也有源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排外传统和抗争精神。当谈到近代中国的排外抗争运动史,都会提起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事件。1841年5月30日是中英战争中让中国民众最振奋的一天。当天,有一支英国军队在广州城北的三元里遭到的村民的袭击,结果英军撤退,其中一人失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跨域史学 PDF格式下载



看开卷八分钟买的,一次买了几十本,没来得及看。


除了,某些地方翻译的过于隐晦,其他都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