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银行危机研究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编著,朱崇实,刘志云 等译 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编著,朱崇实,刘志云 等译  

页数:

560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书是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银行危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报告。虽然本书出版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但是今天重读,依然收获良多。源于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冲击了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了诸多顶级投行和跨国银行的衰落,也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伤害,导致主要经济体的严重衰退。目前,经济已经逐步企稳,然而遭受重创之后的金融体系,依然十分脆弱,这给经济复苏投下了阴影。  历史不会重复,但却有可能重演。即使在今天看来,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出版的本书,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银行业危机的分析也是细致和准确的,其中的一些论断,例如遵守严格的贷款标准、警惕房地产方面贷款的集中度、加强现场监管等等,在今天依然洞见非凡,极具警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银行危机的框架,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这对于我国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乃至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本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本部分涵盖了第一章至第四章。首先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这次银行危机,探讨了经济与金融市场环境、立法发展、地区与部门衰退、宽限处理等内容。其次,从《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正式监管宽限、扩展的权利、危机之后的立法等方面分析了银行立法与管制。再次,从商业房地产开发市场的繁荣与萧条、变化的担保标准等方面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房地产开发与银行危机。最后探讨了储贷危机与银行业之关系,内容涉及联邦管理机构与环境、政府放松监管、储贷行业引起的竞争问题等。

内容概要

历史不会重复,但却有可能重演。即使在今天看来,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出版的本书,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银行业危机的分析也是细致和准确的,其中的一些论断,例如遵守严格的贷款标准、警惕房地产方面贷款的集中度、加强现场监管等等,在今天依然洞见非凡,极具警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银行危机的框架,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这对于我国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乃至实现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朱崇实,男,1954年生,福建建瓯人。现为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厦门市社科联主席等职。1985年至1990年于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国际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作为富布赖特学者于美国波士顿大学法学院、哈佛法学院访问、进修。已在《经济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现代法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个人独著1部,主编教材或专著十余部。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等6项课题。科研成果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威果奖”等。  刘志云,男。1977年生。江西瑞金人。现为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9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2006年被破格聘为副教授,2008年被破格聘为教授,担任副教授期间被破格聘为博土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交叉问题,国际公法与国际经济法、金融法与投资法等。至今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杂志以中英文发表法学论文11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3部。代表性作品有:《当代国际法的发展一种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的分析》(法律出版社2010年出版);《现代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下的国际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出版);《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原理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先后入选“2007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术兼职: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编委;《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特约审稿专家。

书籍目录

译者序前言致谢关于研究的机构和数据的提示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银行危机——概述和提示 引言 第一节 80年代银行倒闭数量的增长:经济、法律及行政监管背景 一、经济与金融市场环境 二、20世纪80年代前夕的银行状况 三、立法发展 四、管制 五、银行破产的地理分布模式 六、地区与部门衰退 七、在地区和部门衰退中的银行经营 八、欺诈和金融不当行为 九、导致银行破产的要素:结论 第二节 从80年代的经验中抽取出的管制和监管的问题 一、存款保险(deposit insurance)的作用 二、针对大银行的措施 三、宽限处理(forhearance)的使用 四、“及时矫正措施”的影响 五、监管工具的效力:检查与强制措施 六、监管工具的效果:非现场监管 第三节 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大银行治理:系统风险和市场规则 二、识别和评估风险的现行系统的准确性 结论第二章 银行立法与管制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商业房地产与银行危机第四章 储贷危机及其与银行业的关系第五章 欠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第六章 互助储蓄银行危机第七章 伊利诺伊大陆银行与“太大而不能倒”第八章 20世纪80年代的银行业与农业问题第九章 西南地区的银行业问题第十章 东北地区的银行业问题第十一章 加利福尼亚的银行业问题第十二章 银行检查和强制执行第十三章 非现场监管体系缩略语术语表

章节摘录

  无论如何,大银行显示出了明显的弱势,在1980年,资产超过1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股本占资产比率要远远低于小银行,而且也远远低于90年代初大银行的水平。有关上市大银行的市场数据表明,投资者对这些银行的兴趣下降了。根据标准普尔(S&P)500市盈率指数,货币中心银行(money-center banks)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市盈率是呈下降趋势的,虽然相对于地区性银行来说这种下降并不十分突出。70年代末80年代初25家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的资本市场价值相对于账面价值(book value)减少了,甚至低于账面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大银行所具有的特许权价值不断降低。  在1980年大小银行之间经营上的差别并不令人意外。当时,由于对设立分行的限制和对存款利率的控制,许多小银行是在一个受保护的市场中经营的。因此,它们较迟受到诸如不断加剧的竞争和不断增加的市场变化这样的外界力量的影响。当然,在80年代,各类银行的经营状况比率都降低了并且具有更高的风险。在贷款损耗明显增加的同时,赢利不但下降且更加不稳定。②大银行为了增加利润不得不承受更大的风险,这可以从这些银行的贷款和资本性租赁占总资产的比重急剧上升中反映出来。相反,权益占资产比重在这段时间也增加了,尤其是大银行。这反映了银行准备金也在增加,或者市场对银行业的紧张局面的关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银行危机研究 PDF格式下载



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观点独到。


书一般,要不是为了写论文,肯定不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