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教程
1997-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豫明 编
601
483000
无
我们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市区业余大学、中共上海市建设党校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的同志,通力协作,撰写了这本《中国近代史教程》。 我们之所以编撰本书,是为了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必然对教材建设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全国重新统编中学历史课本的问世,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从现有的高等学校中国近代史教材来看,虽然不止一种,但大都是10年以前成书的。近10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应该在教材中得到体现。同时,广大干部和群众包括青年同志均有强烈愿望,要进一步阅读和学习中国近代史,因为这对于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明嘹中国现状的真实由来,弘扬革命传统,培养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都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决定撰写这本新编教材,以供高校课堂教学和社会上阅读学习之用。 《中国近代史教程》仍按以往习惯与教学现状,阐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止这80年间的历史。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这次《中国近代史教程》的增订,得到了上海市教委有关部门的支持,列为上海市教材建设项目。在增订工作开始时,听取了一些专家学者与高校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次增订工作,主要是吸收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成果,补充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增加“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一章,并附上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按照正文的章节顺序编排,如有确实时间,尽量注明,若无标点分段都经标点分段,如已有标点分段必要时也作更动,凡文字歧异处择善而从,且作简单的说明和注释。资料中原作者与原译者的注文用[]号标明,编者改动之处用()号注明。资料中这一时期的原用清朝或太平天国年号与干支纪年,因为书中已附有中国近代史历表,便不再注明公元年份;不是这一时期的原用清朝年号与干支纪年,则加注公元年份。对于本书的不足之处,敬请高校师生和其他读者随时教正。
增订版说明初版前言第一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鸦片贸易与禁烟运动 一、战前的中外形势 二、可耻的鸦片贸易 三、禁烟运动与林则徐 第二节 英国侵华战争的过程 _、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二、清政府从抵抗到求和 三、东南沿海人民的抗英斗争 第三节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二、战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三、地主阶级的经世致用思想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节 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社会危机加深和矛盾激化 二、洪秀全、冯云山的初期活动 三、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四、清政府的镇压措施 五、北伐、西征与天京外围战 六、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两国联合侵华的起因 二、英法两国发动侵略战争与《天津条约》 三、英法联军再燃战火与《北京条约》 四、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第三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艰苦斗争 一、天京变乱 二、军事转机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三、保卫安庆与经略江浙 四、祺祥政变和“借师助剿” 五、天京保卫战和太平军余部的斗争 六、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第四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各族人民起义 一、南方会党起义 二、北方捻军起义 三、西南、西北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第三章 中国社会经济的新变化与列强侵略的加深第一节 中国国门的逐步敞开 一、洋务外交体制的出现 二、中国经济卷入国际市场第二节 清政府的“自强求富” 一、清政府恢复统治秩序的努力 二、洋务派与洋务思想 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四、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五、筹建洋枪队和新式海军第三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民族资本近代企业的出现……第四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五章 辛亥革命第六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与民主革命的新曙光第七章 近代的文化第八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附录一 参考资料附录二 参考书目附录三 中国近代史历表初版后记增订版后记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 第一节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发展 一、鸦片战争后社会危机加深和矛盾激化 清朝中期,因为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加上从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起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朝进一步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乾隆年间又整顿户籍制度,人口统计较前完备,所以人口数目大量增加。1700年全国人口为1亿多,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上升到3.13亿人,到了1840年约有4.12亿人。 鸦片战争后,全国人口继续增长。1845年已有4.21亿人,1851年又增至4.31亿人,达到清朝人口前所未有的高峰。其所以如此,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不可能在短期内下降;清朝中期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仍在发挥作用,刺激人口的增长;列强的侵略势力尚未深入内地,对全国人口繁衍的影响并不太大等原因造成的。 人口大增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第一,耕地增加远远落后于人口增长,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以广西为例,1661年(顺治十八年)至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的100多年间,耕地面积从539万余亩增至997万余亩,不到1倍;而人口却自57万余人增至470万余人,多了不止7倍。因此,人均耕地面积由9.32亩减至2.12亩。1767年后,由于天灾人祸,新垦的耕地很少,已耕的土地多有荒芜,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些下降。1851年减为896万余亩,但人口则继续上升,达到782万余人,以致人均耕地面积又降为1.15亩。就全国范围而言,人均耕地在1750年为4.25亩,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已降为1.75亩。
无
我喜欢历史,我更喜欢在当当购买历史书,真的很是方便,便宜,省心,省力
不错,条理很清楚
还是不错的,对学习很有帮助的。可以买本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