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

马以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9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马以鑫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启蒙、中编为正视、下编为主导,探索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作者简介

马以鑫,1948年4月生。曾在“北大荒“务农,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现在华东师大中文系任教,副教授。1993年获曾宪梓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三等奖。为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专著有《接受美学新论》(学林出版社)、《中国人的名利观》(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文学评论》、《社会科学战线》、《中州学刊》、《小说评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1996年获新民晚报首届“林放杂文奖”。

书籍目录

导论 一、接受美学:如何撰写文学史 二、读者参与创造是文学史的基本事实 三、“读者文学史”的构成与探索 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接受问题上编 启蒙 (1915—1929)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与大众接受  一、大众意识的出现与国民文学的酝酿  二、对“鸳鸯蝴蝶派”的反感与批判:文学接受观的对立  三、“为人生”与接受意识及其反应  四、“为艺术”与接受意识及其反应 第二章 《新青年》与读者反应  一、诚挚的欢迎、赞同与批评  二、围绕社会、政治、思想、传统诸方面的探讨与争辩  三、文学革命的策源地,文学革命的争辩场所  四、青年的家园,青年的知心朋友 第三章 鸳鸯蝴蝶派与大众接受  一、“以己身作为读者”的创作宗旨  二、从内容到形式:与读者大众沟通  三、《小说世界》与读者反应 第四章 从“启蒙”出发的文学接受观  一、“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  二、“村妪妇孺皆可懂”  三、内心冲动的直抒  四、为“平民”、为“民众”  五、对话、诱导与参与  六、《开明》与读者反应 第五章 文学接受问题中的分歧与对立  一、如何看待工农大众  二、如何看待前辈作家  三、如何看待自己中编 正视(1930—1936) 第六章 文艺大众化运动:文学接受观的重大转变  一、“拯救”、“教育”与“迎合”  二、并无成绩显示的文艺大众化创作  三、影响中的讨论收获 第七章 文学接受观的对峙与交锋  一、批“民族主义文艺”以后  二、怎样看待连环图画、唱本之类  三、还是一个“接受”问题 第八章 “正视”中的文学接受观 一、创作,为劳苦大众;作家,是“大众中的一个人”  …… 第九章 现代派与中国读者接受下编 主导(1937—1949) 第十章 接受着参与创造:抗战中的实现 第十一章 工农兵方向——毛泽东文艺思想 第十二章 创作的主人,文艺作品的主人翁 第十三章 在读者参与中完成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 PDF格式下载



看看也好。


朴实之作,不乏新识。


读者接受情况罗列太多,缺乏深层的分析:为何有读者这样接受那样接受?除了读者的感受之外,应该多谈谈为何如此接受?


比较粗,概略式的,没有新的东西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