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追求阳光心态

孙东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3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孙东东  

页数:

227  

字数:

1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孙东东在北大开设心理卫生学十余年,每学期有500多名学生选修这门课。他锐利的口锋、风趣的语言似乎与生俱来,他的课时而吓得你直起鸡皮疙瘩,时而又让你忍不住放声大笑。吓过、笑过之后,你觉得你变得更容易快乐了,生活更有活力了,性格更开朗了,阳光洒在你心里,暖暖的。 在北大流传着孙东东教授的麻辣传说。他的课要用北大最大的教室,还常常挤满了站着的旁听的人。他的课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将心理健康之道阐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孙东东,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并担任卫生部专家委员、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国际大专辩论会及全国大学生辩论赛首席评委等。

书籍目录

第1讲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第2讲 心理过程(一)(感觉、知觉、思维)第3讲 心理过程(二)(注意、记忆、智能、自知力、定向力)第4讲 心理过程(三)(情感、意志、意识)第5讲 人格第6讲 生态环境、亚文化与心理健康第7讲 生活习惯与心理健康、挫折与应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第8讲 常见精神障碍和身心疾病第9讲 神经官能症第10讲 恋爱心理卫生和性心理卫生

章节摘录

书摘 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这个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来了,只不过传到我们国家非常晚,大概到了1979年才进人中国。1979年以前,我们国家一向是不重视这种事情,没有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有什么问题找支部书记谈谈就行了,支部书记有“战斗堡垒”作用,什么都可以做。 二战结束以后,也是基于调整战后人们的心态,引入了这么一个机制。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叫“不但没有疾病、缺陷,还应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个概念当中呢,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没有疾病,有病肯定不正常,不健康。第二个,没有缺陷,有缺陷就不能视为完美的健康人。残疾人运动会上,那些残疾的勇士们,了不起,但他健康不健康?他不健康。他有能力参加运动会,但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缺陷。第三个,良好的生理状态,指的是各种生理状态运行良好,能够适应一般的环境变化。比如说这两天突然降温了,你从外地到了北京来上大学,刚入学的那个热情劲完了,该静下心来学习了。结果天一降温,过中秋节又想家,哭哭啼啼吃点好的,自己吃点小灶,但水土不服,拉肚子了。这个适应状态就差点了,至少生理适应状态要差一些。第四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你如果适应不了这个社会,那说明你这个人的心理状态有问题。这些年,新生入学后,都会发生一些令人感到凄惨的事情。咱们北大今年的新生有一位,入学才一周,整天闹着要退学。为什么?适应不了北大的生活,坚决要退。昨天自己已经 走到火车站了,又被他们系的老师给追回来了。今天下午办完了退学手续,真的退了。他缺的是什么?就是这个社会适应能力。这样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太差了,你不能说他健康。这真是遗憾的事情,本不应该发生的。如果说,入学后,先把大家拉到军营去军训,你不适应,还情有可原。但今天不是这种情况,从哪一方面讲都不应该发生的。只能说是他的心理素质太差。 那么一个健康的人,好得不能再好了,十全十美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就把十全十美的人,给大家作个介绍,给个标准。 上一讲,把一个健康的,生理、心理都健康的,十全十美的人,介绍给了大家。从这次课开始,我们将花几次课的时间,把人一刀一刀地解剖开来。不过我们解剖的不是肉体,我们解剖的是心理,把人的心理活动一刀一刀地解剖开来。我们要分析心理活动是怎么形成的,包括哪些内容,好得不能再好、十全十美是什么样的:不好的又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预防、矫治不好的。 先说用什么方法来把心理活动解剖开来。 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从古希腊开始。那个时候心理学归在哲学里面,而且一直到19世纪,心理学才从哲学里分出来,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但不论心理学是属于哲学还是自然科学,对人类心理活动进行分类研究,一直是心理学所关注的主要课题。长期以来,不同学派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分类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历史地看,各有利弊。经过漫长的演进,现代心理学的分法,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过程来分,它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运行的轨迹、路径,这是其一。还有一个是人格,人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总体心理倾向叫人格。关于人格,我们后面将有专门的一讲。 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的运行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认知过程,简称“知”。包括八项内容:感觉、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自知力、定向力。第二,情感过程,简称“情”。第三,意志行为过程,简称“意”。 心理活动的生理学基础,就是大脑的功能状态,在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称为意识。意识有障碍,心理不可能顺利运行。 下面就开始介绍认知过程。 第一,感觉。 一、感觉的定义。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怎么理解呢?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只能感受到客观事物的单一信息,比如仅耳朵听到了一个声音、眼睛看到了光等无具体内容的信息 二、感觉的来源。来源于客观现实。 三、感觉的获得。通过人身体上的感觉器官。耳朵听到的,叫听感觉:眼睛看到的,叫视感觉,鼻子闻到的,叫嗅感觉,舌头尝到的,叫味感觉:皮肤接触的,叫触感觉,身体内脏,叫本体感觉,也叫内脏性感觉。 四、感觉正常与否的判定。判定感觉的正常与否,很简单,与被感觉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相一致就行了。你说我怎么去心理训练嘛,培养、训练我的感觉——你不用训练,你说实话就行了。你的女朋友跟你聊着聊着,扎了你一下,你说再扎一下,温柔极了! (笑) 这个,感觉有障碍了。这就不对了,一定要跟客观现实一致,这就对了。感觉是人天生就有的,用不着训练。 五、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单独出现的确实不多,但在正常人身上有,表现出来就是如感觉增强、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 感觉增强,一说大家可能都知道,临考试的时候,心烦意乱,坐卧不宁,要考托要考G,出国,还是留在国内。留在国内保研呢,可能有希望,可又舍不得放弃出国,可是出国呢,这保研的机会又没了,万一拒签了呢,还得等一年,怎么办啊!这时候心烦意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同学去完厕所,吹着口哨,进门一推门,咣——一声响,这儿就一激灵,心里还骂了一句:这帮没心没肺的玩意儿……,感觉增强。 感觉减退,你怎么刺激都没反应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笑),那是得抑郁症的人。 感觉过敏,心里矛盾摆不平造成的。大家肯定有体会,你烦的时候,就怕别人在旁边吵闹,以前没觉得有这么大声儿,今天这家伙嗓门怎么这么大啊?但是过了这一阵子,又觉得他嗓门挺温柔的,也没那么大问题啊。 感觉倒错,对事物的认识与客观现实正相反。像如坐针毡,就属于感觉倒错。拿个针扎他一下,他那感觉就跟别人不一样:再扎狠点儿,真温柔。拿个棉絮在他胳膊上一走,哎哟,像刀割一样,感觉倒错。感觉倒错也是心理因素引起的,是癔病的一种表现。 感觉缺失,也是心理因素引起的。这种缺失,不是按照人的神经系统解剖分布的。神经系统的分布,比如人手掌的正面,以无名指为界,靠近拇指呢,是桡神经,靠近小拇指的,是尺神经,两根神经支配。手背呢,是从中指开始分。所以有时候,大家耸耸肩,就能感觉到手在麻。但肯定是小拇指麻,不会是大拇指麻。为什么?神经解剖结构决定的。感觉缺失是整个手没感觉了。拿个大头针扎,可能扎整整一圈儿,都没有感觉。打架时,一嘴巴扇上来,扇到脸上,“五指山红”,等到这个红印儿退下去之后,拿笔一画,正好一个手掌,没有感觉。有的打了一拳,眼睛紫了,等到眼睛周围淤血去掉之后,一圈儿没有感觉,叫做面部眶缘感觉缺失,“熊猫样变”。(笑)还有内脏性的感觉障碍,比如觉得肚子里有些怪里怪气的东西。(笑) 三、发病年龄和性别。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绝大多数在15岁到35岁之间,这其中又有一多半在18岁到25之间,在坐的诸位就在这个年龄圈里面。曾经有一个《北京青年报》的记者采访我,说您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开心理卫生学课的人,而且您讲得有滋有味的。我们来采访您,您开这门课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太大了?我说我们的学生心理都挺健康的。他说那你干嘛开这课啊?我说我的工作量不够,我要提职称。(笑)当然这是开玩笑的。为什么高校学生显得心理问题多,因为高校学生处在这个好发年龄段。从中学到高校,涉世也不深,从过去的给付式的教学转换到一个自主式的教学,这两套模式的转换,远离亲人,没有交流,就有可能出问题了。我说你到军营里去看一看,军队里发病的比例只比我们高,决不会比我们低。为什么,因为军队里有混进去的,大学里没有混进来的。15岁以下的发病的有,但很少。35岁以上的,也有,也少。男女性别比例基本上1:l。 (十)施虐狂。指的是以对性行为的对象实施身体和心理上的残害,达到进一步的心理上的满足。最严重的程度,杀人,叫色情杀人狂。这样的人啊,往往人格上有些缺陷,平时生活当中这样的人的自我意识也是有分离的,是两面人。平时憨厚老实,表现也挺好,在单位里是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劳模。但性生活亢进,而且在实施性行为时,捆绑、鞭打、啃咬、烧灼性对象的身体乙所以这样的人被逮以后周围人都特惊讶,怎么可能是他?!哎,就是他。施虐狂的对象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施虐狂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施虐狂形成的原因因人而异。可能与儿童时期的性教育、性生活的一些障碍有关系,也有的人是由于生活挫折导致的报复社会。施虐狂在任何国家,都是判重刑的,如果是色情杀人狂,都判极刑。 (十一)受虐狂。与施虐狂正相反。以他人对自己的身体实施残害达到进一步的性心理满足。受虐狂就是通常说的那个贱骨头,打是亲,骂是爱,来吧,越狠越好。受虐狂被发现的,以女性为主,而且主要是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娼妓,现在时髦的词叫“性工作者”。这些人一开始时可能受到了一些非法性侵害,悲伤过后,却从中得到了快感,以后逐渐就形成为一个癖好了,而且还希望人家对她的身体实施虐待。受虐狂对社会也构成危害,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十二)性缢死。这样的人生前可以是同性恋者,也可以是异性恋者,也可以是异装癖,也可以是裸体癖。他们以通过缢吊缺氧,达到进一步的性心理满足,结果控制不良,失手缢死。所以到我们这儿来的,都是死的,没活的。案件转到我们这儿来的目的是确定死亡动机。主 要是通过死者生前的生活背景资料和实体的征象来判断。 前面讲的,是常见的性心理的障碍类型。对于性心理障碍的诊断也一并介绍了。 六、性心理障碍的预防。性心理障碍的预防只有一个办法,性教育。教育什么?1.性生理教育。现在城市里的中小学基本能做到性生理的教育,但老师也是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敢直接说,挂图不敢挂,光盘也不敢放,躲躲闪闪的。其实没关系,你就公开讲。讲明白了,让学生没有好奇心了,他反倒不会有事了。2.性心理教育。性心理就是从它的过程、发育,开始介绍,普及知识,一定要普及知识。特别是在一些危险时期,像青春期前后,这段时间,他又好奇,那么这个时候就容易出问题,要加强。3.最重要的,性道德教育。一定要告诉学生,性行为是有规范的,不是那些像满足其他欲望一样的随随便便地行为。要让学生知道,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性行为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一定要讲。我们现在忽视的,往往是这个问题。所以从中小学开始做起,加强包括性别认同,社会角色,尤其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一般性的性道德教育,不用讲了,大家这么大了,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我个人认为应该倾向于性卫生的教育,性生理卫生和性心理卫生。对于性道德教育,不能空谈,对于大学生来说,不违法要求太低了,应该遵守道德,树立高尚的性道德观。这部分内容不应在我的课上讲,应留给哲学系的老师讲。 诸位同学,我们的课到这儿就全部讲完了。下课。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追求阳光心态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很好,不是讲心态的,而是北大老师的心理学公共课的讲义,诙谐幽默,知识性强!北大的老师就是厉害!


这书写的真不错!


好书,北大教授的,能差吗?


好几年了,上课的内容几乎没变。


如果想收藏,就不要买。


确实是实录,讲得有些散,借鉴一些小案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