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俗视野

陈勤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勤建  

页数:

186  

字数:

172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目的是以一国一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民俗为视角,对中日两国深层的本质文化的异同作一剖析。协助国人,廓清笼罩在中日文化之间的种种迷雾,认清日本固有的文化特征和日本人的国民性文化人格。知已知彼,在准确认识和科学理解日本人的文化特征和国民性精神构架中,牢牢把握中日文化融合与冲突的主动权,为国家深入对日交往和决策,提供重要的咨询。 现代民俗学认为,以传承性生活文化为主的民俗,是一国一民族固有的本质文化。学科意义上的民俗,比中国传统的风俗概念更为深广,它是民族或族群在长期的共同生存环境中酿就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力量。它以通行的行事方式、思考原型、物态样式代代相传,构成了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基础,体现为民族群体最为深层的固有文化。从而也就成为衡量和识别民族或族群的重要标识。 新的21世纪伊始,中日两国的关系却降到了近30年的最低点。2003年日本《朝日新闻》的民意调查显示,50%的中国人和43%的日本人认为中日关系“不好”。双方民众深怀芥蒂的感觉,令人震惊。日本政府对50年前给中国人民带来3000万人民牺牲巨大伤痛的侵略战争,至今不肯正式谢罪。同时,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潮时有骚动,右翼集团主动与美、台勾结,不时对我制造麻烦。对比德国人在二战后对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认罪和反省态度,很多中国人不理解:为什么日本当局在历史问题上态度如此顽固不化?中国政府和人民,仁义为本,以德报怨,放弃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可种种的好心,非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却迎来了更多冷嘲热讽,恶意中伤。这是为什么?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中日表层文化的类同性 第一节 原始信仰同源分流 第二节 年中行事似曾相识 第三节 生活技艺相通相类 第四节 语言文化一脉相传第二章 中日深层文化的相异性 第一节 正月习俗背后的精神原型 第二节 等级制度产生的深层原因 第三节 两性关系处理的迥异态度 第四节 善恶评判的特殊标准第三章 中日文化相容相处的对策 第一节 清醒认识日本国民性文化基因的特质 第二节 适度尊重中日礼仪文化的差异 第三节 学习日本关注民俗传承促进现代化的有益经验附录 附录一 中日端午习俗的嬗变 附录二 中国江浙沿海地区民间鸟信仰的调查 附录三 参考书目致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民俗视野 PDF格式下载



2007/11/28读完《民俗视野:中日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作为学术作品,应该是用许多欠缺和可深入的地方,特别是对于中日文化的对比,为了刻意强调相异性,有许多并不切实和穿凿附会的地方,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关于稻作文明的传播、鸟(日)崇拜与傩文化的部分比较有可读性。作为学者,尤其是在人文学科,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只有通才才有资格做一个言之有据的有资格的学者,也就是说研究民俗的,那哪里可以不熟饪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伦理学、民族学、社会学、哲学......几乎必须在整个人文领域有相当的积累,才能来有效和清楚的论述一个小小的专题。可惜,如今国内大多的作学问的人他们的心思被动的被其他许多杂事所占领。当然这与此书无关,只是顺带想到的。另,看到书中日本学者对比两国的端午节还有作者比较的其他种种民俗,就想起淡淡的留在记忆里,已经变得极遥远的菱形的荷包,挂在脖子上的红鸡蛋,雄黄酒,不知是艾草还是菖蒲泡制的洗澡水,用半颗米和引着红线的针穿出来的耳洞......竟全是凭祖母的手让我还不切实的摸到点过往。很多东西就这样消失不见,和人的离去一样无奈,就湮没在记忆的最深处,再不能复制。那些颜色,那些气息......带点怅然的回忆,但又不由得让人觉得尊贵起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