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拯救与逍遥

刘小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小枫  

页数:

47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拯救与逍遥》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作者简介

  刘小枫,1956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 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书籍目录

引言 作为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绪论 诗人自杀的意义一 “天问”与超验之问二 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三 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四 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五 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名词索引人名索引编后记

章节摘录

  “天问”与超验之问——节选  经过信念的放逐,屈原仍然回到了原有的信念,他走不出去。道家信念在屈原看来不过是“忽倾寤以婵媛”,因此他坚持不归隐、不独善其身,还要“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儒家信念使得君子很难在政治失意时为自己找出逍遥的最终理由。儒家道德哲学已经把君子的天命判给了历史王道,君子应该为王道而死才对,时势不妙就逍遥,的确让君子难以想得通,除非君子在一开始就心里明白,庚继王道的使命不过是一种说辞。也许,儒道互补是比王道统治秘术更大的秘密,表面上两者必须显得相互排斥。屈原不懂更大的秘密,只有死路一条。  果然,一旦君子懂得儒道互补的大秘密,屈原的困境就消除了。苏轼显然属于深谙大秘密的诗人,不得志时懂得如何心安理得,逸然自适,既不会提出“天问”,也不会自杀。柳宗元在受贬远谪的苦闷中甚至制作《天对》解答屈原之问,看来也是懂得大秘密的人。  绪论——节选  西方哲人早就关注到自杀现象与人的价值存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见解是:自杀对于个人来说没有什么不可以,对国家来讲才不正当,生命的意义问题在个人那里与在共同体中是有分别的。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哲人们认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如同人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游戏。一旦一个人觉得这场游戏过于艰难,有权利退场。所以,塞内止赞美自杀。显然,对于这样的思想家来说,个体生命的意义问题与共同体的生活不相干。  基督教反对自杀。不过,在《圣经》中找不到对自杀的禁止和责备,甚至找不到明确谈论自杀的事情。禁止自杀大概是后来教父们的规定,这种规定并非没有道理:既然耶稣为了爱世人而受难,自杀就是逃避承担爱的重负。上帝阻止人杀人,即使像该隐那样沾满了同胞兄弟的鲜血的人,上帝也要给他一个标记,使他在漂泊的路途免遭杀害。上帝创造了人的生命,当然不会同意人自杀。自杀者把自己的不幸视为最高的,无视上帝在为整个人类受苦,等于辜负了上帝的赎情。对于认信基督的人来说,自己的生命不在自己手里,而在上帝手中。


编辑推荐

  《拯救与逍遥》是一次中西思想史的巡礼和对话。中西文化精神的品质存在巨大差异,它们并不能互译,最为根本性的不同就是拯救与逍遥。中国精神中,恬然之乐的逍遥是最高精神的境界,孔子也说“吾与点也”。佛道更不必说。而西方精神,受难的人类通过耶酥基督的上帝之爱而得拯救,人与亲临苦难深渊的上帝重新和好是最高境界。这两种精神品质的差异乃是“乐惠文化”(李泽厚语)与“罪恶”“爱恶”文化,超脱与救赎的精神冲突。本书是在救赎与超脱,拯救与逍遥这两种不同的精神方式之间展开的这场精神冲突的对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拯救与逍遥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