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

陈昭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昭瑛  

页数:

14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中论文的目次是按照先秦到现代的时间顺序。其中《朱熹的(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社会学》一文写于博士班研读期间,《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的文学观:内在目的论的观点》一文写于l995年转向台湾文学研究之后,但其实只是总结之前十年的心得。《“永恒的乡愁”:徐复观论先秦儒家美学》和《“情”概念从孔孟到苟子的转化》两篇论文是去年底恢复工作之后的一点成绩。其余五篇完成于我参加由黄俊杰先生主持的“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划——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期间(2000-2003),可以算是一部分的成果。贯穿这些不同时期作品的精神是一致的,我对儒家美学的基本看法从未改变,但盼望未来在师友的惕励和自己的努力之下能更趋成熟。

作者简介

陈昭瑛,一九五七年生,母台湾台南市人,父台湾嘉义民雄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哲学研究所硕士、外文研究所比较文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8—1999),曾获第二届五四文学评论奖(1999),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有:《台湾与传统文化》(增订再版) (2005)、《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2005)、《台湾与传统文化》(1999)、《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台湾诗选注》(1996)、小说集《江山有待》(1980),译注马库色《美学的面向》(1987)等。

书籍目录

序 燃烧灵魂的星光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问题 一、前言 二、“述而不作”与经典性的关系 三、“经”、“权”概念与经典诠释的关系 四、“为其人以处之”:诠释者的理解和体验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 一、前言 二、中和:情理相得 三、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形式与内容的统 四、兴、观、群、怨:主客合 五、共鸣与启迪、沉醉:听者与作品的交融 六、礼乐之治:“社会美”的概念“情”概念从孔孟到荀子的转化 一、前言 二、《论语》中的“情” 三、《孟子》中的“情” 四、《荀子》中的“情”  (一)人情与实情 (二)“情”的主体性内涵 (三)“至情”与“至文”:美学的突破孟子“知人论世”说与经典诠释问题 一、前言 二、《论语》中与“知人论世”相关的看法:“知言”、“知人”、“以文会友” 三、孟子“知人论世”章析论 四、由伦理学向史学、诗学的转化:荀子、司马迁、刘勰 五、结语:“友情”成为“理解”(“知”)的隐喻“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 一、前言 二、荀子与汉代经学:经学传承与“通儒”概念 三、“通变”、“经权”概念的起源:《论语》、《孟子》、《荀子》、《易·系辞》 四、苟子的通变观 (一)“权”的双重意义 (二)通“一与多”之变 (三)通“古与今”之变 (四)“通”与“儒” (五)“通”与“学” 五、结语:对经典诠释的启发性情中人:试从楚文化论《郭店楚简·性情篇》 一、前言 二、楚巫文化中情、身相依的思想及性别意识 三、“情”的存有内涵:与气、性、身、心的关系 四、“情”的伦理要求:信与久 五、结语朱熹的《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社会学 一、前言 二、《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发生学 三、时代精神 四、文学的政治学与教育学:风与刺 五、民族诗学 六、文化理论:王与霸的两难 七、原始主义:古典的与浪漫的 八、方法论:赋比兴与主题研究 九、结语“永恒的乡愁”:徐复观论先秦儒家美学 一、前言 二、“礼乐之治”的核心:“仁”作为艺术精神 三、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内在目的论的观点 四、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反省性的反映”与“批判的模仿”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的文学观:内在目的论的观点 一、形式主义的误解 二、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三、批判的模仿名词索引

章节摘录

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问题一、前言本文旨在探讨先秦儒家的典籍中与经典诠释问题相关的一些概念和灵感。晚近中文学界对“经典诠释”的兴趣主要是由西方诠释学所触动的,然后再寻求与传统中国经学的联系。“经”与“经学”之名虽然出于孔孟苟之后,但先秦三本最重要的儒学典籍《论语》、《孟子》与《荀子》当中已提及如何阅读、理解这些被后代称为“经”的古代典籍。其中颇多深刻的见解不仅能充分显现儒家思想的特色,也足以和西方诠释学相互发明。先秦儒家对古代典籍之功能、性质的看法涉及“经典性”的问题,对读经者与经典之关系的思考涉及“诠释者”与“被诠释者”(包括文本、作者)的互动问题。在《论语》、《孟子》、《荀子》当中,先秦儒家已用精警赅要的文字触及这些问题,并在不离其人文化成的思想基础的前提下,提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二、“述而不作”与经典性的关系孔子说他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这两句话说明了他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作”自是谦称,至少孔子作《春秋》是确定的。孔子认为他的工作是对《诗》、《书》、《礼》、《乐》等先人“作”出来的作品进行“述,,的工作。《礼记•乐记》对“述”与“作”的关系有进一步的阐发:这段话不涉及《诗》、《书》,仅论及礼乐。则“作”指制礼作乐,那是圣人所为;“述”在时间上在后,是继承阐述。“述者之谓明”,指出“述”是一种将晦昧之物事照明出来、揭示出来的工作。朱熹《章句》云:“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


编辑推荐

《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 PDF格式下载



此书不错,谁看谁知道。


作者试图将马克思及西马的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儒家美学的观点相互勾连,对于中国美学进行了新的诠释,很有新意。这些文章部分作者已经发表,但是其勾连的方法值得借鉴,尤其对于儒家美学的看法很有见地。我看了之后很受用,使自己可以将国学知识与马哲知识进行了串联与比较。作者曾经翻译过西马的著作,因此在西马上的认识,值得读者一瞥,汲取养料。还有就是最后一部分关于徐复观的内容,我想也是值得一读的。


在当今华人学界,研究思想史,尤其是研究美学的女学者中,要么偏爱自然主义的老庄,要么钟情激进主义的女权,要么宣扬隐微主义的施派,像陈昭瑛这样有着浓厚儒家情怀的女学者,似乎已经很难再找到第二个了。


内容还没有仔细看,觉得理论性很强。书籍包装很好,没有破损,总体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