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十夜之梦

(日)夏目漱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日)夏目漱石  

页数:

273  

译者:

李正伦,李华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著名作家。青年时代受到汉文学所蕴含的道德观念、英国文学中的启蒙主义思想以及俳谐文学中的文人趣味和美学观点的影响。1905年写作的长篇小说《我是猫》,以教师苦沙弥家的一只猫的口吻,对明治时代资本家的飞扬跋扈和“金钱万能”的世态,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作品巧妙地使用了雅语、汉语、俗语,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十夜之梦》是夏目漱石的随笔选集,收入其随笔名篇《十夜之梦》、《东洋美术图谱》、《三山居士》等十多篇,可以说代表了夏目漱石随笔创作的精华。夏目漱石的随笔文风平和,但想象力又极为丰富,他的《十夜之梦》既可以读作随笔小品,也可以读作十个有关梦境的小故事。 夏目漱石以他的鲜明个性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1867—1916),原名夏目金之助。日本近代文学家、英国文学研究家。东京大学毕业。1900年留学英国,回国后任东京大学讲师,因创作《我是猫》(1905)而蜚声文坛。1907年进入朝日新闻社做专职作家,发表过《虞美人草》、《三四郎》、《从此以后》、《门》、《行人》、《明与暗》等脍炙人口的小说,对日本近代文明进行了剖析与批判。

书籍目录

主编的话十夜之梦玻璃窗里面我的个人主义往事种种(节录)教育与文艺《东洋美术图谱》克雷格先生印象公寓温暖的梦往昔抵京的傍晚凯贝尔先生初秋的一天长谷川君和我

章节摘录

  十夜之梦  第一夜  做了这样一个梦。  我抱臂而坐于枕旁时,仰面躺着的女人以平静的语气说,她这就要死了。女人把长而又长的头发铺于枕头上,从中露出轮廓柔和的瓜子脸。那雪白脸颊的底层恰到好处地显现出温润的血色,嘴唇的颜色当然是红的。根本看不出快要死的迹象。但是,女人确实小声说了她即将死去的话。我自己也的的确确想过,你可别死。于是我就像从上面俯瞰一般地问她道:是么?真的快要死么?她一边说当然就要死啦,一边睁开眼睛。她那大而莹润的眼睛里,长长睫毛包围之中的完全是一片墨黑,那墨黑墨黑的瞳仁深处,鲜亮地映出我的形象。  .  我望着这双足以极透彻地看清一切的黑眼睛的光泽,心想这样的人会即将死去么?于是我亲切地把嘴凑到枕旁对她说,不会死的吧?大概根本没事吧?这样一问,女人睁开那睡意颇浓的黑眼睛,仍然小声说:可是,一定死呀,没办法的事呀。  我认真地问她:那么,你看得见我的脸么?她菀尔一笑地说,还问我呢?你看,我眼睛里不是照出你来了吗?我没有说话,默默地把脸离开了枕头,抱起双臂想,她是无论如何也要死的么?  过了一阵,女人又说:  “我一死就把我埋掉吧。用巨大的珍珠贝壳挖个坑。然后用从天上掉下来的星星碎片做个墓标立在墓前。然后请您在墓旁等着,因为我还回来和您相会。”  我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和我相会。  “太阳要出来的吧?太阳也要落的吧?就在红太阳从东往西,从东往西地走下去的过程中,我就一定来,你呀,能等得下去吗?”  我默默地点头应允。女人把平静的语调略微提高一些,用果断的语气说:  “请等我百年吧!对,百年,就坐在我的墓旁等着吧!我一定来同你相会。”  我只好回答说等着她。于是,她那墨黑瞳仁中我的鲜明形象立刻黯然无踪了。  就像静止的水上映出的影像被搅乱一般,刚以为那水流走了,女人那双眼睛就立刻闭上了。从长长的睫毛之间流出的眼泪垂于两颊。她已经死了。


编辑推荐

  《十夜之梦:夏目漱石随笔集》作者夏目漱石以他的鲜明个性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才能,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十夜之梦 PDF格式下载





对梦境我有偏执 梦十夜里面的梦境都很不错

后面的随笔也很好


书内容值五分
不过书是旧的 像放了几年的书一样
还有点脏

不过嫌麻烦还是没有退


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他的《我是猫》
印象颇为深刻
此次 《十夜之梦》让我对夏目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感谢他给我带来的这些美妙的心灵享受。


实在是太淡了...梦十夜很深奥,除了一两篇以外都看不懂。散文写得很琐碎,看着看着就什么感觉都没有了...只知道他在念...


这个翻译感觉不太好...
以前在沪江上面看过中日对照的[梦十夜],感觉那个翻译比这里的出彩多了.
有点失望...


十夜之梦、、对我不仅是一夜的梦幻。。很快就读完了
但是。。那唯美的名字、特别的情节。。。我
似乎沉浸在那个梦里面了、、、


我是看了电影梦十夜才想看看书的觉得作者以平淡的话却让我不觉得异常舒服推荐大家也看下


喜欢夏目漱石的作品,顶一个


夏目漱石的作品,读后让人深思,惋惜,喜欢他的作品,不错,


夏目漱石 相当不一般的文笔。用不同的角度撰写文章,题材非常之新颖。有其独到之处。书本装订质量很好,值得推荐。


夏目漱石的书很好,推荐阅读


喜欢夏目漱石,因为经典。


梦。都是很有味道的梦。很美也很残酷


最近很喜欢日本文学很细腻唯美这本书因为是名家所写而且看到节选的片段觉得很好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喜欢《我是猫》,这本也不错。温和的文字,就像风景。


不错。。。挺值得,就是书本太小了,看起来像盗版的,哈哈


我很喜欢看夏目先生的书,他的语言的方式和习惯,自有自己的风格。这本书的翻译有点像平时我们看到的网络文字或者说文艺小青的笔调。让我颇有点难过。
推荐买于雷或者周作人翻译的作品。


有意思,哈哈,正在看。這個作者我是很喜歡的,是可在當當上買得到的其他作品是在是太少了


速度还行,重要的是书很有品质


帮朋友买的,不过他还是蛮喜欢的


清新的散文集


很久前就想买的一本书、


书皮有些脏了,但是看书又不是看书皮,所以还是给的5分。刚看了第一夜就被打动了,非常好的一部书。会日语的话感觉还是看原版的会更好。


封面很淡雅,质量也好。


有鲁迅的味道


看了猫所以看好随笔。没想到...十夜之梦还有点看头。


对于我这种对读书特别挑剔的人来说。能给出4分真是相当不容易了。
真是很不错的一本书,无论是书的写作手法还是作者的写作意境,都让人回味无穷。
顺便提句,据说夏目漱石可是上版日元千元上的人物像。(没验证)


还是比较喜欢夏日漱石的文笔的,比较生动。这本随笔能更好体现他的性情


喜欢随笔类文学


正在关注他的作品,不知道《我的猫》是否有更好的版本?


很有意境的文风,把文化思想写的很到位。。。但书封上有些挌痕


这本书要慢慢读。写得很细腻。


慢慢读才能有些意思。


感觉翻译的文字还可以提炼得更好但是夏目先生的作品还是喜欢的


活生生的童年,人间。其中,我看到了我的影子,在时间的摇曳中成长·····


就是送来的时候书的封面很脏


书旧了


内容还没看,不过书的整体感觉很好,除了封面很旧


书有点旧但是。
不过整体还好吧。质感不错


恬淡的文笔,正是目前浮躁的社会所需要添加的~


看了感觉很压抑··,有种自己也步入晚年的凄凉感~


对我这个年纪轻轻不谙世事的孩子过于枯燥了.


正是因为读过前辈翻译家们翻译的夏目漱石先生流畅微妙的译著,再看这本书实在是非常失望。对我来说,这本书的翻译的意思破碎,句子不连贯,已经到了妨碍阅读的地步。印刷也非常一般。


  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玻璃窗里面》《往事种种》每一小章节涉及“时间”的,我就情不自禁地一下子掀到书的背面,看看夏目漱石曾经活过的时间:1867-1916。
  即使已经熟烂于心,知道他出生后一年是明治维新,知道他死去前两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我还是宁愿去看着铅印的数字——脑中的无论如何逻辑缜密的记忆,总是不如立刻映入眼帘的宛如鲜活的存在,因为多年后如果我终于忘记了,铅字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成为祭奠。
  这本书记录着一个弥留之人的世界,但我常常会忘记他这样一个曾经真实的存在,而文学自觉地将这些文字看成小说,而小说里的生命,是那种始于虚无终于虚无的生命,因想象而存在,因笔疲而戛然。
  如果我不是一直在提醒自己“随笔”二字在一个临死之人最后生活里的分量,我会悲伤,但我在几十天后一往如常。就像突然被宣告自己只有五个月的生命,而且随时可能被迫不及待的死神一镰刀子揽入袍内,在他未知剩下的日月几何时,我看得到小说的结局,却不忍去揣度里面的真实。我像是生活在年轻的世界里,多余突如其来的死亡真实显得惶然无措,唯一想得到的,就是经验化地去构造一个书中可爱的人的死去,追忆故事的结局,凭吊主人公。
  书中的文字与太宰治《人间失格》存在着同样的悲调,茫茫然里只存“我”,而“我”只能被动地在所在的世界里看些什么听些什么。如果小说里的“我”也有意识的话——小说里的“我”,在“我”的世界为证明存在的我所做的事情——那些举手投足,冷漠或张扬,说到底并不是“我”所做的。我如果是作者的化身,“我”就没有做过那些作者做过或没做过的事;如果“我”是“我”,我也不会做那些事情,“我”只是提线木偶,表演者在幕后。如果“我”有意识的话,我只是在看这个世界,“我”只是在听这个世界。
  于是,小说的情节终于成为了真实的故事。文字孕于笔者的笔,写下的不是期待或向往,而是自己最接近生命的时刻。
  能够动笔《往事种种》的话,应该是在夏木先生大病初愈,笔端稍能运转之后而记得随笔:
  “‘往事种种’之中的往事,日子相隔越久,色彩褪得越厉害,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我的手变得很笨之前,丢失的东西已经很多了。我的手获得运笔之力之前,散逸的东西也不少。这样说决不是谎言。我想把我得病的经过,以及病的过程中伴之而起的内心生活,即使杂乱无章,只能记下片段,也想把它记下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朋友们之中,有的听说已经好到这种程度而为之高兴。也有人认为可能因此轻举妄动,别把事情办糟才好。因为他们担心。”
  随笔《往事种种》写了大概几十天一个月,我是由章节数目、篇幅长度及章节连贯而想象出来。岁数四十多,因其内容时有提至“已逾四十不惑”。
  先生享年止四十九(准确地说应该50岁吧,但我读书时一直以49推之,根深蒂固,一来时计算不甚默以为标准至此时动笔,二来四十岁后是先生的多舛年岁),40岁时是1907年,《我的个人主义》演讲是在1914年,《往事种种》应该写于40岁后病善到1914年47岁之间,《玻璃窗里面》则横跨1914年学习院演讲,在其前后,《十年之梦》则我底浅推析不出内中微妙情趣变化,因既有青春罗帐,又有老日残思,故没有清晰的创作时间段,其中大有玩味。
  先生1914年受邀做学习院辅仁会的讲演,两年后倏然作古,其间再也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就本书而言)。我想,如果他的神还能允许即将远行的他抬起他的手的话,他的手中一定还有一支笔,就像在那场“活一天是一天”的重病日子里。
  先生病中提笔,点滴地记录几天或几十天前病中的情况,包括呕血盈盆,血染妻衫后几魂游天外的自己。医生眼中枯槁的残息之人,而先生意识中脑袋仍澄明的自己,以如同旁观作者的语言叙述这样一些当时“临死”的“琐碎”。先生笔下记录多是情况而少感情,我想,当时的感情除了生与死的辩证还能有什么。我眼中的先生身无挂念一以由之的坦然,为生命能体味到苦感而欣然。
  夏木先生以己病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病,而怀有淡淡的欣喜:
  “而且,我醒过来的时候,甚至永远是怀抱着欢悦的记忆把它当做幸福的记忆。”
  豁然一生倏然而去又如何。想起了看《负暄三话》首篇《启功》摘的《启功絮语》中的《赌赢歌》末:
  “诊疗多方臂上悬瓶鼻中塞管胸前牵线日夜监测心电图,其苦不在侧灌流餐而在仰排便溺遗臭虽然不盈万年亦足满一炕。忽然眉开眼笑竟使医护人员尽吃惊,以为鬼门关前阎罗特赦将我放。宋人诗云时人不识余心乐,却非傍柳随花偷学少年情跌宕。床边诸人疑团莫释谓神经错乱问因由,郑重宣称前赌今赢足使老妻亲笔勾销当年自诩铁固山坚的军令状。”
  其妻生前与启功先生说,她死后必多有与先生牵红线者。先生笑而不以为然,妻遂与之赌下输赢账。其妻去后,果有好事者多事者手攥红丝登门造访。启功先生记此事,至病中亦不住开怀而笑。
  痴人而有痴语,生死亦如朝去夕至,其序常也,亦以常待之。
  关于先生为何落笔于自己生死体验。这种竭心疲力的事只能说对当时稍见良端的先生是一种莫大的负担,即他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是动笔清楚地写点东西时,先生就拿起笔了。他胸中涌动的温煦如阳的感动,让他想为周围的人做些什么:
  “对于一个已逾不惑之年的汉子,对于一个即将被自然淘汰的汉子,对于一个并没有光辉过去的汉子,为各自事业奔忙的世人居然如此不嫌麻烦,不惜时间,亲切关怀他,我是没想到的,随着从重病活过来的同时,我的心也复苏了……同时也不能不把自己终于未死已迄今日的过程像大家作一报告。”
  我今天能读到这些随笔,不啻接受了先生内心丰厚的馈赠。那些距离死亡的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即使从功利的角度上来讲,他也给我提供了一些真实的素材,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生命。
  先生生活的年代还是一个灯光昏黄的年代,再远一点再老一点年代的人的记忆,除了那些已经变成符号塑像的世界级大人物,已经几乎没有了。先生是”老”先生了,想书签一样记着历史的两个大事件,而历史的那两页记录,都比先生更早更快地泛黄了。书架上的先生的书,还在一代代地像初版一样登录。在那个昏黄的年代里,是要多少的光明能让先生衷心地感动,自由地创作?
  给一间书屋,不需要太多的灯光阳光;给一个时间,没有很多的拜访批判;给一些亲近善良的亲人友邻,没有很多的分别离伤。那么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创作的世界。


  “他说起书来,也同从前一样,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我可怕地意识到自己和自己周围的这种20世纪时代的急剧变化。我面对他而坐,沉浸在一种默想里,心中不断地把他和我作着比较。”
  
  “但是我想:一旦见面,想必她已成为老太婆,早已面目全非了吧。我又想:她的心恐怕也同她的脸一样布满皱纹而干透了吧。如果真是这样,她现在会晤我这个死者的弟弟,也许反而会使她悲不自胜呢。”
  
  “对我来说,这种情况宛如留下淡淡的香味而焚尽了的线香,是一种简直无从确认的事实。”
  
  泡新茶叶的时候,前两冲是用来洗茶叶的,待到第三冲泡出来的茶才可以入口,刚开始喝的时候,并不熟悉,但有探究之心,舌尖含着茶水在上颚舔着。而第四冲的时候,不经泡的茶叶已然变淡,口中却混杂着前一次泡出来的茶味,涩中带淡,甘甜怡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第四次冲出来的茶。


虎头蛇尾,虎头蛇尾。


写得很好,谢谢分享。


原题目<梦十夜>挺好的,翻译非得把它改成<十夜之梦>,鄙视一下翻译


因为我接触的第一个版本是这个,所以读起来感觉也很好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