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猎熊之什

戴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戴舫  

页数:

249  

Tag标签:

无  

前言

  1995年本社出版了一套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丛书,均为散文。这是副总编阮光页提出的选题。阮光页原是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他的那个年级的校友中,正拥有孙颐、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和陈丹燕等5位作家。他们在求学时就写了一些作品,其中孙(禺页)、赵丽宏、王小鹰更早崭露头角,在进校前已发表了很不错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如几丛鲜艳的花枝,摇曳在那时还显得荒芜的文学园地上,相当引人注意。他们毕业后,十余年中,仍是新作不断,仍是一派方兴未艾的样子。1994年,作为编辑和同学的阮光页忽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各自编一本散文近作,集中推出,以形成一种景观呢?继而想到五六级的戴厚英、五七级的沙叶新等人,更是久负盛名的作家。一时虽不及细想,但已产生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而决定先限于“校友”范围,来着手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但戴厚英一本集子,刚与其他出版社签约,只得暂付阙如。这套丛书推出以后,上海文学界以至社会上的不少人,很快认可了这个“华东师大作家群”,师大因而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相当引人注目。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无人察觉,特地指出,冠以名称,可能一直会悄然无闻;而一旦命名,提醒了公众,大家会觉得十分自然,一点不觉得异样。接下来,编者就更“名正言顺”地来充实这个概念。

内容概要

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文革”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接触社会的程度,远非“文革”前的和以后的学生所能相比。而在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中就有那么一些代表人物:孙颙、赵丽宏、王小鹰、陈保平、陈丹燕…… 这套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二辑中,把华东师大校友作家群集中在一起,更全面地展示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力量,华东师大中文系师生以至其他高校的师生,可能会从中继续受到感染和激励。 本分册收录的是作家戴舫的一些精选作品:《挑战》、《鬼事三》、《手感》等。

作者简介

戴舫,祖籍湘西,生长于上海。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考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后赴美密西根大学就读,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加两所大学做过三年客座助理教授。本专注于黑格尔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后对小说创作产生浓厚兴趣,存繁忙的教学之余,用中、英文写出不少小说。发表过《挑战》、《牛皮303》、《哥伦比亚河谷》、《夜幕降临曼哈顿》等长中短篇小说,现旅居美国纽约。

书籍目录

文学肌理中的文明想象和文化追求——评戴舫的小说/戴瑶琴挑战哥伦比亚河谷叫雪朋友打来匿名电话鬼事三猎熊黑涧溪月断霜虹第十个阿米哥手感

章节摘录

  挑战  “该睡了。”他说。  “该睡了?”她反问,带着惊异。  他不做声。  生活真不可思议!仅仅一天前,在踏进这间舱室之前,他还不认识这个穿白衣服喜欢看小说的中年女人,然而现在——  他侧过身躺着,凝视着对面那张床位。舷窗透进来一摊淡白的月色,在舱壁上勾勒出一个纤细的身形。他似乎又闻到了她晒黑的肌肤散发出的夏日海滨的气息,阳光,沙滩,海水……  他忙移开目光,心口微微发疼,不知是因为快乐还是恐惧。  他看着边上两张空床。要是那两位乘客住在这儿就好了,他决不会胡思乱想。不过他下意识里却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机会好——好干什么呢?  前甲板上那群大学生还在唱歌,歌声飘进舷窗,散发着青春的气息。他情不自禁在心里哼起了一支他年轻时唱的歌:  ……哦,那大海,  那歌声,  那火热的爱情……  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流水落花,人到中年。工资从58加到82。技术员变成工程师。受人尊敬。讲究实际——但是爱情呢?有!当然有!温顺的妻子和天真的女儿,全都是爱情的——遗物。自从有了孩子,妻子热情的注视便从丈夫的脸上移向孩子的屁股,难道小说里能写“边洗尿布边深情地互相注视”吗?他嫉妒过,失望过,也曾把目光引向别的异性。但是教养,地位,责任,还有恻隐之心,使他把心头怪兽关进心底最黑暗的深处。有几次这怪兽几乎破笼而出,但总算未能挣脱锁链。可畏的人言落空了,他得了个不拘小节但又作风正派的名声。可是又有谁知道这名声后面复杂的人心呢?怪兽屈服了,沉默了,他也安心了,并感到庆幸,还有些自豪。他从不歧视那些多情的男女,但跟他们说起话来声音里总添了那么几分严肃。  为人道德,是他的宗旨,也是本能。  然而可恨的是人不只有一种本能。他为什么害怕朝那张床望呢?  船稳稳地航行着,夜温馨而宁静。  昨天傍晚,他提着行李进了舱门。  “打搅您了。”  她礼貌地略一欠身。举止文雅,沉静。典型的知识妇女。  他安置好东西,便坐自己床上,恰恰与她面对面。另两个床位上放着几个包,人却不在。  她坐的姿势引起了他的兴趣。椅子只坐了半边,与椅背若即若离,双手握着,夹在两膝之间。这微微低头沉思的姿势像谁?洗得干干净净的白绸衬衫,藏青涤棉长裤,裤脚半罩着白色半高跟塑料凉鞋,宽宽的鞋带间露出晒黑的小巧玲珑的双脚,圆圆的指甲剪得整整齐齐。他想起来了,像他刚进大学时单恋过的那个青年助教。她监考时坐在讲台上就是这个姿势。他狂热过几个月,她调走了。他也迷上了同桌同学,他现在的妻子。不过这个别致的姿势却始终留在脑海里,那样清晰。  他觉得很想跟谁说说话。  “您是来休假的吧!”  她似乎吓了一跳,抬起头时一脸如梦初醒的神情。“day dreamer(白日梦者)”,他想,注意到她身边有一本摊开的书,大概她刚刚在思考书的内容。  她点点头。准确地说,只是尖尖的下巴略略一翘,嘴角漾开两条笑纹。  “我出差。在工厂工作。”他说,又加了一句“跟我爱人一个工厂”。  她眼里流露出难以克制的惊异。  他走上甲板,看着人们互相道别,心情愉快而温和。  吃完晚餐,在甲板上吹了一会儿海风,便回舱取出一厚叠资料,这是他准备旅途上阅读的。读了一会儿,觉得很乏味,而她却坐在对面,全副身心沉浸在书中。什么书?《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准是浪漫的爱情故事!大学生床头必备之物。他心里不免有些好笑:看上去她不像浅薄之徒,怎么还会对这种东西感兴趣。他估计她无论如何也将近四十了。也许这本书有特别之处?这本装帧粗劣的书产生了一种神秘感,使他很想翻翻。  她意识他盯着她,有些不悦,也有些不自在。他忙移开视线。真无聊!最好干点什么。  “您看的小说——很有意思吧!”  他脱口而出,看来却似胸有成竹。  她合上书,不慌不忙递给他。是一本小说集。  “哪篇好,能推荐一下吗?”  “人各有爱。”  “您的爱呢?”  “我没有爱。”说罢,她转身走了出去。  他感到她说出这句话时犹豫了一下。只是感到,不敢肯定。  书中有一页夹着张暂作书签之用的废车票。翻开一看,题目是《远东航船》,英国作家毛姆所作。他草草浏览了几页,倍觉无聊,便合上书,推开舱门,走上甲板。  这是个晴朗的夏夜,人们都在甲板上享受着海风的湿润凉爽。前甲板人特别多,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正围坐着在玩一种击鼓传信的游戏,引来许多乘客观看。圈子当中站着一个眼睛圆圆带着稚气的大胆的姑娘,从白凉帽里的一堆纸条中拈出一张,递给四围坐着的同学,然后用一条黑绸巾蒙住眼睛,双手叉腰,用脚打出踢踏舞的舞点以代替鼓点,四围同学便开始传纸条。高高的鞋跟钉着铁钉,敲在铁的甲板上便发出悦耳的叮叮声,始而缓,继而促,缓促相间,忽高忽低,如山上急泻而下的小溪。大家都着迷了,纸条越传越慢,最后竞停止了。差不多就在同时,姑娘重重地敲出三个点子,停住了,拉开绸巾,露出红红的神采焕发的脸庞,一把抓住手拿纸条的学生。大家笑着叫着把他拥到中央,打开纸条,念出罚他表演的节目:“司仪是你的情人,接个吻再跳个舞。”大家欢呼起来,连围观的乘客也噼噼啪啪鼓起掌来。跳舞的姑娘又被推到当中,羞羞答答的。喜欢恶作剧的同学便“唱”起她来。哈哈,又演罗密欧朱丽叶了;喂,大方点,台上也吻过不少次啦;啧啧,真封建,都八十年代啦!姑娘脸越来越红,突然显出一种挑战的神情扫了周围一眼,侧身捧住那小伙子的脸,在他额头上叭地印了一个带响的吻。小伙子冷不防吃了一惊,手捂额头,像被咬了一口似的。笑声掌声又一次掀起,响亮而富于感染力。录音饥响了,空中铺开一片热情明快的旋律,两人开始跳迪斯科。小伙子似乎跳得更好一些,舞姿狂烈却不失优雅。穿着飘飘然鲜红上衣的身子有韵律地摆动着,紧裹臀部的雪青色长裤勒出两条结实的长腿。他舞着,轻松自如,浑身溢射着青春的活力和魅惑。他着迷似的看着。特别欣赏小伙子不时一举手撩起斜披眉角那绺不听话的黑发的动作。多么潇洒!他的头发也曾这么厚密,这么柔长,总被风吹着披落额前,他也是这么轻轻一抬手把它撩上去。他下意识抬起手在额前撩了一下,心里骤然腾起一股怅然若失的感觉,头发少了,稀了,逝去的青春和快乐不再回来,可人又是多么想重享青春的快乐啊!谢顶了,青春的魅力不复存在——但中年人有中年人的魅力。谁说过最有魅力的人是二十岁的姑娘和四十岁的男人。他想象着镜子里他高大宽阔的前额,学者般向后梳的头发,沉着的眼睛,紧闭的嘴角显出刚毅自信。中年人的魅力!饱经沧桑,思想深刻!他以前怎么竟忽略了呢?为什么不忽略呢?他不会再恋爱了!他抬手撩了一下想象中披落前额的头发,头微微侧后一仰——年轻时代的动作,那风华正茂热恋着生活和姑娘的大学生的动作!他心里渗出一股又酸又甜的汁液。他吮吸着,回味着,又陌生又新鲜。  他挤出人群,踱向后甲板。  空中浮动着一片片薄雾,溶合着朦朦的月光,把白天看来平庸的一切都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船舷上四散着一对对情侣,仿佛因这月色和夜海变得格外大胆,不时可听见一两声带响的吻。夏天,旅游和爱情的季节!他不禁又抬手撩了一下想象中的头发,觉得浑身充满活力,想干点什么,严肃的荒唐的都行,只要快乐,他挺直腰,用一种青年人特有的轻松的大步向船尾走去。  船尾几乎没人。弓形的底部船舷上斜倚着一个白色的身形。那白色似乎与月色雾色溶在一起,朦朦胧胧像个精灵,一动不动,只有船首吹来的风吹拂着她的头发,披落在前面,有些散乱。  他觉得心跳有力而沉重,忽然领悟到内心深处隐秘的动机,忙停住脚。你要干什么?他想起了妻子和女儿。自从结婚以后,这种精神上的不贞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毅力,但他终于解脱出来了,暗自为妻子和家庭庆幸,也感谢母亲自幼严格的道德教育。然而今天一他感到胸中蹲伏着的那头怪兽弓起了身子。啊,它还没死!他害怕起来,伸手又想做那个风流潇洒的动作,结果却摸了摸满是热汗的额头。  他扬起发烫的脸对着海风,想集中精力思考些什么,脑子却空空如也。  他条件反射似的转过身——是她,站着,看来她原打算悄悄走过去的。  “你——你好。”  “您好。”  海风挠弄着她的头发,垂在眼前,使他看不清她的眼睛。这后面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呢?他发现自己很可笑,自作多情,还神经过敏,为什么不能跟她说话呢?这对妻子有什么损害?不过就是说说话而已,起码的礼貌嘛!充其量算它打情骂俏——难听的字眼…又怎么样?妻子难道就没有跟别的男人亲热地说过话?她中心实验室多的是登徒子——他当然不怀疑妻子,但有时不妨假设一下,反正他不会因此而责怪妻子的,人嘛!他兴奋起来,心房阵阵收缩。这生疏了的颤栗的激情从哪儿来?为什么要放过它?而且,充其量不过是…无伤大雅!  他挺直身板,伸手撩了一下想象的额发。  ……


编辑推荐

  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是在中国高校里绝无仅有的一种文学现象。1995年冬,华东师大校友作家丛书《人生韵味》、《阅世戏言》、《寻常情怀》、《烟梦往事》、《精神故乡》等策划、出版,此为第1辑,前后共8本。  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校园弥漫的诗性氛围,使得丽娃河畔作家辈出。华东师大不仅是一校拥有作家最多,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批在中国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施蛰存、许杰、徐中玉、钱谷融、沙叶新、戴厚英、王智量、鲁光、赵丽宏、王小鹰、王晓玉、孙(禺页)、刘观德、格非、李洱、徐芳、陈丹燕、周佩红、戴舫、陈洁等等作家,都曾经或正在文学界产生着令人关注的影响。如,施蛰存是中国现代心理小说的代表作家;格非,与苏童、余华等一起成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等话剧作品在社会上产生过重大反响;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在当时,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起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刘观德的《我的财富在澳洲》与北方的《北京人在纽约》一起,成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品  1995—1996年之交,丛书策划者阮光页提炼并命名了后来影响深远的“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1996年春,大型签名售书活动和“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通过各大新闻传媒的报道,特别是东方电视台20分钟的专题片《丽娃河畔走来的作家群》的播出和十年后的重播,“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广泛传播到社会,在文学圈、高等院校,以及读者当中产生了重大的反响。  时隔十二三年,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2辑共9本于2009年推出。以“80后”为主体的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第3辑也将进入策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猎熊之什 PDF格式下载



  戴舫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评论说他擅长人物的心理描写,这让我很感兴趣。
  
  我读的这三篇分别是《手感》、《猎熊》、《叫雪》,选自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的戴舫小说集《猎熊之什》。
  
  戴舫的小说,我最赞赏的是他对人性的探讨所达到的深度。从这三篇小说来看,戴舫所写的人物颇有些哥特气质,按照当代社会学创始人爱米尔•杜尔凯姆关于“自杀”的定义,他笔下的人物还有死亡情结。他们害羞不善交际,尤其在女性面前不得宠,这个特征在《手感》中的孔令梵和《叫雪》中的胡易身上体现得更明显。但是,他们又非常需要异性的温暖,非常在意异性对他们的感觉。他们时常沉溺于消沉之中,喜欢在暴力和痛苦的冥想中获得一种奇怪的欢愉感。并且,他们最终还将这种冥想付诸行动,比如孔令梵和吴泊均。而这恰恰又是反哥特的行为。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宗教倾向,无论他们本人是否意识到,比如吴泊均的儒家思想和孔令梵的基督救赎精神,到最后却又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内心里暴力与恶的一面的占了上风。只有胡易救助受伤男孩,做的是善事,但也因此使得《叫雪》成为一篇相对而言较为平淡的小说。由此,我感觉作家戴舫喜欢并擅长于内心有着激烈矛盾、思想与情感有着激烈冲突、性情较难把握的人物。
  
  在人类复杂的心理特征中,戴舫似乎专注于对人性“恶”的探讨。起码,从这三篇来看是这样的。《手感》对这一点写得最深刻,它成了这三篇中最出色的一篇。《手感》这题目也取得好,当平静的叙述中突然出现“手感”二字,当读者忽然明白所谓手感原来是指挥刀杀人时的感觉时,无法不被剧烈撼动。随着小说的层层推进,由“手感”渐渐带出“心感”,作者的目的到此算是圆满达到了。《猎熊》的故事情节设计得很好,虽然只是一个很局限的场景,只有两个人物,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只是在心理描写方面,我个人认为解析性的语言使用多了些,环境烘托还做得不够。本来这篇是最适合用特定环境、语言、人物动作来描写心理的,但作者使用了太多的旁白式解说,这会让读者感到自己被低估。《叫雪》中胡易最后用拯救他人来完成了自我救赎,做的是好事,小说却因此较其他两篇略逊色些。小说男女主角所代表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来是个好的角度,但作者在这一方面写得太隐晦,显得力度不够。
  
  戴舫小说所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蜕变。《手感》中的孔令梵在卢旺达的灰烬中重生,《猎熊》中的吴泊均在长期痛苦的忍受中最终为摆脱痛苦而发生了质的蜕变,《叫雪》中的胡易通过完善自身道德境界的救赎历程来达到蜕变。蜕变是人性在痛苦的磨砺中的产物,截然不同的文化与生存环境是促成海外中国知识分子发生蜕变的根源。戴舫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者,在小说中选择这个角度是非常明智的,他熟悉这种蜕变发生的土壤,通晓各种文化的冲突,而且人性的蜕变这个主题很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比如2010年1月《花城》杂志刊登的韩东的小说《知青变形记》,描写的就是这个主题。韩东在这篇小说中描写了一个知青在广阔天地彻底蜕变为一个当地农民的过程,让人读完扼腕长叹。
  
  戴舫小说目前在国内引起的关注度还不够,我想,这不仅与推介有关,也与小说创作的生活领域有关。国内读者的生活领域与戴舫的生活领域差别太大,而戴舫在小说中创作出的生活领域在缩小这个差距方面做得不够,这就会使国内的读者有陌生感。在这一方面,海外作者中严歌苓做得比较好。以她的长篇《小姨多鹤》而言,一个中国男人买了日本女人做生育工具,两个女人在一个屋檐下相处几十年,这样的事对当今中国妇女无异于天方夜谭。但她把这种生活领域的差异在小说的叙述中抹平了,愣是让广大中国女读者从中看到了正妻与小三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对里面三个主角关系的变化给予全身心的关注。戴舫小说在国内还未引起注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小说中的人物都衣食无忧,痛苦在精神层面,而这个层面恰是当今国人所缺乏的。
  
  戴舫小说的选材和立意都是独特的,相信时间终究会给他的创作以应得的评价。如果他想关注国内读者群,我觉得他还需要在小说所描写的那个生活领域上和精神领域上下功夫,让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的喜怒哀乐拥有某些共同点。呵呵,这是头发长之人的一点浅见。
  
  
  


怎么才能看到呢?


我是网购的。当当网有。


我也很喜欢他的《手感》,当初是在《上海文学》上读到的。其人也是很幽默很有才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