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

黄俊杰 编 黄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6出版)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黄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6出版)  

作者:

黄俊杰 编  

页数:

33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以东亚为研究之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之核心,以文化为研究之脉络,既宏观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东亚各地文化之互动,并在上述脉络中探讨经典与价值理念之变迁及其展望。本书由黄俊杰教授近年来部份研究成果共十三篇论文集结而成。内容上大致可归属两大范畴:一是关于东亚儒学经典诠释传统的探讨,二是关于中国思维方式,尤其是对“身体”思维的研究。形式结构上则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儒学史的新视野》由四篇论文组成;第二部份《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由五篇论文组成,主要分析近三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对中国儒家经典的诠释;第三部份《儒家身体思维探索》由四篇论文组成,探讨极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国思维传统。

作者简介

黄俊杰,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利兰大学、Rutg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2005起)。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总主持人、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获得学术荣誉包括美国王安汉学研究奖(1988)、杰出人才讲座(199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台湾大学学术研究杰出专书奖(2006、2007)、中山学术著作奖(2006)。
著有:《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辩证》(2007)、《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2006)、Taiwan in Transformation(1895—2005)(Trarisaction Plablistlers,2006)Mencian Hermeneutics: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an(2001)、《孟子》(1993)、《孟学思想史论》(卷一)(1991)、(卷二)(1997)等书。

书籍目录

余序自序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一、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学刍议  (一)引言  (二)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研究之目标  (三)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研究方法刍议  (四)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的研究方向  (五)结论  引用书目 二、从儒家经典诠释史观点论解经者的“历史性”及其相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二)儒家诠释学的特质与经典诠释者的“历史性”  (三)解经者的“历史性”是开发经典潜藏涵义的催化剂  (四)经典与解释者的对话是创造经典之永叵性的活水源头  (五)结论  引用书目 三、儒家论述中的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  (一)引言  (二)儒家的历史叙述是证立普遍理则的手段  (三)儒家历史叙述与普遍理则之间的紧张性:经典中的“道”与圣人  (四)解经以求“道”的两种方法及其问题  (五)结论:兼论儒家经典诠释的关键点  引用书目 四、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  (一)引言  (二)儒家传统中的宗教性:涵义与渊源  (三)儒学的“宗教眭”之特质  (四)两项质疑及其回应  (五)结语   引用书目 日本儒学与经典诠释 五、伊藤仁斋对孟子学的解释:内容、性质与涵义  (一)背景与问题  (二)仁斋孟子学之内涵  (三)仁斋孟子学的性质与方法  (四)仁斋孟子学的思想史涵义  (五)结论  引用书目 六、中井履轩的孟子学:善性的“扩充”与“道”之人间性的重建  (一)引言  (二)中井履轩释孟的方法:历史的解读方法  (三)中井履轩对孟子性善论的再诠释:“扩充”而不是“克治”  (四)中井履轩对孟子的“道”的解释:“道”的人间性的重建  (五)中井履轩孟子学的思想史定位  (六)结论  引用书目 七、中井履轩对朱子学的批判:从《四书》的再诠释出发  (一)引言  (二)朱子学脉络中“心”与“理”之关系  (三)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途径与方法  (四)中井履轩批判朱子学的内容:“心”、“理”及其关系的重建  (五)结论:丸山论旨的再思考  引用书目 八、山田方谷对孟子养气说的解释  (一)引言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学解释:以孟子“知言养气”说为中心  (三)从孟子学诠释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  (四)从日本儒学史脉络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学  (五)结论   引用书目 九、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  (一)引言  (二)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  (三)日本汉学家眼中的现实中国:事实与解释  (四)日本汉学家的中国观:洞见与局限  (五)结论:日本汉学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引用书目 儒家身体思维探索 十、传统中国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观:历史回顾与现代启示  (一)前言  (二)传统中国的“联系性思维方式”及其内涵  (三)“联系性思维方式”的三种表现  (四)传统中国“联系性思维方式”下的价值观  (五)儒学与现代民主政治  (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人权理念  (七)结论   引用书目 十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论”:特质与涵义  (一)引言  (二)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的特殊面向:一个比较思想史的观点  (三)中国古代“身体政治论”论述中的思想涵义  (四)结论   引用书目 十二、古代儒家政治论中的“身体隐喻思维”  (一)前言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见的身体隐喻及其涵蕴的问题  (三)“自我转化”是“世界转化”的起点:古代儒家的身体观与政治观  (四)孟子与荀子的身体隐喻中的政治意涵  (五)余论:身体与政治组织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引用书目 十三、“身体隐喻”与古代儒家的修养工夫  (一)前言  (二)“具体性思维方式”中的“身体隐喻”:“四体不言而喻”  (三)作为实践场域的身体及其在空间的展现  (四)作为内在整体性概念的身体及其工夫论:“心”、“气”、“形”的分野及其统一  (五)结论  引用书目名词索引人名索引

章节摘录

一、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学刍议(一)引言在东亚研究的诸多领域中,东亚儒学史的比较研究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课题。学界前辈过去对东亚儒学比较研究已提出呼吁,早在1966年3月阿部吉雄(1905-)教授在东京大学文学院届龄退职前的演说中,就曾呼吁日本学者挣脱日本民族中心论,以比较之观点研究中、日、韩儒学之发展。1976年8月7日上午,余英时(1930-)教授在台北以《清代儒学与知识传统》为题发表演说,亦尝呼吁学者从比较思想史之立场,注意儒学在日、韩、越等邻邦之发展。在这个比较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里,现有论著多着眼于儒学与东亚现代化之关系,虽然有少数研究论著探讨东亚儒学内部之问题,但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仍是江山有待。东亚儒学史的比较研究进路甚多,一隅不足以举之。例如,我们可以扣紧儒学传统中的核心概念如“心”、“公”、“私”、“义”、“利”、“王”、“霸”等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针对东亚儒者如伊藤仁斋(维桢,1627-1705)与戴震(东原,1723-1777)加以比较。但是,更值得深入研究的则是公元10世纪以后,东亚儒者对经典的解释及其所显示的涵义。近一千年来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区儒者对儒家经典或概念之重新解释,系东亚儒学史之重要现象,举例言之,17世纪德川时代(1603-1868)日本儒者伊藤仁斋对《论语》与《孟子》等经典中的“道”等概念都提出新解;石田梅岩(1685-1744)解释儒学之“理”不仅具有伦理性质,也具有市场规律的内涵。凡此种种都一再显示:儒学传统之所以历经世变而能保持活力,不断创新,乃是由于历代儒者不断地出新解于陈编之中。这种对儒学的诠释与再诠释,构成东亚思想史的重要现象之一,值得我们努力加以探讨。


编辑推荐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 PDF格式下载



绝对正版好书,非常满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