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教育生涯录

张瑞琨 张瑞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出版)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张瑞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出版)  

作者:

张瑞琨  

页数:

313  

前言

1935年1月(农历甲戌年十二月)我出生在上海,共有兄弟姊妹七人,父母很重视子女教育。1940年9月我进私立正德小学校求学。这所由天主教会办的学校,其教学管理很严格。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于1946年春转到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读书,由于不习惯新的环境,读了半年后又转回到正德小学校。这样我就比同龄人多读了半年书。1947年春小学毕业后,我报考了缉架中学(后改名为市东中学)和麦伦中学(后改名为澄衷中学),结果两校都录取,我就选择了缉架中学继续我的学习生涯。1950年春初中毕业时,我获得了直升高中的资格。由于国家对学制管理的改变,高中我只读了两年半,1952年暑假即获得了报考大学的资格。当时国家为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发展教育,号召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献身教育事业。在这样的形势下,我通过全国统考,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1956年2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毕业留校,在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组任助教。同期,我还担任l『班主任、辅导员和系团总支书记。由于国家快速发展,需要培养一批较高层次的人才,因此我有机会于1958年参加赴苏联留学的选拔考试,并有幸获得通过,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为了做好赴苏联留学的准备工作,我于1958年10月去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经过14个月的学习,1959年12月我赴莫斯科,开始了留学生活。我被分到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读研究生,学制为3年半。老同学带领我去研究所与导师见面。我的导师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苏联科学院院士塔姆,这位犹太血统的老人很慈祥、和蔼,曾访问过中国。为了使中国的留学生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研究所除了要求我补习俄语以外,还给我配备了一位小导师。我的小导师戈里芳特是位在格鲁吉亚出生的副博士,也很和蔼。根据规定,我必须要通过两门课的考试,才能开始学位论文的研究和撰写工作。大导师提出,我的第一门学位课程是要通过“量子电动力学”的考试,他指定了参考书,要我什么时候准备好,什么时候来考。我顿时傻了眼,因为“量子电动力学”这个名称我过去从来没有听到过。此时此刻,我心里很清楚,艰难的生活已经在等待着我。过了几天,我去书店购买了导师指定的参考书。这本书16开本,共650页。第一页的物理内容我就不懂,在学校里也没有学习过。可想而知,要把这本书读完、读懂,那得花很大的精力,得磨炼自己克服困难的毅力。但当时自己很清楚,别无选择。

内容概要

  半个世纪以来,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一部分是从事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为培养人才而奋斗;另一部分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我没有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而深深感到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有利于了解实情,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书籍目录

往事的回眸(代序)一、教育科学(一)教育通论现行高校体制的弊病和对高教改革的建议抓住机遇再创辉煌——在华东师范大学“211工程”部门预审会上的汇报进入“211工程”的认识要点——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明确目标找出差距积极准备迎接预审——在全校迎接“211工程”预审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摘要)继续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把学校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办成国内一流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师范大学——1995年2月13日在中层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中共华东师大第九次代表大会上作学校行政报告(节选)未来五年(1996—2000)的目标和设想——四届教代会和十次工代会上的行政工作报告(节选)为上海创办国际一流教育再作贡献——书记、校长致市政府领导的一封信(节选)机遇与任务——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的发言(摘要)培养中等教育教育家的摇篮上海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设想发扬成绩振奋精神深化改革——华东师大1994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统一认识深化改革明确任务加快建设——1995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组建企业集团发展科技产业——1994年校办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华大集团成立是一个新的起点浦东教育发展的合理走势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张瑞琨教授为浦东教育出谋划策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已向更广泛层面拓展——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张瑞琨谈访港感受给受教育者以学习自主权——华东师大副校长张瑞琨一席谈素质教育抓什么建设一流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德为师之本尊师重教高等教育也要与基础教育“接轨”注重能力适应市场是一致目标普教、职教、成教“通道”不畅回顾展望奋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学生——新学年致词寄语新同学张瑞琨访谈录(二)高等教育和自然科学史学一点科学史——兼谈高等教育编写教材《近代自然科学史简明教程》的四点体会高等教育和科学发展(三)基础教育和物理学史《物理学研究方法和艺术》序20世纪物理学的进展(代序)发现矛盾和捕捉问题——科学研究的起点独特设计另辟蹊径——光速测定的历史追溯坚持不懈反复实验——热功当量的精密测定实验技术和理论思维的结合——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的诞生敏锐与穷追不舍——伦琴X射线的发现理论预言与抓住机遇——从发现中子谈起逻辑推理与理想实验——从伽利略对落体研究谈起类比法和逻辑思维——光的波动说的复兴类比法的又一范例——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的确立类比法能导致新理论的诞生——德布罗意波理论的提出内插法和溯因推理的应用——普朗克量子假说的提出稳态与瞬态——从发现电磁感应谈起量子条件和原子结构——玻尔原子模型的提出正确寓于错误之中——热质说与热之唯动说之争坚持与修正相统——从光的本性之争谈起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爱因斯坦的科学历程二、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近代自然科学史简明教程》前言历史的导言《近代自然科学史简明教程》结语声学知识的发展和朱载培的十二平均律伽利略的运动理论宋应星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成果笛卡儿对自然科学的研究17世纪后半叶的天文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对色散的研究和他的光学著作——《光学》光的本性之争牛顿力学的验证与传播光的理论和望远镜的建造从鱼生电到电流的发现光的波动说的复兴奥斯特和电流磁效应发现的前前后后分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热力学第二定律发现的前前后后吉布斯及其系综观念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对基本粒子结构认识的发展Planck的内插方法和能量量子化对应原理的形成以及N.BOhr对它的几种互异的表述宋应星的《论气》及其在声学上的成就德布罗意波动概念的提出——纪念德布罗意的《波和量子》发表60周年约飞塔姆威廉·伦琴和X射线焦耳和热功当量量子论和普朗克的徘徊为寻求真理所付的代价——玻尔与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的争论三、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辩证法通论》第一卷《自然论》前言《自然论》后记附录附录一 学位论文“利用格林函数方法研究重子——反重子系统束缚状态的性质”(摘要)附录二 对街道社区经济的总体认识与功能定位附录三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张瑞琨教授附录四 难得人师附录五 张校长率百位教授看闵行附录六 重赏之下,勇夫安在——我校百名博士浦东考察散记附录七 大学校长高瞻远瞩中学校长出谋划策——我校召开为基础教育服务系列会议附录八 《荣高棠体育文论选》首发式上的讲话附录九 我校出版社出版《通向奥运冠军之路》在京向国家体委赠书后记

章节摘录

根据对上海普教战线状况的了解,我们认为在近年内可做以下几件事:1.提高在职普教系统管理干部水平给上海市中学校长、教育局的教研室主任和督导(督学)培训,如果需要也可给重点小学校长培训。现已与浦东新区政府联系在我校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培训新区现任的和后备的中学校长,以提高新区的中学教育水平。如果市委、市政府领导认为需要,我们可对各区县分管教育的副区(县)长开设教育理论、教育管理、教育评估等系列讲座,欢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领导参加。2.提高普教战线教师水平利用单科进修、成人教育和研究生(含硕士课程进修班)教育等形式提高普教战线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实际水平。为了提高重点中学骨干教师素质、能力和学历,从今年开始,我们对本市重点中学40岁以下的骨干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学科教学论和学校管理硕士课程(学科教学论包括语文、政治、历史、英语、体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计算机等11个方向),再经入学考试,合格者成为硕士研究生,其他的仍进行课程学习,发给结业证书。现已有120多名入学者,学完后仍回中学工作。今年5月,我校与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认真讨论后签署联建协议,以各自的优势协同做好上海在职小教、幼教师资的培训工作,以提高这支队伍的实际水准。对少数骨干进行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的再培养。并且我校要为师专、幼专师资培训创造各种条件。3.开展普教问题研究今年6月,我校成立了“普教研究中心”,集一批科研骨干与普教战线的同志共同开展普教问题研究,首批从本校的附中、附小开始,逐步扩大研究队伍。目前我们将组织专家教授研究普教的改革问题,为市委、市政府发展普教提供决策咨询。我们还将继续做好市教卫办领导开展的课程改革工作。

后记

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在校档案馆朱小怡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于今年4月开始思考如何编著好这本书,同时也构思本书的框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手头上的素材不多,深深感到搜集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从9月开始,在校档案馆吴雯老师陪同下,前往上海市档案馆查阅和收集我在市高教局工作期间(1983年10月-1990年3月)的档案,收效甚微。校档案馆的吴李国老师帮我收集了在华东师大工作期间(主要是1990年3月-1997年2月)的有关档案。翻阅有关材料,引发起对往事的回眸。由于在高教局工作期问的素材不足,没有办法整理成文选收在本书之内,只能根据自己对过去工作的仔细回忆,把这段时间内自己的教育理念、一些设想、做的一些主要工作整理在“往事的回眸(代序)”之中,以弥补一些不足。半个世纪以来,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一部分是从事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为培养人才而奋斗;另一部分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我没有把这两者对立起来,而深深感到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有利于了解实情,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不同阶段侧重面是可以不同的。所以即使在高教局工作期间,我仍没有脱离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了培养人才工作能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教学梯队的建设工作,我在退休前3年就停止招收研究生,而是集中精力做好管理工作。正因为这样,便形成了本书的框架结构。编印出版后,以飨读者,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本书整理编著过程中,深得校档案馆老师们,特别是朱小怡、吴雯、吴李国三位的大力支持,帮我解决了不少困难,吴雯老师还帮我打印、校阅文稿,在此深表谢意。对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精心安排,也在此表示谢意。


编辑推荐

《教育生涯寻》为作者作品选,内容涉及:教育科学,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自然辩证法三个方面。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教育生涯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