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余震

ZHANG LING ZHU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ZHANG LING ZHU  

页数:

1  

字数:

27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那咚咚的鼓点一声比一声强劲地撞击在他的耳膜上,撞得耳膜千疮百孔。耳膜终于全线决堤,鼓声如黑风恶浪般哗地涌入血液,翻搅得他全身生疼,步履踉跄。那鼓声覆盖了所有的尘世街音,那鼓声叫他的心膨胀了许多倍,如气球一路升到喉咙口,卡住了,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他的呼吸就突然失去了节奏。

作者简介

张翎,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现定居于多伦多市,在一家医院的听力诊所任主管听力康复师。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金山》、《邮购新娘》(台湾版名《温州女人》)、《交错的彼岸》、《望月》(海外版名《上海小姐》)、中短篇小说集《雁过藻溪》、《盲约》、《尘世》等。曾获第七届十月文学奖(2000),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优秀散文奖(2003),首届加拿大袁惠松文学奖(2005),第四届人民文学奖(2006),第八届十月文学奖(2007),《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度优秀小说奖(2008)。小说多次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其中篇小说《羊》、《雁过藻溪》和《余震》分别进入中国小说学会2003年度,2005年度和2007年度排行榜。

书籍目录

向北方花事了恋曲三重奏余震玉莲丁香街寻

章节摘录

  向北方  小越:  爸爸要离开你一段时间。爸爸离开的原因,等你再长大一些就明白了。爸爸要去的那个地方,在多伦多的北边。很北。可是,不管爸爸在哪里,爸爸的心永远不会离开你。  苏屋嘹望台。  陈中越趴在桌子上,举着放大镜在那本新买的加拿大地图上寻找这个奇怪的地名。湖泊河流如蝌蚪带着各式各样的尾巴,在放大镜里游来游去。后来他终于摆脱了蝌蚪们的纠缠,在安大略省的北部找到了这个芝麻大的黑点。  打开电脑,进入雅虎,有十几条索引。  镇内人口:3400。外围人口:1800。纬度:北纬52度。主要居民:乌吉布维族印第安人。辖区:印第安和平协议第三区……  网页的图文说明渐渐地模糊起来,只剩下几个字如平地里兀起的山峰,生猛地占据了他的全部视野。  北纬52度。  中越翻出一本卷了毛边的中国地图,沿着北纬52-53度线一路找过去,只找到了一个孤零零的地名:漠河。他听说过这个地名。中学地理课老师曾经告诉过他,这是中国最北的一个县。  也就是说,苏屋嘹望台和中国最北的一个县城几乎处在同一条纬度线上。  中越觉得血从脚底一寸一寸地热了上来,心跳得一屋都听得见。关闭了网页,就飞快地打出了一封信:“我接受聘任合同的全部条款,将于两个星期之内赴任。”信打完了,用食指轻轻地击了一下发送键,叮的一声脆响,电子邮件飞离了他的电脑——这才感觉到手在微微地颤抖。闭上眼睛,仿佛看见了满天都是透明的翅膀,载着他一腔的急切,飞向那个有着一个奇怪的名字的加拿大北方小镇。  第二天中越就开始收拾行李。大件的家具电器,都送给了范潇潇。自己的日用物件整理起来,是四只大箱子。两只放后盖箱,两只放后座,应该正好是一满车。关结银行账户,检修汽车,购买长途行车保险,带小越去家庭医生那里做年检,与导师、同事、朋友一一话别。琐琐碎碎的事情,办起来竞出乎意料地简单顺利。  一个星期之后,中越就开始了前往苏屋瞭望台的漫长旅途。  启程的那天早上,车都开到高速公路口上了,他又停下来,用手机给潇潇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铃响了很久,才有人接。“小越在吗?”他问。那头冷冷一笑,说你有多少时候没送小越上学了?你不知道她夏季班的校车七点半就到?他顿了一顿,才说:“潇潇,那我就走了啊。”那头不说话,他就挂了。停在路边,他怔了半天,心想自己大概还是期待着潇潇说些话的。可是他到底期待潇潇说什么样的话呢?其实,无论她说什么,他都主意已定。她是知道他的,所以她什么也没说。  车子开出了多伦多城,屋宇渐渐地稀少起来,路边就有了些田野,玉米在风里高高地扬着焦黄的须穗。再开些时辰,房屋就渐渐绝了迹,田也消失了,只剩了大片的野地,连草都不甚旺盛。偶有河泽,一汪一汪地静默着,仿佛已经存在了千年百载,老得已经懒得动一动涟漪。夏虫一片一片地扑向车窗,溅出斑斑点点壮烈的绿汁。路上无车也无人,放眼望去,公路开阔得如同一匹巨幅灰布,笔直地毫无折皱地扯向天边地极。中越忍不住摇下车窗,将闲着的那只手伸到窗外狂舞着,只觉得满腔的血找不着一个出口,恶浪似的拍打着身体,一阵一阵地轰鸣着:向北方,向北方,向北方。  中越对北方的向往,最早的时候,其实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中越出生的年代,正逢越南在轰轰烈烈地打着仗。中越三四岁的时候,跟着院子里的孩子们看过一部越南电影。电影的内容有些模糊,依稀记得是一群面黄肌瘦的南越儿童,在飞快地削竹桩。电影的插曲,他却清晰地记住了。这首插曲词语重叠,音韵反复,极容易上口。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套路来重新诠释,其实就是“蓬擦擦”最简单的变奏。  向北方,向北方,南方的孩子盼解放。  向北方,向北方,南方的孩子盼解放。  向北方,向北方,南方的孩子盼解放……  这是中越一生里学会的第一首歌,是记忆的大筒仓里垫在最底层的一样东西。后来长大成人,筒仓的内容不断地增加着,溢失的却总是那些堆积在最表层的东西。而最底里的那首歌,却已经化了血化了骨,再难剥离了。虽然那时他对南方对北方都毫无概念,那首歌却是最早点燃了他对北方的模糊向往的。  后来,他的小舅和二姑,都是知青,都去了东北的生产建设兵团,时时有信来。那时父亲还在,饭桌上,母亲就念信给父亲听。信都是些诉苦的信,他半懂不懂地听着,只记住了他想记的部分,比如康拜音割也割不到头的田野,比如看不到一丝云彩的地平线,再比如比棉被还要厚的遮了天盖了地的冬雪。这些信使他对北方的模糊猜测开始具备了一些实质的内容。  再后来,他就发酵似的飞快长大了。初三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个一米八。的大高个了。裤子永远太短,鞋子永远太紧,门框永远太矮,嗓门永远太粗,学期品德鉴定上永远有“希望改善同学关系”的评语。开学分组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做他的同桌。学校野营训练,没有人愿意和他睡同一张床铺。除了在运动场上,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容他舒适地摆置自己的身体。他觉得自己是一头高大笨拙的熊,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江南精致而错综复杂的街景习俗人情中,举手投足间随时都可能碰碎他所遭遇的一切,不是他伤了人,就是人伤了他。江南的城郭像一件小号的金缕绣衣,他轻轻一动,就能挣破那些精致的针脚。少年的他开始感觉到了轻巧的南方压在他身上的千斤重担。  于是他越来越渴想他从未经历过的却又永远不能割舍的北方。北方的大。北方的宽阔。北方的简直明了。北方的漫不经心。北方的无所畏惧。  高中毕业的时候,他其实是有一次机会可以逃离南方的,可是他错过了。他的高考成绩实在太差,只能上本地的一所师范学院。  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其实还有一次机会可以逃离南方的,可是他再次错过了——他爱上同级的一个叫范潇潇的女生,他败在她的愿望里,两人就一起报考了省城一所大学的研究生。  再后来的生活轨迹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结婚。生女。出国留学。移民定居。生活隔几年扔给他一项新责任,他像接力赛一样一站一站地跑着那些途程。心既定在目标上,感受就渐渐地淡了。那首《向北方》的歌,偶尔还会在他最不警醒的时刻悄然响起,那旋律,却低得如同规则心跳间隙的一两声杂音,已是无比的微弱了。他几乎以为,那个关于北方的梦不过是成长期里一个躁动不安的插曲,已经随着青春岁月消逝在记忆之中,世间不会再有力量能去搅动那个角落的平安了。  可是他错了。  有一天半夜,他从一些纷杂的梦中醒来,习惯性地摸了摸身边,是空的,才想起潇潇已经搬走了。坐起来,满耳是声音。他以为是耳鸣一一那阵子他的耳鸣很是厉害。过了一会儿,他终于明白是那首久违的蓬擦擦的旋律。那音乐如万面皮鼓在他耳中敲响,使他再难入睡,只好起床,在空无一人的街上跑了整整一个小时,回来又冲了一个凉水澡——依旧无济于事。  向北方。向北方。向北方。向北方。  他知道他生命中的一些部分正在渐渐死去,另一些部分却正在渐渐复苏。  他也知道他斗不过那样的呼唤,他只有顺从。  于是他辞去了原有的工作,开始整天挂在网上,寻求任何一个可以通往北方的机会。  苏屋嘹望台就这样走讲了他的视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余震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中短篇小说集。

作者的海外经历让她的作品多以国际华人的角度去描述,这种角度是蛮新鲜的。女性的细腻在作品中无处不在。好的作品总是来自生活,打动读者的心灵。而张翎,做到了。

另,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原版就是张翎的《余震》。


第一次阅读张翎的小说 从印第安村落的《向北》到唐山大地震中的《余震》再到一个关于博士生情感的《寻》 她带给我的感动甚多甚多 尽管张翎的文章没有一些作家的那样华丽璀璨百转千回 但张翎却用她自己质朴的言语向大家倾诉了一个又一个平易近人的故事 让人感动让人深思让人不知言何......


余震本身比电影版的更加细腻,更加人性化,我说的人性化是指所有的人的光明的部分同时也有其暗黑的自己很无奈的那个部分,文字和影视的表达方式的不同,是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不同,相对而言我还是喜欢张翎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心难以跨过的感情横沟。


买的时候,是看了《唐山大地震》的电视剧版,想要看看书再仔细体会一下。不过没有想到,这里面有很多短片小说,不光是余震,而且余震岁短小,可是和看电视又是不同的感觉。并且这本书中别的小说也是很好看的!!!


除了余震,其他各篇也都是很不错的,所以又追加了其他几部。
作者的文笔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属于某个时代,恰巧是我很希望进一步了解的时代。


大学时代反复看了很多遍,现在经常买来送朋友


万小登。王小灯。
两个相似的名字,两段错落的人生。前半生是幸福,后半生是追寻。
……
一个女孩。一生。一条回家的路。
让人动容,让人感动。


当然不同于电影。


冲着冯小刚的电影买的,文笔不错,写得很有韵味


论文写的是她!蛮有意思的~


小说比电影要好很多,可以看出作者的功力


帮朋友买的,文艺人。喜欢看这些书!


喜欢一本书,就是阅读起来没有故作高深的障碍感。


在看过电影《唐山大地震》之后,想找来原著看看,看过之后,感觉电影给人的震撼更大,改编后的电影比原著更让人感动。
剩下的这些中篇,可能因为作者移民加拿大的缘故,很多是以加拿大的生活为背景,一些普通中国人在加奋斗或是由于感情原因等的生活,感觉写的很一般。


以为和电视剧的一样 结果还是出入蛮大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