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自然与神圣

魏朝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3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魏朝勇  

页数:

231  

Tag标签:

无  

前言

  政治哲学在今天是颇为含混的概念,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学业在当代大学系科中的位置亦不无尴尬。例如,政治哲学应该属于哲学系还是政治系?应当设在法学院还是文学院?对此我们或许只能回答,政治哲学既不可能囿于一个学科,更难以简化为一个专业,因为就其本性而言,政治哲学是一种超学科的学问。  在20世纪的相当长时期,西方大学体制中的任何院系都没有政治哲学的位置,因为西方学界曾一度相信,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各门实证科学或行为科学来解决,因此认为“政治哲学已经死了”。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却成了西方大学内的显学,不但哲学系、政治系、法学院,而且历史系、文学系等几乎无不辩论政治哲学问题,各种争相出场的政治哲学流派和学说亦无不具有跨院系、跨学科的活动特性。例如,“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在哲学系、政治系和法学院同样激烈地展开,“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则首先发端于历史系(共和主义史学),随后延伸至法学院、政治系和哲学系等。

内容概要

  修昔底德的《战争志》通过考察伯罗奔半岛战争而洞察了人类政治事务的本质,堪称永世瑰宝。然而穿越两干多年的历史风霜,修昔底德的身位依然扑朔迷离;在诗与哲学之间,修昔底德依旧让后人聚讼纷纭。果真是古事茫昧无稽?我们只知道,修昔底德示意自己不是“诗人”也不是“编年史家”,惟独对“哲人”保持了沉默。修昔底德式“政治生活”昭示着柏拉图式“哲学生活”的踵蹑而至……  修昔底德的《战争志》记录到伯罗奔半岛战争第21年就戛然而止。“忾我寤叹,念彼周京”——修昔底德不忍亲笔呈现母邦雅典帝国最后的命运。这种“未完成”只能留待“未来”的人们去冥想:究竟何为帝国的本性?帝国兴废荣枯的命运究竟仅承于“神圣”的正义,还是肇基于“自然”的必然……

书籍目录

绪论一、在诗与哲学之间二、“永世瑰宝”及“修昔底德问题”三、修昔底德式政治生活的现代解释维度第一章 战争的必然与正义一、战争的原因指向二、必然与正义三、法律正义的自然与神圣第二章 伯利克勒斯“葬礼演说”的雅典禀性一、“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二、雅典政制及其生活方式三、私人的美德、光荣与城邦的公共事业第三章 “弥罗斯对话”的迷思一、从“公平”到“安全”二、强者与弱者之间的正义和利益三、命运、希望和羞耻四、必然的“言辞”及其迷思第四章 西西里远征之后的修辞政治一、演说辞的缺席和叙事的脱序二、畏惧与审慎三、恢复和“最好的政体”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一、《战争志》版本及研究文献举要二、伯利克勒斯“葬礼演说”[译文]三、“弥罗斯对话”[译文]后记

章节摘录

  2008年8月27日,我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了哈佛大学。  乘坐航班由香港飞往芝加哥,再转机至波士顿,我抵达哈佛之时已是翌日凌晨了。坐在朋友的车子里,透着哈佛广场朦胧的灯光,张望着哈佛园里栉比鳞次的建筑物的身影,我对自己说——哦,这就是哈佛!  哈佛,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学;于接下来的生活里,我体会了她的骄傲。  我想起了伯利克勒斯的讲辞——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而哈佛,是不是全世界的学校?一位美国友人说,波士顿人总觉得他们生活在世界的中心。这种自豪大抵拜哈佛所赐。  总是能遇见亚洲面孔,进一步说是中国式的面孔,在哈佛逡行。他们无非是留学生,或如我一样的访问学者,也或者是哈佛的员工,又或者是游客……一种印象是,不少中国人活动在这个“世界的中心”。  这些中国式面孔来自哪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不外乎此!当然,也有一些中国式面孔自称是亚裔美国人。  在这里,你能想象一个中国“共同体”吗?在一所“全世界的学校”想象一个中国“共同体”是不是一种悖谬?  2008或2009,对于中国而言是两个特殊的年份。哈佛的不少学术研讨会或讲座上,中国是热门的话题。置身于那样的情景,时时能从不少中国式面孔上读出一种焦虑、茫然和困惑。有没有骄傲呢?我常问自己。  抛洒了许多激越的声音,于我。  只有徜徉在怀德纳(widener)图书馆,我的心才能安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自然与神圣 PDF格式下载



  可与王恒的——柏拉图的“克里特远征” : 《法篇》与希腊帝国问题
  
  对照一下,一个从柏拉图文本出发出发,一个从修昔底德文本出发
  
  还有个关键人物:阿尔喀比亚德
  
  很有意思
  
  没时间长篇大论鸟,碎鸟


有意思在哪里?


王的那本差远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