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

顾伟列 编 华东师大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华东师大  

作者:

顾伟列 编  

页数:

336  

字数:

519000  

前言

20世纪初,梁启超曾预言:“今世纪之中国,其波澜诡谲,五光十色,必更壮奇于前世纪之欧洲者。哲者请拭目以观壮剧,勇者请挺身以登舞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被裹挟在世界历史文化的大潮中,既经历过失落与耻辱,也感受着梦想与辉煌。其间,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艺术特色的古代文学没有停止国外传播的步伐。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多元共存理念被各国人民所认同,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与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文学也因此显露出独特的光彩。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外汉学界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批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为学术专长的汉学家脱颖而出,如美国的克里罗、海陶玮、柳无忌、刘若愚、弗兰柯尔、韩南、浦安迪、倪豪士、宇文所安、孙康宜,英国的亚瑟·韦利,法国的侯思孟、桀溺、保尔·雅各布,德国的顾彬、卜松山、莫宜佳,俄苏的艾德林、李福清,日本的铃木虎雄、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小川环树、布目潮讽、中村乔、铃木修次、前野直彬、大野实之助、松浦友久、花房英树、小野郊一、左藤一郎、宇野直人、田仲一成、川合康三,韩国的李锡浩、李章佑、洪寅杓、柳晟俊等。作为异域语境中的“他者”,其多维度的研究、开阔的视域和通达的识见,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新的添加和丰富,也是对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的认定。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影响与研究,在过去百年中经历了由注重“四书五经”的译介到文学的影响比较,由文学观念的比较再到立足于中国语境对文学文本和文学史开展多向度、多层次研究的过程。

内容概要

本书分诗、词、散文、戏曲、神话与小说五编,从先秦叙述到清代,全面介绍了20世纪英、美、法、德、俄、日、韩等国汉学家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作为异域语境中的“他者”,其多维的研究、开阔的视域和通达的识见,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新的添加和丰富,也是对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地位的认定。 本书是一部概述中国古代文学在域外的翻译、流传与研究的著作,全书分诗歌、词、散文、戏曲、小说五编,论述较全面,资料丰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教学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编 诗 第一章 先秦诗 第二章 汉魏两晋南北朝诗 第三章 唐诗 第四章 宋金元及明清诗第二编 词 第一章 唐五代词 第二章 宋词 第三章 明清词第三编 散文 第一章 先秦散文 第二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辞赋与骈文 第四章 唐宋明清散文第四编 戏曲 第一章 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章 元代杂剧 第三章 明清戏曲第五编 神话与小说 第一章 神话 第二章 六朝小说与唐代传奇 第三章 宋元话本有“三言二拍” 第四章 《三国演义》 第五章 《水浒传》 第六章 《西游记》 第七章 《金瓶梅》 第八章 《聊斋志异》 第九章 《儒林外史》 第十章 《红楼梦》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美国学者杨牧在《论一种英雄主义》(载《美国东方协会会刊》第95卷第1期,1975)中指出,早在周代,中国文化就发展出“文化英雄主义”,《诗经》中“战情省略”体现了偃武修文、崇尚和平的精神。他列举《采薇》、《东山》等诗,指出这类作品充溢着厌战情绪,认为中国文学所体现的是另一种英雄主义,所缺乏的只是西方好勇斗狠的尚武的英雄主义。②国外学者运用比较方法研究《诗经》的论文还有:美国余宝琳的《抒情诗的比较研究——读(诗经)札记》、日本徐送迎的《在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诗经)——(诗经)与(万叶集)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④、韩国宋昌基的《古代中韩政治风谣比较》和金周汉的《朝鲜(青丘永言)与中国(诗经)》、蒙古的巴扎拉格查和钢巴答的《(诗经)的蒙古文翻译与蒙古民歌》⑤等。以宏观视野从文化角度展开研究是国外学界《诗经》研究的又一特点,他们通过对《诗经》的解读,努力揭示先秦宗教、信仰、习俗等社会文化的真实。法国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是西方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诗经》的开创者。葛兰言、伯希和和马伯乐都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大师沙畹(E.Chavannes,1865-1918)的学生。沙畹、伯希和、马伯乐及高本汉的汉学研究注重文献发现和考证,属于“语文学派”或“实证史学”,与清代朴学相近。葛兰言为社会学派,重文本亦重社会调查和田野作业。他主张到中国农村,特别是到旧文化形态保存较完整的河南郑州一带调查。他曾两次来华实地考察,前后历时三年多。在方法论上采用文化研究方法,文学与宗教学、民俗学交叉,在周代文化的宏阔背景下研究《诗经》。《古中国的跳舞与神秘故事》(李璜译,中华书局,1933)、《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张铭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是其代表性论著。后者分为“《诗经》的情歌”和“古代的节日”两编。他的基本观点有:第一,《诗经》是认识上古中国社会习俗与信仰的重要文本。葛兰言认为,追溯宗教信仰的起源必须从正统宗教的浓缩形态之外去寻找,因为官方宗教与原始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原始宗教起源于习俗与原始信仰。如果我们承认《诗经》具有文献价值,那么不妨从揭示《诗经》文本的原始意义入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的祭礼,亦即以古老习俗为基础的宗教信仰与传统。基于这一认识,他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试图“超越诸种注释书去努力揭示文本的原始意义”。第二,《诗经》具有民谣本质,研究《诗经》应发掘其原始意义。葛兰言认为,《国风》和《小雅》中的部分篇章具有民谣性质,是民众在各类祭礼集会上的即兴歌唱,是在进行仪式舞蹈时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的即兴之作,是协同创造力的产物。口头仪式是古代农事祭礼的组成部分,它伴随着即兴歌唱。民间青年男女平日受到习俗的制约和社交的限制,很少有向异性袒露情感的机会,祭礼集会和舞蹈仪式为他们提供了即兴歌唱的契机。

后记

我于十年前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对外汉语系以培养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为办学特色,较早将“国际汉学”设置为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培养方向。本系许光华、陈晓芬、林在勇等教授曾为该专业方向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许光华教授主编的《国外汉学史》、《法国汉学史》等,是该专业方向硕士生培养的教材之一。许教授等鼓励我在教学中注意搜集和积累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的文献资料,为建设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材继续作出努力。大约在五六年前,我已有了编写《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的构想。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我拟订了研究指引,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组织本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参与文献资料搜集、梳理和初稿撰写工作,先后参与相关编写工作的有:王郦玉、王雅南、倪平英、张欲晓、薛莹、潘晟、俞平、何志娟、王路宁、张晓霞、李艳、李楠、付晓妮、尚贵娥、王乐、顾卉、许莺、吴迪宜、李萍、梁斐、丁瑾、张洁、柯欢欢。在本书付梓时,当年的学子已相继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在国内高校或国外孔子学院从事教育工作,有的在社科院或政府机关从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及其他工作。回想师生沉潜书海爬梳剔抉、切磋学术、相互砥砺的情景,深悟教学相长之真谛。当我在电脑键盘上敲下最后一个字符时,如释重负中也交织着不安。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是个范围很大的题目,本书在评述中一定存在重要遗漏以及对国外学者学术观点的误读,书中的不足之处,尚祈海内外专家一一指正。本书在编写中参考、吸收和引用了学界的研究成果,在此对学界同行表示诚挚的谢意。在此还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对本教材建设给予的资助,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庞坚先生、朱妙津女士为本书的编辑与出版所付出的大量心血。


编辑推荐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 PDF格式下载



概况介绍的译本好书!


国内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的研究相对说来已较多,不容易写出新论点,关键在于是否有新资料,尤其是近年来国外的情况。此书值得阅读。


很好,很有价值。感谢作者,感谢亚马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