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冲突·建构·融合

汤林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汤林春  

页数:

300  

字数:

447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国掀起了农民进城打工的浪潮,社会流动人口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农民工事实上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在对城市发展和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合法权益保障等问题正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让规模庞大的农村人口平等地融人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过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执政理念充满了民主和关爱,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因而农民工至今依然是城市社会的边缘性群体,他们通常从事着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工作,居住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城市边缘地区;他们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没有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民工在城市的排斥中产生了边缘性的社会心态,而且这种边缘性具有明显的代际继承性。  要使农民工的边缘性地位得到改变,平等地融入城市,并与所在城市彼此悦纳,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是让他们的子女同市民子女一起获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并逐步形成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对于那些已经有较长时间城市生活经历的农民工子女来说,他们对家乡的记忆、感情已远不如他们的父辈,他们比父辈更认同和向往城市生活,但从身份上讲他们却依然是边缘人。因此,若他们被长期排除在城市生活之外,就更容易成为没有任何认同感、归宿感的“游民”。相反,如果他们能够同城市子女一同平等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能够从文化心理上融入城市生活,树立起在城市生根和实现社会流动的信心,他们就可能最终真正融人城市,城市社会共同体的和谐也就具有较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从这个角度看,本书从文化融合的视角探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求学之路,研究从冲突到融合中建构起来的教育公平,就显得意义重大。  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难题,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近年来,国家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平等义务教育权利的政策,但目前这些政策的落实还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内容概要

在中国迅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与进城务工者子女教育两大类问题。  它将长远地影响到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思维深度和生活、工作习惯。上海已经看到这一趋势,开始了制度创新,推进了文化融合的教育。开展农民工子女文化融合的教育,需要的是一种新的视野和大的气魄,既要结合区域的特点,也要发挥地域的优势,还要注重国内外的比较研究。  在平等的氛围中培养农村孩子的自信性、适应性与竞争畿力,今天依然成为文化融合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农民工子女集聚的学校发现,农村孩子的朴实、勤劳、责任性等品质,同样也丰富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内涵,对于城市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有效教育资源。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上海城市文化中蕴含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我们又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更加合理的政策,创立更为科学的教育内容与方法。

书籍目录

序一张民生序二傅禄建前言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第一章 实景描绘: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现状   第一节 绘图工具:调查与案例  第二节 图景一:文化冲突增加  第三节 图景二:文化融合困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原因透析:文化冲突的根源  第一节 层面一:一般文化差异  第二节 层面二:教育文化差异  第三节 层面三:互动过程中的因素  第四节 层面四:制度性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策搜索: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节 国外:基本趋势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第二节 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教育的演变  第三节 心理学角度:对社会适应问题的研究  第四节 社会学角度:对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索  第五节 文化学角度:对文化适应与融合问题的探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本书视点: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理解  第一节 多元一体:对待文化差异的基本策略  第二节 文化建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内在机制  第三节 知识管理:建构学校新文化的重要策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从事多元一体文化教育的素养  第一节 冲突处理:教师采取的策略  第二节 素养及角色:开展多元一体教育的基础  第三节 培训实施:提升教师的途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学校:利用知识管理构建新文化  第一节 建设新文化:学校的实践  第二节 重要策略:实施知识管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履行促进教育公平的职责  第一节 政府意志:坚持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政府抉择:“多元一体文化教育”的政策设计  本章小结第二部分 学校案例 改革,成就班级建设品牌 构建和谐课堂文化为学生发展奠基 活力沙洲中学魅力融合教育 探索“适应性教学”之路 在适应中走向融合 独立编班,还是混合编班 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 开发家长资源。让“新杭州人”学有所成 文化融合,从家校合作开始’ 分类家庭指导,让指导更有效 家校手牵手共育快乐苗 培育上海新公民 关爱与智慧 灌溉流动花朵创建和谐校园 大爱无疆 一夜好风吹,万枝新花放 他们的未来不是梦 ……

章节摘录

  说做就做,我们组织成立了各种互助小组。爱好体育的,组成体育互助小组,一同训练,相互纠正动作;有音乐、英语特长的城镇职工子女主动去帮助农民工子女,组成音乐、英语互助小组;农民工子女则利用自身特长,帮助他们普及农作物知识,组成社会实践互助小组……孩子们快乐极了!他们在互助中展示特长,提升自信;在互助中建立友谊,增进融合。城镇孩子的自理能力增强了,懂得爱惜粮食了;农民工子女的英语成绩提高了,社交场合敢于表现了。老师、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这时,我们要求老师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恰到好处的点评,这更是点燃了互助的激情,增强了互助的动力,提升了互助的效果,融洽了师生关系。  爱在师生心灵间流淌。  公平。从课堂做起  记得在北师大培训时,一位专家在谈及教师专业成长时,曾经提出这样的观念:和许多专业领域相比,教师这个行业专业性不强,是导致教师地位和薪资不高的原因之一。想想也是如此,特别是在新课改的今天,不少老师沉溺过去,进取心不够,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特别是面对变化,不能及时应变,正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老鼠。  农民工子女的大量涌人,加速了附小改革的步伐。  在“蕴萃沙龙”中,大家针对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如农民工子女的阅读问题、作业问题、家校沟通问题、后进生的转化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设想。学校要求各教研组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特点,上报研究专题,利用每周一的时间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章,由中心发言人阐述自己的课堂实施设想,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在第二周付诸实施,在后一周的沙龙中及时总结和反思。大家认为,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正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融合首先应该体现在公平、和谐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就是追求这样的和谐,农民工子女进入附小以后,我们一直坚持混合编班,这样分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工子女的切身利益,让他们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感受到学校的关怀;其次是让城镇职工子女有一个完善自我的平台,改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习气。但,正如老师们担心的那样,这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新的课题。“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加强辅导,追求公平”是我们总结的十六字“方针”。  学生的基础不一,就要求我们优化教学内容,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同时,让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各门课程之间互相整合,灵活地运用教材,加强“分层教学”。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说:“某些学生需要更多的帮助,另一些需要一般的帮助,第三种学生需要很少的帮助。


编辑推荐

  别离了记忆中已然遥远的乡村文化、而乡村文化却那么清晰地浸染在他们无法更改的血脉中、停泊在现实中已然习惯的城市生活、而城市生活却同样遥远地无法接纳心灵的寄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冲突·建构·融合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