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9-事件卷-建筑中国六十年
2009-9
天津大学出版社
《建筑创作》杂志社
392
无
今年是我们共和国的60华诞,干支轮回整整一个甲子。我们是这60年历程的亲历者,我们亲眼目睹,并亲身感受了这60年中国家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落后穷国,建设成一个生机勃勃、繁荣富强的新兴大国。这里有一组简单的对比数据,或许可以简略地反映出这一巨大变革:总人口:5.42亿(1949年),13.2亿(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亿元(1952年),300670亿元(2008年);人均GDP:119元(1952年),22674元(2008年);粮食总产量:1.1亿吨(1949年),5.28亿吨(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43.6亿元(1952年),137239亿元(2007年);城镇化水平:10.64%(1949q:),43.9%(2006年);城镇人口:0.576亿(1949年),5.77亿(2006年);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11.7万(1949年),2005万(2007年,包括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这60年是全国人民同甘共苦的60年,攻坚克难的60年,硕果累累的60年。利用60年大庆的契机,各行各业也都要回顾盘点—下自己行业、部门的奋斗史、发展史。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的指导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筑创作》杂志社经过精心策划,和天津大学出版社通力合作,推出了“建筑中国六十年”系列丛书(以下简称“建筑60”)。这套丛书是以全新的视角对建筑行业、建筑文化诸领域的全面回顾和审视,具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建筑创作》杂志已于2009年第1期始开辟“建筑中国六十年”专栏,其中用了5期全面盘点760年建筑的大事记。我们的宗旨是不找寻与建筑相关的最喜之事、最痛之事、最悲之事、最奇之事等,而是忠实记录并总结那些60年来最可引发建筑界动荡、最令建筑界思考、最可代表建筑界社会贡献及影响力的事件,并从中汲取到力量。因此,本书的目的不仅是对业内负责,也希望公众从中倾听到来自建筑界的声音,并从中发现新闻点、文化点及知识点。为此,作者对事件的选取原则,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涉及与建筑相关的城市、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并按时间之轴展开富于历史感的“图景”描述,并附有事件及事件延拓的各类文章。
序:建筑设计历甲子建筑事件的发展考量中国建筑设计六十年大事图录永恒记忆 雁北文物勘查团溯往 回忆新清华建校初期的岁月 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会情况回忆 八一剧场建设纪略 张家德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中国是怎样加入国际建协的 从“四部一会”谈起 西行片断 关于设计工作问题 陈登鳌忆毛主席和周总理 回忆上海建筑艺术座谈会 对建筑师的几点希望 参加国庆工程设计的点滴回忆 大跃进的产儿 建筑和建筑的艺术 关于设计革命运动的回忆 设计·革命·下楼出院 工地锻炼 下楼出院 记1967年的出国之行 临汾十年 遗产在传承中发展——孙任先谈天安门城楼改造设计 三十年前纪念堂 从“现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小组”到“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简介 为金茂大厦合作设计赴美追忆 回忆建筑设计院创建岁月 全国第一家国营建筑设计院成立情况——庆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五十年 建筑师与女建筑师 “瘦身”从“鸟巢”开始 奥林匹克公园多功能演播塔诞生记 大师永在——建筑设计大师张镈学术贡献追忆补记编前编后:希望是“建筑中国60年”的全记录
插图:如果说,旧上海是中国多功能经济中心及万国建筑博览会会场,但其发展不能说不是畸形的,因为它缺乏独立自主性,只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抽取中国脂膏的一个“泵口”。1990年4月中央批准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逐步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陕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面对浦东开发,上海全力以赴把握这个难得机遇。安徽则是最早决策参与支撑浦东开发的第一批省部级大厦建设的,当其在东方路张扬路吐的安徽大厦刚建一半时,该省就遭遇严重水灾,但浦东建设项目未因此而停滞。事实上,现在看来浦东开发开放进入新高地,源于城市设计理念的高起点,如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确定后,—直注意规划的领先性,以一流的规划设计打造一流的城市。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浦东开发开放的中心,整个规划设计先后邀请数十家中外著名设计机构竞标,小陆家嘴地区已规划的3幢超400m的建筑之一的金茂大厦,是金色的塔形建筑,融中西风格于一身,堪称经典之作。2009年,国务院又批复将南汇并入浦东新区,这意味着浦东将进一步成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与航运中心的新高地。下表为不同年份浦东地区经济发展指标。
《建筑中国六十年1949-2009·事件卷》: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图书。
无
以为是一部综合论述的书,结果还是小作坊式的拼凑。中国建筑批评的水平本来就很一般,没有抱太大指望,也就没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