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

顾刚 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

顾刚 编  

页数:

162  

字数:

310000  

内容概要

  《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2011-2012)》以张智庭教授关于符号学研究的一篇论文作为开篇。张智庭教授现兼任天津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符号学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师范大学法语学科带头人。张智庭教授长期从事符号学研究,有多部关于符号学的译著,对于法国符号学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张教授的论文介绍了法国符号学研究的产生、发展和其主要理论范畴,重点介绍了位居法国符号学研究主流的“巴黎符号学派”(tcolede
Paris)的理论体系。

书籍目录

特稿
法国符号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翻译
呈现“他者”:文学翻译者的核心责任——以埃杰顿英译《金瓶梅》为例
概念隐喻框架下《金瓶梅》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宗教典籍翻译理论发展趋势的相似性——以中国古代佛经汉译和《圣经》英译为例
英语学习者翻译错误研究——错误分析、标记及其分类
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策略研究
教学法
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中语篇主位的学科性特征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IBDP)学生学习内部动机发展的研究
输出理论与二语词汇教学
英语专业副辅修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在俄语教学中利用“区域国情学”的必要性
全日制教育硕士课堂观察技能培训的研究
高中英语课堂学生焦虑情绪的对策研究
英语专业新生英语课堂焦虑分析个案研究
二外法语教学中运用迁移理论的探索
文学文化
神与人之间——希腊神话中神和英雄的“人化”倾向
从埃莉诺·布鲁克看帕特·巴克的反战主题
美国政治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与博洛尼亚进程探微
贵妇人客厅中的世外桃源——1608-1789年间法国文艺沙龙一瞥
语言学
否定词在汉语长“被”字句中的分布对其句法结构的启示
关于汉语儿童对全称量词否定句的习得研究
普通话学前儿童句法理解能力习得研究
关于“很少”和“总是”的习得研究
不同阅读技能水平读者知觉广度差异:一项眼动研究
解构主义认识论意义辨析
日语中否定作用的范围

章节摘录

  马祖毅(1998)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恒帝末年到西晋,是草创时期(148-265);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是发展阶段(317-617);第三阶段,唐代,是全盛时期(618-906);第四阶段,北宋,是基本结束阶段(954-1111),此后很少再有大规模的汉译浪潮出现。  马祖毅(1998:23)认为草创时期中,安清的译文“偏于直译,有时为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支娄迦谶“译文比较顺畅,但为力求保全原文的面目,往往‘辞质多胡音’,即多用音译”。陈福康(1992:14)补充支谦的《法句经序》被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支谦很讲究文丽简略”,反映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而且“改‘胡音’为汉意”,即用意译取代音译。  佛经翻译的初期,外籍翻译家几乎没有提出明确独立的翻译理论或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思想状况下,译者出于对佛教教义和典籍的敬畏心态,大多采用直译或音译,不敢轻易改变原文的句法结构,这虽然看上去最忠实于原文,实际上译文却往往支离破碎,不成汉语。  发展阶段,道安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三不易是要求对原文忠实,五失本是指翻译过程中原文信息的损失.两者是矛盾的。鸠摩罗什倾向意译。马祖毅(1998:41)举例,昔竺法护出《正法华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至,曰:“此语与西域语同,但在言过质。”(僧)睿应声日:“将非‘天人交接,两得相见’乎?”什大喜日:“实然!”从“天见人,人见天”到“天人交接,两得相见”文质立现。彦琮的“八备”,从道德品质和语言能力上,对译者提出要求。与“五失本,三不易”相比,彦琮强调译者的佛学修养和语言能力,道安注重的是字词句的翻译方法。道安重视的是读者,而彦琮重视的是译者。  鼎盛时期,玄奘提出“五不翻”,即有一些词语需要音译,而不能只译意。音译词是为追求语体效果,增加神秘感,王宏印(2003:59)认为,“保证佛经的典雅庄重的提示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保持文风的一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变化,翻译宗教典籍趋向文学化。玄奘的这些观点在当今的时代可能显得过时,在当时却是总结性的。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