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语句法引论

徐丹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04-01  

出版社: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作者:

徐丹  

页数:

19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汉语句法引论》有两个目的:对学习汉语的学生的需要做出回应并满足一些人对汉语语言学的兴趣。我们曾把学生们学汉语时最经常提出的问题搜集起来--这是笔者写作本书的初衷。另一方面,笔者一直认为汉语教学应当充分利用汉语语言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是本书的第二个动机。  这本小书共分七章。每章各个小节均以一个问题作为标题,也就是该小节所讨论的内容。《汉语句法引论》所讨论的问题在80个左右,每一个问题都有解答。为了方便读者把握每个小节所讨论的内容,我们在每个小节的结尾用几句话对内容做出概括。本书所处理的问题都具有典型意义,全都跟学汉语过程中最常见的偏误有关。本书这些问题的处理是按照先易后难的渐进方式展开的,希望这样做有助于引发读者的研究兴趣。  笔者在书内适当的地方引入了一些历史回顾,并且谈到了方言。这一作法的目的在于给现代句法问题勾画出一幅比较完整的图景。如果对汉语方言有所了解,并对汉语句法的演变过程也有一些概念,那么不光对理解汉语将大有裨益,而且有助于分析问题,甚至有所发现。《汉语句法引论》还介绍了中、法、美、日等国家的汉语语言学家在80年代和90年代取得的一些成果。通过这些角度不同但互有补充的分析,读者可以看到一个问题的各个不同方面,同时也对汉语语言学界的主要流派有所了解。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汉语句法的演变及其后果1.0 概说1.1 历时演变与现代方言1.2 汉语的词序是什么?1.3 汉语哪些句法变化最显著?1.4 为什么“吃”既可以表示施事,也可以表示受事?1.5 汉语的句法变化带来哪些后果?第二章 论体态2.0 引言2.1 说“了”2.1.1 什么是“了”的体态职能?2.1.2 “了”在哪些情形下非用不可?2.1.3 “了”在哪些情形下不合语法?2.1.4 当句子有不止一个动词的时候,如何用“了”?2.1.5 “了2”居于什么地位?2.1.6 “了1,”跟“了2”有何不同?2.1.7 如何使用“了,”跟“了2”同现的句式?2.1.8 “了”的来源是什么?2.2 说“着”2.2.1 哪些动词用“着”?2.2.2 “着”有哪些固定用法?2.2.3 如何使用“V1+着+O+V2”句型?2.2.4 “着”的两个最基本的语法功能是什么?2.2.5 北方话里的“着”跟“了”有哪些区别?2.2.6 “着”是如何演变的?2.3 说“过”2.3.1 “过”有哪些特殊之处?2.3.2 体态助词“过”与补语动词“过”有何不同?2.3.3 怎么用“V+“过了”语式?2.3.4 “过”是如何演变的?2.4 体态在方言里的表达方式2.4.1 南方和北方有哪些不同之处?2.4.2 其他方言里也有“了,”跟“了:”的分别吗?2.4.3 为什么许多方言“了”“着”不分?2.4.4 其他方言里也有“过”吗?第三章 论时态3.0 引言3.1 汉语如何表达时态?3.2 哪些是跟时态有关的近义结构?3.2.1 “才/刚”与“刚才”3.2.2 “常常”与“往往”3.2.3 “到底”与“终于”3.2.4 “后来”与“以后”3.2.5 “尽管”与“即使”3.2.6 “为了”与“以便”3.2.7 “一直”与“始终”3.2.8 “又”与“再3.3 为什么“前”既能表示过去,也能表示将来?3.3.1 “前/后”有哪些句法表现?3.3.2 为什么“前”跟“后”并非总是对称的?第四章 “得”字结构第五章 论“把”字句第六章 论被动式第七章 助动词参考文献附录:汉法英术语对照表

章节摘录

  在现代汉语里,“把”字句不再接受句尾的单音节动词了①,除非是在戏词里。钱学烈(1992)通过研究《全唐诗》中的“把”字句,提供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统计数字。《全唐诗》里的诗句的写作年代始于8世纪之初,止于10世纪之末。钱文认为,以“把”字句形式出现的双宾语结构约占三分之一,带句尾单音节动词的“把”字句也占三分之一。这说明,后者虽曾得到广泛的使用,在经历了一段高峰期以后便走了下坡路。可是,带单音节动词的“把”字句归于消亡并不影响它确实曾经为动词“把”的语法化过程出过力。而且,也是出于这个原因,现代汉语“把”字的功能之一是将宾语提前。  以动词带体态助词或结果补语为句法特点的“把”字句出现得比较晚。钱学烈(1992)仅发现了九个例子。这证明,这种在现代汉语里十分活跃的“把”字结构迟至唐代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理由相当简单:体态助词和结果补语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的(参阅太田辰夫,1987以及本书第二章)。以下是两个例子:  (11)师把西堂鼻孔拽着(祖堂集,10世纪)  (12)师便把火筋放下(同上)至此,我们简单地介绍了“把”字句的三个来源。头一个是带“以/将”的宽泛意义上的双宾语句。与之结构特点相同的“把”字句从中得到发展,而且至今仍然十分活跃。这也说明为什么现代汉语里的许多双宾句可以轻而易举地转换成“把”字句。第二个是其中动词为单音节的“把”字句。这种结构今天已经消失了。第三个来源是其中动词为复杂形式的“把”字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语句法引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