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英语分类词群对比研究

冯英 编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7  

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作者:

冯英 编  

页数:

373  

Tag标签:

无  

前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词汇的重要性,李如龙先生就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的观点。近几年来,通过对比研究来完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汉语和英语词汇总特征、构词法、词汇理据、词的搭配等对比研究已在一些学术著作中得到宏观的论述,例如潘文国的《英汉语对比纲要》、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何善芬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等。这些专著,为汉语与英语词汇对比研究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学者们越来越注重以某类词作为研究对象,从构词方式、造词理据、认知模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描写、细致的分析、微观的解释;其后,再将这些研究成果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中,以增强汉语词汇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这样的研究,在学科建设上,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例如汉语“心”词群的研究,就我们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就有(1)《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王文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1期);(2)《“心”的隐喻——基于英、汉语料库的对比研究》(齐振海,《外语研究》2003年3期);(3)《汉语“心”的隐喻认知系统》(吴恩锋,《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6期);(4)《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张建理,《修辞学习》2005年第1期);(5)《汉语“心”词群的造词造字理据》(冯英,《语文学术》,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6)《(说文)“心”部字的语义范畴》(陈枫,《汉字义符研究》,中国科学出版社,2006年)等。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和推动了汉语词汇研究,也丰富和推动了汉语与非汉语词汇对比研究,而且还为我们开启了一条“汉语与非汉语分类词群对比研究”的新思路。

内容概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词汇的重要性,李如龙先生就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为中心”的观点。近几年来,通过对比研究来完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汉语和英语词汇总特征、构词法、词汇理据、词的搭配等对比研究已在一些学术著作中得到宏观的论述,例如潘文国的《英汉语对比纲要》、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何善芬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等。这些专著,为汉语与英语词汇对比研究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冯英,1955年生,重庆人。198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语言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语言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出版过《汉语结构类型演变新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标点符号用法正误辨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水语复音词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一)(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汉英语分类词群对比研究》(一)(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著作。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过语言学方面的科研论文4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中国词汇学研究概貌  一、词汇: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对比:词汇研究的有效方法  三、认知:语义研究的有力诠释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现状  一、汉英语“人体”类词语的研究现状及本书研究内容  二、汉英语“味觉”类词语的研究现状及本书研究内容  三、汉英语“山川”类地名的研究现状及本书研究内容  四、汉英语“车船”类词语的研究现状及本书研究内容 第三节 本研究的特点、意义和方法第二章 汉英语“人体”类词语对比 第一节 汉英语“人体”类词语系统对比  一、汉英语“人体”类词语系统  二、汉英语”人体”类词语系统个案分析——以“手(hand)”为例 第二节 汉英语“人体”类词语的构词方式对比  一、汉英语“人体”类词语的构词方式  二、汉英语“人体”类词语的构词方式个案分析——以“背(back)”为例 第三节 汉英语人体词的语义范畴对比  一、汉语人体词的语义范畴  二、英语人体词的语义范畴  三、汉英语人体词的语义范畴对比分析 第四节 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对比  一、汉语人体词“心”的隐喻认知分析  二、英语人体词“heart”的隐喻认知分析  三、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对比第三章 汉英语“味觉"类词语对比 第一节 汉语“酸”与英语“sour  一、汉语“酸”与英语“sour”的词义系统  二、汉语“酸”与英语“sour”的构词方式  三、汉语“酸”与英语“sour”词语的语义类别  四、汉语“酸”和英语“sour”的隐喻认知及文化分析 第二节 汉语“甜(甘)”与英语“sweet”  一、汉语“甜”与英语“sweet”的词义系统  二、汉语“甜”与英语“sweet”的构词方式  三、汉语“甜”与英语“sweet”词语的语义类别  四、汉语“甜”和英语“sweet”的隐喻认知及文化分析 第三节 汉语“苦”与英语“bitter”  一、汉语“苦”与英语“bitter”的词义系统  二、汉语“苦”与英语“bitter”的构词方式  三、汉语“苦”与英语“bitter”词语的语义类别  四、汉语“苦”和英语“bitter”的隐喻认知及文化分析 第四节 汉语“辣(辛)”与英语“spicy/hot 第五节 汉英“酸、甜、苦、辣”的语用特点第四章 汉英语“山川”类地名对比第五章 汉英语“车船"类词语对比

章节摘录

  还包括该视野下研究方法的介绍,如苏新春在其《汉语词义学》中以一章的篇幅介绍了词的文化意义分析法(周荐,1993)。20世纪90年代后学界对词汇的研究进一步加快发展,其重点主要包括词语的对比研究、词语的文化内涵研究以及词汇的系统性论述,涌现出更多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如徐国庆的《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1999)贯彻了系统论、层次论的观点,在理论上论证了词汇系统论的正确性。  21世纪,中国的词汇学研究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一批优秀的词汇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词汇的研究更加深入,宏观研究的专著大量涌现。如葛本仪在其1985年出版的《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成果完成了《现代汉语词汇学》(2001),其后,他又率领其研究团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完成了《汉语词汇学》(2002)。该论著结合词汇学和训诂学的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对词和词汇的定义、词的结构单位、词义、语用、动态发展变化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我们呈现了汉语词汇及其发展的全貌。又如周荐的《汉语词汇结构论》“兼顾了共时和历时。作者以现代汉语为基本观测点,对《现代汉语词典》所收的全部词汇单位,从字、词、固定短语的结构和构成等角度进行了穷尽式的描写,分析出了各类汉语词汇在结构上和构成上的特点和规律。作者又把研究视点投向由古至今的时间纵线,对别的学者论著中所提供的甲骨文时期、先秦时期、中古时期、清代末年、20世纪和近十几年的汉语词汇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对汉语词汇在两三千年的发展史中各个不同时代层面的状貌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邢福义,2004)又如周荐主编的《20世纪中国词汇学》(2008)全面描述了汉语词汇学的百年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百年来汉语词汇学的丰硕成果,系统总结了20世纪汉语词汇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规律,宏观展望了21世纪汉语词汇学的发展前景。主要内容包括:(1)对汉语词汇学史进行科学分期,厘清汉语词汇学的发展脉络;(2)对汉语词汇学史上一些重大的问题、有影响的人物、学术争鸣做出客观的评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英语分类词群对比研究 PDF格式下载



有用,对对外汉语教学及研究都有参考价值


也很不错。


对我很有帮助的一本书,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