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法理思考的印迹

张志铭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年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志铭  

页数:

486  

字数:

42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集由“专题研究”、“法治短论”和“历史掠影”三个板块组成,收入了自1988年以来以来发表的46篇文章,长的有七八万字,短的公一两千字。文章涉及的主题包括法律职业、法律解释、司法和司法改革、法治和宪政、表达自由、法理范畴(如法律关系、法律规范)等许多方面。文集取名为“法理思考的印迹”,意在强调学术探知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偶有所得。所谓“印迹”,就是学术生涯中深浅不一的肢印,生命之树上明暗交替的划痕,虽可以夸张地理解为收获,却肯定算不上是什么成就。 至于何以要用“法理思考”来作限定,则主要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主体上的考虑,既然现如今同行们已经抬爱地把我标识为法理学者,我的研究自然也应该名正言顺地打出“法理思考”的招牌,否则就会是心有旁骛、不务正业了;二是研究对象上的考虑,我所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有一些可以被认为是“纯粹的”法理学问题,是其他法学学科所不予关注或较少论及的;三是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考虑,这许许多多长短不一的文章,在对问题的切入、展开和把握上,多少都有点避实就虚、以虚驭实的形而上的味道。当然,这些都是自以为是的自说自话,如果读者诸君对上面的解说感到不满,那就只当“法理思考”是一种时尚而风雅的说法,对此我也没有不首肯的道理。

作者简介

张志铭,1962年2月出生,浙籍。北京大学法学学士(1983)、法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1998)。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理论研究室主任、《法学研究》杂志副主编;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告白与鸣谢专题研究 二十世纪的中国律师业 法律解释研究 欧洲人权法院判例法中的表达自由 传媒与司法的关系--从制度原理分析 法律关系综论 资政新方略: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短论 法律体系建构中的开放性思路 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问题 什么是宪政要求的宪法? 也谈宪法的司法化 关于“个案监督”的思考 检察权的性质及其正正当性基础 审判方式改革再思考 用效率阐释公正,追求有效率的司法公正 司法改革需要更宽阔的视野:对最高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的一点评论 司法改革中的形变与神变 对一种流行司法观念的质疑 司法改革中的主体适格问题--以“先例判决制度”为例 司法改革中的健全思维--追议“谁是司法改革的主体” 法治社会中的法律职业 中国律师的作用:历史、现状和问题 狼来了?浪来了?还是粮来了? 对我国法官培训的两个角度的思考 法律家的养成与统一司法考试 法律职业道德的意义 法律职业道德的认知 从“法官精英化”到“法官职业化” 司法过程的特性 关于被刑事追究者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国际标准与国内立法之比较 作为法律文化一部分的司法程序--文化视角的启示 司法判决的结构和风格--对域外实践的比较研究 司法裁判的说理性 如何看待“公开合议庭不同意见” “法官后语”与“情法交融” 民事执行权的制度安排 民事执行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审委会改革的思考 解读“以事实为根据” 何谓法律真实? 证成法律真实标准历史掠影 价值追求和经验实证:中国法学理论发展的取向 自由观论纲 如何保障权利:操作层面上的一般分析 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兼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质的规定性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和政策关系问题新探 法律规范三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法理思考的印迹 PDF格式下载



法理学专业绕不开的论文集。部分展现张志铭先生的学术历程。


法理学者的论文集。其中不乏闪耀的智慧之花。理论的著作,读起来觉得似乎是缺少情感色彩的,但仔细体会张先生的布局谋篇,那种对于现实和法治理想的关切和关怀,就能够感受到是热的血运行的结果。“以学术为志业,不是出于痛快或无奈的选择,而是一种心性趋向。”说的多好!学问永远是少数人的事业,说的没错。但是我现在的感悟是:任何一种有价值的事业,都是少数人在做引领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