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
2011-2
西南师大
林梓波
135
无
这套教材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是它的前瞻性。从科目设置到撰文,都着眼子面向21世纪。设计在目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为适应形式需要,本套教材设置的设计类科目就有不少,如《设计基础》《应用美术》《现代西方设计概论》《室内环境设计》等,这说明全书的策划者具有前瞻性的思想与竞识。在撰文过程中,所有的作者都力求融合新知识、新思路,使自己的著作对读者有新启示。有些作者是由欧美留学归国的,或数次出访欧美的,他们直接吸纳了西方文化。暂时没有?会出国的作者,在当今信息十分发达、很容易获取新知识的条件下,他们也都努力吸取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使自己的著作具有新的面孔。这些都是为了追赶世界潮流,与世界接轨,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二是它的系统性。举凡当今美术教育所涉及的科目,这套教材几乎都关照到了。从基础训练的素描、色彩、速写、设计,到提高专业和文化素养的美术史、美术理论、美学、摄影、书法、建筑,应有尽有。而每一种教材也都力求完整系统,以使读者对该教材首先把握住总体,在这个前提下,再为读者提供本专业的具体知识。 三是它的可读性。本套教材充分考虑了所服务的广大读者。该套教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赏可读,已成为突出特点。即使像设计基础、美学、艺术概论、美术史等理论性很强的专题,读者也不会觉得诘屈聱牙,难以卒读,而是朗朗上口,余味颇浓。再加上设计装帧的现代意识,书中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很富有吸引力。
林梓波,副教授,福建德化人,先后就学于福建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学位,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现为福建省三明学院艺术系副主任,国家级特色专业艺术设计学科带头人;中国雕塑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陶瓷协会会员:省“青年五四奖章”、市“新长征突击手”获得者,2010年“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近年来,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研究1项,主持省、厅级社科项目研究5项;学术论文发表子《文艺研究》《装饰》《美术观察》等国家级专业期刊10余篇;创作的艺术作品入选国内外各类艺术大展30余次,指导的学生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等各类艺术展赛数十次。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认知陶艺 第二节 陶艺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 原料与工具、设备 第一节 陶艺的泥料 第二节 陶艺工具与设? 第三节 陶艺工作室的建设 第三章 手工陶艺 第一节 手工揉泥 第二节 手工捏塑成型 第三节 泥条盘筑成型 第四节 泥板成型 第五节 雕塑挖空成型 第六节 模具成型第四章 拉坯成型 第一节 拉坯 第二节 修坯 第三节 拉坯技术的创新应用第五章 陶艺肌理与装饰 第一节 肌理 第二节 装饰第六章 釉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釉料 第?节 施釉技法第七章 干燥与烧成 第一节 干燥 第二节 窑炉 第三节 烧成第八章 作品欣赏后记主要参考文献
版权页:插图:在工业文明以前,陶瓷一直是以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隆隆的机器声带来了生产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模式。一部分陶瓷的生产开始从家庭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中分离出来,走上了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轨道。机器的高效生产为陶瓷批量生产带来了革命,但同时也扼杀了手工陶瓷制品的情感,因此,1870年由英国诗人莫里斯掀起的手工艺运动和法国的新艺术运动为追求陶瓷制品中个性和情感的表达拉开了序幕。从此,陶瓷制品一改往日的呆板和拘谨,呈现出多样发展的姿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初包豪斯所倡导的“纯粹艺术”与“实用器皿”的结合,主张画家、工艺家、建筑家“应该全部转向工艺”进行集体创作,为工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原动力。一时间,众多现代绘画的领袖人物也投人到了陶瓷等工艺领域的设计和创作中。如马蒂斯、毕加索、夏加尔、米罗和康定斯基等杰出的绘画大师都曾经参与过陶艺的设计和制作。现代艺术家的介人大大促进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现代转型,使陶土、釉料这样一些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媒介、材料及其种种成型烧制方式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逐渐形成了一种既能传承传统精神文脉又能吻合现代视觉经验、表达现代思绪和情怀的独特艺术语言,从而开拓了现代艺术中一个具有极其深厚传统基础的领域——现代陶艺领域。
《陶艺(教学版)》:21世纪美术教育丛书,全国高等学校美术专业课程教材
无
还不可以,是教材。。。
书很正,给学生上课很适合
图片很明确,很喜欢,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