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百川归海: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 (平装)

董泽芳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年08月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董泽芳  

页数:

371  

前言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决定出版一批由校内作者撰著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力作,借以从一个侧面显示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华中师范大学学术研究的风貌。现在,研究者呕心沥血的成果,终于以“教育科学研究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版了。  撰著教育理论研究精品,本是我校教育科学研究者的夙愿,但由于种种原因,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总找不到“婆家”,他们时时陷入困惑与烦恼之中。这就挫伤了研究者的积极性,有的人干脆“偃旗息鼓”、“鸣金收兵”。我们知道,教育是现代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动力。20世纪将作为人类掌握自身命运的时代被载入史册,2l世纪人类将加强对自身发展的关怀,我国已将强化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列入基本国策,所以,因教育科研成果难于面世而抑制研究者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对于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教育的未来走向,乃至人类社会未来走向,显然是不利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动约请校内研究者拿出精品,慷慨地予以出版,力图把出版工作与学术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实在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深远意义的举措。这固然为出版社找到了基础较好的稿源,更主要的却是为华中师范大学扶植了一批研究教育科学的学术人才,推动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版社既是出版机构,同时还是学术人才培养机构。

内容概要

  《百川归海》包括教育分流的历史发展、教育分流的客观依据、教育分流的模式构建、教育分流的运行机制等十一章内容。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教育分流的历史发展一、教育分流的概念辨析(一)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工(二)"双轨"分流与合理分流(三)教育分流与教育合流(校际分流与校内分流)二、教育分流的功能演变(一)由被动适应向主动适应演变(二)由片面分化向分化与整合并重演变(三)由社会选择向社会与个人选择兼顾演变三、教育分流的时代特征(一)分流主体的社会性(二)分流体系的开放性(三)分流实施的计划性(四)分流形式的多样性(五)分流过程的民主性(六)分流指导的全面性(七)分流时间的后移性第二章教育分流的客观依据一、社会分化:教育分流的外在依据(一)社会分化的双重效应与理想目标(二)社会分化与教育分流的双向互动(三)社会分化现状及其对教育分流的影响二、个性发展:教育分流的内在原因(一)发展个性:教育改革的目标追求(二)个性差异:教育分流的重要依据(三)合理分流: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三、分流施教:教育转轨的迫切要求(一)教育转轨是时代的呼唤(二)教育转轨必须拆掉“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三)教育转轨必须构建合理分流的“立交桥”第三章教育分流的模式构建一、分流模式的构成因素(一)价值目标体系(二)结构功能体系(三)操作策略体系(四)调适机制体系二、分流模式的制约因素(一)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二)教育基础与培养能力(三)政府认识与政策导向(四)文化传统与国民意向三、分流模式的构建原则(一)满足需求原则(二)促进发展原则(三)整体优化原则(四)统筹兼顾原则第四章教育分流的运行机制一、宏观调控机制(一)宏观调控的模式选择(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三)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二、中观自主适应机制(一)自主办学机制(二)自我发展机制(三)自我调控机制(四)自主选择机制三、微观流向指导机制(一)流向指导的概念与意义(二)国外流向指导的理论与方法(三)我国流向指导的基本思路与原则第五章国外教育分流的类型及启示一、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分流(一)背景因素分析(二)分流的特点(三)启示:对特殊儿童的分流施教应受到重视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一)分流时机的把握(二)分流比例的确定(三)启示:解决好出路是关键三、普通教育内部的分流(一)内分流的基本类型(二)内分流的形成原因(三)对我国限制择校的思考四、高等教育内部的分流(一)横向分流: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二)纵向分流:自愿转换与考试淘汰(三)改进我国纵向分流的建议第六章国外若干中等教育分流模式述评一、校内分流模式(一)按质分流模式(二)按轨分流模式(三)实施因材施教,完善校内分流二、校际分流模式(一)英国校际分流模式(二)德国校际分流模式(三)法国校际分流模式(四)日本校标分流模式(五)办好职教学校,改进校际分流三、社会分流模式(一)美国的合作教育(二)日本的产学合作(三)德国的双重培训(四)英国的继续教育(五)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社会分流第七章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一、调查的目的与方法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一)学生组(二)家长组(三)社会人士组三、调查的主要结果(一)在校初中生的教育分流意向(二)学生家长的教育分流意向(三)社会各界人士的教育分流意向(四)不同人群的教育分流意向比较(五)几点启示第八章国民教育分流意向差异分析第九章初中后教育分流的定量分析第十章教育分流的现状分析第十一章促进合理分流的若干思考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二、中观自主适应机制  教育分流的中观自主适应机制,是指以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为主体,通过系统和学校自身内在的激励与约束力量调节和控制分流活动,使之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人才的需求。  建立教育分流的中观自主适应机制,有赖于社会变革,如发展生产、更新观念、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的社会氛围,使教育分流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并能从环境中获得分流培养人才所需的足够的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以维持其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教育系统的内部变革,使各级各类学校在人才分流培养活动中,获得充分的自主权力、发展动力与调适能力。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与社会整体的改革是相互制约,彼此促进的。我国过去注重单一的计划经济,强调统一管理,教育系统缺乏自主权力,教育分流一般都是按指令性计划进行,很难具有生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封闭的自然经济模式与单一僵化的产品经济模式,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正在逐步建立,并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教育系统,使之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逐步形成教育分流的自主适应机制。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百川归海: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 (平装)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