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学
2003-8
华中师大
柯约翰
184
无
华中大学系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是一所教会大学。本书叙述华中大学的历史,内容涉及该校创办时的历史背景,学校的筹备、成立、短暂停办与复办、发展、抗战时期的流亡西迁、返回武昌复校、改制合并等。作者柯约翰是那段校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本书堪称信史,可供教育史、校史、教会大学史研究者及般社科书读者参考和阅读。
柯约翰(JohnL.Coe),1902年1月20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青草湖。1919年毕业于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的安阿伯高中,1923年获汉密尔顿学院文学学士学位,1927年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35年8月7日与玛丽·理查兹(MaryS.Richards)结婚。1923年至1951年任美国圣公会在华传教士。先后担任武昌文华中学教员(1923年-1932年)、华中大学财务助理(1924年-1931年)、华中大学财务主管(1931年-1951年)、华中大学数学系主任(1929年-1951年)。1951年-195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克赖斯特彻奇市克赖斯特彻奇学校(ChristchurchSchool)任财务主管和数学教师。从1954年起,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斯派曼学院(SpelmanCollege)担任财务助理。 作者对柯约翰夫人在写作本书过程中所提供的大力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她对本书的资料准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打印了全书手稿。
序作者简介前言第一章 华中地区早期的教会学校一 武汉三镇二 华中地区的早期传教活动三 博文书院四 博学书院五 湖滨书院六 雅礼大学七 文华大学八 更早的联合计划第二章 华中大学的筹备(1922年-1924年)一 校址问题二 学科设置和组织形式三 临时管理委员会四 来自校友的反对五 三年的试验期六 理事会第三章 早期的华中大学(1924年-1927年)一 教职员二 学生三 正式开学四 反基督教活动五 反省六 第二学年七 武昌围城八 第三学年的开始九 被迫关闭第四章 华中大学第二期的筹备(1927年-1929年)一 与联合计划的关系二 重新开学的计划三 联合提供师资四 宿舍管理第五章 重建的华中大学(1929年-1933年)一 目标与动因二 培养图书馆人才三 学校传统的形成四 新华大的第二学年五 为注册而采用的组织形式六 运作方式七 1931年的水灾八 新华大的第三学年第六章 华中大学的发展(1933年-1937年)一 买地建房二 及时的拨款三 韦卓民博士的美国之行四 扩建校园五 教职员的变动六 新宿舍……第七章 在抗日战争的第一年(1937年-1938年)第八章 西迁(1938年-1939年)第九章 在喜洲的七年(1939年-1949年)第十章 返回武昌复校(1946年-1949年)第十一章 在共产党领导下(1949-1951年)初版后记再版后记
伦敦会派来的另外两个人是安德生(David F.An derson)夫妇。他们于1929年12月到中国,先花了6个月时间在北平语言学校学习中文,然后于1930年9月来到华中大学。安德生在华大教教育学,并主持教育学院的实验学校。到1951年为止,他一直担任大学礼拜堂的秘书,同时为发展华大的唱诗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安德生夫人(安海兰)在英文系执教多年,还为发展音乐系的声乐演唱尽了很大努力。 薛世和(Paul V. Taylor)夫妇来自美国复初会。薛世和到华大后即担任教育学教授,并做了多年的教务长。从抗战胜利后到1950年,薛世和还一直负责华大的重建和学校土地购置、校舍修建等项工作。 此次重建,雅礼会派了3名教师到华大任教,分别为:生物系的萧之的先生,他于1924年作为循道会的第一批学生进华大;物理系的陶士珍先生,他是长沙雅礼大学1926届的毕业生;另外一位是化学系的王先生。他们3位的工作,为华中大学第一个10年期间很快成立最具实力的学院--理学院打下了基础。同时,雅礼会赠款6000美元,供理学院购买设备之用。 女生部主任及颜母室的舍监桂玛丽小姐(Miss Mary Kwei)不属于任何教派,她在华中大学共待了5年。 另外3名由中国基金会资助的图书馆学方面的教师,也在华中大学工作了1年。 1929年9月华大重建后的这批教职员,奠定了韦卓民博士领导下的华中大学的学术传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及随后几年加入华大的一部分人,成为以后20年间华中大学行政和教育方面的领导者。所有这批早期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其行政职责之外,均承担了一部分教学工作。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