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线性艺术论
2005-12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龙海
276
220000
无
这是一部从美学角度研究中国古代“线的艺术”的专著。恰如作者所言,“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表现方法的秘密”和最突出、最独特的形式特征。本书作者独辟蹊径,以独特的学术眼光,对“中国艺术的线性特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拓展了这一课题的广度和深度。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陈龙海,1962年5月生,郡望长沙,生长于湖北公安。书法硕士、美学博士。中国书法索叻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篆刻委员会委员、东湖印社副社长。现执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为职业农民,后做中学英文教师,凡八年。1989年考入西南师
新版总序总序 序 导论:中国古代艺术的“线"性特征上篇 第一章 追本溯源:原始艺术的“线”性特征 第一节 原始艺术“线”性特征的思维基础 1.原始思维的“线”性特征 2.分类:寻求秩序 3.艺术表现:相似律支配下的“线”性排列组合 4.原始文学的线性叙事 第二节 以复制轮廓对象为目的的“线的艺术”产生的必然性 1.原始巫术与延迟模仿 2.原始艺术的简化性质 第三节 技术和工具对“线”性艺术产生的作用 1.技术的成熟与艺术发展的关系 2.绘(刻)画工具:“笔”与刻刀 第四节 “线的艺术”对后世成熟艺术的影响 第二章 一脉相承:中国古代艺术与原始艺术的不解之缘 第一节 中西艺术的相同原点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原始艺术的自然延伸和发展 1.延迟模仿:以线条为主的意象造型 2.文化基因:宗法制社会结构和农耕文化影响下的社心理和艺术生产方式等 第三节 西方:与原始艺术分道扬镳 1.写生模仿:以团块为主的写实造型 2.文化基因:科学的方法与求真的审美倾向 第四节 中西交叉:延迟模仿与写生模仿的互渗 第三章 中国古代“线的艺术"生成的文化基因 第一节 社会风尚 1.巫术遗风 2.龙凤崇拜 第二节 审美趣昧 1.尚“简” 2.会“意” 3.重“神” 第三节 物质媒介——毛笔、墨、纸 1.毛笔 2.墨 3.纸 第四章 中国古代艺术之“线":作为有意味的形式 第一节 “线”的审美特征 1.“线”的装饰性 2.“线”的时间性 3.“线”的情感性 4.“线”的时代性 5.“线”的民族性 第二节 “线”的历程 1.原型模仿 2.几何纹饰 3.抽象符号下篇 第五章 书法:“线"的舞蹈 第一节 “线”的流变 1.甲骨文:细劲简约 2.金文:圆润浑穆 3.小篆:整齐一律 4.隶书:蚕头雁尾 5.楷书:八法齐备 6.草书:连绵飞动 第二节 “线”的对立统一 1.粗细相宜 2.长短合度 3.方圆并用 4.直曲相随 5.疾涩相调 6.藏露交错 第三节 “线”的品格 1.最高的抽象 2.东方情调 3.严格的程式 4.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六章 绘画:“线”的言说 第一节 从“绘事后素”到“骨法用笔” 第二节 人物画之线 1.楚国帛画:墨线造型 2.顾恺之:春蚕吐丝 3.吴道子:吴带当风 4.李公麟:白描出神 5.梁楷:减笔出新 第三节 山水画之线 1.外师造化 2.中得心源 第四节 文人画之线 1.神采飞扬 2.删繁就简 3.以书入画 第七章 建筑、雕塑与舞蹈:“线”的空间展开 第一节 建筑 1.平面铺展 2.飞檐翼展 3.中轴对称 4.曲径通幽 第二节 雕塑 1.青铜纹饰 2.辅助线 3.浮雕 4.体性之线 第三节 舞蹈 1.进如惊鹤,转似回波——流美之线 2.楚腰纤细,容与优游——阴柔之线 3.修袖连娟,长裾缤纷——飘逸之线 4.连翩络绎,乍续乍绝一——韵律之线 第八章 音乐与文学:“线"的时间延伸 第一节 音乐 1.单音音乐 2.自由曲线 3.流动的书法 第二节 文学 1.“线”性叙事 2.白描出神 第九章 冲撞与融合 第一节 彼岸回声 第二节 西风东渐 第三节 笔墨究竟能走多远参考文献后记
无
以前也曾读过陈教授的书作,觉得很有见的,受益匪浅。
慢慢阅读中。
帮人带买的
内容少了自己得见解,引用得太多了,不是很看好。没有阅读价值,不过可以大概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