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经济改革30年

李晓西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晓西  

页数:

292  

字数:

321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全面反映和分析了1978年至今30年市场化进程的历史轨迹。全书分成5章,第1章论证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第2~5章以改革的历史阶段分章:第2章梳理了1978—1983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历程;第3章主要记述1984—1991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改革的深入;第4章总结了1992—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推进;第5章回顾了2002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本书将经济改革的系统描述、重大事件回顾和理论观点评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史实描述做到全面和权威,理论观点评述力求生动和创新。本书可作为经济改革决策部门、理论工作者及关注中国经济改革的人士的重要参考著作。

作者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司长,兼任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市场学会

书籍目录

引论1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和意义 1.1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1.2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特征 1.3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意义2 市场化改革的起步 2.1 改革从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2.2 企业改革的尝试:向国营工业企业“放权让利” 2.3 城乡商品市场的恢复:农村集贸市场和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 2.4 尝试市场新体制:经济特区的设立与初步发展3 市场化改革的初步进展 3.1 农村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3.2 企业改革的推进:承包制的普遍实行 3.3 流通领域改革:从“双轨制”到“价格闯关” 3.4 对外开放的扩大: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及海南建省4 市场化改革的全面推进 4.1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股份制的推行与“抓大放小”改革 4.2 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补充地位”到“重要组成部分” 4.3 全面对外开放: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4.4 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劳动力就业 4.5 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转变: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建立5 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5.1 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2 所有制结构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非公36条”的出台 5.3 生产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劳动力、资本、土地 5.4 政府与市场准确定位: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5 共享市场化改革成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后记

章节摘录

  1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和意义  1.1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1.1.3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环境背景  20世纪50年代起,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就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到80年代末,其改革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个别国家启动改革,主要是试图消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改革还固守在计划体制范围内;第二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末,苏东国家掀起了经济改革浪潮,形成了3种不同的改革模式,即前苏联以集中计划管理为主、排斥市场调节的有限分权模式;前南斯拉夫以市场调节为主、放弃宏观调控、彻底分权的模式;匈牙利以计划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家分权和企业分权相结合的模式。三国都承认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改革原则,只是认识和作法差别很大;3种模式都认识到扩大企业权利的重要性;在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上,前苏联仍坚持行政方法为主,采取指令性计划工具,前南斯拉夫主张要排除行政干预手段,把国家调节经济方法减少到最低限度,匈牙利以经济方法调节为主,很少使用行政手段。第三阶段,70年代末期,由于国际政治和经济发生不利变化,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改革放慢甚至停顿。第四阶段,80年代下半叶,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掀起改革新浪潮。大多数国家的改革较之前期更为深入,但改革措施仍以坚持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前提,重视经济杠杆作用,注意按价值规律办事,对企业放权让利。这些措施克服了过于集权的经济体制弊端,但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规范系统的税制和金融体系的宏观调控迟迟未能建立;经济体制僵化、封闭和畸形经济结构等问题并没有解决,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经营战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经济改革30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