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道
2009-1
重庆大学出版社
杭间
348
252000
无
2001年的时候,我获得了“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的资助,研究课题是“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和理论”。 这本《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是项目的理论部分内容,我的原意是想勾勒一个“中国人”的设计艺术理论框架。这几年来,市面上有关设计概论、设计学概论的著作已有不少,也开始有了译自国外的同类著作,它们对20世纪末2l世纪初中国的设计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书是作者题为“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和理论”这一研究项目的理论部分内容,旨在勾勒一个“中国人”的设计艺术理论框架。 全书共分15部分,内容包括:名词的背后;设计的哲学溯源;为了理想的设计“历史”;中国工艺史与设计史的描述;“后”生活与“后设计”;发展着的“人—机”关系;“设计链”;小设计与大艺术?;设计的伦理学;设计与文化人类学的联系;设计知识:一种生活方式的学习;管理设计和设计管理;设计“道”路——“东西”的风格;数字设计时代和全球化身体;“诺亚方舟”:终极的救世设计。
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历简历: 1983.9-1987.7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本科 学士学位 1991.9-1995.1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博士研究生 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1.12-1983.6 浙江义乌地毯厂设计 1994.9~1996.8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讲师 兼《装饰》杂志副主编 1996.9~2000.1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杂志主编 兼工艺美术学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0.1至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系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院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教学委员会委员 2003.7~2005.7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美术学学科带头人 汕头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汕头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 2005.7至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06、11-2007、6 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与建筑规划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8-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承担主要课程: 本科:中国设计史 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明清近现代)美术批评 研究生:中外艺术史 设计艺术述评 论文、论著、作品及科研成果: 《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 1995 《新具象艺术》1999 《艺术向度》2000 《身体的智慧-中国当代油画精神景观》2000 《手艺的思想》2002 《中国工艺美学史》2005 《中国传统工艺》2006 《原乡设计》2008 《设计道——中国设计基本问题》 2008 《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论文集 主编 《中国著名设计师系列丛书》 主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经典图说丛书》 主编 《视觉革命丛书》 主编 《装饰的艺术》 主编 《现代艺术辞典》 主编 《服饰英华——中国古代服饰史》主编等 清华大学研究生会“良师益友”荣誉奖 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第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著作奖(同行最高奖)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十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中国轻工业部“全国优秀教材青年奖”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著作奖。
I 名词的背后 1.一个名词的兴衰 2.历史的必由? 3.曾经“装饰”:艺术地生活的艰难 4.社会改革与广义设计 5.全球化与DESIGN中译II 设计的哲学溯源 1.什么是设计的哲学’本质” 2.设计的两个基本维度 3.现代设计的产生以及与两个基本维度的关系 4.设计标准的哲学问题 5.现代设计的哲学困境Ⅲ 为了理想的设计“历史” 1.“合目的”还是“合法” 2.“乌有乡制造” 3.梦想,或“革命”IV 中国工艺史与设计史的描述 1.工艺和设计,写作上的概念、区分、范围 2.一般工艺史与设计史的不同 3.设计史与科技吏 4.中国没计史的特殊性:两个阶段V “后”生活与“后设计” 1.现代性的断裂及其生活表征 2.后现代性及其生活表征 3.后现代主义与后设计VI 发展着的“人—机”关系 1.历史中的人机天系 2.现代人机关系——系统的人体工程学 3.科技进步中的人机关系 4.生态视野中的人机关系VII “设计链” 1.设计链的提出 2.设计链的三个特性 3.设计链的意义及后现代主义与后设计Ⅷ 小设计与大艺术? 1.走向分离 2.早期包豪斯的本意 3.走向纯艺术的设计?IX 设计的伦理学 1.从“机器夺权”到“设计夺权” 2.消费社会中的消费者、设计与技术 3.产品环境的复杂化与人的关系 4.制造风格 5.非人伦的设计夺权时代X 设计与文化人类学的联系 1.与设计有关的人类学知识背景 2.建立文化人类学与设计的联系 3.设计人类学的视野XI 设计知识:一种生活方式的学习 1.重构“物——人——环境”的生态关系 2.教育理想与设计未来 3.设计教育与生活互动 4.创意优化生活XII 管理设计和设计管理 1.艺术是自由的,设计要约束吗 2.“两条轨道,两排轮子” 3.设计政策 4.谁会成为设计管理者 5.在通向未来的道途中演化XIII 设计“道”路——“东西”的风格 1.风格与时尚 2.风格在无穷远处 3.多元符号系统中的当代设计 4.风格对话:在欧美与亚洲之间XIV 数字设计时代和全球化身体 1.全球化生活图景与“新”人 2.设计与“全球化”关系网 3.设计主体:数字时代的困境与关怀 4.设计产业:商业战略与“文化自觉”XV “诺亚方舟”:终极的救世设计? 1.演化·创生 2.工具与垃圾 3.未来,还是未来参考文献后记
1 名词的背后 1.一个名词的兴衰 1998年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没有了中国高等教育界延续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工艺美术”专业,而将其改称为“艺术设计” [研究生的专业目录又称为“设计艺术”],这其中可能有其他的人为原因,但它所造成的事实是:“工艺美术”先是以名词尔后逐渐实质性地退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舞台,一个词汇在我们中间消失了。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词汇的变化是中国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外在表征,文化和教育在这个时候往往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晴雨表,用毛泽东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它象征着中国工业化步伐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曾经被我们无数次引用过的,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关于建立“工艺美术学院”的批示: “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和保护民间老艺人的办法很好,赶快搞,要搞快一些。你们自己设立机构,开办学院,召集会议”…,还是在这篇文章,毛泽东说: “国家要帮助合作社半机械化、机械化,合作社本身也要努力发展半机械化、机械化,机械化的速度越快,你们手工业合作社的寿命就越短。你们的‘国家’越缩小,我们的事业就越好办了。你们努力快一些机械化,多交一些给国家n巴。”毛泽东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洞察了过渡时期手工业和工业的关系,并定下了以手工业的原始积累,为中国实现工业化创造条件的国策,中国以手工业形态为主的工艺美术的命运,在那时就被决定了。 长期主管工艺美术的轻工部的建制的调整,也暗含了现代工艺美术的历史命运: 1954年11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央手工业管理局; 1958年5月,中央手工业管理局与轻工业部合并; 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重新建立手工业管理机构》的指示,合并一年后的手工业管理局重新单立; 1965年初,国务院又决定撤销中央手工业管理总局,改建成立第二轻工业部,同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合署办公; 1970年4月,第一轻工业部、第二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合并为轻工业部; 1978年1月,轻工业部与纺织工业部分开…… 近几年的几次调整不必一一列举,从轻工业部到中国轻工总会,再成为中国轻工行业协会,工艺美术从20世纪,o年代以前的个体作坊,到手工业合作社,再到国家行政管理范畴的集体企业,最后在机构改革的背景下又回到个体,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遭遇,折射了现代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意识形态纠缠不清的历史。耐人寻味的是,每次调整,总是有国家政治经济的大背景,so年代中苏关系的蜜月与工艺品的大量外销,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与重新恢复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具有所谓东方文化特征的传统手工艺,为每一次中国现代化的追求最初开始时充当了基本外汇积累的重要力量,它无知无畏地面对现代工业对它将要造成的深刻威胁,以“烛炬成灰”却照亮整个中国现代化前程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离开了这一点,我们的思考就无从说起。
“人人郜是设计家而又人人部不是设计家”。 其实,先哲的智慧是“道常无名”,“设计”无常名,不…定要说清楚。这不是虚无,因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汉语的“设计”从来就不非要与英语的“DESIGN”完全对应,而中圉人知晓设计,何止已经五千多年? ——杭间
无
解惑设计之道的好书!
在图书馆看见这本书的,觉得真不错,所以买一本,收藏了!呵呵里面有关于设计在哲学高度的探讨,我稀饭啊!
因为多人合作共同书写,所以免不了内容的参差不齐,不过一些内容还是很不错的,能引发人们的一些思考,很好!还是值得看看
杭间老师的语言很犀利,总能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所在,看先生的书,总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受益匪浅
原因是本人崇拜和喜欢朴实的杭间
这本书还真的是不错的。
同学推荐的,应该还不错,可能比较深奥!
看起来不错,还没读呢
我是无限崇拜杭间的学识才识的!!的确好书!!
书内容不错,但是包装不好,袋子破了,把书也弄脏了
好·
正在看
杭间老师的新书,用时了8年时间写成,难得。
可能是因为多个章节由多个人编写的缘故,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概念阐述不清,有些浅表,有些观念的提出比较新颖,但又没有很好地与设计相结合研究,总有种敷衍了事的感觉,有点小失望,慕了杭间老师严谨的治学风范,犀利的评论水准而来,却出乎意料,伤感。
这是作者主持的科研课题的成果,有些部分还不错,有些部分没什么意思。多人文章的合体,文风不一。
将论文编辑后合集
杭间老师是个好老师,也很有学问~但这本书真不怎么样,老师多多包涵~可能是多人攒成的结果吧~
书中的论点不适合初学者
读了设计道这本书使我对设计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在谈到“设计链”的一章,个人感觉特别深刻。
手工业时期的设计链,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有机的可持续的联系。例如北方民居建筑大多为砖瓦结构,支撑瓦片的梁檩为芦苇,由于这种建筑设计对芦苇的需求,使得芦苇这一湿地资源得到延续,设计师需要它完成建筑,种植者需要它换取钱财,房屋的使用者需要它来满足功能要求,芦苇得到生存的价值(农村湿地的价值也得到延续)。人-芦苇-建筑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这种手工业下的设计链是良性的生态循环。
当工业化大生产到来,钢筋混凝土的推广,芦苇失去了它的历史使命,农民从芦苇身上得不到收入,也不需要来为建筑服务,经济的趋势,随即大家将湿地开垦成田地,收入是增加了,但是换来的是湿地的破坏,依靠这种环境的动物、植物没有了“家园”。人与湿地资源关系断裂。再反观建造民居的钢筋混凝土,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芦苇的消失、资源的开采都造成了对生态链的延续的破坏。人与自然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疏远。这种设计链是恶性的生态循环。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点小例子,但能投射出现代设计链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到底是为了赚取利益,是为了获得新的功能、形式,还是为了更好的人类生存,其中孰轻孰重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