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
2007-8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王军虎等
293
统计学是研究获取、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与技术的学科。作为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教材,本书旨在向读者灌输统计的基本思想,介绍进行统计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为解决专业领域内的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的统计工具。 全书的内容共分十一章。第一章导论概述统计和统计学、数据及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介绍统计数据的收集;第三、四章介绍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描述,包括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数据的对比分析和分布特征测度;第五至八章介绍推断统计,包括抽样及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分析;第九章介绍动态数列分析;第十、十一章主要介绍社会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指数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总之,本书的内容安排比较注重基本统计方法体系的完整性。教师可以把重点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实际需要和可能相结合,对本书内容进行取舍。 在现代信息社会,运用统计方法处理日益丰富的数据信息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为了向读者介绍计算机处理统计信息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本书在设计中特别安排了运用计算机处理统计数据的内容。经过比选,我们选用了最简单实用的Excel数据处理软件,在大部分章后的附录中有针对性地介绍使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的具体方法,使读者在学会了统计的基本方法后,能够用Excel快速准确地得到数据的处理结果。因此,本教材也可以作为统计电算化的培训教材使用。在本书中,对主要的统计学概念都用英文加以标示,并且以关键名词的形式进行集中解释,为读者进一步学习使用SPSS、SAS和Eviews等专业统计软件提供方便。此外,为提高读者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本书设置了互动地带和附录等栏目。
《全国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规划教材:统计学基础》的内容共分十一章。第一章导论概述统计和统计学、数据及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第二章介绍统计数据的收集;第三、四章介绍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描述,包括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数据的对比分析和分布特征测度;第五至八章介绍推断统计,包括抽样及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与回归分析;第九章介绍动态数列分析;第十、十一章主要介绍社会经济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指数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总之,《全国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规划教材:统计学基础》的内容安排比较注重基本统计方法体系的完整性。教师可以把重点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实际需要和可能相结合,对《全国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专业规划教材:统计学基础》内容进行取舍。
第一章 导论【学习目标】【引例】第一节 统计与统计学第二节 统计数据的类型第三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要点回放】【关键名词】【过关斩将】【附录】【阅读平台】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收集【学习目标】【引例】第一节 统计数据收集的方式和方法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第三节 统计调查问卷设计【要点回放】【关键名词】【过关斩将】【附录】【阅读平台】第三章 数据整理、显示与对比分析【学习目标】【引例】第一节 数据整理的基本问题第二节 分类数据的整理和显示第三节 数值数据的整理和显示第四节 统计指标的对比分析第五节 统计表【要点回放】【关键名词】【过关斩将】【附录】【阅读平台】第四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学习目标】【引例】第一节 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第二节 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第三节 偏态和峰度【要点回放】【关键名词】【过关斩将】【附录】【阅读平台】第五章 抽样及参数估计【学习目标】【引例】第一节 抽样推断概述第二节 抽样的方法第三节 参数估计第四节 抽样误差的控制【要点回放】【关键名词】【过关斩将】【附录】【阅读平台】第六章 假设检验【学习目标】【引例】第一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问题第二节 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第三节 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第四节 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要点回放】【关键名词】【过关斩将】【附录】【阅读平台】第七章 方差分析【学习目标】【引例】第一节 单因素方差分析第二节 两因素方差分析【要点回放】【关键名词】【过关斩将】【附录】【阅读平台】第八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学习目标】【引例】第一节 相关分析第二节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第三节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要点回放】【关键名词】【过关斩将】【附录】【阅读平台】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学习目标】【引例】第一节 动态数列及其编制第二节 动态数列的分析指标第三节 动态数列的因素分析【要点回放】【关键名词】【过关斩将】【附录】【阅读平台】第十章 统计指数【学习目标】【引例】第一节 指数的概念和种类第二节 总指数第三节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第四节 几种常见的统计指数【要点回放】【关键名词】【过关斩将】【阅读平台】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学习目标】【引例】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概述第二节 国民生产总值核算第三节 国民经济核算的其他主要内容【要点回放】【关键名词】【过关斩将】【阅读平台】附录参考文献
应用性:注重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 新颖性:注重引入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 创造性:注重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培养。 整体性:注重课程前后的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教材的衔接、中高职教材的衔接。 先进性:注重电子教材、网上学习平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