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园流响
2007-9
武汉理工大
李汉江
314
在华夏九省通衢的重镇、白云黄鹤的洞天福地,迅速崛起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等学府——武汉理工大学。 一旦跨进武汉理工大学校园,一种庄严与亢奋随之油然而生。因为——被先祖冠之以武昌马房山称谓的理工大校园(马区),三国时代曾是一代名将设置过大帐的地方,而今,却不啻为中国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训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聚宝盆。昔日科教兴国的梦想与追求,都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集聚与纷呈。沁人心脾的美丽校园中,莘莘学子的精魂为之点燃昭示远大理想的火炬,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俊才与管理精英从这里昂首起程,以科学发展观的宏大视野去眺望世界,挺进未来,其志弥坚,其心至诚,其情尤烈。在这片科技亟待振兴的国土里,理工大人正按照周祖德校长倡导的“突出特色,促进协调,强化创新”的架构,以博大的胸怀拥抱落后、改造落后、摒弃落后;以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并且融通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先进管理去奋力传播文明的种子。 武汉理工大学组建初期,学校便提出“以德治校”、“学术至上”的理念。短短几年来,学校淳和为表,玺玉其中;欣欣向荣,魅力四射。这里跳动着长明的火种,它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与流转,更是灵魂的塑造与远播。生活在马房山上、长江之滨的人们,都会清晰地触摸到人类历史的脉搏,把握到这种久远的、不具形的、深邃的莫大存在,那便是理工大人特有的、昂扬的精神风貌。 毋庸置疑,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客观存在,势必超越时间与空间,升华为中华民族科技人才永恒的灵魂! 笔者,以一个尽情享受理工大福祉的老职工、老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既为正在努力拚搏的理工大人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心花怒放和高度赞美,也衷心地感谢曾经奋斗过的理工大的建设者。
《桂园流响》毋庸置疑,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客观存在,势必超越时间与空间,升华为中华民族科技人才永恒的灵魂! 笔者,以一个尽情享受理工大福祉的老职工、老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既为正在努力拚搏的理工大人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心花怒放和高度赞美,也衷心地感谢曾经奋斗过的理工大的建设者。
李汉江,1945年出身于湖南资兴一个贫苦农家。其父亲精明能干,颇有远见卓识。 作者五岁发蒙,就读青莲小学,郴侯高小,资兴二中(现三都中学),由郴州三中考入武汉工学院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一生中,工农商学兵样样都沾边。其中担任过五年辅导员;1975年参加湖北省委路线工作团,驻黄陂县横店公社建华大队九小队一年;嗣后担任武汉东西湖区东山校办农场主持工作的副场长、副书记五年。1980年回校参与创办《校报》,1983年起任主编。长期从事宣传、新闻工作。作者交游宽广,是中国高校新闻战线的活跃分子。1992年入选由巴金题写书名的《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 2000年,三校合并,成立武汉理工大学,任调研员。作者酷爱中国古典文学,2002年出版诗集《回音壁》。
自序高举团结的旗帜努力开创科技工作崭新局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风雨兼程20年回顾与前瞻木兰之歌木兰缘闪光的青春皂角树坪踏访记萧栋栋效应夕阳无限好不催自奋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十年奋斗话沧桑赵师梅晋见孙中山先生赵师梅传略周焕章传一位总工程师的追求不尽追求写人生和睦的家庭清明哭杨老锄头难侍弄深情撼人心我的大学生活农场春秋一帧特别珍贵照片寻访记难忘的记忆历史的回音资兴市李氏伯玉开派九修族谱序诗词歌赋对联选(近作)附:书法习作(八幅)后记
武汉理工大学与时俱进,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组建了后勤(集团)总公司。而在总公司内部,一些部门与单位,包括中层单位的领导实行了个人申请、竞争上岗的人事制度。根据学校2001年3月14日木兰山实践教学基地现场办公会《纪要》精神,其管理模式实行“委托后勤(集团)总公司进行管理”,也就是社会上常说的“托管”。为此,总公司着手组建“木兰山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中心”。其一、二把手在总公司一千三百余名后勤职工中进行招聘,试行“轮岗任期制”。三个校区中有八人竞争主任一职,但女性只有孙惠琳。魏东一向重视对女干部的培养与选用,然而这是一个与学校相距近二百里远的独立活动单位,其一把手的人选就不能轻易地作出决策。“对于马房山校区西院的孙惠琳起初并不放心”——于是,魏东亲自考核、面谈。他一向“雷厉风行而又谨慎行事”的工作特点,使他的决策显得沉重,但坚定、准确。魏东的最后结论是:“四十五岁的孙惠琳,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当过班主任,干过辅导员,担任过学生宿舍管理中心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