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赵昌平自选集

赵昌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赵昌平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场所谓“文革”的浩劫,打乱了我在北大中文系的学业,却也使我意外地得到了一次与唐人相仿的出塞经历,分配至内蒙军垦,途经居庸关时不禁吟出:“冻云迷塞北,落日照长城。”我自幼喜爱唐诗.而从此以后,诵读唐诗,在我更有了百代相照,切肤关心的感受。从诗篇的音节藻绘之中,我渐渐更能体会到一部唐诗史中蕴涵着四唐文士的心史,先秦以来中国士人最主要的性格心理特征,此时有了最丰富的表现与融合;而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心态与思维形态上,仍经常地重奏着千载前先辈的曲调,历来说,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我以为这应当不仅是指诗格诗艺上的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法门;也应当包含唐人心态在中华民族心理历程上的典型意义。唐代是中国诗歌的成熟期,也是民族心理的长成期,而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着这种感觉.在“文革”结束后,我选定了唐代文学专业,师从华东师大施蛰存教授,开始了对唐诗的系统研究。学术研究固然是一种个性特征极强的活动,但又总与一定时期的文化氛围,与此一学科的历史状况相联系。为此,在阐述我的有关看法前,应先对“文革”以来,中国大陆唐诗研究的基本动向作一概略性的介绍。

内容概要

在重视感觉这一点上我与语言学批评的观念相当接近,但对如何去感觉,看法却颇有不同。近现代语言学诗歌批评的标的是近现代印象派之类诗歌,而唐诗,即使是外观上最接近印象派的晚唐温李一路的诗歌,在本质上也只是接近于我们土生土长的国画而绝非与马蒂斯、塞尚同品。明确中国诗与西方近现代诗歌的内质区别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语言学批评的观念也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我的有关观念、详见《意兴、意象、意脉》一文(《唐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3期),这里只能挈其要点。 语言学批评所谓“原初的萌动”,在唐诗中也有极生动的表现,但却有所不同,这最鲜明地体现于唐人有关意兴的说法之中。兴即兴起,是诗人为外物所偶然引动而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其表层是一时一地的直觉的感受,而深层则是诗人长期以来积郁的情思。所以唐人论“兴”必与“意”相关,即所谓“兴发意生”,“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而进入一种特定的创作境界。由于抒情言志观念的根深蒂固与因佛教思维介入而更为强化了的中国人的证悟式的艺术思维形态,唐人在“兴发意生”后,不是任由感情冲涌以成篇章,而总是通过潜心观照,求得心物相印、传神写照的妙合境地。这就是所谓“精炼意魄”与“凝心击物”(以心意对物象进行筛选)二者融一的过程。于是原初朦胧直觉中的潜在意念伴随着精选的物象而逐渐趋向意旨化。在唐人诗论中这便是所谓因象立意的“取境”过程。片断的景象,在图画中是平面地展开,而以意韵为灵魂;在诗中则是线性地延展,而贯串其中的便是所谓意脉。意兴是灵魂,意脉是血脉,意脉流注’于物象之中,使物象升华而具有意象的品格。意脉通俗点说是覆盖于片断景象下的似断而续的感情线,是经过“文体开阖作用”(结构功夫)而艺术化了的感情线。一方面是意立气生,气动为势,以气势主导文体开阖;另一方面,反过来看,便是借文体开闺作用以显气势,于萦回盘礴,草蛇灰线之中隐见作者之措意。这便是唐人创作论之精髓。而唐诗的魅力正在于那种意旨性与朦胧性,具体性与性质化并存,富于味外之味的境界。在对片断景象的赏味中,玩索那似断实续的意脉从而体味诗人的意兴,便是阅读唐诗文本的关键。

作者简介

赵昌平,浙江上虞人,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日生于上海。一九六八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本科毕业。一九八二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施蛰存先生唐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主攻唐诗研究,兼攻古代诗论并汉魏六朝诗。有《唐诗选》、《庄子说》等论著、吉籍整理著作八种,《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等论文三十余篇,并其他杂著,计约二百八十万字。目前正撰写《唐诗史》。

书籍目录

自序从初、盛唐七古的演进看唐诗发展的内在规律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风格溯源上官体及其历史承担开元十五年前后——论盛唐诗的形成与分期盛唐北地士风与崔颢李颀王昌龄三家诗王维与山水诗由主玄趣向主禅趣的转化“吴中诗派”与中唐诗歌从王维到皎然——贞元前后诗风演变与禅风转化的关系韦柳异同与元和诗变从郑谷及其周围诗人看唐末至宋初诗风动向郑谷年谱八代自然崇尚和骈俪体诗文的关系意兴、意象、意脉——兼论唐诗研究中现代语言学批评的得失谢灵运与山水诗起源主要著述一览表

章节摘录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沿用传统的山水诗的意象组合方法而对所取意象稍作变化,着意营造一种空澄孤清的境界,如常建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是孤舟明月,空江琴音,从中表现了当时才俊之士失意落寞而希望于禅悟中找到解脱的心态。在此类意象中又常常掺以佛语,颇近于玄趣山水诗之玄言结尾。此外更有通篇谈禅而可称为“禅言诗”的创作。后一种倾向在王维本人尤其突出,如集中《胡居士卧病遗米》诸作即其例。前一种倾向终王维一生也始终存在,如《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与苏卢两员外期游方丈寺》诗都属于此类问参、多参佛语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可以视为初级的主禅的山水诗,并非上乘之作,甚至有着“非诗”的倾向,但却恰恰说明了山水诗新体势出现的诗坛背景与必由之路。由于盛唐时期山水诗创作已有约三百余年的经验,当时诗坛,已完成由初唐中朝诗之着重镂刻错婉到当时注重总体意境提炼的背景转换;更由于禅的本质其实是非无非有,离空有二相,因而反对文字禅,在要求不落言诠上比玄学更为彻底,因此盛唐那些主禅的作品的主流并不流而为晋代那种玄言诗之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必然由对传统体式的借用走向更成熟的高度。王维的特殊心境,其对禅学的精深造诣及对无声诗——画、无形诗——音乐的深厚修养,使他适能担当起这一任务。如果说常建的孤舟明月、空江琴音仍较多地直接借用佛典中的意象来作了初步尝试;那末王维则进而做到了以即时即地的兴悟,透过对象的原初面貌,而构成不即不离,似有若无.难以言诠的空灵境界。这种新的体格,可以其开元末天宝初初入终南的《终南山》、《终南别业》为开始,至较后《辋川绝句》的创作而臻于完成。


编辑推荐

《赵昌平自选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赵昌平自选集 PDF格式下载



赵昌平先生是唐代诗歌研究专家,其很多论文,不仅在结论上有创见,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给人以启迪,很有价值。


学人文存 赵昌平自选集


主要就唐代诗歌的发展变化进行论述,说理深刻,受益不浅!


对诗歌研究很有帮助!


刚拿到手,粗略地翻了一下,不错。


赵昌平先生研究唐诗,功底颇为扎实。本书是他诸多唐诗论文的一个汇编。看其论文,便知其为人,举一个例子,许多唐诗研究者从历代唐诗评注者挖掘来的一些论见,非常自然地成了自己的论述观念的一部分,很难见到他们对出处的注明。第65页有个好例子。


收入赵昌平先生的代表论文,绝对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