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构筑现代经济的核心

卢中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12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卢中原  

页数:

270  

内容概要

回顾我国所进行的改革,可以说,它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以后,誓把科学社会庞大的社会主义系统工程,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改革:跨世纪的工程”丛书,真诚地把它奉献给各位读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建设多元化、高效安全运行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
第三章 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第四章 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
第五章 逐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第六章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第七章 加快金融业的现代化步伐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简要回顾  我国近20年的金融改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7年,这是金融改革的初始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大一统”银行体制,发展多种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信用形式。以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为标志,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条件初步具备,国有专业银行开始商业化改革,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相继组建,金融对外开放开始起步,金融市场的某些形式也开始出现。在这一阶段,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著名论断,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逐步明朗,对金融改革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第二阶段,1987~1992年,可称为金融改革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从“大一统”银行体制向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过渡;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从直接调控为主,即主要依靠指令性信贷计划和贷款规模控制,逐步过渡到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调节的方式;金融工具和多种信用形式的创新进一步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使用的股票、债券和商业票据,以及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等,在我国得到逐步推广。


编辑推荐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道路上,走过了一段令世人震惊的辉煌历程。20年来,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为核心,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值此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对这段改革的历史进行系统回顾,对改革的成就作出客观的评述,对当前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反思,对未来发展做一些积极的探讨,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正是出于这样的初衷,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改革:跨世纪的工程”丛书,真诚地把它奉献给各位读者。  回顾我国所进行的改革,可以说,它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以后,誓把科学社会主义变为现实的一次革命性的探索。这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构筑现代经济的核心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