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瓦格纳寓言

萧伯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12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萧伯纳  

页数:

176  

字数:

100000  

译者:

曾文英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大文豪萧伯纳以文学家优雅的笔触、音乐家敏锐的心灵、哲学家犀利的眼光,印证了瓦格纳在创作《尼贝龙根的指环》时的人生观、政治观及音乐与戏剧的美学观,不仅为世人解析瓦格纳的思想奥秘,更为这部作品留下了不朽而精辟的真知灼见。在阅读的同时,若能引发读者与萧伯纳之间的对话,自行对音乐及文化进行思考,则更能体会萧伯纳于生前在每一版序言里的语重心长。

作者简介

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剧作家、散文家,一生创作不辍,共有40多部剧本,不计其数的散文、评论等作品传世,其中最为国人所熟悉的是喜剧《皮格马利翁》,即《窈窕淑女》。193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 楔子 中文版序 初版序言 再版序言 三版序言 四版序言 为读者打气——萧伯纳心中的瓦格纳第二部 尼贝龙根的指环 《莱茵黄金》 革命家瓦格纳 《女武神》 《齐格弗里德》 新教徒齐格弗里德 《众神的黄昏》第三部 完美的瓦格纳 为了他改变了心意 瓦格纳自己的解释 《指环》的音乐 旧音乐与新音乐 19世纪 未来的音乐 拜鲁伊特

章节摘录

书摘 假设前方来了一个男子,他对黄金时代毫无概念,也没有存在于现在的任何条件,他有着平常人的欲望、贪念、野心,就像你所认识的大部分人一样。假设你告诉他,只要他把黄金拿走,换成金钱,就可以利用饥饿这条隐形的鞭子来控制数以万计的人,他们在地面上、地底下日以继夜地辛勤工作,为他无止境地累积黄金,直到他成为全世界的主宰!不过,你会发现这个诱惑对他好像不如想像中的那么有吸引力,一是因为这个念头一开始就让他觉得嫌恶,再者因为在他伸手可及之处有另一个他更热切想要的东西,而且一点也不令人嫌恶,那就是你。只要他陷入对你的热恋之中,黄金,以及黄金所象征的其他意义,他都不看在眼里。如此,黄金时代就能维持下去。除非等他宣誓放弃对你的爱,他的欲望才会转向黄金,继而建立起自己的普鲁托帝国[Plutonic Empire,有一语双关之意:Plutonic一方面指黑暗冥界,亦是《指环》中侏儒族居住之地,另一方面指象征万恶之源的财富]。但爱情和黄金之间的挣扎不会就此在他心中平息。他也许很丑陋、粗鲁、难以亲近,他对你的爱在你看来简直是荒谬可鄙。在这种情况下,你拒绝了他,还用最刻薄的言语来羞辱他,打击他。这时的他别无选择,只能诅咒这段他永远得不到的爱情,然后无悔地转而追求黄金。这么一来,他将使你的黄金时代提前结束,让你空留遗恨,懊悔自己的冲动莽撞,同时对黄金的甜蜜美好思念不已。 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更早的时候,基督徒的劳力被挥霍无度的贵族剥削,贵族又被放高利贷的犹太商人剥削,教堂和政府、宗教和法律,又以基督徒责任的名义来压榨犹太人。当无情和贪婪在我们的世界建立起污秽的资本系统,隐形的资本家便不停地掠夺穷人,破坏地球资源,从诅咒“慷慨”和“人道”开始,进而危害“宗教”、“法律”及“知识”,人人陷入资本主义的泥淖之中而不自知。教堂和政府的宗旨原本在于促进人类的福利、经济和生活,而非贪污、浪费与沉沦,但在面对这些邪恶力量时,他们却毫不迟疑地运用各种威胁、利诱的手段加以攫取,以慈善之名行罪恶之实。当教堂、法律及社会精英找到了相同的正当理由来剥削人民时,教堂对信仰的背叛将无可避免地对自身造成极重大的伤害,且伤害的程度远远超越了其他同谋组织。最后,法律、政府、社会精英等将联合起来对付名誉扫地的教堂,挟着得意洋洋的娄格的谎言力量,一起剥削、攻击教堂,法国及意大利的历史就是最佳明证。 有时候,他实在是一点儿也不像悲观主义者。罗柯尔身为阶下之囚,他建议罗柯尔借着“‘美’的鼓舞”来安慰自己,却不要他“战胜意志,过自由的生活”。但过了一刻,瓦格纳自己又把艺术丢弃,迎向生命了。“生命结束之时,”他别具巧思地说,“也正是艺术开始之时。年轻的时候,我们追求艺术,但却不知为何而追求;如今,已经艺术、已历沧海,才知道为了艺术,失去了多少的生命经历。”惟一可告慰的是,他知道他受到大家的喜爱。谈起爱这一事,他大放厥词。若叔本华还健在,定会引起他极度的反感,虽然我们已经知道瓦格纳的个性原本如此(见一百一十四页)。“爱是最完美的现实,”他说,“只有两性才能共同创造:只有男人与女人的爱,才是真爱。任何其他形式的爱,都可以回溯到这种无所不包的真感情;所有其他形式的爱只不过是男女之爱的扩散、连接与模仿。如果有人认为爱情只不过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其他形式享有同等的地位,甚或不如其他的形式,那他可就错了。 ……书摘2 不幸得很,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式并非是逐次的小幅度调整,而是剧烈的修正运动、剧烈变动之后,我们无可避免地会倾向马鞍的一边,或左或右;若下一次的变动没有以同样的力量将我们的重心拉回正中央,我们便会因失衡而;坠马。教会中心主义和立宪政治使我们往一边倾斜,新教教义和无政府主义又把我们拉回另一边。“秩序”使我们免于混乱,却制造了暴君;“自由”消灭了暴君,但其后果却不比独裁好多少。就理论上而言,用科学方法使这两种力量保持平衡并非不可行,但实际上,人却往往受制于个人喜好,无法完全依理论行事。此外,人还有个毛病,做任何事都想找个以一应百的万全之道,就像我们总是在追寻一种能治百病的万灵药,这在道德上称为“理想”。上个世代将“责任、牺牲、舍己为人”定为道德的理想标准,下个世代的人,尤其是女人,却在四十岁左右觉醒,赫然发现自己的大半生就在这个“理想”的追求中浪费掉了,更令她们痛恨的,老一辈之所以把这个道德标准强加在她们身上,正是因为他们年轻时也曾遭受过同样的欺压。于是,受骗的这一代对所谓的责任嗤之以鼻,转而建立起另一种理想标准的“爱”。被“责任”长期奴役所产生的最残忍、不幸的特点,正是缺乏爱、渴求爱的受伤心理。这种想要找出“万灵约”的反应,其实和前人曾经产生的其他反应一样没有进步,但就算对他们提出警告也是枉然,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在重蹈覆辙。举个老生常谈的例子,大英国协在经历了一段严格艰苦的生活之后,查理二世一复辟便大幅开放了自由的尺度。你不可能说服任何一个卫道人土,说这是个单纯的“事件——反应”摇摆运动。若他是清教徒,必会将复辟事件视为国家的大灾难;若他是艺术家,则会将复辟事件视为契机,英国可借此摆脱长久以来笼罩全国的忧郁气氛、魔鬼崇拜及情感上的荒芜。清教徒准备以现代的发展来考验英国,一些非专业的艺术家也准备以现代启蒙思潮测试复辟王朝。到目前为止,我们必须满足于靠着一次次的反应向前迈进,期望每一次的反应都能建立起某个历久不衰、实际可行的新制度或道德习惯,经得起下一次反应的修正。 沃坦的角色缘起 现在我们看到,原本这只是一出剧,其中沃坦并未出现,齐格弗里德则是主角。如此的一出剧是如何地发展成为一部伟大的四部曲巨作,其实沃坦才是贯穿全剧的主角。没有了支点,阿基米得无法用杠杆撑起世界;若只将反应力量拟人化,便无法成功地将“事件——反应,,戏剧化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还得加上权力和新反应力量两者间的对抗才行;冲突是所有戏剧的必要元素,在这两者的冲突之间,就完成了戏剧的张力。《众神的黄昏》的主角齐格弗里德,在剧本中只是首席英雄男高音(primo tenore robusto),在最后一幕遭刺之后,挣扎着不肯死去,为的是对女主角唱完真爱终曲,和多尼采第[Gaetano Donizetti,1797-1848,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主要作品有《爱情灵药》(L'Elisir d'amore,1832)、《拉美莫尔的露其亚》(1835)、《连队之花》(La fille du regiment,1840)和《宠姬》(LA tavorite,1840)]的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其亚》(Lucia di Lammermoor)剧中的男主角艾德格(Edgardo)的角色一模一样。为了使观众更容易了解齐格弗里德的喜、惧、无关乎良心的英雄行径以及其所代表的深度意义,绝对有必要赋予他比典型坏人哈根更有力的戏剧反派对手。因此,瓦格纳必须将沃坦塑造成一块砧板,用以锻炼齐格弗里德的铁锤。既然原本的故事里没有沃坦,瓦格纳于是得往回编写剧本,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源头。一旦以宏观世界的角度出发,很明显地,齐格弗里德必然得和更多类型的角色发生冲突,除了沃坦和弗丽卡所代表的超自然宗教与宪政等崇高力量之外,齐格弗里德还得对抗许多更鄙俗、更愚蠢的角色,这一类的次要反派角色为剧中人物阿尔伯里希、迷魅、法夫纳、娄格等等。除了阿尔伯里希,这些角色都并来出现在《众神的黄昏》之中,阿尔伯里希在哈根梦中的那番话非常具有效果,但也只是和《哈姆雷特》中的鬼魂及《唐,乔凡尼》(Don Giovanni)[莫扎特的歌剧,主要叙述西班牙传说中的花花公子cio—Vanni极度荒淫而终至毁灭的故事。Giovanni欲染指Donna Anna,却撞见Anna的父亲(即统领)。老统领坚持要决斗,Giovanni不得已杀死统领,逃逸而去。终幕里,依故荒淫的Giovanni无意间闯入墓地,遇见驻立墓旁的统领纪念石像。半醉的Giovanni竟出言嘲讽,还命令仆人Leporello去邀请石像至他的住处共进晚餐。没想到石像居然点头应声,接受Giovanni狂妄的邀约。Cio-vanni毫不在乎,回家去准备晚宴。席间,乐团奏出快乐的舞曲,人如酒神般地狂欢。只见Giovanni戏弄酩酊的Leporello,在得意的笑声未歇之际,突然响起沉重的扣门声。一惊而醒的Leporello,任Giovanni怎样命令,死也不敢去开门。Giovanni只得自己提着灯,走到门前,将门打开。门一开,眼前赫赫矗立着统领的石像……]中的雕像一样,所具有的只是纯粹的戏剧效果而已。就算将命运三女神和女武神瓦特劳特来找沃格琳德要回指环这两小段删除,也不会影响《众神的黄昏》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若把这两段保留下来,使这出剧的剧情对话和其他三出剧衔接起来,也并无哲学上的连贯意义,“吉贝宏(Gibichung)中的沃格琳德”(目前此两者有关)和“沃坦与大地之母所生的女儿”两者之间其实没有实质上的身份关联。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文版序音乐的生命不在浮华商业剧场的成功上,而是在乡间业余平民的钢琴上。 ——萧伯纳《瓦格纳寓言》 提起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众人皆知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叶重要的英国文学家d其最为国人熟知的作品应为《皮格马利翁》(Pygmalion,1913/1914)。这部作品为国人所知,则经过了一个迂回的过程。虽然早在30年代该作品在欧洲已先后三度被拍成电影,但是它之所以在20世纪后半叶为世人所知,首先是得力于百老汇的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56),该音乐剧被改编成同名电影(1963)后,在英语语系以外的国家很受欢迎。通过电影,国人的脑海里留下了一位不苟言笑的语言学家和一位由丑小鸭变成天鹅的美丽的卖花女的爱情故事。至于萧伯纳的其他文学作品,就较少为国人所知了。 事实上,萧伯纳不仅以其文学作品传世,他更是英国19世纪最后三十年里重要的音乐评论家。萧伯纳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伸缩号手,母亲是声乐家,他从小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长大,很早就接触到了歌剧,也曾学习声乐,并曾立志要成为男中音歌唱家。莫扎特是其一生里最崇拜的作曲家,尤其是《唐·乔凡尼》(DonGiouanni)更不时被萧伯纳拿来与他人作品相比较,仿佛是歌剧之源,这在《瓦格纳寓言》一书中,亦不时可见。 1876年,萧伯纳二十岁,离乡背井来到伦敦,也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评论生涯。由于他对音乐感觉敏锐、文字流畅精练,不仅有自己的见地,而且不耍弄专有名词也能明确表达对所评论音乐内容的看法,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萧伯纳就已独树一帜,成为伦敦举“笔”轻重的乐评家了。在《瓦格纳寓言》的最后,萧伯纳亦曾自我解嘲地写着:“我本人看过非常多的专业性、商业性的艺术表演,可说经验丰富,大部分人没办法负担这些费用(我之所以看了这么多,原因是早年我得靠写评论糊口)……”(见一百七十六页《没有瓦格纳的瓦格纳主义》)他的乐评文章在他生前及死后,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集结出版,为当时的英国音乐环境留下了见证。其中,于1898年首次出版的《瓦格纳寓言——揭开{尼贝龙根的指环)的面纱》(The Perfect Wag-nerite.A Commentary On the Nibelung's Ring)从独特的角度探讨瓦格纳的著名巨作,可称为乐评中的精品。 今天提到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许多人都会将他和纳粹联想在一起。然而,稍加留意即可发现,瓦格纳去世时,纳粹还不知在哪里。因为瓦格纳是希特勒的偶像,其作品被犹太人全面拒绝的现象固然是瓦格纳的不幸,却也反映出瓦格纳不仅对其后的音乐和歌剧有重要影响,而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文化发展中,如文学、绘画等等,也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无论是在音乐生涯还是在私生活上,瓦格纳的一生都可说是起起落落,多彩多姿,他最引入注目的歌剧创作应属需要演出四晚的《尼贝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一般习以Ring,《指环》简称之)。该作品由开始构思至完成首演,前后历经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亦是瓦格纳生命坚最动荡的时期。1876年8月13日,拜鲁伊特音乐节首次运作,以搬演全本《指环》揭幕,瓦格纳一生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也写下了歌剧史上空前的一页。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瓦格纳寓言 PDF格式下载



喜欢.喜欢.揭开歌剧神秘的面纱.


真没想到这本书俏到已经缺货的地步了呢。我只说说我的感觉吧。我知道萧伯纳仅仅是因为他的《窈窕淑女》。而尾页上说:他不仅有其传世的文学作品,还是爱尔兰十九世纪后三十年里最重要的音乐评论家。本书能让熟悉萧伯纳的读者充分感受到他的音乐评论的才华……本书的全名其实应该是:《瓦格纳寓言——揭开<尼贝龙根的指环>的面纱》。“阅读本书,不仅可以当作对《指环》的简介,排除对该作的畏惧感,还可将其当作一部文学作品或文化评论来看待。”那也无怪乎我看不懂,女儿更看不懂了。只希望我的经验能让感兴趣的朋友知道这并不是一本寓言书就行了。:)纸张,印刷和版面都很不错。:)


买时以为是一本普通的寓言类的书,没想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根本上就看不下去!


买之前都不知道是肖伯纳写的原来他还是一位知名的乐评家。此书是对《尼伯龙根的指环》这一部瓦格纳的宏大歌剧的评论集。对歌剧进行了分幕的评论与剖析,更重要的是对歌剧的背景尼伯龙根的指环这一北欧著名神话故事(相当于中国的《西游记》)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瓦格纳的歌剧爱好者是不可多得的好书,有助于理解这部歌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