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练声
2003-10-1
甄立夫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甄立夫
无
本书系作者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稿。书稿内容系统、完整,由浅入深,通俗而深刻,凝聚了作者在发声学领域的全部研究成果。
作者把发声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包括歌唱、朗育、播音、节目主持、演讲、配音、解说及日常口语等人类噪音表达的内在科学机制、表现力与感染力的由来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同时,从发声学的角度,阐述了系统的艺术原理和美学原理,提示了艺术的本质及其人类审美的根源。尤其是对传统沿袭的发声学理论、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很多实质性的问题。
整理成书时,作者十分强调内容展开的逻辑性及其整体上的系统性。因此,作者建议读者:阅读此书时一定要耐住性子,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地进行,以求得一个发声学知识上的完整性,从而经历一次完整系统的发声学训练。
甄立夫,1964年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祖籍山东济南。著名男高音、发声学专家、朗诵艺术家。1984年毕业于济南铁道学院,曾任哈尔滨铁路局技术员、工程师。1986年至199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历史系。1993年入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和钢琴,从1995年开始,专门从事发声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至今。
第一讲 一点必要的声学常识第二讲 人的嗓音第三讲 嗓音的分类第四讲 人生来就会发声第五讲 表达第六讲 科学练声概述第七讲 发声心理学第八讲 嗓音的审美第九讲 基础练声第十讲 不同层次内涵的表达第十一讲 朗诵第十二讲 歌唱结束语关于嗓音的保护 ……
书摘 专业歌唱的声音色彩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已经知道,人体共鸣腔是从上到下通过声带纵向贯通的一根“管子”。歌唱时,是否能够自始至终保持住这根“管子”的畅道,声音的上端能够有力地集中共鸣腔的最顶部——额窦,声音的下端能够像大树一样深深扎根于共鸣腔的最底部——心底,是专业歌唱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衡量歌唱用声方法是否正确、到位的惟一依据。专业歌唱的声音色彩,也由此而来,歌声的完美性就在于是否能够保证第一个声音的细节都有意识地做到这一点。 然而要想培养这样的歌唱能力,首先在感觉上就要善于感知自身共鸣腔体上下贯通的状态,进而把它养成生活中的状态习性。 练声的科学依据 以声是人与人生俱来的一种生命现象,是一种生命行为。因此,发声的科学是一门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发声的内在机制的科学。行为的内在机制包括:行为的动机,行为的过程,行为的结果。体现在发声上就是:为什么要发声?是怎样发声的?到什么程度才恰到好处?的?到什么程度才恰到好处? 我们所揭示的内在机制,必须是生命行为时所把握的现实机制。因为只有这样的机制才能切实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实践。所以,也只有揭示了这样的机制才具有真正的行为科学的意义。 人们练声的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这个共同的目的,就决定了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因此,作为一门科学的发声学,必须建立在表达的基础之上。反过来说,也只有建立在三然表达基础上的练声方法才堪称是科学正确的练声方法。 要揭示科学的真理,就要进行科学的实验。把一些自然表达的情节,当做科学实验的素材,通过简单的发声表达实践,去揭示其内在蕴涵的普遍机制,再反过来指导我们的练声实践,这就是科学练声的过程和原理。 至此,我们所揭示出的第一大发声学真理就是:一个人的嗓音永远是其发声时刻的实际生命状态的反映。 这个真理表明: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命状态,就会发出相应的什么样的嗓音。一个人的嗓音无法超越自身发声时的生命状态。人们通过嗓音的形式所感受到的也是发声者的实际生命状态。一个理想的嗓音,只能是一个理想的生命状态的反映。状态不到位,理想的嗓音形式是展现不出来的。 这是科学练声的一个大原则。在这个大原则的指导下,科学练声的过程就成了开发培养自身生命状态——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过程了。 事实也正如此。要想让自己的嗓音富有魅力,人人都喜欢听而不排斥,只有在一个健康理想、人人都向往的生命状态下发声才能实现。 心灵定位的意义 “心灵”的定位,其意义深远而广大。首先明确了“感受力”和“感受”这两个最基础的艺术概念。除此而外,对于我们的艺术训练和艺术实践还有其如下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1)艺术是心灵的语言 这句传统上的修饰用语,随着“心灵”的定位,已经上升为一个科学的命题。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用来交流“心灵”的感受信息的。 美术用线条和色彩,音乐用声音,舞蹈用姿态…… 一切能够有效地传递“心灵感受’’信息的媒介,都可成为有效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现代艺术,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相反,即便采用了人们公认的艺术形式,如果展现不出明确的“心灵感受”信息,不能给人带来艺术感受,也枉称艺术。 (注:课堂上以舞蹈为例的示范略) “感受”是人类的第一语言。艺术就是“心灵’’与“心灵’’之间以“感受”为语言的直接对话。 “心灵感受”是艺术的根本。 我们常说,艺术都是相通的。“通”就“通”在它们都是“心灵”的语言上,都在倾诉着源于“心灵”的感受信息。 我们的嗓音表达,要想给人艺术的感染,同样要通过表达的嗓音清晰地传送出鲜明的“心灵感受”信息来。(注:课堂上的示范略) (2)生命的全部内在需求,都是作为我们对自身生命中心的体验——“心灵”的愿望要求而被感知到的。也就是我们“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的“想”。 所以,当我们“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在感觉上都是“心里”想的。叹气是“心里’’想叹的,打人是“心里”想打的。 “心灵’’是个体生命整体的代表,生命的一切内在需求都是作为生命整体上的一种需求体现出来的。 所谓“心里话”,就是能够代表表达者整体生命的“话”,只有用自己的“心灵’’才能说出这样的“心里话”。 我们说:从最简单的病毒,到最高级的人类,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完美的。生命的完美性主要体现在所有的生命形式都百一种“自动的自我协调能力”上。这种能力不需要外力的帮助,使生命成为一个自动的行为系统。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个体生命,都十分清楚自身生命体上的各种功能性器官是用来干什么的,什么时候用,怎样用,这些知识技能源于生命的本能,万用学习便可获得。 ……书摘2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传统哲学中宣扬的“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意义不同。传统哲学中的“自省”是一个“自责”的概念,是号召人们以“周礼”为典范“自责”自己的过失与不足。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反思”是一个“总结”的概念,主张的是一个人要勤于“总结”自己的过去。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建立在善于“总结”的基础上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有了善于“总结”的习性,过去的一切——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成为自己未来发展的坚定基石。我们不但要善于“总结”自己,而且还要善于“总结”别人。“总结”别人,能够更加丰富自己。 (2)“反思”要立足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无论什么挫折,都要善于从自身素质上的不足去寻找根源。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一个个体的人,只有去适应社会的义务,而社会决不会掉转头来适应某一个人。 (3)自身发展的动力,应建立在对一种远大的理想、事业的追求上。 无论目标最终是否能够实现,然而“远大的追求”总是自我开发的最长久可靠的基础动力。如果把自己发展的动力建立在对眼前利益或与周围的人比较的基础上,那么,这种动力就会随着欲望的满足而迅速消失。 (4)要平衡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 有“理想”、有“志向”,只是“务虚”的一面,要清醒地认识到“远大的理想、事业,,的实现,必须以“脚踏实地、勤劳肯干”的务实精神为基础。这就是所谓“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战略”上藐视敌人,这是自信心的来源;“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是“战略”成功的保证。 (5)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 一个人最有限的,是毕生的精力。因此说:精力是人生的第一投资。有句格言叫做:“认识你自己”。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我们不但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可贵的是能认识到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本来就优于别人的长项。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陶醉于自我,而是为了集中精力去开发培养自己的长项。精力是人生最宝贵的资源,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投资于自己的长项,才有可能超越“竞争”的领域。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个人的不足,是毕生也克服不尽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致力于开发自己的长项的基础上,来弥补和改造自己的不足。对于那些有碍于自身长处发展的不足,一经发现,就要毫不犹豫地加以弥补和克服。 以上仅仅是个人的一点经验之谈。然而要真正“认识自己”,在现实的社会中找到人生的立足点,谈何容易。 西方一位经济界的成功人士说的好:“有百分之八十的希望,立即行动。”年轻人只有在大胆而迅速的“梦想行动”中,才能认清自己,尽快找到人生的航标。 谈完了这点儿人生的经验,下面我们回过头来继续探讨“平衡”的属性。 ……
书评本书因其专业水准和深刻的思想性必将对发声学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其影响并将波及人文科学领域。可以说,作者是在一个真正的意义上,将一门人文学科上升到一个科学的高度。
无
由于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责编擅自删改造成了大量编辑错误,作者已与其终止了出版合同,本书2005年6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修订后再版发行——即第二版。特此声明!作者:甄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