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星占学与传统文化

江晓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江晓原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从文化学角度而不是从哲学角度来讨论古代中国人观念中的天人关系。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常见的原始文献,既能使读者明白易懂,又具有足够的思想深度。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政治天文学”的概念,指出了中国历史上天文学的特点及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对我国这一自古以来影响深远且颇具神秘色彩的天人感应学说作出了批判性探讨。

作者简介

1955年生于上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性学会理事起人之一。“科学·历史·文化”网站主持人。近年在科学史研究之外,颇致力于科学文化和科学传播方面的研究。已在海内外出版专著,译著,文集等约30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还撰写了大量随笔,书评和杂文,并在京沪多家报刊杂志开设有个人专栏。重要的著作有《天学真原》《天学外史》《性张力下的中国人》《小楼一夜听春雨》等。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一 古代中国人的宇宙:天人合一二 星象与神话及历史三 星象与人世吉凶(上)四 星象与人世吉凶(下)五 历法:贯通天地阴阳的纽带六 政治天文学后记

章节摘录

1.天地相通《国语·楚语下》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楚昭王问大臣观射父:“《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昭王所问之事,见于《尚书·周书·吕刑》,说帝颛顼因哀怜下界杀戮无辜,生灵涂炭,遂命重、黎二人,将天地之间的通道断绝了。重、黎二人,据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说,是属于“昔之传天数者”之列。楚昭王的问题是:“使天地不通”到底是怎么回事?若没有此事,人难道能登天吗?观射父于是就“御前进讲”,向昭王陈说了一大篇道理。他否定了昭王的推想——人真的能登天,而认为所谓天地之通,意指地上的人类借助于巫觋与天上神灵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在上古时代是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的(当然都是在巫觋帮助之下),而帝颛顼命人“绝地天通”一事,只是将这种地人及天神间的交往手段垄断起来而已。 观射父的解释听起来虽然更圆通一些,但实际上楚昭土的推想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天地之间的精神交通(实即人神之间的交往)固然是古代文明高度发达后依旧长期保持着的信念,但天地之间物质上的通道,在上古神话中也确实存在。这种物质通道,比较常见的是山。这里举昆仑山为例。在古籍中,昆仑山不止一处,学者们对此有大量考证,发微探秘,极富趣味,不过此处我们只注意它作为上天通道的例证。《淮南子·地形训》谈到昆仑山以及其上的一系列神奇之所: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 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这里设计得非常齐整:昆仑、凉风之山、悬圃和天,形成等比级数,俨然是一条“上天梯”。上昆仑的一倍高,为凉风之山,登上即可长生不死;再上凉风之山的一倍高度(如果不辞做数字游戏的话,此时已是昆仑的四倍高度,以下也可类推),则可达悬圃,此时已可臻于“灵”之境界,能呼风唤雨;再上一倍高度,则已登天,达到“神”的境界。那么这等比级数的第一项,昆仑山本身高多少呢?《淮南子·地形训》也有交代:“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则天之高约为九万里。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这些自然都显得荒诞不经,但这确实是古人心目中的一种天地结构图像。 天地相通,人能缘某种神秘通道而登天的意象,长期存在于中国人的心目中。当然,能够登天的,比如从昆仑山上升九万里,必非寻常之人。许多常见的古代诗文和说法都可以与天地相通的意象联系起来,由此获得更深一层的理解和领会。比如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如自居易《长恨歌》:“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人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作这番功夫的是“临邛道士鸿都客”,唐明皇自己就不行。又《升天行》、《升天引》之类的诗题,历代文人百作不厌,陈子昂更有“结交赢台女,吟弄《升天行》,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之句(《与东方左史纠修竹篇》)。又明代歌谣有云:“神仙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从文化学角度而不是从哲学角度来讨论中国人观念中的天人关系。书中引用了大量不常见的原始文献,既能使读者明白易懂,又具有足够的思想深度。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政治天文学”的概念,指出了中国历史上天文学的特点及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对我国这一自古以来影响深远具颇具神秘色彩的天人感应学说作出了批判性探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星占学与传统文化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