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退步集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丹青  

页数:

42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退步集》辑录作者归国五年来的部分文字,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自云“退步”,语涉双关,未始不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

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赴纽约定居,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景物系列。业余写作,2000年出版文集《纽约琐记》,2002年出版《陈丹青音乐笔记》,2003年出版杂文集《多余的素材》。

书籍目录

“且说说我自己”绘画 中国人为什么画油画? 常识与记忆 山高水张 批评与权力 骄傲与劫难 向上海美专致敬 油画与图像 绘画、图像与学术行政化访谈 人样的,太人样的!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无知与有知 消费不是奢侈 媒体、大众与神话城市 城市建设与历史记忆 建筑设计与行政文化 “有史以来” 我们应该向那位大清国老兵丁好好学习 心理景观、建筑景观与行政景观 古镇:衰败与沦亡评议 众生相与人物画 国画革命的隔代国画 世界的重叠 地方与画家 伟大的残骸影像 影像与中国 摄影的严肃,严肃的摄影 艺术作为摄影 摄影在中国教育 我们上百年文化命运天灾人祸的总报应 天性和才能是挡不住的 关于绘画专业的“前瞻性”意见 无用的禀赋 调皮与聪明 事相、事实与理论 辞职报告

章节摘录

“且说说我自己”  这不是“我自己”起的题目——事情是这样子:《收获》杂志明年改版(真抱歉,我从未读过们获们,编辑说是要开辟作家或艺术家谈论“自己”的专栏,在电话里几番情词恳切向我要稿子,终于推托不过,我说,非要写,出个题目,发几句问吧,于是电传传过来,给了这题目。  我不愿谈论我自己。我的家不挂自己的照片、自己的画一不为什么,也没想过为什么。平时偶尔发表文字,编辑索要照片,我也不寄。不知起于何时,中国的书刊作兴发表一张以至一张以上的作者照片(十九彩色,彩色照片真难看)。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麻烦读者看自己?你怎么知道读者愿意看见你?  可是好几位编辑语重心长劝过来:“随俗吧!这是读者的愿望。”  谁是读者?他们在哪里?就算真有读者坐在我跟前,我也不知如何“说说我自己”一人只要是坐下写文章,即便写的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其实都在“谈自己”,而我是读到文章里出现太多的“我”字,便起反感,因我向来怕见进门坐下滔滔不绝大谈自己的人。  今岁我回国存身,不走了。人一旦成了所谓远来的和尚,归国的游子,即便仍是黄脸一张,“读者”总不免过来瞧一眼一采访,座谈,约稿,热乎乎地,都是抬举,都该解作善意。好吧,豁出去,我就三陪小姐似的陪一阵,陪过一阵,总会四散的吧,然而难办的是临了还要提供自己的照片拿去印,怎么办呢,挨得过初一挨不过十五,我终于屈服,就范,随了几回“俗”。新近接受ELLE杂志(即叫作《世界服装之苑》)的采访,就给要去几张与家人一起的照片,因编辑说是要给读者“亲切感”。事先征求女儿意思,不料她就高兴叫道:YES!同学们可以在ELLE上看见我!——她倒预先知道谁是她的“读者”了,而且中文版ELLE拿到美国去,怕是比法文原版还吃香。  自己拍照自己看,没什么。谁手边没有自己的相片呢,可是一朝发表流市,譬如在ELLE连篇累犊的朱唇、香肩、玉臂、秀腿之间忽然撞见“我自己”,我登时变成身份不明的“读者——昨天,11月号ELLE上了市,封面是美国影星“甜宝贝儿”布兰妮,侧身斜瞧着,一对丰乳在滑亮的铜版纸上几乎跌出来。打开,翻下去,心惊肉跳,闯了祸似的:“我自己!”  在“我”与“自己”的画作之问,感触怎样呢?9月,我的个展在北京展过,10月即开始了从湖北发端的巡回。在武昌那个空阔陌生的展厅,我又目睹一百六十多幅大大小小自己的画从货柜里一件件取出:有点亲腻,有点烦。二十年来年年办展,自己的画,自己早已看熟、看厌,每当这样的打点布置自己的展览,我多少像是置身事外,并茫然惊异于自己的冷漠。这茫然的惊异,外人不易觉察,我心里是知道的,此刻无妨说出来:那其实出于一种难以弃绝的自顾与依恋,仍算是轻微的热度吧。但这都是后台的“内心活动”,纸面上的“文宇处理”。人在现场,“我”与“自己”往往还是不知如何坦然相处,犹如当年初出道。  只要有观众,我向来羞于走进张挂自己作品的展厅中去一不为什么,也不知为什么。多年前读到一篇关十马奈的回忆文字:他也竟羞于走近沙龙里自己的画幅跟前去,朋友拉他,他回执拒绝,停在远处。我知道,我岂能自比马奈,但是人同此心。幼年在体育场看见球手投中,满场叫好,那球手却总是埋首疾步跑开包毫不理会周围的响动,而那神色又分明听见并知道周围的响动的。胡兰成对此自有他的说法,他似乎格外倾心十他的说法,他说:古人箭中靶心的一刻,每在心里叫声“惭愧厂’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是“在众人里看见了自己”。  放学了,一群小孩于,欢天喜地连打带闹,这时最怕爹娘冷个防窜出来,连名带姓叫回家。  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是吗?好像是这样。真的是这样。每在大画家的回顾展厅里徘徊不去,我常会想起那位罗马总督手指耶稣说的话:“瞧一这一个一人。”是啊,我常想,真有所谓“艺术史”么?没有这单个单个的“人”,艺术史是什么?  在作品上签署姓名的传统是十分晚近的故事,相传始于乔多。乔多的时代,相当于我们的元末吧?中国艺术家的署名史,似乎要久远得多了。但我们可知道兵马涌的作者是谁?敦煌的作者又是谁?  “艺术家”一词是翻译过来的。在敦煌与兵马涌的时代,那些伟大的作品并不被看作是艺术,“艺术”一词,也是翻译过来的。  纪德(抑或是福楼拜?)说:“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  签名只是签名。如今满世界的油画行货张张都签名,在中国,许多作者用的是拼音字母,斜体,飘逸,粗看以为是英文,是法文,其中最快的快手,一天能刷几十张。真的,在行货上,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我长久迷们于委拉斯开兹的滋力。在他的画中,只见艺术,不见艺术家。  小时候翻墙越界,手腕于给大人捉牢了,拽到办公室,桌子一拍:讲!此刻,我若犯事败露扣在局子里,我将被迫“说说我自己”,正式的说法,即“坦白交代”一我愿坦白,我自认很坦白,只怕我说出的话,编辑、读者不要听。  编辑在电传里问:什么因素、什么时刻使你萌生了、确认了要当一名“艺术家”的想法?  我不知道,也不记得。至今我羡慕能够留起络腮胡子的人,我真想知道是什么因素、在什么时刻,他们的胡子开始“萌生”,并“确认”为络腮胡子,而我却没有。  编辑又问:面对现在艺术学院最年轻的艺术学生,如果他不知道您,会如何?  在今年出席的几次座谈会上,“最年轻的学生”递给我的字条会这样的提问:“请谈谈您的初恋,还有中年的欲望。”底下加个小括弧,歪歪斜斜写着:“一定要回答呀!”我“会如何”呢?我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男生女生根本不讲话。至于中年的欲望,请诸位等到中年再问吧。  编辑还问:听说两次您的流泪,一次是在伦勃朗画前,一次是在学生面前。  胡说!我从未在“伦勃朗”或“学生”面前流过泪。在别的时刻或场合,我确曾纵容过自己的眼泪,有时,那简直是欢欣的经验,但除非“刑具伺候”,我绝不招供详细,直到我愿意将之转化为别的叙述方式。罗兰·巴特在他追念亡母的著作《明室》中,母亲以及母亲的照片是贯穿全书的话题,可是在书中的大量照片里既没有他的母亲,也没有他自己。他坦白,但什么也没交代。他说:  “我要发表心灵,而不公开隐私。”  年轻的达利初访毕加索:“先生,我今晨抵达巴黎,没去卢浮宫,先来看您!”  毕加索应声答道:“你做得对!”  艺术家自当如是看自己。凡·高同志要算是倒霉的,但他在给亲兄弟的信中说:“有一天,全世界会用不同的发音念我的名字。”  这算是“隐私”还是“心灵”?20世纪初,据说散在巴黎蒙马特高地的“盲流画家”中有位老兄每天早起将脑袋伸出阁楼大窗对着大街吼叫着:我是天丁,我是天才!  看来我不配是个艺术家,不因谦虚,或因我是中国人。少年时,我在穷山沟里好像曾经躲进被窝偷偷默念过“我是天才”之类谚语,因是过期太久的陈年“隐私”,可以“发表”,聊供读者笑一笑。当代中国艺术家总算敢于公开求声名,放狂话,逞急旷达,旷达而遑急,似也渐与西方人连同一气。我就不止一次在国中关于艺术的文字中读到引自安迪·沃霍的话:  “每人出名五分钟。”  二十多年前,我时或被人告知我已出了名。近年回转来,小小美术圈的同行居然依旧记得“陈丹青”。只是这点若有若无的小名声,与“我自己”有什么关系?是什么关系?每见围上来要求签名的“最年轻的艺术学生”,我总是感到委屈而失措:替他们委屈,替他们失措。我签,但即便是伦勃朗或毕加索此刻坐在正对面,我一定不会走上去要求签个名。我会目不转睛看他们,假如能够,我愿为他们捶背,洗脚,倒尿壶。齐白石说他甘愿给青藤八大磨墨理纸当走狗,绝对真心话。  编辑的电传还说:即使现在,也有人不断在对《西藏组画》做解读。不见得吧,要真是那样,我该怎样解读这“不断的解读”?那是我的“声名”还是“我自己”?关于那些画,倒是四川美院一位学生说得最痛快。他生长在拉萨,与我老交情,看到后来一拨拨画家跑去画西藏,他脱口而出:打倒陈丹青!  上个礼拜我遇见了陈丹青,真的!还是在湖北,讲座过后,同学们又挤过来要签名。忽然人丛里钻出一位能说会道的小姑娘,江西人,属羊,与我闺女一般大——大家哄笑了:原来这姑娘与我同名又同姓一名叫“丹青”的同志我知道好几位,同名同姓,现前面见,却是第一回——我们彼此瞪着,傻笑,不知如何是好。她要是个男子,与我同龄,我就可以模仿安迪·沃霍聪明而善良的恶作剧,聘请这位陈丹青为我抛头露面开讲座。不是吗?在众人的朗声哄笑中,我俩终于并排站站好:这回是我要求与“陈丹青”合个影。  临了,陈丹青同志一定要我为她写句话,我就写:  丹青:你怎么也叫陈丹青?接着签了我的名。  但随即我就后悔了:凭什么人家不能也叫陈丹青?我该这样写:  丹青:我也名叫陈丹青。

媒体关注与评论

陈丹青:退步集潇潇泥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可谓嘈嘈切切错杂弹,而自云“退步”,则颇堪回味。  首先,可将“退步”理解为作者对回国五年来光阴的小结。依序言所说,这二字得自一张小字条的启发:“两年前一次与年青人的座谈中,有张小小的字条几经转手递过来:‘陈老师,你这样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呢?你会退步的!’我似乎有所触动了……”从开篇那张“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展”的照片,到文集末尾的辞职报告,似乎勾勒出一条多少有些无奈的轨迹,而其间的追思、指陈与议论,读来令人唏嘘,掩卷终究枉然。  然而作者又说:“广义而言,‘进步’之说原本即可疑。”看来这“退步”二字又别有所指。陈丹青作《西藏组画》而得名,随即出国意欲瞻仰大师原作,却迎头撞上千万件摄影作品,同时接触到中国古典绘画真迹,其震惊效果,或许可用“历史感的降临”来形容。中国绘画绵延千年的传统与西方最“先进”的文化相交汇,而作者固守的油画亦被历史化,而获得更为清醒的自我认识。无疑,这其中是有彷徨的。“新”与“旧”,“进”与“退”,不过姿态,不过策略,重要的是在历史中领会自身。于是陈丹青谈绘画,谈的是图像时代的绘画;议论城市与建筑,议论的是历史与记忆脉络下的城市与建筑;论及教育,则有对师友往事的追思为铺垫。  然而历史并非唾手可得的。赵无极被问到中国画家如何面对东西方传统时说:“拥有两个传统,要比只有一个传统好。”陈丹青则意识到,这两个传统一在欧美,一在中国历史的深处,并不属于我们。我们所有者为何呢?我们所记忆的还剩下什么呢?天地悠悠,逝者如斯。个人记忆总会随时光而冲淡,因死亡而终结,但若能进入公共记忆,则有可能成为构建历史的素材。作者呼唤“常识与记忆”,呼吁“向那位大清国老兵丁学习”,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吧。  在文集中,作者两次引述了英国批评家约翰·伯格的同一段话(见“常识与记忆”与“山高水长”两篇):“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和阶级,它自由的选择和行动的权力,远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这就是为什么——这也是唯一的理由——所有过去的艺术,都已成为一个政治的问题。”(语出《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约翰·伯格师承本雅明,本雅明在论及克利一幅名为“新天使”的水彩画时则说:画中天使面朝过去,被“进步”的风暴吹向未来。这或许是本雅明的“自画像”,放在这里与《退步集》倒是相映成趣。  陈丹青:1953年生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赴纽约定居,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景物系列。业余写作,2000年出版文集《纽约琐记》,2002年出版《陈丹青音乐笔记》,2003年出版杂文集《多余的素材》。“退步”中的陈丹青《退步集》及其它桑果 一   大概是2000年的夏天,北京,亮马河大酒店门口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我看到了仿佛熟悉面孔。“呀,陈丹青!”画家陈丹青,画过《西藏组画》的陈丹青。   那天他一身玄色,目光灼灼。日后得知,彼时,他已应中央工艺美院之邀(现已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回国任教。   后来听说过一段关于陈丹青的眼睛的故事,作家钟阿城讲的:在美国的一家水族馆,当陈氏把眼睛贴近玻璃时,鱼儿们落荒而逃。以此说明,陈丹青的眼睛太大了。   前几天,同事说起陈丹青:他,那么大一对眼睛,像毕加索。仔细想想,有那么点意思。还有一层意思,陈与毕大概都属天才的那一类。   想当年,从未受过系统美术教育的陈,以知青的身份,被西藏军区借用,《泪水洒满丰收田》参加全军美展,画惊四座。1980年从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生班毕业作品《西藏组画》问世,一时惊为天人,成为一颗美术明星。只是他很快就把这巨大的荣誉置于身后,转身去美国“看原著”去了。一去就是18年。 二   回国后的陈丹青,俨然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化明星。那双过于大而亮的眼睛到处闪烁。陈丹青的那张脸,活生生就是他性格的视觉体现:骄傲的、敏感的、聪慧的、不驯的,还有略微的玩世。这些年,新画作几乎没产生什么影响,倒是喜欢发表言论。   在中央电视台《人物》专栏看到有关他的那一辑,据说陈丹青哪怕在上课时也会控制不住地迸出脏字以表达他的极致感受。他似乎有意地将北方汉子的“糙”意涂抹在他那张江南人精致的面孔上。于是整个人有了一种带有错位感的生动。   如此拉杂了一番,意思是说,对这个人,由关注到被其吸引,并产生期待,因为得知陈丹青近些年笔底生风,妙文纷呈,新近又有大作问世——《退步集》。 三   此前,关于陈氏的文字,坊间多有追捧,有“直逼阿城”的美誉。让人一再生疑,这个六九届初中生,生花妙笔从何而来?   其实《退步集》已是陈丹青的第四部文集。从《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到《多余的素材》,显然副业比主业更高产。却不知我为何都将其错过,尤其是誉声甚隆的《多余的素材》。本想溯源而上,将其旧作一一读来,可惜,只买到了《纽约琐记》。   如果《纽约琐记》尚是作者按出版社命题的“谈艺录”规矩成形,《退步集》则纵模捭阖,言辞放达,痛而后快。他说,他喜爱五四时期的文体。所以陈的文字里有说不出的飞扬和俊逸。   《退步集》集纳了他归国五年来的文字,话题涉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有一种要抡开来谈的意思。按陈丹青的意思“画画有快感就画画,写字有快感就写字。”他曾经对刘索拉说,他的写作是一种释放,有太多感受画里面放不进去。 四   “看自己这几年说东道西,热讽冷嘲,文字面目忒难看,说及城市与教育两件事,则简直当众在骂街。”   说到底,陈丹青还是一个绅士,仍葆有沪上文化调教出来的精进与认真,因为认真所以不满,认真的不满,不管是写字还是画画还是教书。“骂街”也骂得不失风度和水准。   《批评与权力》,是陈在2003年上海批评家春季沙龙座谈会上的书而发言,一语道破国内美术批评之天机,就像皇帝新装里的那个孩子。“中国现代美术史,是行政美术史,中国当今美术界,是行政美术界。”“艺术家与批评家真正的困境是:在最需要批评之处,批评无能为力。”结果,这篇讲话未收入会议论文集。   在《退步集》,有相当多的篇幅是陈丹青对当今城市建设的痛陈,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将城市原有的文化生态和历史记忆无情地摧毁引起艺术家陈丹青肝肠寸断地“叫嚣”:“江南水乡已经没有了。”   “今天新上海的改造,很遗憾,其整体的规划与设计在理念上是失败的,是以大面积放弃上海的居住传统为代价,全盘移植香港东南亚中产阶级的居住模式。在旧上海,‘法国’与‘上海’相处无间,在今天的新上海,既看不到‘法国’,也看不清‘上海’,‘东方的巴黎’已经自我肢解了。”   “我深知这叫嚣无非是失败的哀鸣,其声调,有甚于真的失败。”   但他仍然愿意做那个一次次向风车冲锋的堂·吉诃德。他痛陈当今高等艺术教育之垢病,却也知实属妄谈。“我对教育体制的持续批评,出于对人文状况的操切之心。我不愿混饭吃,也少知道怎样违背自己的性格”,于是,只好呈一份辞职报告(从未读过这么漂亮的辞职报告)。并收录书中。因校方挽留,再加上他的最后一批研究生也要到2007年毕业,遂与校方再次续约至2007年。 五   有人说陈丹青像一个老愤青,谁让他长着一双充满质疑的眼睛。但批判并未能掩盖住他那一颗温软而善感的心。他喜欢用最温柔的笔墨给那些带有悲剧感的失败者。《纽约琐记》中的《艺术家肖像——奥尔》中那个热爱油画、屡败屡战的美国青年奥尔;《无用的禀赋》中那个总是以英语、政治几分之差考不上陈丹青研究生的女生吴雯;甚至在纽约他也会为一个中专美术教员的素描集作序,动容而深切,非一个才子于文字间的炫技所能达。于是,对这个喜爱喋喋不休的艺术家有了很多敬意。   有人说,回国五年,陈丹青完成了一个画家到一个“知识分子”的过程。从鲁迅,到本雅明、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我们从他喜爱的作家和哲学家那里依稀摸得到陈丹青的思想轨迹。从陈丹青的这些书里,可以拉出一个庞大的书单,庞大到融会古今,贯通中西。由此可见,陈氏文字中那些信手拈来的典故和理论,绝非是装点门面的矫饰。也由此可见,纽约18年,绝非陈丹青所言“吃喝拉撒睡”那么简单。陈丹青的学生说:老师,你这样会退步的!作者:戴新伟  陈老师亦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陈丹青,多年前创作《西藏组画》出名的画家陈丹青,1982年就落脚纽约“叹世界”的艺术家陈丹青,同时也是写了《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和《退步集》等4本随笔作品的陈丹青———这最后一种名之为作家恐怕在陈老师那里通不过,由画家而教授,少不了要传道授业解惑———当然不仅仅 是传道授业解惑,否则,学生就不会递纸条说———  “陈老师,你这样说来说去有什么意思呢?你会退步的!”  因为说的大抵不是中听的话。尤其是在常人看来不太合乎陈丹青这样身份的人讲的话。以400多页的《退步集》为例,内容五花八门,涉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等等方面的话题,体裁则兼以访谈、演讲、画评,甚至还包括网络聊天记录和一份辞职报告。大概没有谁谈城市建设、教育制度以及国画有他这般诚恳,但即使态度诚恳,效果陈老师自己心下明白,他在序里说,“海龟”身份抵赖不了,只当是恶名,知识分子总算美称吧,宁愿做回老知青,只是知青老来不好当,做教师几年,常在课堂上失口说粗话,忍不住要抽烟……忍不住要抽烟这句最是好看,几乎印证了陈老师的文章总是闲笔的,常识的,尤其是直觉的,从最早单纯谈艺术的《纽约琐记》以降,直到《退步集》都是如此———或者说他即使谈到种种现实的问题都不是急于发出声音的老愤青,尽管不免要被学生递纸条“受教育”。  然而陈丹青的文章真是好看的谈话体,一个人谈得天花乱坠,让人有直呼陈老师的痴心妄想———他电视上的演讲我看过一次,老实说我很羡慕他那些学生。我早先买他的书,《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单看名字就非常不耐,搁在一边好久,后来翻出来一读,“随看随喜”(这是陈丹青的话),暗叫惭愧,庆幸没有便宜楼下卖废报纸的。“我长久迷惘于委拉斯开兹的魅力”,套用陈丹青这句话,我也常常迷惘于他文章的魅力———而不是他的画,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迷惘于他这个人的魅力。比如他的画评:“三年前的暮春,我在一座江南古镇深巷底,见院门口两位小姑娘倚定板桌,正襟端坐,就一册肮脏稀烂的《芥子园画谱》旧版本,一笔一笔勾松树。那天风日妍静,堂屋竹椅斜着一位打瞌睡的老太爷,据说九十多岁了,正是她们的画师……眼前一幕,你说是‘传统命脉’在,言重了,说是‘文化草根’旺,则悬想古昔,无从感慨起,然而我还是被感动了……”  还有他眼中的中国建筑:“我十几、二十岁在苏州、无锡逛园林,要么烦,要么毫无感觉。那时,我满脑子向往的都是欧洲的油画,西方的景观。几十年后从美国回来,在苏州沧浪亭网师园梦游一般地走,这才发现中国园林实在太好看,太成熟了……”  又比如他写日常生活:“看到小民工偷闲打闹,我感动极了,个个天性纯良。”  如此通透,如此性情,如此世俗,如此自在,连看的人也会变得开阔起来。与其说陈丹青显得太特立独行,不如说现代人见识了太多的众所周知、太多的人云亦云,而他讲的不过是一些常识罢了,包括“退步”这个常识———除了略显戏谐,“退步”乃是对快速、对种种急功近利进步观的反动,缓慢或者回看,正是现在最稀少的一种品质。  “……《枕草子》都翻烂了。”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几年来只模糊记得这一句,和陈丹青的“退步”都有一种自在和孤独。美好的东西总归百看不厌,因为可以称得上美好的东西太少了,比如《枕草子》,比如《惶然录》,比如《今生今世》,比如《威尼斯日记》,比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艺术家之积极(比如总是会让人觉得“说来说去”),正是他们的不积极———他们深谙人生之虚无,所谓艺术不过是达观的产物,所谓美好的东西说到底是很悲哀的。这些只能复读的艺术品让人担心它的数量,好像面对《退步集》时复杂的心情,也像陈丹青的心情:“我们是迷失的几代人。回过头去,有大眼界在。”在美国居住了18年的陈丹青,没有变成文化精英,也没有变成装神弄鬼的所谓大师,反倒回过头来说,最好的事物不过你我身边的,比如日常,比如传统。


编辑推荐

  所谓“退步”,语涉双关,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作者的文字观察敏锐,细节刻画尤其生动。书评人黄集伟说:“陈丹青虽是个画家,但很多散文家写不出他一样的文字。另外,读者们虽不是他本人,但这个海龟派笔下文化与语境的‘隔膜’与‘无助’,乃至‘欲拒还迎’的心态每个人都不难感同身受。”    《退步集》作者归国五年来的部分文字,话题涉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自云“退步”,语涉双关,始末不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退步集 PDF格式下载



所谓“退步”,语涉双关,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作者的文字观察敏锐,细节刻画尤其生动。书评人黄集伟说:“陈丹青虽是个画家,但很多散文家写不出他一样的文字。另外,读者们虽不是他本人,但这个海龟派笔下文化与语境的‘隔膜’与‘无助’,乃至‘欲拒还迎’的心态每个人都不难感同身受。”   本书辑录作者归国五年来的部分文字,话题涉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自云“退步”,语涉双关,始末不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


《退步集》辑录作者归国五年来的部分文字,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自云“退步”,语涉双关,未始不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


所谓“退步”,语涉双关,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作者的文字观察敏锐,细节刻画尤其生动。


这是一本书,一本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进行省思和追问的书。到底什么是进步,我们所理解的进步就是进步吗?其实不然,也许恰恰是退步。他在南京大学的演讲让我开始喜欢他,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他。


退步的进步观的省思和追询 对百年中国人进步观进行省思追问


知道陈丹青不是因为他的画,而是因为一次电视采访。一位自称是他朋友的女作家对着镜头激动不已地说“……他是我见过的长得难得的漂亮的男人……是我认识的男人里最漂亮的……”听了这多少有点夸张的话,我决定把节目看完,到要看看这个漂亮男人是如何的漂亮。接下来是他的一个女亲戚对着镜头谈他,说他“只喜欢和长相漂亮的人交流,只要某人长相符合‘美学’标准,他就会注视某人良久……”言外之意如果不够标准的人去面对他,他也许会大声叫骂哄人走。
  还没看到陈丹青本人,已经被众多的教书吓出了冷汗,感觉自己应该去找个面罩戴起来,不然被他“看”到还不给奚落死哦!
  千等万等,终于等到陈丹青亮相了,哈,一个很普通的江南中年男人呀!嘴巴长得太丑,感觉那样嘴巴的人讲起话来很刁钻,有理没理都不让人。“怎么这样也能算是漂亮啊?”我腹诽不已,感觉受骗,又觉得奇怪,笑一笑认做是异性之间的仰慕,罢了。
  后来,关于这个人的新闻渐渐多了起来。还说他出了书,很火,就是这本《退步集》。
  卖了有几年了,隐约传言是好书,但看看价格居高不下,于是屡次作罢。终于等到当当上讲价,犹豫再三,决定买回来读一下。看看这个“漂亮男人”有什么“漂亮文章”。
  我是凑热闹的。一本书读完一共花了三天时间。一是因为对作者感兴趣,二是因为文字出奇的辣,好象吃麻辣烫一样咽不下又舍不得。
  震惊首先来自作者自序。不知道是故意还是修炼故,字里行间充溢“五四”味道,隐约是在走鲁迅的路子。之后一篇篇看下去,文章谈的都是大事情,是和国家、民族、兴衰有关的大题目,故意把简单的事情说的很“术语”,但却充满思想和力气。在我这个小女子看来,每篇文章的分量都很重,声音都很大,语气都很严峻,态度都很诚恳,剖析的也都很深刻。
  谈的最多的是文化。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性。突然意识到作者虽然谈的是大方向和大环境的问题,可一旦引申到个人,我也是要深刻检讨和惭愧的。对我们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我知道多少?了解多少?我有多么深刻的爱?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国家和政府的作为有他们的道理,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自己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和传统中,我自己又主动地为这个文化环境做过什么?我主动的思考过吗?我主动的学习过吗?我经常夸夸其谈自己是个地道的中国人,但我身上还有多少中国文化传统?
  呵呵,我一个小女人,奢谈“文化”和“传统”,很过分!可没办法啊,一边读书,我一边脸红。读书不光光是读别人的思想,也是在用别人的思想来对照自己——《退步集》就象一柄锋利的剑。一剑劈来,剑锋划开紧闭的双眼,让人一下子看到自己印在明晃晃宝剑上丑陋的影子——足够震撼了!
  早先有台湾的柏杨写了《丑陋的中国人》,那本书读起来让人脸红心跳,但却还可以说“那是别的‘中国人’,我可没有这样的恶习”,也许吧,因为柏杨写的是个体化的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未必是所有中国人都有的毛病。这本书里谈的,却是当下人所共睹的大问题,是差不多涉及到每个中国人的问题,所以,读这本书,脸未必热,后背心却一定会出冷汗!
  沉重的话题太多了,感觉如芒刺在身,几次想放弃,但又舍不得。硬着头皮读完,只觉得眼前一亮(耳朵似乎也亮了许多)。
  和平年代出不了英雄和伟人。似乎也出不了深刻的思想家。所以我们每天都给各种温和甜美,柔软香糯的语言、文字和智慧所包围,以为自己确实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安乐窝里,幸福的不得了,快活的不得了,天下也太平的不得了……可谁成想,还有陈丹青这样的家伙,硬生生地闯到你近前来,大声告诉你,那些包围你的“美好”其实一点都不美好,甚至还很丑陋,是极端没文化的恶俗……
  陈丹青的呼吁未必句句都是真理,但至少他发现了问题,讲出了自己对问题看法,希望能解决问题,希望一切都能美好起来。现在,还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勇气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呼吁,并且是这样大的声音?
  窃以为,一本成功的书,一个成功的作者,未必是获了什么奖,得了多少版税,受到了多少读者仰慕,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方面。真正成功的书,是“他”的思想能引起读者的思索,能引来智慧的读者对作者提出质疑和争论。我们这个时代,最最不缺乏的就是万众一声的赞扬和溢美之辞,而我搜索到的关于《退步集》的评价中,有很多不同的甚至是极端对立的声音,这可真难得!!
  这样的思考太少了!这样的声音太少了!


  “口无遮拦,指天划地”,陈丹青实足是一个艺术界的老“愤青”。读此书源于对他的热爱,
此书绝不仅仅是退休年龄的牢骚话,而是关于中国人命贱\行政权力无所不在的社会扭曲结构,
以及各种艺术的批判的精辟文章,文中最精彩的是他对于教育的牢骚,根本说不完……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从对体制的不适应到不愿适应麻木社会的体制,以此保持一个设计师的独立性,以及敏锐灵感和创造力。

  因为它警示艺术工作者切勿“忘记思考”所以这本书成为我25本最珍视的生活艺术图书收藏之一

  我的艺术之旅始于自幼对音乐、绘画的爱好,直到八年前考入中央美院,才开始真正踏上艺术的探索之路,愿用读书、摄影、绘画、以及我现在的艺术教学和设计创作工作填满余生,透过这些经典的艺术图书带给我的视觉火花、创作灵感和内心激荡陶冶自己,提高创作和教学水平,从图文并茂的<数码单反摄影圣经>学习摄影,追求瞬间的感动到佐藤的设计整理魔术,从早已远去的吉他琴声到博物馆中穿越时空的画作,从大荧幕上的升降镜头到古代瓷器晶莹的釉面,这些经典艺术书和艺术入门教程让艺术走向大众,成为艺术和学生、公众沟通的桥梁,我愿分享经过我阅读和教学实践所总结出的最经典的文化艺术图书收藏,让艺术感动你, 打动你……

摄影:<DSLR数码单反摄影圣经>、<人像写真摄影圣经>、<风光自然摄影圣经>、<摄影构图圣经>
设计:<设计中的设计>、<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设计的觉醒>、<设计心理学>、<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色彩:<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红色范思哲灰色阿玛尼>、<贝蒂的色彩>
绘画:<素描的诀窍>、<你应该读懂的100幅世界名画>、<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系列>
音乐:<车尔尼\哈农\拜厄 钢琴教程><吉他自学3月通>
电影:<认识电影>、<电影镜头设计
收藏:<马未都说收藏系列>、<茶当酒集>
动漫:<超级漫画素描技法>系列
杂文:<四手联弹>、<退步集>


一个孩子我不推荐他读退步集,因为他的心智不成熟,读了容易导致偏激。一个城府很深的成年人,我不推荐他读退步集,因为对于社会的种种弊端他已司空见惯,社会中混的游刃有馀的人是无法与这本书产生共鸣的。一个老年人我不推荐他读退步集,因为他的人生经历已经让他看透这个社会,到了晚年没有必要再愤世嫉俗,平和才是人生至高境界。陈丹青用激烈的语言表达着他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对这个国家各种制度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看法,他没有能力改变什么,但是他有说的权利。小P民们连这样的话语权都没有。


陈丹青,1953年生与上海,1978年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赴纽约定居,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定居北京。


看退步集有的时候觉得中国人以前的穷不单单是物质上,在观念上,审美上都很穷困的。陈丹青多次提到中国美术教育的失败,虽然我不是美术界,我不知道,反正他说中国缺乏美术馆,中国的年轻人得不到对古典作品的熏陶,形成了美术教育落后的直接原因,他让我了解到美术界的人和事,美术教育的某些利与弊。他还总结了现代对上海城市化建设的成果、一些遗憾和展望,作者很博学,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移居国外多年,去过很多著名的城市,回国发表点意见总有些中西对比出来,毕竟西方比我们的祖国要先进,有这样一个作家学者(我人为他算是个学者,不是指那些学院派的,也算是个民间的吧),中国真的需要一个说真话的人,就象韩寒说的中国说假话的人太多了,除不了,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珍惜那些有见识说真话的人,中国要成长就要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结合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才能实现真正科学发展,不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发展。还有一点我觉得作者挺有趣的,就是他讨厌文人腔,喜欢说粗话,这也是我喜欢作者的性格特点,还有。还有太多了,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首先提一点,这本书质量很好,纸张厚重,封面是古典的藏青色,很有韵味。
对于陈丹青所有的认识停留于那一组名气老大老大的西藏油画,我有个学艺术的同学曾经十分崇拜他。但是对于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一直没有耳闻。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算浅薄地了解了陈丹青。
看西藏组画,我觉得他是个仁慈的人,因为现实主义的画面里还存留着生命的希望。
但是看他的文字,或者说,是在他的谈话中,我看到了他的真实性格(只有一点点,可能还不准确),原来,这人其实是个雅痞。
他不满北京城的推倒重建,他不满现代城市的统一规划,他担心北京成为又一个纽约,他担心中国百年后的面目全非。我知道有些话在书里不能说出来,有些事在书里不能点明,但是有心的人一定都会看到,他这是警示,也是悲哀。
他有着韩寒的犀利,但比韩寒要老练,他能收放自如,但他没有韩寒的大无畏。可能这就是局限了,他是个成功的文人,而韩寒是个代表了八零年代所有学子内心叛逆的逃学生。所以他只能墨守成规,在很小的、局限的空间里悲哀,然后叹一口气继续拾起笔。
即使如此,他也躲在画布后面冷笑,看着几千年的艺术被踩踏,而凶手就是这个社会的进步。就像当初看着日本人践踏中国时奋笔疾书的文人们一样。
致陈丹青。


学画画的人多少都知道陈丹青,而我真正开始关注他不是从他的画,而是他的书,这多少有些讽刺意味,因为当人家说他写得比画得好的时候,他说过“仍然在乎绘画的面子,不肯善罢甘休,失去野心”。他的系列书籍我都有收藏,都只是粗略读过一遍,《退步集》写得尤其好,于是借给友人翻阅,不想从此断了联系,书也一直没有还回。第二次买这本书,再次拜读,并好好收藏之。


关于此书,各式评论洋洋大观,网上随便搜搜遍地都是,我自认肚里没有太多学识可以指指点点,只能略表一二点自己所思所感。
  
  其一,陈先生在书中十分直接地说出,中国人命贱,非常贱,从来没有这么贱。中国人不把自己当人看。许多中国人恶劣卑贱,那是因为别人从来那么对待他,他不知道还有别的方式对待人。暴力、强权、人侮辱人、人欺负人,陈先生说对他影响很大。他回忆文革时期的上海美专毕业生的生活,回忆1978-1980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悉数各个人物被这种暴力与侮辱所损害的生活,进而言及今日学界被行政权力扭曲的现状,一语道破种种问题的根源:是为了钱,为了权,为了饭碗;骨子里是深深的 ,对艺术,对人文,对知识的轻蔑。
  
  其二,常识与记忆。“发展”与“进步”。陈先生将当代中国大规模的毁灭性建设运动,归结为“文化分裂症”。我们的“心理景观”处处来自西方,指向西方,我们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把中国变成欧美。扪心自问,我辈正是如此。所受的教育,所追逐的品位,无不向西方,尤其是美国看齐。我曾很多次与朋友谈到这个问题,大家普遍深以为然。这种深刻的矛盾,体现在我写作的当下,便是我正在听着标准的美式摇滚音乐,抽着lucky strike,住在丑陋的仿造公寓里,然而其材料确是极端中国式的红砖。这种自己摧毁自己历史记忆,自己割断自己文化常识,为了“发展”与“进步”的名义而摧毁自己文化的行径,我辈又岂不是深深裹挟其中而不能自拔。对于所谓“文化保护单位”,“文化遗产”,陈先生一语道破天机:“此处不许拆”。
  
  其三,行政权力无所不在的扭曲结构。从教育,到美术批评,再到建筑。陈先生在我的母校同济大学的讲演中,奉劝诸位建筑学子去做高官,以实现自己的才华,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黑色幽默。现实就是:好好学外语,好好混饭吃,别做傻逼,对抗体制属于自残,上学就上学,但是千万别把教育当回事,大家都是为了混饭吃。我大学毕业之后仔细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反思了两年。发现自己真的被教育成了傻逼,满脑子都是被误导的东西。所以你我看的很清楚,今日社会之中,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反而是否定了自己的教育背景的人。搭进了许多时间精力,发现自己被骗了,这大概是当代几乎所有大学生的一个普遍认识。当认识到自己是个人,不是工具的时候,悲哀就开始了……
  
(转自豆瓣)


很早就听闻陈丹青的纽约琐记了,在图书馆也有翻阅,很喜欢~所以购进同样风评很好的退步集和退步集续编,书的装帧很好,内容更是没的说~推荐推荐~


我认为《退步集》是陈丹青写的最好的书,可能《退步集》中关于绘画的部分讲的比较多,外行可能不太好理解,所以《退步集2》的评分会高可能有这些方面的原因吧。


现在敢于说话的人少了,能象这样以“退步”讽喻“进步”文字更少了,书里每一页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辉;逆潮流而发,难能可贵啊!强烈推荐大家去买一本。


看了艺术家陈丹青老师的作品,我觉得他在很多问题上确切的表达了我们艺术生的不满,中国在艺术方面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诟病,就拿我经历的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也是学艺术的,我们最后的学位证要跟英语成绩挂钩,我就觉的只要过了就行了。还要看平均分。让我着实的想不通,我觉得艺术就是一种天赋,而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了这种天赋,抹杀了很多人才,就像他说的那样,不拘一格降人才,都是条条框框的怎么降人才?陈丹青老师最后辞职于清华美院。我觉得他的选择非常的正确,如果有些事硬是要拿分数卡人的话,那真是侮辱了艺术,也侮辱了艺术给人带来的了乐趣于享受!他所说的退步是教育的退步,是真正意义上的退步!这本书不仅写了教育的事,还写了他对中国的建筑,以及摄影,和他对社会的一些看法,总体而言这本书是一本好书!希望大家都能看看!


陈丹青是偶尔才得知有这个人,后面买过他的书,退步集,荒废集,纽约琐记,音乐笔记...

这本退步集有别人关于他的采访,有他对美术学的见解。

很多人都笑说陈丹青的文章比画好卖,文笔比画画好。

11月份的芭莎艺术采访了他和两个老朋友,40年的亦舒风雨路,不变的是那份坚持。

他用文人的视角老辣地看待现在病态的社会,虽说不上是热血激进,但可以给人很多思考。


四年前听到陈丹青,就被他名字所带有的艺术气质所吸引,只是得知他是一位画家,则首先想到他的文字恐怕艺术味会太浓,而未敢涉及。而这几年中常常看到他的许多访谈,他儒雅的样子,看透一切又自省的眼神将我吸引。他从艺术家转入文学的领域,在我看来像级了鲁迅当年的弃医从文。他从他的那个时代走过,看到了一代人的落寞,他用大胆的言语抒发着今天人们不愿也不敢说出的话,一个时代的进步是需要这样的人。这本书我是抱着与作者谈恋爱的心情来读的,我想要了解这个人,想从他睿智的文字中读出他的思想和他要传达给这个社会的精神,正如他所说借一双眼,退到历史深处。而我读过这本书仿佛通过他的眼看到他高贵的内心和他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这是一个能触动我内心的作家。我刚买下他的


此书的阅读过程简直无比痛苦,看的我都快厌世了。尤其关于北京等古城的灭绝师太型拆除建设部分,作为土著感同身受,像眼睁睁看着一个潘哆拉星球被轰炸。带着幽州古城百年文化滚你妈蛋的气魄推平了,只有法国人在痛心疾首。北地匈奴感慨“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悲歌现在也体会了。法国意大利不可能拆了古建盖明清房屋,但我们可以拆了盖罗马花园啊~梁思成和刘敦桢眼里的故国就是一堆长毛的黑白照片而已。可我们又不能阻挠别人幸福,门头沟多少人等着拆迁成暴发户。
陈丹青以个人的倒退,代表如今所谓新的时代同样也在全线溃退。但同时又很无可奈何,一场文革,教育的倒退,批评界的倒退,审美的倒退。索性还有体制外一群活泼的人物在偶尔闹出一些动静,前一段时间书里还是意气风发的艾未未成敏感词被请去喝茶了,这就是我们的艺术容忍度。对于美院扩招,会有报应的。能做到多去博物馆,多开眼,少去南锣鼓巷装小清新就不错了。
人只有对故乡有情谊,拆和盖的那些人都知道这不是他的故乡,所以便来胡闹。大部分老北京胡同里长大,见过它曾经风骨的人,对故宫前面的国家大剧院和长安街其他玩意的评价非常发自肺腑且质朴:“真他妈难看!”


《退步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作者陈丹青虽为画家,但独到的文化观点让读者受益匪浅。


丹青先生说的话真诚又现实,
对艺术,建筑,教育,城市各个方面谈的都很中肯,
读后觉得很受用。
读“退步集”实乃有进步的功效~


开过陈丹青先生写过得荒废集~感动颇深,对于一些事物有了新的认识跟新的了解,很喜欢,佩服他敢做敢说的精神,很值得阅读的一本退步集,有的时候退才是进~


陈丹青,说是退步集,其实,从退中才能看到有进步、可发展的地方
文笔很美,同时,该说的该言语的,也都敢于说出真知灼见
佩服他,值得一买一读


听朋友说退步集是罪经典的,其后的退几步后续系列都没有这个原味了。但也好看,反正推荐


陈丹青的几部集子都看过了 这本退步集一样是经典 值得好好阅读


好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非写点什么不可了,
  太喜欢陈丹青这个老头子了。
  
  很想摘几句他写的话, 但怕断章取义。如果没有看完整他的思路,他的话太容易被误读了, 是个十足的性情中人。
  但他不是“愤青”或者“愤中”。
  
  发现刚刚想摘的话都是这样子的:
  关于外语考试制度,他说:"一、艺术学生掌握外语有益国际交流者,纯属神话。"
  我笑了。确实是神话,连童话都不是,这个想法是人类在蒙昧无知的阶段对世界的想象。
  但我单引这一句话是会引起误读的,因为我没有讲,其实老陈认为学好外语是很有用的,只是不满外语考试制度。
  可见他对事物的看法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吧。表达出来呢,又很可爱,让我想起鲁迅。
  
  关于现在的教育制度,他总结:“将小孩当成大人管,将大人当成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接下来他说:“三年来,我同全体学生一样,唯屈从而已,不是所谓“责任教授”,因无教育之责可负——我对所有考生
  只关照一句话:好好准备政治和外语,余皆次要。至于“振兴人文传统”、“开拓知识结构”、“与国际接轨”、“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云云,实属梦呓,我不相信。
  我又笑了,真的可爱的一个人,但我这个笑会有点苦涩,正如他所说,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科技至上的国家功利主义因之尤急、尤偏、尤甚。人文艺术及其教育于今日之国情仅属装点门面,怠无实质可言……”
  很多次我遭遇我校理科同学的发问:“你们研究那个有什么用?”
  我真是很是为难。我知道是有用的,但我仿佛也认同很多时候确实是无用的。
  我们学校是个理工科学校,我们国家呢?
  
  况且我又自诩是个有责任感的人,说实话,现在似乎没了对国家的责任感,有时觉得爱国这种情绪(或者该叫感情)很容易被
  利用,变得狭隘。而且这国也真的不知道该怎样爱了。
  所以我的责任感很简单,让我最爱的爸妈过得好。那要赚钱的,所以我现在有很明确的人生目标:money。
  目标虽然庸俗,但不影响我对自己的评价。因为我冥冥中知道,我会找到我愿称之为梦想的东西的。
  
  还是说回我的目标,我觉得我的专业使我跟我的目标有一段需要大步跨越的距离。
  而我的兴趣似乎在我那无用的专业中最无用的部分,就是不断的追索和质疑。
  这说明,我的目标和我的现实有很大的出入,似乎这是我一直摇摆不定的一个原因。
  而这一切似乎是一堆无用的思考。
  
  刚翻出了老陈的博客,他收摊了,果然没让我失望。
   “好些年轻人大概还是学生,扯着叫我别走,我谢谢你们的善意。年轻人要寻师,要听讲,当然理解的,但不要夸张一个人的作用,更不可看太高。如今一些社会“名流”给弄得不成人样子,包括我,便是这样子给弄坏掉的。我每讲演,年轻人就上来要签名,要拍照,我只好三陪小姐似地陪着耍,不然伤了年轻人的自尊心。现在容我说句狠话:真有出息的青年,不做这类事。
  
    要学好,顶管用的办法,一是老老实实读好书,一是老掉牙的话,就是受得了委屈,吃得起苦。这些话我不愿说,弄得像是爹妈训孩子,但以我亲身的经历,只有这么两条路”
   我要做有出息的青年。


《退步集》是一部集评论、访谈、演讲、回忆录于一体的“杂”文集。作者由自己谈起,再慢慢在现今生活和往事中展开。初看,只觉得语言朴素,感觉是在听一位老人诉说他的人生。但细细品味下去,特别是看到后面的文字,才明白了“文杂神不杂”。书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写出了作者的心声:为退步呐喊,向退步反抗。非常获益的一本书!我想,我应该会去看《退步集续编》,更深入地了解“退步”的含义,并努力使自己不再“退步”。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大量照片及图画,生动自然,印刷也非常清晰精美,很适合收藏。


退步集是陈丹青大师对“艺术”在我国当下社会中的一些看法,值得一读,很有意思


陈丹青的多余的素材和退步集都是会让人深入思考的书。对文化的思考,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不必一直进步,退步才是领悟。喜欢陈丹青老师的书。


过去的30年,我们走得太块。快得来,我们自己都不清楚怎么回事,就走到了今天。如今的谈论话题,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迷茫。不仅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也因为我们甚至忘记曾经是从哪里来。看电视,前段时间放一些关于文物的内容,展示的文物中最远的也就是明万历时期的,更多的不过来自民国。去旅游,很多古建筑前面都有一个“仿”字。看书,新文化运动制造了不懂文言的我们,在无数的古籍面前我们只是文盲。牛b如张艺谋,除了四大发明,也折腾不出更多东西。就算真折腾出来了,老外看不懂,我们自己也看不懂,大眼瞪小眼更像行为艺术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都是一个只有3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文化问题上,再怎么悲观的形容也是不过分的。看过这本书,喜欢上陈丹青这个人。经历过文革,当过知青,出过国,是个画画的,这就是他的履历。在书中没有故作深沉的说教,没有肤浅的故弄玄虚。只是为了一些明知没有办法的现象,说了一些实话。他内心的想法无法得知,感觉上这个人活得很真诚。他说的东西,现阶段没啥大用,但必须有人说。虽然这是关乎历史传承的大问题,但最后如果能达到,旅游景点少留下2个“XXX到此一游”,这样的效果。也算是小善吧!在教育制度问题上,陈丹青无疑现代版堂吉诃德。对此,已经无话可说。推荐这本书,不管你关不关心这些问题,都该看看。


我一直认为,一个会画画的人,不仅写着一手好字,而且行文方面也颇具匠心,《退步集》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在绘画和教育等方面给人以启发和享受,很值得看。


早听说退步集,一直没时间研读,买了一本放在单位,中午休息的时候看,虽然陈先生写的基本上是美术绘画专业的一些事,但是从书中也能看出陈先生的为人及生活态度,文章措辞值得品茗,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退步是一种姿态~我喜欢。我喜欢转身 奔逃的姿态,尤其是这个姿态由一个有着清华大学的光环笼罩的中年男人做出来~便更散发出一种自由霸气的性感和妖娆~
书的内容很丰富~最喜欢的是对于“权威”的解构和文艺腔的戏谑~几次让我笑喷~
这是个有趣的中年男纸~他风情万种的用挑逗的姿态说着退步~他讽刺他看得见的一切假装~他想还这个世界一些些的纯白~他想拉住脱了缰的野狗们对金钱和权势奴颜婢膝下跪的腿~
好在我们还有陈丹青~
他尽力了,我们也该努力~


退步集很喜欢,陈丹青是一位不错的先生。


较之前,对社会,体制认识,总觉得肤浅之极,读了《退步集》后,作者辛辣,坦率,流畅的语言,以及对国家,文化全新的思考角度,让我受益颇丰。经济在进步,文化在退步,读了书,发觉个人在进步,故书值得一读,作者亦可敬。


退步集是陈丹青经典的著作,里面有关各个方面的看法,值得一读。


其实以前陆续买过陈丹青的书,从《荒废集》到《退步集续》,由于别的缘故,一直未收《退步集》,直到今天,总算如愿了,收了陈丹青的大部分作品。


当当上对于陈丹青的书,似乎一直都供不应求, 除了退步集,我买不到其他的作品。 很值得一看。


在这个时代,你真的在退步吗?作为一个国人,你的思想该如何进步与反思,特别是学艺术的孩子,应该好好看看


很喜欢!每天早上和晚上必读。观点很有个性,对绘画、城市、学术、生活都有很独道的看法。最近退步集的续编已经上市,可当当网上不没有,希望尽快进货!!!


陈先生不仅是知名的艺术家,更是关切人文、民生、国家的勇士。犀利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入世的热情都那样吸引人。包括〈退步集〉续集也是值得好好读一读的。这样清醒而有勇气的文人艺术家,如今真的不多了。


陈丹青的书就看过这两本退步集和荒废急,感觉这本比那本号,很有思想值得学习。


退步集 两本都买了,喜欢陈丹青的书


虽然很多人说陈丹青矫情,可是不矫情的人又是怎么样呢?虽然很多人说陈丹青事故,可是不事故的人又能做出点什么高雅之事呢?作为一个画家,陈丹青成功了吗?我不懂绘画。但至少从他的文字中,我能够看见一个文人(或称为有一定知识积累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至少在当今社会,已经很是稀有了。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们来看看、来反思、来修正、来进步。


早在三四年前,我就看到过这本书,翻检之中,只觉得其封面简洁,很投我所好,至于内容,颇多与艺术绘画相关,似乎难以亲近。于是没有仔细阅览。直到最近,对陈丹青其人略有了解以后,再来看他的书,只觉:“真他妈好!!!”艺术类文章并不枯燥,很有意思。而其他的观点、论述、乃至于《辞职报告》,更是让人拍案称奇,大呼过瘾。只恨我自己未能早点擦亮慧眼,来反观自己。推荐大家看看。真的很有读头!


我喜欢看书中关于采访的部分。觉得陈丹青很个性,很有思想。书的很多部分的内容涉及艺术和人文以及城市建设,陈丹青是一个没有丧失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对教育制度的抨击也是表现之一。念了这么多年的书,我是毕业以后才知道去选择自己爱读的书适合的书,以前在校的时光,回想起来现在脑子里就剩下考试考试考试。政治和英语考试也是陈丹青所抨击的。教育制度在我受过这么多年的教育之后,再来反思,其实真的有很多失败之处,但是,谁能改变中国(甚至人类)教育的不足呢?一个陈丹青改变不了。其实,人会不会学习,在结束了学校教育之后,只有自己终身学习,以待和以求自知自觉。我喜欢陈丹青。


名为退步集,实则是进步。


看看退步集,想想进步路


《退步集》真正让我看到了一个宏观层面上的进步,实则退步。。。


看了退步集会让人进步的!


退步,实质寓意着进步的反思,解释中国现状。


退步实则希望进步


好书。
会了进步,或者为了退步。
读了第一篇,颇有去美术馆或是博物馆的冲动


退步——进步


当翻开《退步集》的首页时,才看上几行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优美的词句、犀利的言语、精辟的见解无不体现出作者的文学功底。


以前看过退步集,很不错,就是书的价格越来越贵,薄薄一本纽约琐记,价格居然那么高


陈丹青 1953年生于上海。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初中毕业即被“文革”遣放农村,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画坛,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探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事之余,相继出版散文与评论著作十余部。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实;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人格魅力。

这本书真的很好,有股精神,需要大家细心体会之


退步集非常不错 ,陈先生是少数的清醒者之一。


退步集。人人都应该写一部关于自己的退步集。


这书是好早就出的,一直没看,先看的是退步集续,说了一些大实话,但是大实话往往比较难得。


以退步为名,作者对生活有太多想说的话了。


学习艺术就是这样,退步是一种积累的过程,看似退步其实不然。


书中关于绘画的东西不太懂,但作者以犀利、入木三分且颇幽默的笔触把中国过度行政化的现实描写的淋漓尽致。很多时候由于我们深陷其中早就习惯了,只是时时感到在这种体制下的憋屈和愤懑。陈丹青看得清,敢讲话,语言功底也深,再加上长期在国外,有了鲜明的对照,写下的文字就颇具深度和说服力。我相信目前中国之问题是阶段性的问题,就如书中所说,中国人原来太穷了,穷怕了,现在就是要赶快富起来,其他都不顾了。但在这样的阶段需要更多的陈丹青,需要更多批评和不同的声音。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先看的多余的素材,再看的退步集,反过来也不错啊


退步集终于到手了 比想象中的要好


退步集和续编都值得一读。


怕退步,就看退步集


一口气刚看完《笑谈大先生》,买了《退步集续集》,正在郁闷怎么没有《退步集》,不想就找到了。送货非常快,很好~


看完再想想,到底是不是退步集


退步集不错


先看了退步集续篇


和《荒废集》比起来,《退步集》不算退步。


物流很给力,书也很有质感,至于内容么,大部分是关于陈丹青的画的,如果不是怎么爱好绘画的,不推荐看。。。。


最喜欢陈丹青的文字 犀利又直接 看着过瘾 很好的一本书 强力推荐购买


越来越喜欢陈丹青,他的文字是愤青的,他的外表是儒雅沉着的,他的内容是不作秀的。他总是直白地表达他对艺术、人文、教育、传统的看法,很少能看到如此畅快淋漓的书了。他的书,我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认真看。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推荐大家看陈丹青的文字


很好的一本书,对社会的透析,有人说这是愤青,,可是很有性格。看了不会退步的!


总那么说有意思吗?你会退步的。好书


一直很喜欢陈丹青老师的作品啊 不过买书时推荐的这本沉默的告白真心烂 TT


有趣的愤怒,陈丹青的文字流畅,真诚,无处不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愤怒。但是当我看的时候,也只是看看热闹,乐呵乐呵。不是我们对社会麻木,而是作者的立场过于自我。像一个小朋友的倔强,和可爱。很有活力。再加上上海人特有的情调,北京生活的贫嘴。文章有趣生动。


别人看你在退步,换个方向,你就是在前进!


谓退步,实为警醒。


退步有什么不可以。不错


确实“退步”了


哥退步了!


想看看是怎么个退步,还是以退为进或者进退两难。


纳闷为什么叫退步??逆向思维.读来深知其涵义.


最初老师推荐看上一看没有想到拿到书后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看了两遍陈丹青不愧为大师画好文章也好不仅仅是习画之人即使是平常人拿着这本书看看也会觉得获益匪浅的


本人喜欢陈丹青,推荐艺术工作者选购。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是没有道理的。知识与内涵是在丰富的人生履历不断积累酝酿中的,也许你只有学历欠缺,也许你常词不达意,再也许你的过去只是日复一日的耕作劳动,但是只要你愿意迈出了解世界的第一步,无限精彩会在你的面前铺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这就是我认识的陈丹青,他的艺术,他的理解,他的文字,他的世界~~~


咪蒙推荐的书,而且还和韩寒有过交流的陈丹青先生。不得不说,文笔有点罗嗦,胆子大,嘴辣


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我对世界和我们的祖国知之甚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的不少认识是从小的教育存在着误解,许多精髓我们都很少提及,也没有条件充分的认识.现在我觉得自己的思考不应该那么简单,也感觉到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是粗糙的,教师的队伍缺少全面素质的人才.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正确的多元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现在个个人都在疯狂地追求金钱,对于自身的精神世界却不甚看重,欲望在驱使着许多人盲目地追求,中国社会背后隐藏的问题也许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无法看准的,但我想许多问题是国家高层应该调整和解决的.中国城市高速发展背后隐藏的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每个人都不想面对;一下暴发出来才引起人们的警惕.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外表看起来风光的经济数字的飙升却并不让人乐观,因为许多软性和硬性的机制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健全......看了陈丹青的书我想到以上这许多.


老师推荐我们读陈丹青先生的这本书,买来就开始看,真的很好。


陈丹青很有自己的思想,就这点就完全推荐读这本书了


在喧嚣的功利世界里,读一读陈丹青的文字,可以撇去一些浮华,沉淀自己狂躁的情绪,不必争取进步,放慢脚步,找到自我。。。。


虽然岁月流逝,但文字中的陈丹青仍在愤。
但是每一次愤都有愤的道理和逻辑。
现实的确如此。
但是大多数人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或者是麻木了。
但是陈丹青仍然一如既往。
愤虽有理,但是起不到什么作用。激起更多的共鸣虽好,但是像振动一样,这共鸣也会逐渐随时间衰减,直到消失。唯有空谷回声。
但感谢陈丹青,为他仍存在的愤而心生感动。也会一直追随他愤后的总结文字。


进一步认识陈丹青,好书推荐。


陈丹青文笔实属锋利,值得推荐的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