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摸史集

袁小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5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袁小伦  

页数:

26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读史如摸象,而探索历史的成果也就是摸象的印记,基本上也就是读书的心得,好像摸象的各位盲人说象那样,只要大家讲的是真话,就是有价值的,就是不可替代的。  如1948年陈叔通致马叙伦手札解读、黄炎培晚年三题、从《磨剑室文录》看柳亚子晚年议政、从毛泽东文稿看建国初期的叶剑英、读叶剑英《过五台山》和晋北土改史料、战时香港文坛矛盾和周恩来的态度、乔冠华在战时香港的纸上谈兵、于光远留在岭南的青春脚印、关于萧乾北上的原因、1938年广州守将是否通敌、李纯青《笔耕五十年》和日本问题研究等等,探索中国现代人物,本书梳理历史风云,力争实事求是。

作者简介

袁小伦,1959年生于广东揭阳南塘,1976年在家乡任初中语文和物理教师,1978年考进中山大学历史系,1999年获得历史研究员任职资格。今有《战后初期中共与香港进步文化》、《周恩来与蒋介石》、《马歇尔失去中国》等几部著作面世,曾在相关刊物发表过数十篇文章。曾任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现为广州体育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

书籍目录

读史如摸象(自序)“窑洞对”之后 ——黄炎培晚年三题黎明前的一双慧眼 ——1948年陈叔通致马叙伦手札解读从《磨剑室文录》看柳亚子晚年议政生死关头:民主人士与土改运动光明梦 ——读1949年“知北游”日记三种利剑缘何难出鞘 ——从毛泽东文稿读主政华南时的叶剑英1938年广州守将是否通敌村妇·“游击队之母”·匪首 ——读有关赵洪文国的零星史料于光远留在岭南的青春脚印在东江的“另一个”茅盾就“鸽子恋家”这么简单? ——关于萧乾北上的思想原因两首当代名诗及其作者之谜政治和诗:比庐山还朦胧的《庐山》战时香港文坛矛盾和周恩来的态度并非没有一点疙瘩 ——李少石遇难后的柳亚子和周恩来西路军历史问题和李先念的一封信才子的高明和失误 ——乔冠华在战时香港的纸上谈兵炉火纯青 ——李纯青《笔耕五十年》和日本问题研究


编辑推荐

  探索历史的过程就是一个摸象的过程,而探索历史的成果也就是摸象的印记……我也以为,好像摸象的各位盲人说象那样,只要大家说的是真话,就是有价值的,就是不可替代的。我希望自己能够做一个拒绝人云亦云的摸象者,一个我口说我心的说象者。  ——作者  2001年,作者将《光明梦:读1949年“知北游”日记三种》寄往北京……大约过了几个礼拜,作者用电话向编辑部询问结果,接电话的吴思先生说:“我读得津津有味。”  ——编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摸史集 PDF格式下载



光看书名,没有太多惊艳之处,读了序,才明白作者的苦心。应该说,我赞同作者的看法,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暗,我们能够看到的并不多,如同盲人摸象,能抹一点是一点吧。
个别篇章似乎在其他地方看过,不知是作者抄别人的还是别人抄他的。
书是特价买的,9.3


这本书给我什么味道呢?五味杂陈,太复杂了。惊讶,沉思……等等等等。没法子,作者的构思,的确是似曾相识,但是又离去甚远……这本书我没法子给个最终的定性。应该说,在突破既往的写作惯性思维定例的基础上,作者也从一些看似很不起眼的细微小节,从而真正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对此,我很是喜欢。其他,无言以述。


很好!有些很有份量的话,历史应当是这样的!


作为中山大学的毕业生,我个人觉得袁小伦老师的风格还是很独特的,我很稀饭!


闲时读史,是打发时间的好办法。


可对名人侧面有所了解


很不错,老照片的风格,让人重温那段失落的时光。


  
   拿到当当网上的订购书后发现自己买了本袁小伦所著《摸史集》,作者和书名都是我没听过的,也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为何会买这本书呢?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回头查了查购书单,上面还真有这个订单。是不是自己查书查太多,一时糊涂,胡乱点到这本了?既然现实已经如此,那就享受新书带来的阅读快感吧。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人和事,尤其偏重于解放前后的人事评介,涉及著名人物有黄炎培、柳亚子、叶剑英、矛盾、萧乾等,事件则有西路军、抗战、土地改革、解放后的中共政治运作等。有些内容是我这个一般历史爱好者多少知道但并无深入了解的,如黄炎培和柳亚子的故事,有些则是全新的,比如游击队之母和叶剑英的诗作等。文章叙事流畅,说理点到即止,较有趣而少说教,读来不算吃力,算是本容易读下去的史传类随笔集。
  作者在前言中自谓是个摸象的人,读史如摸象,“喜欢摆事实讲道理的单纯考察历史运动过程的文字,不大喜欢从某种利益和立场出发的对史料进行过渡的主管诠释,并进而作出十分明显的功过是非的价值判断的文字”并认为自己是“独派,独立思考派,实事求是派”。从我阅读完全书的观感而言,作者这段自我剖析文字看似谦虚,实则高看了自己,我以为,他在书中的很多观点都过于立场鲜明,而且诠释文字过度简单,不敢严肃认真地发表一点功过是非的文字,实在是有些犬儒味道,同“独立思考”这个词是沾不上边的。
  作者在论及黄炎培和萧乾和陈叔通等历史人物时,观点何其鲜明,是完全站在中共英明神武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些民主人士的思想意识的。在谈论陈叔通与马叙伦往来信函的文字中,赞扬陈叔通慧眼巨识,“'无论共产与资本主义,均建筑在经济上,不过主义不同耳"的观点,实际上与邓小平的"不管黑猫白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有异曲同工之妙。他50多年前为中共提出的对外经济开放和合作的想法,经过中共几经反复的探索,也变成今天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分析萧乾北上进入解放区的内因时,不认为事实如萧乾自己说的“鸽子恋家”这么简单,他举出萧乾离开香港前的几篇文章,认为萧乾大概因为思想转变,读了解放区的《东北日报》,感到“解放区外的报纸与中国人民间有怎样宽而且深的距离”,“报人和人民永久结合”。在探讨黄炎培对毛泽东观点亦步亦趋甚至跑的比毛泽东还快的原因时,将毛与蒋做对比,也认为中共领袖的个人魅力要比蒋高,蒋对知识分子大开杀戒,而毛对知识分子彬彬有礼,实在是很大区别。通观这些评论,明显看出来作者对中共新政权的认可,若说自己没有预设立场,恐怕作者自己也不敢否认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的这句名言尽管被很多学者否认,但翻阅现有的种种历史著作,无一不是在为克罗齐的这句名言做注脚。《摸史集》当然没有卓异独出,上面已经谈到文章中呼之欲出的立场。而通篇阅读下来,更让人郁闷的不得了——这本书的写作,处处都有为尊者讳的味道,却偏偏都是点到即止,不敢明说。作者在论及那些民主人士时,大都以解放前后为限,眼光一点也舍不得放长点。作者既不愿意从现今的历史处境来再去辩证看待这些民主人士的左转,更不愿意对他们的言论做出当下性评判。我以为,这个不是简单的功过是非问题,而是深层次上检验一位历史学者愿不愿意直面历史,让历史如何为现今做镜鉴的勇气。在谈论游击队之母赵老太太的文章中,认为赵老太太作为抗战英雄,最后死于内战是“蒋介石的牺牲品,人民的罪人”。窃以为,国共内战是两个政权的斗争,无论哪方的牺牲者,都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牺牲品,算不上人民的罪人。作为历史学者,仍旧用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来看待国共内战,思维真是陈旧的可以。在谈论西路军问题时,作者也有意忽略毛泽东和张国焘之间的暗战,完全不去设想毛有无政治阴谋,偏偏指责张国焘肯定有问题。这又是怎样的偏袒和坚决呢?!
  总之,这本历史随笔集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我以为在史料之外,不但有着坚决的观点和立场(守旧),更缺乏应有的独立思考意识,而且在重大问题上愿意知却不言言又不尽,实在是一本平平的著作。真的有些符合盲人摸象,而且是摸下就赶紧躲开不发言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