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化名奥林匹亚

[美]尤妮斯·利普顿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8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尤妮斯·利普顿 著  

页数:

146  

字数:

85000  

译者:

陈品秀 译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模特儿在打量观众,在抗拒几个世纪以来的告诫,告诫她得迎合别人……弗洛伊德后来会问:“女人想要件么?”而这女人的脸已经回答了。你知道她要什么——她要一切,否则她宁可什么都不要。这就是为件么在1865年的春天,男人在面对《奥大匹亚》时会因愤怒而颤抖。她是无法驾驭的;他们知道她必须被控制。” 马奈名作《奥林匹亚》中那位裸露而毫不羞涩地直视观众的模特儿究竟是谁? 维多琳·默兰,19世纪的一位模特儿,出现于马奈的多幅杰作中,历史却仅仅留下有关她的隐约传闻:放荡,酗酒,同性恋,早死。可也有人说起,她的画作曾和马奈的画在同一个沙龙展出…… 1970年代的某一天,维多琳的目光却穿透画布与历史,打动了一位年轻的艺术史家尤妮斯·利普顿的心。十五年后,尤妮斯开始着手调查,欲在历史的灰烬中重构维多琳被歪曲和被遗忘的生命史。在悬疑重重、扣人心弦的追寻过程中,尤妮斯与维多琳,这两位相隔百年的红发女子渐渐合而为一,维多琳的故事,也化为尤妮斯的心灵史。

作者简介

利普顿,艺术史学家,以犀利的女性观点闻名。现为宾厄姆顿纽约州立大学副教授,著有Looking into Degas:Uneasy Images of Women and Modern life ,以及PicassoCriticism,1901-1939;The Making of an Artist-Hero。

书籍目录

1 邂逅的始末2 妈妈告诉我……3 那就是维多琳4 在美国5 尾声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邂逅的始末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碰到维多琳?默兰(Victorine Meurent)的,那个时候我必定不认识她,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应该不会有什么人知道她的,她只是图画里的另一名裸体女人而已。或许我会记得画这幅画的男人,他叫马奈(Edouard Manet),而画作本身名为《奥林匹亚》(Olympia),仅止于此。1950年代末期,当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艺术作品被视为美的东西。人们从不去注意一幅画的意蕴。人们甚至不会去注意到德‘库宁(William De Kooning)的《女人II》(WomanⅡ)中是否有个女人存在。即使到了我已经是个专业艺术史学者 1960年代,人们对于《奥林匹亚》的看法并没有什么改变。那位躺在床上的白种裸体女人只是另一个女奴、维纳斯或女神——艺术中的理想肉体形象而已。我被教导着去欣赏马奈特有的现代语汇,他的对比色调、平涂式的空间和有外加线条的形体,也就是他那基本上是抽象的企图。他是马奈,是被置于现代艺术殿堂中的第一人;人们告诉我,他比任何人都先看出人和事的真实面貌:也就是抽象化的图像。可是在1970年的某一天,即便使尽全力,我也无法挥去那种感觉,是关于《奥林匹亚》的另一面,那位跃出画面、不安地瞪视着的裸体女人。我无法令她在我所熟知的抽象造型中褪去——我被教导着去相信,唯有抽象造型才是作品的精髓,但她的面孔却不断地涌现,她的双眼渴求被人注意。奥林匹亚并不是一般常见的裸体女人,不是那种在床上隐隐约约地包裹着,恳求被爱,或是认命地垂下双眼的裸体女人。她更不会轻佻地笑。相反地,她傲慢地掌控一切,斜躺在丝质枕头上,大胆而坚定地凝视着,她那坚实细小的身躯和特有的双手则是一种预兆。现在我看得出来,矫揉作态的黑人女仆和拱起背脊的猫儿甚至也掩饰了些许诱惑情事。若说警觉且高贵的奥林匹亚像个魅惑的希腊或东方妓女,倒不如说她是个埃特鲁斯坎(Etruscan)古坟遗迹中的高贵妃子。她是个可以对你说“好”,也可以对你说“不”的女人。19世纪的人们深知这一点且不多言。事实上,马奈对于人们接受他的绘画的方式感到沮丧;他甚至考虑毁画。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865年5月,《奥林匹亚》曾在沙龙,即当时的官方展览会展出。媒体立即对这件作品发出挑衅的批评,他们使用这样的字眼:“邪恶的怪异……夜之女”;“某种母猩猩,怪形怪状……”“如此之下流!……”在弄清楚怎么一回事之前,可敬的巴黎人早已横扫过通风的大堂,挥舞着手杖和雨伞,存着谋杀的念头直指《奥林匹亚》。当局吓坏了,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做法,即刻封杀了那幅画作。不管如何,伤害已经造成了。马奈逃到西班牙,他自忖:提香(Titian)这么做过,乔尔乔内(Giorgione)和委拉斯开兹(Diego Velazquez)也是——他指的是画裸女这回事——为什么人们独独对我生气?这可能是艺术史上首次激起众怒的一张画。我发现在1862到1874年间,马奈曾经画过这个红发女人九次之多。从大都会美术馆(Metropolitan Museum)的法国绘画目录当中,我得知她的名字叫作维多琳?默兰。其中有八幅画,马奈所画的她一如在《奥林匹亚》中那样,以坚定目光审视着观众。在《草地上的午餐》(Dejeuner sur l’herbe,奥塞美术馆[Musee d’Orsay]收藏)里,她裸坐在两位衣冠楚楚的男人身旁。恬静、镇定的她显露出近乎色情的故事暗示。在《女人与鹦鹉》(Woman with a Parrot,大都会美术馆收藏)里,即使是默兰的粉红丝绒长裳和那怪异的鹦鹉、橘子,都无法分散人们对她目光的注意。在《着斗牛士服装的维多琳》(Victorine in the Costume of an Espada,也由大都会美术馆收藏)里,她那坦率的凝望目光和有如雕像般的静止形态,开启了斗牛场上的一出戏。在每张画布上,我看到的都是模特儿在打量观众,在抗拒几个世纪以来的告诫,告诫她得迎合别人。深锁在目光之后的是思想,是一场自我的策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对后者必定要问:“女人想要什么?”而这张女人的脸已经回答了。你知道她要什么——她要一切,否则她宁可什么都不要。这就是为什么在1865年的春天,男人在面对(《奥林匹亚》时会因愤怒而颤抖。她是无法驾驭的;他们知道她必须被控制。这些人只要她这位难缠的女人学会顺服。然而他们所酝酿的阴谋,或是那张由担忧所集结成的地图,一再使他们偏离了艺术欣赏和艺术史的航道,而深陷入20世纪的性挣扎之中。他们用尽方法令她保缄默,用一些说法来阻碍她的存在,使她变得完全走样一一个无助的女人。

后记

感谢以下各个基金会的大力协助鼓舞,使我顺利完成《化名奥林匹亚》一书:洛克菲勒基金会(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路德维格•福格尔斯坦基金会(The Ludwig Vogelstein Foundmion)、杰拉西基金会(The Djerassi Foundation)和纽约艺术基金会(New York Foundation for the Arts)。特别谢谢那位睿智、敏感、具启发性和说服力的思科日内斯(Scribners)出版社编辑——完美的编辑——埃丽卡·戈尔德曼(Erika Goldman)。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当代女性艺术中所浮现的最富原创性的女性艺术著作。 ——露西·利帕德《女性书评》 我们可以把《化名奥林匹亚》当作一个坎特伯雷故事:一个在朝圣途中讲述的生命故事。作者利普顿实验性的尝试揭示了主角的真实生活,更在反映作者自己的童年及境遇中烯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火花,令人为之目眩。 ——理查德·埃德《洛杉矶时报》 如同精彩的侦探小说般刺激……利普顿打破陈规,她那女性主义式的触角极为清新有趣。 ——《出版人周刊》 寻常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冒险故事……非凡的尝试塑造了一种反学院派的作品。 ——《美国艺术》 我也无法挥去那种感觉,是关于《奥林匹亚》的另一面,那位路出画面,不安地瞪视的裸体女人。


编辑推荐

  马奈名作《奥林匹亚》中,那裸露而毫不羞涩地直视观众的模特儿是谁?她为什么出现在多位同代画家的作品中?又以什么的角色、身份出现?在这部艺术史研究专著中,作者以高潮迭起的悬疑情节,向读者抽丝剥茧地揭露了在性别化、阶级化社会中,一个女同性恋画家被蔑视的凄凉一生。而本书的主客观交错的写作方式更是对学术正统的叛逆,是作者本人更大的冒险之旅。  当代女性艺术中所浮现的最富原创性的女性艺术著作。——露西·利帕德《女性书评》  我们可以把《化名奥林匹亚》当作一个坎特伯雷故事:一个在朝圣途中讲述的生命故事。作者利普顿实验性的尝试揭示了主角的真实生活,更在反映作者自己的童年及境遇中烯起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火花,令人为之目眩。——理查德·埃德《洛杉矶时报》  如同精彩的侦探小说般刺激……利普顿打破陈规,她那女性主义式的触角极为清新有趣。——《出版人周刊》  寻常的学术研究转化为冒险故事……非凡的尝试塑造了一种反学院派的作品。——《美国艺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化名奥林匹亚 PDF格式下载



名画家和名画背后的故事,很有意思。


我觉得有些书是值得一看的,不管什么类型的书都要有所涉,这样才能开拓眼界充实自我。


书很不错,家里人都很喜欢


这本书写得还是不错的,用心看就会喜欢。


这是优点费脑子的书 但是独特的视角就是这样 值得一看 虽然可能看的比较慢


纸质挺好


以为会有些插图,结果全是字


对于了解马奈的一些背景有些帮助,同时作者的精神成长脉络也若隐若现地有所体现,整体讲,思路还可以


可以看看,就是外国小说人名比较麻烦,题材新颖,可能是翻译过来少了点趣味~


那时候清仓的时候买的很不错内容也比较好,性价比高


艺术家不为人知的轶事


故事还不错,可作者笔力不够,缺少感染力。想了解奥林匹亚其人的还是将就着读读吧,毕竟相关书籍很少


画比这文字有兴趣


比想象中的薄了些 但是价格还是那么高 希望内容写的好吧 有点亏啊


画家与模特。对他们应有所了解。


书还挺厚实的,打折时候买来看看


  收音機的電池快要耗盡,電臺中正播放著<那天我們談了一夜的生活>,聲音時輕時重,波段不穩,夾雜著乏味的風扇聲,夜間城市的噪音沒有消褪。我讀完最後的章節,闔上書,覺得自己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偏執常常讓我錯過很多東西,也可以讓我遇見、相逢很多。<化名奧林匹亞>就屬於這樣的遇見。我在書架間不斷穿梭,最後駐足於<化名奧林匹亞>,於是接下來的幾天一有空就拿出來讀。我對藝術一竅不通,不過它卻很多次牽動到我的心。
  
  這是一部藝術史研究專著,作者尤妮斯·利普頓卻完全以一種感性、細膩的反學院派手法書寫,從紐約到巴黎,她尋找著馬奈名畫<奧林匹亞>中的女子維多琳·默蘭,也尋找著自己。她努力為默蘭構築一個有意義的生命體,一個十九世紀中後期二十世紀初作爲藝術家存在的女子,而不僅僅是那些道路消息和逸聞雜譚,不僅僅是無助的工人階級女兒和模特兒,利普頓想讓她説話,想讓她成爲獨立的個體,想回應同道琳達·諾克林關於“爲什麽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的究問。她追索著關於默蘭的只字片言,很多次卻只有苦悶地意識到“她沒有生活,她什麽也不是”。她只有化名的真實!利普頓迷失自己,迷失在自己和默蘭對於母親的記憶中,迷失在英雄主義式的旅程中。最後她為默蘭代言寫作,即全書中以黑體字出現的段落,這些神秘的段落與作者自己的敍述交錯縱橫,直至“此刻,我知道事關維多琳·默蘭和我兩個人,是她的,最後也會變成我的”。
  
  她們的生命和記憶交曡,而我也寧可相信利普頓最終找到了默蘭。雖然當時再無確實的文獻資料可尋,空白和疑點時刻出沒,利普頓卻為這次尋找的旅程畫上句號。在那個男性天才畫家掌控藝術史話語權的年代,女性,一個同性戀女子所作的藝術探索最終只陷落在危險的謠言和冷眼中。雖然在二十世紀的法國藝術家協會中有默蘭作爲藝術家入會並接受資助的記錄,但沒有畫作流傳,也沒有任何收藏信息。或許,這少得可憐的記錄已經是最好的注腳。利普頓試圖再現默蘭,而我也常會想象默蘭在落魄的巴黎街頭彈吉他的圖景。她的“畫架的兩邊”的研究項目希望通過對於默蘭的追索呈現一種嚴謹的女性觀點,最終卻只是情感上的交互,不過那應該也是最熱烈的交互。
  
  前兩天讀到A.G.Keller的一句話:“一個人永無止盡地在打包行李準備旅行,卻從未真正啓程”。她們的已經開始,而我的始終沒有。
  
  
  20090820


  本书的写作方式是我喜欢的,将作者本人涉入,既是写作的主体,也是写作的客体,是写作的对象,是很有意思的写法。但是这段“女人寻找女人的旅程”,未免显得有点“喧宾夺主”(这样说可能有点不恰当,说到“主”,谁能大过作者去),或者说是厚此薄彼吧,这被寻找的后一个女人维多琳完全沦为作者本人这位寻找的女人的附庸。
  原本一位会看到另一个卡米耶•克罗代尔(《罗丹的情人》)那样一位光芒四射,但却在男性的大艺术家的阴影中陷入迷狂的悲剧人物,但是维多琳似乎不是。作者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力图证明这位女士真的是一位艺术家 ,并且受到名家的赏识,而且进入了法国艺术家协会,但是在男性的世界,这位来自工人阶级家庭的,不向任何男性驯服的女同性恋艺术家终究只会受到轻蔑的敌视,被从历史的档案中无情的剔除,留下寥寥的痕迹,让作者的追寻坎坷重重。
  作者不愿承认的是,这位维多琳被历史剔除真的是因为她没有什么资本可以让她立于史册而不汗颜,而不是因为她是一位来自下等阶级的女性,历史也许阻碍了女性艺术家的成功,但未达到的成功历史也是无法记住的,这也是作者寻觅多年仍无突破发现的真实原因,她没有什么可以传世的作品,克罗代尔即使是在罗丹的光辉照耀下依然有自己的传世作品可以让后人去追寻,但是维多琳,作者找到了什么。看完这本书,我也发现她有什么过人之处,她原本就应当被历史淹没,就像同时代的男性一样。
  但是尤妮斯一定要把这个卑屈的灵魂从故纸堆中挖出来,为她立言,不让她安息,因为作者固执的把她当作自己的某个影子,需得为她证名,从而完成作者本人的自我实现。来自工人阶级家庭,作为外来移民的犹太人后裔的作者,既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男人堆中仍然有被侮辱、被损害之感,在现实生活中的发泄显然不够,她又找到了历史上的自己,卯足了劲要给死去的女人争一个地位。但是我看不到她对维多琳有多少敬意,整本书真正涉及维多琳的部分少得可怜,通篇都是作者本人的自怨自艾和牢骚满腹。活像一篇意淫的小册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内心深处仍然自卑的“成功女性” ,通过不断强调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正确,控诉所有对她的不公,来自男性的,来自母亲的。
  看得出作者中了很深的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毒,当然她本人亦不讳言这一点,她的阶级和性别政治的腔调贯穿全书,她批评弗洛伊德对少女杜拉的分析太过男子中心主义,可是她本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对母女关系的心理分析式的描写无不忠实实践着弗罗伊德的调调,她的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的超越似乎仅仅体现在她的情绪中,通篇都是她的情绪。
  如果她写一本我与母亲或是我与父亲,更甚者我与男性,我也不会这么反感这位作家,可是既然要写维多琳,为什么我看不到维多琳,只看到到处都是你本人而已,如果不打算让维多琳活过来,何苦去撬动她的棺木,只因为一厢情愿认为她是自己的影子,就用她来实践自我实现的诺言吗,我没有办法对这样的作者产生一丝一毫的敬意。
  


"不同的聲音"的標榜隨時都有可能掌控話語權,甚而產生一種話語或聲音的暴力。這是主流的聲音,那是非主流的聲音,這是民間的聲音,那是建制的聲音...劃分/分類的過程其實就蘊含著對於權力的解析,如果這是純粹的單一的不容迂回和妥協的分類,那麽或許也是一種霸權。
為邊緣群體、或者僅僅是為普羅生民立傳或紀實,本身就更需要從心靈出發的人本關懷。對於個體生命的尊重,對於不同色彩的寬容,我想這應該是撰史者應具備的品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