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凡·高与高更

布拉德利·柯林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布拉德利·柯林斯  

页数:

319  

译者:

陈慧娟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剖析凡·高与高更关系的精彩著作。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这两位画家纠葛的一生,从而精细入微地描绘出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本书还对两人美学理念的异同及其对彼此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序进行了深入控讨。论术兼具精神分析的敏锐与艺术史的说服力,分析鞭辟入里肯极为生动,对读者了解这两位画家的艺术何以有如此成就有很大帮助。

作者简介

布拉德利·柯林斯,艺术史学家,目前任教于美国新学院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复兴时期和19、20世纪艺术现象,擅长以精神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著有《达·芬奇、精神分析和艺术史》等。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凡·高:从格鲁荣达到巴黎第二章 高更:从利马到阿望桥第三章 凡·高在巴黎及初遇高更第四章 冉阿让与和尚:凡·高等待高更第五章 电流般的争执:“乘巧的文森特”与“麻烦的高更”第六章 余波荡漾大事记注释

章节摘录

书摘凡·高割耳与普拉多被处决的事件,在高更心中挥之不去,这点由数星期后他制作的一件怪异陶器即可看出(彩图18)。他以自己的头部为模型,捏了一个水壶,以脖子为底座,后方有个马镫状手把,头部上方呈现出开口,似乎缩到脑子里去了。这一切已经够令人不安了,但是高更添加的细节让水壶更令人恐慌。他的眼睛紧闭,没有耳朵,红色釉料流下,像鲜血覆盖着五官。仅仅在一件作品中,他成为流血且没有耳朵的凡·高,同时也是遭斩首的普拉多。这种谜样的创作背后是什么动机?高更的陶壶虽然诡异,却具有许多风格与图像的传统。断掉的头无论是属于圣约翰(St.John)或俄耳甫斯(Orpheus),都曾在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艺术品主题中一再出现。对高更而言,它代表着许多意义,包括灵魂从压缩的物件中释放出来。不受束缚的头闭着眼睛,将平凡的现实阻绝于外,自由遨游在想像的天际。陶器也暗指耶稣戴上荆棘冠冕的相关形象,将高更错认为一个为艺术理想受苦受难的梦想家。高更结合了耶稣、圣约翰与凡·高等圣洁人士及亡命之徒普拉多的形象。这种矛盾的混合,意味着陶壶创作起源于高更认同雨果笔下的神圣犯人冉阿让。事实上,这个自画像陶壶,可视为《悲惨世界》的衍生,当时高更将《悲惨世界》形容为:“想像一组经过烘烤后扭曲的陶器吧!所有的红与蓝紫被火焰烧成斑纹状,一如熊熊烈火的窑。”此外,高更并列这些图像层次上的矛盾,还同时呈现出冲突的形式来源。他引用西方艺术中头颅的“敏感”传统,秘鲁莫切人(Moche)雕塑壶罐的“野蛮”原型,以及15世纪日本陶器的淋釉技术。 但是高更在黄屋的生活经历,对创作这个陶壶有什么影响呢?为何高更想把自己变成残缺的凡·高?就某方面来说,他显然正为合作计划的灾难结局,与自己的罪恶感搏斗。他似乎辩称,可怜而受伤的受害者是他,不是凡·高。但自画像陶壶不只是有意转移别人对他在阿尔行径的批评,他也为了自己的艺术目的,专横地重现割耳事件的创伤。通过残害凡·高,他可以修复丧失的友谊,同时取得友人如耶稣形象一般的部分光环。在高更铸造陶壶前数星期,贝尔纳写信给奥里耶,透露凡·高在认识他的人面前,已呈现出耶稣般的特质: 受到最深沉的神秘主义感动,阅读《圣经》,在各种污秽的地方向最可鄙的人们讲道,我亲爱的友人已相信自己是基督,是上帝。在我看来,他那受苦受难的一生犹如要让优秀的智能超凡入圣……在世界的阻挠与拒绝下,他开始生活得如同一名圣人。P262-26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凡·高与高更,他们的个性与成就,悲剧但又丰富的互动所产生的活力,在这本书中异常强烈且清晰地重现于人们眼前。 ——西奥多·瑞夫,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系教授 如果有一本书能为精神分析艺术史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论调,那就是这本书了。 ——肯尼斯·席尔佛,纽约大学艺术史家 任何研究19世纪艺术史,以及有兴趣了解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人,这本书都非读不可。 ——罗莉·史耐德·亚当斯,纽约市立大学艺术史教授


编辑推荐

  凡·高,荷兰画家,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向日葵》、《农民》、《邮递员罗兰》、《供应市场之农圃》、《囚徒放风》等。高更,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1873 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印象派画家作品。本书是为一般读者所写的历史叙述,也是作为凡·高与高更事业交集的心理传记研究。作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究这两位画家纠葛的一生,从而精细入微地描绘出他们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本书还对两人美学理念的异同及其对彼此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凡·高与高更 PDF格式下载



梵高的神经质,和高更的漂泊感,让我欢喜让我忧


非常喜欢 内容很吸引人


每晚在睡前看,不明白梵高的人,肯定觉得他有神经病。可是我觉得他确实是圣洁的梵高,虽然现实生活中出现这样的人,大多数人都不一定会接受,会喜欢。但他的情感却是最真实的


先说正题——评论一下这本书:很好!正常来说,读凡高就读欧文的《渴望生活》,那是最有代表性的。再说说副题——我研究凡高是为了走进朋友的内心……凡高是大师,有这样成就的大师也许不容易遇到,但有他一样狂热的对艺术的追求的人我却遇到了——我的朋友王晓峰。王晓峰,男,吉林榆树人,1963-2005,1987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黑龙江广播电视报美术编辑(1993年4月前);从黑龙江电视台辞职后做过广告公司艺术总监、企业高级主管、开过画廊等。后期辞去一切社会职务,回到故乡乡下,自由思想,自由写作,自由绘画……这些年来,晓峰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写作了大量思想随笔、艺术理论文章,但从未发表过(1993年以前有大量漫画作品发表,其后再未发过任何作品)。其艺术作品目前只有少数的圈内好友、方家得见,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其文字作品(书信、日记、艺术随笔、哲思随笔)等溶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亦有很高的文学水准。目前本人正在整理他的遗作,相信很快就会与读者见面。谨此纪念这个为艺术而生的纯粹的人、纯净的人。更多内容可参考我的帖子http://bbs.news.163.com/bbs/localhlj/70025393.htmlhttp://tieba.baidu.com/f?z=386540121&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D3%DC%CA%F7&pn=0附:王晓峰艺术随笔《忆凡高》作者:静心晓峰凡高是印象派之大师,然而,在其生存之际没有得到任何的“幸福”,死后却发扬光大。我不想做今日之凡高,更不想像凡高一样的去生活。其实忆凡高道不如说追忆凡高的精神。凡高之存在只在于其弟提奥之存在。兄弟之间之相濡以沫造就了印象派之不朽的绝唱。吾曾经有过几千册的书籍,然而最后能作为我案头的只有几本,其中之一便是《凡高传》。《凡高传》原为《渴望生活》,这可以道出此书的真谛,即是对生活的渴望!其实有多少人了解了什么叫做生活吗?生活本在生活本身,绝不是文人之事。我之尊重凡高旨在于其对生命的尊重。上苍造就了他,就让他该如此。他的《向日葵》不是其艺术的概念,而是他生命之概念,历史之概念。凡高绝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他至少超除了当代人百年之多。这也是他痛苦之所在。他以内心之躁动,以画笔之狂热绘就了无数之力作。他拿生命之概念造就了印象派艺术之殿堂。向日葵是永远向着太阳生长的。即是说永远有一种希望。我忆凡高并不是因为其悲惨,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纯正。凡高之牺牲毕竟会成为历史的笑柄。就让那些不懂的人去笑吧!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更多的凡高,也永远不可能有更多的凡高,因为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人越来越少。金黄色的诱惑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的,然而金黄却丧失了凡高的生命。也许就因为这一点才有了世界历史上卓然的艺术家。


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内容还可以~~长知识···········


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原来看一张画还可以看到这许多。


不错的一本关于梵高的书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二者关系,可能有助于读者更了解梵高。目前对学术上的心理关注较少,暂时先把它当一本传记阅读。


但不知道书中的分析是否真的还原了梵高


p296:在艺术层面上,德尼1909年将两位艺术家的反自然主义风格区分开来,认为梵高是真实的“主观变形”,相对于高更的“装饰变形”。整本书充满了这么拗口的句子。我觉得翻译不是将外语简单的翻译成句子,而是要将它按本国的逻辑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叙述成句,300页不到,看完象读了一本荷兰语的书。。。。。


很清楚地讲述了两个画家之间的故事关系,对两个画家的性格描述也讲的比较好,总之,看了是很值得的。。


很喜欢这本书,开始是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的,后来自己买了一本,质量和学校的一样.印刷什么的都好.


正在看,很好看,两天就被我给看了一般多了、·


书中对于两位主人公所作的精神分析颇具说服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