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哲学
2007-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牟宗三
376
无
新 版 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牟宗三先生(1909—1995)的《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才性与玄理》等著作的简体字版,希望我写一篇序言,为读者诸君评介牟先生其人其书。我也乐意与诸位朋友讨论牟学。以下所言,不一定确当,敬请诸君批评指教。 首先,我从总体上略述牟宗三的思想背景与学术成就。 在中西文化、思想与哲学交流、互动的背景下产生的牟宗三其人其书是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与哲学的一个缩影。首先,牟的论著是现代性的哲学论述,是对中西双方传统中主流哲学思潮的批判与重建;所反映的仍然是中西古今的文化、思想与哲学之调适上遂的时代课题,是现代化挑战下的人与人性及中国人、中国文化、思想与哲学的自觉性与自主性的重建。其次,牟先生其人其书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他本其特有的睿智与敏感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创造性地重释了一些哲学概念,他独特的思考与他所建构的系统最有思想的张力,最能引起批评、争议与诟病。唯其如此,其哲学智慧的影响力超迈前贤。……
《历史哲学》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牟宗三先生初到台湾,痛感时运之剧变,发愤著书、从历史入手、围绕众所周知的先秦两汉的大事件,通观时代精神之发展,进而探明精神本身的表现途径,解决中国“内圣”之学的“外王”问题。作者鉴于西方传统文化精神之可能性对照,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独特的自在性,这样不仅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着西方文化无法取代的重要价值,而且还要为中国传统文化指出一条可能的发展之路。在中国文化如何现代化以及发展趋向的诸多论说中,此种非同寻常的异论可以独步一时矣。
牟宗三(1909-1995),宇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牟宗三于1927年进入北大,先后师从张申府、熊十力诸先生。1960年去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主讲中国哲学、康德哲学等。1974年退休后,专任新亚研究所教授。1995年4月病逝于台北。主要著有《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该三本书以“新外王三书”著称)《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圆善论》等,另译有康德的《道德哲学》《纯粹理性之批判》《判断力之批判》等。
新版序旧序一旧序二旧序三第一部 夏商周第一章 国史发展中观念之具形与氏族社会第一节 观念之具形第二节 氏族社会第二章 周文之含义第一节 周文之形成与宗法社会第二节 政治等级与治权民主第三章 平等与主体自由之三态第一节 分位之等之价值观念为中国文化生命之特征第二节 黑格尔论东方:印度之阶段与中国之统一第三节 东西两民族之生活原理之基本不同第四节 黑格尔所了解者并非全无理第五节 中国所缺者为国家政治法律一面的主体自由第六节 中国所具备者为道德的主体自由艺术性的主体自由第七节 结语:人格世界之普遍性与个体性第二部 春秋战国秦第一章 五霸与孔子第一节 桓公与管仲之尊王攘夷第二节 通体是仁心德慧之孔子第二章 战略与孟荀第一节 井田制破坏后之政治形态与战国之纯物量的精神第二节 全幅是精神通体是光辉表现“道德精神主体”之孟子第三节 通体是礼仪,表现“知性主体”之荀子第三节 秦之发展与申韩第一节 秦之发展及其物理数量之精神第二节 佛老申韩之生心害政第三部 楚汉相争:综论天才时代第一章 天才时代之来临第一节 天才人物第二节 天才的宇宙与理性的宇宙第二章 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之历史文化的意义第一节 中国文化生命里所涌现的观念形态第二节 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与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第三节 概念的心灵与智之直觉形态及知性形态:中国所以不出现逻辑数学科学之故第四节 阶级对立与道德价值观念所引生之平等及英雄尽气所引生之打天下:中国过去所以不现民主政治之故,所以未出现近代化国家政治法律之故第五节 中国文化之未来及中西文化自然谐一之远景第三章 综合的尽气之精神之历史文化的意义第一节 打天下之观念:打天下之精神不是事功之精神第二节 一治一乱之循环性第三节 只有革命而无变法第四节 气节之士以及所谓士气第五节 暴戾之气与惨酷第六节 软性之物化与风流清谈第七节 治国安邦以天下为己任之儒者,其用心之形态与限度第四部 西汉二百年:理性之超越表现时期第一章 萧规曹随,躬修玄默第一节 萧曹文景附论贾谊第二节 汉初之封建及此问题之意义第二章 仲舒对策,汉武更化第一节 武帝之性格与董仲舒之文化运动第二节 理性之超越表现第三章 更化后有关文献摘录第一节 儒士与巧慧之士第二节 儒术与法吏第三节 儒学与禅让第五部 东汉二百年:理性之内在表现时期第一章 光武之人格第一节 光武之习尚第二节 船山论光武第二章 光武之凝敛的理性人格所决定之时代第一节 功臣不任吏职第二节 峻文深宪、责成吏职第三节 内外朝之判分至光武而成立第四节 三公与尚书权限之轻重第五节 论尚书之性能第六节 史、尚书、相之理想性及制度性第七节 经术教化之培养第三章 理性的与非理性的之间之斗争第一节 安帝、顺帝时外戚与宦官之争第二节 顺、中、质、桓时李固、杜乔与梁冀之争第三节 桓、灵时陈蕃、窦武与宦官之争第四节 党锢之祸附录一、中国历史之哲学的省察(唐君毅著)二、关于历史哲学酬答唐君毅先生
何以言周文?传子不传弟,尊尊多礼文。两句尽之矣。周公损益前代,制礼作乐。孔子称之日“文哉”,苟子称之日“粲然”。而其密义则由尊尊传子而可窥。后人多由教法风尚之循环而言之,未能得其实义也。夫夏商之所以为质,正因群体之格局不显,不脱氏族之简陋。其生活为直接。体力尚于节文。多仁朴是也,多质爱亦是也。其所以仁朴质爱,亦正在其生活之直接,天真而混噩。非必夏商之人多仁也。质则亲亲笃母弟,亦为应有之联想。盖亦生活多直接,未能循乎法度而为谋,故就其亲者而立焉。及乎周代,封侯建国,一统之局形成。越直接而为间接。调度运用之义显,心思之总持作用遂不期而涌发。总持之作用涌发,超越当下限制之“形式”,亦不得不随之而呈现。形式者心之所创发。就现实而运用之,因而创发形式以成就而贞定之。是以形式者运用现实之型范也。现实之局,非形式不定,非形式不久。刘勰《文心雕龙·论仪礼》云:“礼以立体,据事制范。”此言甚善。故形式者成事之体,定局之本也。周之文只是周公之政治运用以及政治形式(礼)之涌现。教化风俗是其余事。文必与尊尊连。尊尊只表示政治形式之公性。唯公乃可尊。何者能公?日理日道,日政治形式,日法度。政治形式之涌现,必然有尊尊。此文之所以为文之切义也。尊尊之义,用之于宗法社会,帝王世袭,必有大宗小宗之别,因而必笃世子。盖大宗世子所以全公法也。质家笃母弟,大宗小宗不别;未能跨越所亲之直接性,只就其近于己者而与之。此则只依舐犊之私而措施,未能就法度之公而措施。故质必与亲亲连,而其所显示者要在政治形式之未涌发。法度之公,跨越时空之限制。不问亲不亲,故文家必尊尊。以尊尊为主干,亲亲只所以补尊尊之不足。世子缺,乃就近支而补之。然近支之继统,非依亲亲义而继统,乃依尊尊之义而继统。一落尊尊形式下,必为继大宗。此所以小宗可断,大宗不可断之故也(大宗代表国体)。政治及法度之公性胥由此见。公性是政治之本质。而政治本质之为公,实由于政治形式之所以成客体之为公。笃世子是帝王世袭下政治公性之一表现,亦即尊尊之一表现。故由亲亲而至尊尊,是现实历史一大进步。尊尊之义出,公德私德之辨显。而公德重于私德。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是忠臣必为孝子,而孝子不必为忠臣。由孝子进于忠臣,乃其德之大飞跃。由私转公,乃人格之开扩,生命之客观化。孝子,亲亲也,忠臣,尊尊也。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人所尚也。何者?为其超越一己之小限而献身于大公也。公德私德之辨显,亦是现实历史一大进步。而人类精神之表现,必在尊尊形式下始可能。复次,尊尊之义出,分位(等级)之念重。分位之差等,以形成人格之德才能而套于政治形式中而成者也。分位之差等,是人格之层级。人格以德才能定,是人格犹其质者也。必套于政治形式中,始见出分位之差等。是以分位之差等,由人格之质与法度之式而成者也。社会上以分位之差等为骨干,则人格之价值层级始能保得住。而以德统才能,而才能不下流而趋利,则人格价值之层级,始能转移财富所成之阶级而代之,而使其不至于凝结而流于罪恶也。故孔门观历史,自始即以亲亲尊尊为法眼(由此转进而至仁义),而以历史精神、文化意识为历史之骨干也。凡颠倒轻重,惑乱宾主,而违背此义者,在所必辟,故孟子斥杨墨,而荀子亦以“尚功用,大俭约,而慢差等”斥墨翟、宋钘也。兹综结言之,尊尊之义,即义道之表现,亦即客观精神之出现。凡公私之辨,分位之等,皆义道也,亦皆客观精神也。此周文之所以称为吾华族历史发展之一大进步处也。 此根本义既明,再进而观其与现实社会形态之契合,此即周文之现实社会组织之一面,亦即周文所显之根本义在该阶段现实历史中表现之形态。此形态,吾人名日宗法社会,于政治则日贵族政治。形成此形态之礼仪繁多,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然扼其要者,其基本制定大体如下: 1.王位世袭传子不传弟,诸侯亦如之。其义已论于上。兹再就其社会意义而言之。此制之成,其义通于整个社会。因此,社会组织之单位(即家庭),亦因而被厘定。家庭有定制,则社会的纵向组织亦有定序。此一系一系之社会单位与政治上之笃世子,盖同时成立,而皆有以进于殷商者。此有定制与定序之社会组织弥漫于下而为政治上笃世子一制之背景。盖王室亦为一家庭,同时彼复为政治之中心。故笃世子一制,虽可普遍于全社会,而唯在王室则独显一政治上客观而定常之意义。故其义用不同于庶民之家。于此,有二义可说:一、政治与家庭社会,有其不隔之黏合性,政治制度以及整个周文,直接生根于社会及家庭。此为中国社会文化之最殊特者,为西方所无,亦与后来进一步之政治形态(如近代政治)不同。此种黏合性、亲和性以及生根性特别强,故一方使民族生命特富弹性,延续于无穷,使中国文化形成一独特之谐一系统,自行其发展,与西方之来自多源者不同;而一方复又阻滞中国之转进,延迟其近代化,而又极不易引生近代化。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内在之统一,此一系统言之于王室尤为显然。用之于秦汉而后,虽不及周之显明,而大体仍可用。此与前义为同一问题。清朝而后以至今日,国运欲求转进,以往黏合性特强之一套不适于今日。如全否决之则不可,如化解其黏合性而本之有新转进,则尚未成一普遍之意识。此中国之悲剧,亦有识者之所当用心也。 2.同姓不婚,氏族厘清。此在当时实为人类生活一大进步。吾人于此等处最易见出人之智慧之运用。同姓不婚,则维持一系生命之纯洁,养成对于祖与宗之尊亲意识,使生物生命转为一纯粹之道德生命,天理天伦之流布。婚于异姓,则沟通横的关系,使整个民族趋于凝合。礼以别异,乐以合同。各系相承,系系交光,使整个社会为一“礼乐网”所纲维。后来遵守而不渝,近人无忌惮而横溢,益见其生命之堕落,猥缩于动物之冲动而不自知其恶也。[《礼记·大传》云:“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言不可也)?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于上,而戚(亲)单(尽)于下,婚姻可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P30-33
牟宗三先生有关历史哲学的系统性论著主要集中在《历史哲学》和《政道与治道》两书,所以这两本书要参照阅读为妙。作者鉴于西方传统文化精神之可能性对照,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独特的自在性,这样不仅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着西方文化无法取代的重要价值,而且还要为中国传统文化指出一条可能的发展之路。在中国文化如何现代化以及发展趋向的诸多论说中,此种非同寻常的异论可以独步一时矣。
无
我真的有些烦,关注此书的时候,提供的信息是有货,想买的时候说无货,过两天又给我邮箱发信息说有货,我赶快去订货,又显示说无货,我在某一天发现说只在几天内有货,好不容易下了订单,13号下的单到18号还未送货,一查又显示暂时无货,我懒得理他了,21号我查我的帐户一看,说是又有货了得到25号发货,我不愿再注入热情了,真的有些烦了。不过牟大师的学问是真好,听党的教育几十年了,也想听点异样的声音。哎,岁月不拘,时节难住。是谁强迫了我们,是谁误导了我们。往者已逝,来者可追。朝闻道,夕死可矣。
为什么编者把两篇重要的序言都编没了,只有第一版的序言,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嘛~
此书是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外王三书”中的一部。以哲学的智慧观照先秦两汉这一段历史,考察历史精神、文化智慧的演变脉络。为中华文化把脉,其目的,则是为重现华夏文明的生机。这本书不是历史,因为它探讨的是故事背后的人类理性。也不是哲学,因为书的概念后面都不是冷冰冰的理性架构,而是历史的激情和迷误。牟宗三的每一本书都是当代学人应当常常捧读研究的精品。而且可以断言,如果一位人文学者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范围内,对牟宗三先生的成果没有足够的了解,就不可能有高度的成就。
书还没看,冲着牟老的声名去的,应该不错,亚马逊很给力,隔天就到了,赞!
很不错的,牟宗三的作品,不容错过
代表作嘛,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历史哲学》等书在大陆出版已经算是万幸,在出版制度严格控制的大陆,任何敏感的东西都会被处理,牟宗三当然也不例外,假如读者想看原本的,最好去网络上搜电子版,台湾联经出版社的!
挺好历史哲学 挺好历史哲学
看来还不错的,挺好的。
内容深刻,醍醐灌顶,还便宜啊,不过这套书每本都有前言,那谁的介绍,烦啊。建议搞活动时买啊,平常还是算了,贼贵。
学术为很强又不缺乏个人特点和想象力的书,在今天的学术界很难得。就是有个别错字。
最近喜欢上牟宗三的书了,看了他的中国哲学19讲,过来找他的其它书看。
首先,书本做的还算精美,至少看着蛮舒服的;内容上,是哲学的内容,需要慢慢看才能透彻的说,所以,还是不错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