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明日落

蔡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5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蔡磊  

页数:

24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从朱元璋的洪武年到朱由检的崇祯年,大明朝已历经十七朝十六位帝王,历时二百多年。作为朱明王朝新接任的大掌柜,十七岁的崇祯皇帝只是被他接手的烂摊子弄得捉襟见肘一筹莫展,似乎从来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得全无章法。文死谏,武死战,天地经义成了历朝历代文臣武将各死所死死得其所的千古宿命。在某种程度上打败崇祯的,其实就是崇祯自己。同样的,打败李自成和他的大顺的,其实也是他们自己。 一个王朝结束了,又一个王朝也就是又一次轮回开始了……

作者简介

蔡磊,1957年生人。插过队,上过学,当过中学教员和文学刊物编辑。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两部和中短篇小说多篇及一些纪实和评论类文章。1997年后涉足影视,参与创作了故事片《情义两重天》,电视连续剧《永远的非洲》、《黄河人》、《冷的大海热的血》、《石瀑布》等。现居北京,为自由作家。
郑泉宝,1949年生人。北京人,国家一级编导。曾就读北京艺术学院表演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多棱镜》、《灵与血》、《刘巧儿的后代们》、《该回家的时候》、《石瀑布》等,获得飞天奖、国际红十字会奖、全国喜剧展播奖等。

书籍目录

明史乱弹(楔子)当年改革:小人物和大难题说说而已:言者有罪与罪者不言“荣华我已知庄梦”:袁崇焕冤狱魂归无处:悲情父子“玩寇贻患”千古宿命:武战文谏各死所死君“贤”臣“佞”:大明最后的宰相们“贰臣”荣辱:都是姓吴的惹的祸皇帝太监: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朕起布衣”:素描李自成轮回肇始:最长的一天关心历史就是关心我们自己(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明史乱弹:一本融会了我们思想、思考、情感和体温的读史笔记。  从朱元璋的洪武年到朱由检的崇祯年,大明朝已历经十七朝十六位帝王,历时二百多年。作为朱明王朝新接任的大掌柜,十七岁的崇祯皇帝只是被他接手的烂摊子弄得捉襟见肘一筹莫展,似乎从来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得全无章法。文死谏,武死战,天地经义成了历朝历代文臣武将各死所死死得其所的千古宿命。在某种程度上打败崇祯的,其实就是崇祯自己。同样的,打败李自成和他的大顺的,其实也是他们自己。一个王朝结束了,又一个王朝也就是又一次轮回开始了……  好像从登上皇位的第一天起,崇祯就发现自己差不多是坐在一座随时都有可能喷发的火山口上。按他的话说就是:“今日吏治民生夷情边备事事堪忧!”崇祯的慨叹实在是一个被现实困境折磨到身心俱疲的人的苍凉心境的表述。但造化弄人,他又不得不硬起头皮强打精神,面对他不得不应对的局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满洲人的天下有一半是吴三桂的功劳。如此卖命,当然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取新主的欢欣和赏识,在心灵深处,他的确是想将和前明有关的一切都从这个世界抹去,抹得不留一点儿痕迹。  尽管李自成堪称一代枭雄一代豪杰,但他的难成大气还是表现在方方面面。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以为,最终没有当成皇帝,不论是对李自成本人,还是对于他的文臣武将乃至天下百姓,都未必全是坏事。  自视甚高的崇祯肯定是怀着天大的遗憾大行西去的,那才真叫死不瞑目呢。就在吊死煤山之前,他还先逼着周皇后自尽,又叫来太子和永、定二王,嘱咐三个儿子隐姓埋名为他报仇;然后他又持剑挥向十五岁的长平公主和只有六岁的昭仁公主,并且没忘了到西宫手刃袁贵妃及遇到的嫔妃数人。他哪来的那么大邪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明日落 PDF格式下载



挺新,没出现褶皱,破损情况,希望继续保持。


最近再读明史,于是就买了这本书作为辅助来读读!花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将这本书一气读完了,买这本书是因为难的的是前面4位读友给的全部都是5星。感觉还是不错的,作者用了心,而不是东平西凑得来骗读者钱的作品。但是,也有一丝欠缺。书中对于晚明的历史采用的是因人立传的写法。事与事的联系有所割裂,这就好比大家玩游戏,有些人喜欢玩全局战略性的游戏,宏观可控,大兵团作战;有些人喜欢玩个人任务性游戏,个人即是英雄。而这本书就是后者,从个人或者一个事项让读者去了解明史,所以喜欢从宏观上了解历史的人可能和我的感觉一样,稍显片面,文中有些段落与后面的章节显得自相矛盾。很难给读者一种全局观的了解,因为故事稍显孤立,只能说是一叶而知秋。好在作者的概括和评论能力强,总结的东西还是有可取之处。所以瑕不掩瑜。。。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从宏观上写明朝末年历史书籍《明---景山上的晚风》,相当的不错,可惜的是在卓越和其他网站上都没有销售的,不过去网上可以搜到电子版本的。对明史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很不错,很出彩!另外,也推荐一部描述这段历史的电视剧《江山风雨情》同样推荐给大家,也是相当不错的,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最后欢迎各位喜欢历史的朋友互相交流,互相推荐书籍!


生在没落皇室,注定悲剧人生。崇祯的悲哀只能是造化弄人,眼看大明的美好河山,却在满人的铁蹄下践踏的满目疮痍。昔日锦绣山河,只能带着遗憾去,是悲,是恨,是泪.....


一代王朝的恢宏历史,细致深刻的理性思考,作者举重若轻,但却发人深省!


作者写的是严肃的历史,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信口开河。书中的内容也不像学院派的史学家那样一板一眼,而是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思考,更像是一本读书笔记。


读晚明历史,看中国人性。


   朱由检的悲剧也许是命中注定,因为积弊已久大势所趋。但作为领导者,疑者不用,用者不疑,洞察时局,辨明视听显得如此关键。不为敌杀,即被自剐,实为明末臣工之殇。
   历朝历代总有能臣干将,也必有朋党之争,皇帝驾驭朝廷关键就是维持势力的平衡。而明朝后期严嵩、魏忠贤、直到后来的崇祯朝在位时间最长的温体仁,总能独领风骚,如此则皇权被架空,言路自然被扭曲,纵使励精图治也只能空负一腔热血。


  全书结构并不紧凑,但可茶余饭后读来算是饶有兴致,一个个人名像是走马灯,成了模糊历史的符号。
  现在看了大约一半,明因何而亡?各有所见。我认为亡于专制,亡于贯穿古代历史的帝王之术。


  历史上亡国之君不在少数,但唯明崇祯帝倍受史学家同情,如史学家孟森所言“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崇祯帝在位17年,耿恭于政业,不可谓不勤,较之其祖父万历,其兄熹宗,勤政务实,但终其一朝,“吏治民生夷情边备事事堪忧”,纵其睿智过人,才能卓然,“神明自运”,亦难扶将倾大厦,内忧外患之中,明朝的灭亡,可想而知。
  
  关于明朝的衰败及灭亡,前人已有很多论述,再次不再赘言。最近看明史,以及其演绎等,深觉性格决定命运,明之败亡于崇祯帝,除了正统的解说以外,崇祯帝的个人性格确实起了不光彩的作用,或者他性格的缺陷导致了明的过早衰亡。
  
  《明史》这样刻画崇祯帝,“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
  非气数使然哉。”但就其用人而言,立朝17年,总共用过内阁辅臣50人,其他封疆之吏更换更加频仍,如当时的理学大儒刘宗周所言“陛下所以劳心焦思于上者,以未得贤人君子自用也……其得人矣,求之太备,或以短而废长;责之太苛,或因过而成误……”诚如斯言,读明史或者其他的扎记,发现崇祯帝明显是个性情中人,爱你爱的发狂,恨你也是如歌词所唱,“爱你有多深,恨你就有多深”。这从其对袁崇焕的前后态度可以窥见一斑,当然,如果大家想生动的体验,可以看看《江山风雨情》,纵然有点演绎,但也不为过。
  
  我想,崇祯帝之所以让众多文人骚客缅怀的原因,可能就在于自缢之前的“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的困顿,以及身旁只有宦官殉葬的孤寂。宦官何也,家奴尔,为历代文人所鞭挞的对象,也是大明祸患得根源,而当时的官员(明代文人的终极途径)则是“三朝天子一朝臣”,与李自成,与顺治帝,到处称臣,鲜有气节者。前辈如此,后世的骚客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之情,缅怀崇祯,也不失为一种自慰以寻求精神的解脱。
  
  再如此等官员,与崇祯一朝,为君者,有点刻薄寡恩的感觉,用人求之太全,对用人之道缺乏研究,所谓恭行天子之道,不外乎随性而已,凡事操之过急,致使臣工在朝堂之上,寡言少语,不敢担当。而且,此帝最大的擅长就是把责任推卸给臣工。在此试举一例,1642年,崇祯帝此时命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与关外的满清秘密议和,结果事未成而泄密,彼时,满朝文武都将攻击的矛头指向陈,而此时的皇上,并没有出来承担,把陈作为替罪羔羊而杀。如此这般,谁还敢帮皇帝做事,替罪羊那么容易当吗?崇祯帝临自缢前曾经感慨的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此时,他何不想想,自己是否也误了诸臣呢?
  
  随笔之谈,到此而已,自己的感受,以一首自己喜爱的诗结尾吧: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两兼风。”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