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郎朗 千里之行:我的故事

郎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郎朗  

页数:

277  

字数:

122000  

译者:

李灵  

Tag标签:

无  

前言

郎朗,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年轻的钢琴大师”、“一部钢琴的发电机”、一位“将改变世界的年轻人”、“中国的莫扎特”、“中国的名片”。他创造了许多“第一”,堪称世界乐坛的一个奇迹:他是第一个与世界所有主要乐团长期合作、并在世界所有主要音乐厅举办过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他是第一位在美国白宫举办专场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并被美国总统当场称赞为“世界和平的使者”;他是第一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独奏会的钢琴家;他是第一位在天安门广场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并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向全世界转播演奏实况的钢琴家;他是第一位在纽约时代广场同时由七块大屏幕转播他与中国爱乐合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钢琴家;他是第一位在世界杯足球赛开幕音乐会进行演奏的钢琴家;他是第一位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演奏十首不同风格钢琴协奏曲的钢琴家;他是第一位担任联合国儿童和平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的钢琴家,也是历来最年轻的;他是第一位由施坦威钢琴制造商在其150年历史上以一个艺术家的名字命名产品系列的钢琴家;他是第一位进入卡内基音乐厅董事会的中国人,也是其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并被列入“当代最伟大的艺术家系列”;他是第一位获得“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的中国人;他是第一位获得格莱美古典音乐最佳演奏奖提名、并在颁奖仪式上演奏的中国人;他的每张音乐专辑,都在全球古典音乐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他的演奏会长期在世界各地的票房雄踞第一。

内容概要

在我旅行期间,人们经常问我很多问题,关于我的音乐、我的童年、关于我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搭建桥梁的努力。对我来说,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容易的方式还是讲述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有关音乐:古典音乐、中国音乐、我脑海中回旋的音乐……  我的故事有关中国: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中国最根本的精神。  我的故事也有关西方,张开双臂欢迎我并影响了我人生道路的另一个家。  而这一切都从我父母发现我有音乐的天分开始。 ——郎朗

作者简介

郎朗,中国的钢琴彗星。5岁时在沈阳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之后连续获得第五届星海杯钢琴比赛第一名,第四届德国国际青少年钢琴家比赛第一名和杰出艺术成就奖;13岁获第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2002年荣获伯恩斯坦艺术成就大奖,该奖项专为职业艺术家而设立,郎朗是全世界第一位享此殊荣的艺术家。同年入选美国杂志《青少年众生相》评选的“未来将影响世界的20名青少年”;2003年,荣获斯坦威150年……。

书籍目录

第一部:半个童年 革命与梦想 猫和老鼠 空军大院 老师的故事 孙悟空 对手如云 第一名 金丝毛小狗 离开家乡 第二部:大都市 发烧 爱发脾气的教授 羞辱 二叔 回归音乐 九个月 布告栏上的大红榜 重新开始 八大侠客第三部:中国之外 德国 肖邦 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部:美国 美国 柯蒂斯 告别巡演 嘻哈 加里·格拉夫曼 一个不同的模式 文化导师 大师艾森巴赫 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第五部:世界公民 还乡 媒体报道 乐评人 大师巴伦波伊姆 两匹马 音乐之外

章节摘录

当母亲双臂搂住我时,在我的脑海里,我听到了音乐,一段我如今已无从记起的忧伤的旋律。她在向我告别。那时我才九岁,根本无法想象,没有她生活会是怎样——对于我来说,她就是整个世界。她将要回到沈阳,而我则会和父亲一起留在北京。沈阳是我的家乡,到处都有我熟识的、我爱的人。北京是一道冰冷、孤独、无边无际的都市风景,走不到尽头的大马路上挤满了陌生的人群。在这个城市里,我一个人都不认识。我的母亲身材纤细,头发卷曲着,一双眼睛又大又黑。她看着我时,总是微笑着——连眼睛都在笑。但此刻,她脸上挂满了泪痕。我祈求老天,不要让她离开我们。“够了”,父亲对她说:“你该走了。别再拉扯着孩子放不开手,你这么哭哭啼啼的只能让他变得软弱。”“郎国任,我知道你是对的,”母亲哭咽着说,“可我这一走,真苦了这孩子。他太敏感了。“该怎么着他就会怎么着的。我们都会的。”母亲朝门口走去,而我则紧紧地拉着她不放手。父亲把我拉到了一边。门开了。母亲走了。“去练琴”,父亲对我说:“今天已经浪费了够多的时间了。”音乐为我开启了通往世界的门。那个来自中国东北工业城市的小男孩如今每个星期会在一个不同的国家演出节目。我没有真正的家,只有我心中的家园:中国,我亲爱的祖国;欧洲,我崇拜的音乐巨人们的故乡;还有美国,让我长大成人的国度。音乐是我使用的首要的语言,也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然而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方言。西方和东方虽然分享差不多一样的技术、艺术、体育、时尚和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异仍然是巨大的。因为文化上的不同预期,即便是同样的音乐有时听来也会很不相同。在西方,古典音乐是一门老派的艺术,已经让位给摇滚、嘻哈及其他吸引年轻人的流行文化形式。但在中国,古典音乐被认为是新的时尚。每次我在中国开演奏会,百分之九十的听众都不到二十岁。当我开大师班时,有些家庭为了得到座位露宿人行道,就好像西方的的青少年为摇滚音乐会抢座位一样。在中国,学习和热爱古典音乐的儿童的数目多得惊人。有五千万的中国儿童在学音乐,其中三千六百万在学钢琴。每一所公立学校都开音乐课,而学生们学的曲子有一半来自西方。钢琴的销量在美国正在下降,而在中国却在急遽上升。我很高兴中国的钢琴学生们觉着古典音乐很趋时,很有意义。我很高兴听一个中国儿童对我说:“嘿,郎朗,我听说你是在DG唱片公司旗下。我看到莫扎特和那家唱片公司也签了约。”这孩子以为莫扎特还好好地活着,这让我很开心。还有一名听众问过我:“你说弹琴是贝多芬弹得好,还是爱丽斯弹得好?”中国的听众有时不等一部协奏曲全部演奏完毕,在乐章之间就鼓掌,我也不介意。对我来说,对音乐的热爱比传统的礼仪更重要。在我旅行期间,人们经常问我很多问题,关于我的音乐、我的童年、关于我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搭建桥梁的努力。对我来说,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容易的方式还是讲述我的故事。我的故事有关音乐:古典音乐、中国音乐、我脑海中回旋的音乐……我的故事有关中国:古老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中国最根本的精神。我的故事也有关西方,影响了我人生道路的另一个家。而这一切都从我父母发现我有音乐的天分开始。猫和老鼠人们常常问我受过哪些方面的影响。他们想知道哪些文化上的因素激发了我对音乐的热爱。他们以为我会说贝多芬或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或巴赫。当我说是汤姆猫和杰瑞鼠,好莱坞创造出来的广受喜爱的卡通人物时,他们自然很惊讶。一个动画猫,追一个动画老鼠,这怎么可能给我带来灵感呢?请听我解释。……有了钢琴不久,我在我们家小小的黑白电视机里看到了两部动画片。第一部叫《音乐王国》,不同的乐器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自己弹奏自己。首先是小号向观众宣布:“我是小号,我是一名将军,因为我吹奏序曲。”接着定音鼓们走上台来,争辩说他们是最有力的乐器,因为他们能制造风暴、雷鸣。而竖琴坚持认为,她弹出的才是天籁一般最美妙的音乐。小提琴说,作为乐团的领袖,她是所有乐器中的皇后。突然,所有的乐器消失了,一架大钢琴独自立在台上,自己弹着自己。动画片里传来了画外音:“国王驾到!”那部动画片让我很自豪,因为我弹的是最重要的乐器。卡通片《猫和老鼠》里有一集叫作“猫之协奏曲”,它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我的影响更甚于《音乐王国》。每次电视里播放那一集时,我都聚精会神地看。汤姆是一只猫,但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它穿着一身礼服出场,对观众鞠躬,然后开始弹琴。它的演奏美妙无比。一只穿着礼服的猫在弹钢琴!我觉得这有趣极了。刚开始音乐很缓慢。接着,在钢琴琴身里,我们看到那只小老鼠杰瑞正躺在琴弦和毛毡上打盹。它醒过来,对汤姆招招手。它是在逗弄汤姆,而汤姆下定决心要继续弹下去,并不理睬杰瑞。但是杰瑞蹭到了琴键下面,让汤姆大为恼火。音乐开始加速,卡通动作也开始加速。汤姆和杰瑞把彼此气得发疯:汤姆的手指被杰瑞设下的捕鼠器卡住,杰瑞被汤姆一把抓起,扔到琴椅下面。杰瑞爬出来,开始按着一段爵士乐的节奏敲打琴键,而汤姆正在弹奏的却是古典音乐。猫和老鼠拼死搏斗着,而音乐还在继续。音乐和打斗的场面完全合拍。最后,杰瑞胜利了。猫累得精疲力竭,而小小的老鼠这会儿却穿着礼服谢幕,接受观众的掌声。后来我才知道,它们两个弹的那首曲子是弗朗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2号》。但当时我还是一个两岁还差两三个月的小孩子,甚至连什么是作曲家都不明白。我只是喜欢里面的动画人物,喜欢它们时而配合默契,时而针锋相对。猫在追老鼠,老鼠在逗弄猫。小脚在琴键上上蹿下跳。我尤其佩服汤姆的手指。它能把手指伸长,触摸到钢琴两头的琴键。弹奏一个琴键意味着引发一段情节,弹奏许多琴键意味着让故事顺畅地衍生下去。弹得越快,动画人物彼此就追得越紧,它们的奇遇就越疯狂,它们的跟头摔得就越可笑,它们的恶作剧也就越好玩。弹钢琴意味着恶作剧。弹钢琴意味着乐趣。弹钢琴可以很可笑,很疯狂,很缓慢,很快疾。弹钢琴就像坐旋转木马,带出一连串的音乐。我想要越弹越快,看我的手指能够以多快的速度掠过琴键。我想要看我能以多快的速度赶上汤姆、抓住杰瑞。我想要跳起来,落下去,然后爬起来,再重头来过。即便我的双手疲倦了,即便我的手指发痛了,我都不在意,因为通过创造音乐,我其实是在编创故事。羞辱母亲来探亲的时间太短了。她走的时候,也带走了暖和的天气,留下的只是要面对每星期钢琴课的焦虑不安。即使在我绝对确信我已经掌握了一首高难度的舒伯特或柴可夫斯基的曲子的时候,发脾气教授仍然坐在那儿,无动于衷。我的手指飞快地滑过琴键,对技巧上的挑战应对得也很好,弹起来也带着合适的感情。在家里,即便是父亲也不得不承认,我弹得不错,但是发脾气教授从来没有满意过。她会抱怨说:“少了些什么,”但她从来不说到底是什么。我的挫折感不断在加剧。父亲不再说我练琴没练够,因为很清楚我练琴是足够用功了。他人就在公寓里,盯着我,监督我的每一步动作。他意识到有什么事不对劲了。那一次,父亲和我得顶着雷暴和沙尘暴骑车去发脾气教授的琴房。在春天,强风把肮脏的黄沙从戈壁滩一直吹到北京城,我们浑身都会被沙尘覆盖着。雨一下,雨水就把尘土粘在我们的脸上和衣服上。虽然我穿着我的黄雨衣,每次自行车骑过一个水坑,污水就会溅得我满身满脸。等我们到的时候,我浑身全湿透了,脏兮兮的,父亲也一样。我们在冷风中直打哆嗦,但发脾气教授没有问我们需不需要毛巾。父亲说:“教授,如果您让我们把身上弄干了,郎朗就可以开始给您弹琴了。”“没这个必要了。”她说,她的声音比冰还要冷。父亲问:“为什么呢?”“我已经决定不再教你儿子了。”死一样的沉默。我感到泪水盈满了眼眶。我看到父亲的眼圈也变红了。他说:“这我不明白。我的儿子是个天才。”“大多数学钢琴的孩子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子女是天才。绝大多数孩子都不是的。郎国任,你的儿子不仅离天才差得太远,他连进音乐学院的才华都没有。我恐怕他是不可救药了。”父亲争辩说:“但是教授,他赢过比赛,有关于他的各种报道。在沈阳他很出名。”“沈阳不是北京。”“您一定得再考虑一下,教授。我们全部的赌注都放在这孩子的才华上了。我放弃我的好工作,到这儿来住在一间小破房里,就是为了您能教他。”“郎国任,对不起,但是我主意已定。现在,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们走出来时,浑身仍然湿淋淋的。我们又走进了雨中。我抱着父亲的腰,骑车回到公寓。一路上,我哭个不停。我作为音乐家的生命就此毁灭了。我的未来崩溃了。当父亲跨下车时,我看不出他脸上流着的是雨水还是泪水。那也无关紧要了。什么事都不再重要了。父亲完全失去了控制。在我生命的头一回,我感觉到他是一筹莫展了。我没了老师,没了准备音乐学院考试的路子,他不知道如何去把握这个现实。在这个庞大、无情的城市里,我们无亲无故,失去了方向。我唯一的安慰是我上的那所小学的校合唱团。合唱团的指挥请我为合唱团作钢琴伴奏,我特别喜欢伴奏,因为合唱团的小孩子们都夸奖我的演奏。我取代的那个钢琴伴奏以前总犯错,但我很少出错。在我生活中很凄惨的那段时光,我觉得没人欣赏我,也觉得自己没有才华,只有合唱团是我生活中唯一的亮点。在发脾气教授拒绝教我的第二天早晨,父亲提前一个小时叫醒了我。他说:“我想要你每天上学前多练一小时的琴,每天放学后再多练一小时。你三点回家后,一直要练到六点,而不是五点。”我觉得那毫无意义。我练琴是为了谁呢?但父亲此刻的心境是容不得我有任何疑问的。在他的眼睛里有一份我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疯狂。他说:“你一定得像活不过明天那样地练琴。你必须练到每个人都能看到,没有人有理由拒绝你,你是第一名,永远会是第一名。”那天在合唱团排练的时候,我试图忘记发脾气教授,还有父亲不正常的情绪。老师对我的表现多有褒奖,但她觉得合唱团还需要再花点工夫,于是她把排练时间延长了一个半小时。我知道如果不能在三点钟开始练琴,父亲会生气,但我没有选择。我心想,一旦我告诉他,事实上,我下午一直在弹钢琴,他就会平息下来。排练结束后,我快步走回家去。在我快走到楼门口时,我可以看见父亲从我们家十一层的阳台上探身望外看。他冲着我声嘶力竭地喊叫着。“你都上哪儿去了?回来这么晚!你这个没信用的家伙。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他的声音尖锐而又狂野。父亲以前也吼过我,但从来没这样。他听起来真的像是疯掉了。等我进了房门后,他对我的攻击就更厉害了。“你耽误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练习,这两个小时你永远也找不回来了!”他叫嚷道,“太晚了,时间补不回来了。什么都太晚了!一切都毁了!”我说:“这不是我的错。老师要我留下来排练——”“我不信。”“爸,我没说谎。我——”“你是个骗子,你是个懒虫!你太不像话了。你没理由再活下去了,一点理由都没有。”“您这都是说些什么啊?”“你不能灰溜溜回到沈阳!”他狂喊道,“人人都会知道你没考进音乐学院!人人都会知道你的老师不要你了!死是唯一的出路!”我开始往后退,远离父亲。他的吼叫却越来越响,越来越歇斯底里。“我为了你放弃我的工作,放弃了我的生活!你妈为了你拼命干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每个人都指望着你,你倒好,回来这么晚。老师不要你了,你还不练琴,你还不照我说的去做。你真是没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决问题。即便现在就死,也不要生活在羞辱之中!这样对我们俩都更好。首先你死,然后我死。”在我生命中头一次,我感到了对父亲的深深的仇恨。我开始诅咒他。“吃了这些药片!”他边说,边递给我一个药瓶——我后来才知道瓶里装的是药性很强的抗生素。“现在就把里面三十片药片全都吞下。吞下去,你就会死,一切都会结束。”我跑到阳台上,想要躲开他。他尖叫道:“如果你不吞药片,那就跳楼!现在就跳下去!跳下去死!”他冲我跑过来,我开始使劲踢他。我以前从没有过这样狂暴的行为,但我害怕他会把我从阳台上扔下去。在那一刻,我感到他什么事都做得出。我想象自己从十一层楼摔下去,脑袋落到人行道上摔得粉碎,我的血,我的生命一点点从我身体里流走。我央求道:“停一停!你这是疯了!别来碰我!我不想死!我不会死!”我又跑回屋里。父亲喊道:“你要是不跳楼,那就吞药片!把每一片都吞下去!”我从小到大父亲都一直教我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我的双手,它们是我身体中最宝贵的部分。但此刻我开始用拳头砸墙壁。我想要把双手砸成肉泥,把每根骨头都砸断。我用手猛击墙壁,就像拳击手猛击对手的脸。父亲叫道:“停下来!”我也大声叫道:“就不!”“你会毁了你的手!”“我恨我的手。我恨你。我恨钢琴。如果不是钢琴,这些事都不会发生!钢琴让你发疯。钢琴让你想要杀死我!我恨这一切!”父亲尖叫道:“停下来!”他跑过来,搂住我,开始抽咽起来。“停下来!”他不断地重复着,一边把我抱进他的怀里。他说:“对不起,对不起。我真的对不住你。但是你不能伤了你的手。郎朗,求求你,别伤了你的手。”他亲吻了我的手指,亲吻了我的脸颊,但我还是不停地诅咒他,踢他。他说:“儿子,我不想要你死。我只想要你练琴。”我边哭边说:“我恨你。我再也不会练琴了。只要我活着,我就永远不会再碰钢琴。”再也不练琴。再也不弹琴。再也不看一眼钢琴。再也不和父亲说话。再也不看一眼父亲。再也不原谅他。再也不停止恨他。每小时每分每秒都恨他。恨他想让我死。恨他当我告诉他是老师让我耽误回家时他不相信我。恨他不相信发脾气教授是个骗子。恨他让我恨钢琴,因为自打我能记事起,自打我看到汤姆越过琴键追逐杰瑞,自打我第一回听到那美妙的音符、美妙的旋律、和弦、和声,听到音乐的魔力,我就一直热爱着钢琴。一切都完了。如今没有美。没有音乐。如今什么都没有了。如今我只是一个没有梦想的小孩,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上着学,和他痛恨的父亲住在一起。我连看一眼父亲都不愿意。在晚上,他照常为我炒味如嚼蜡的蔬菜,我吃的时候会转过身去,把背对着他。当他问我问题时,我不回答他。他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在公寓里大多时沉默无语,但这一点也不打动我。他的道歉对我没有任何意义。我无法原谅他。有时候,他会说:“郎朗,你得重新开始练琴了。你在浪费时间,你会把学的东西全忘光的。”但是他的话语已经失去了权威。他知道他无法逼迫我练琴;他为那天失去理智感到极度的内疚,极度的丢脸。父亲会说:“你得再开始弹琴。你必须开始弹琴。钢琴是你灵魂的一部分。”但我已经失去了任何弹琴的愿望。我甚至停止了为合唱团伴奏,而自从我们搬到北京,为合唱团伴奏是唯一一件让我开心的事。如果我年纪再大些,如果再勇敢些,我会离家出走。我会一路搭便车回到沈阳去和母亲住,但是我不认路,我缺乏勇气。况且,我那时才刚刚十岁。每天夜里我都是哭着睡着的。我们小学合唱团的指挥问我:“你为什么不弹琴了呢?”我开始向她解释:“我父亲——”老师敦促我说:“你继续说啊。”我说:“唉,也没什么。”她坚持说:“一定是有什么。要不然,你怎么前一天还给我们合唱团伴奏得好好的,第二天就突然不弹了。发生了什么事了?”我想向她倾诉发生的一切,但我为有这么一个疯爸爸而羞愧,而且我也不想告诉她,父亲因为我回家晚了要我跳楼,要我服药自杀,而她正是那个让我晚回家的老师。我不想让她觉得是她的错。所以我保持沉默。那天晚上,我回到家里,放下书本,大哭了一场。父亲又可怜又可嫌地央求道:“你今天能开始练琴吗?”我没有理睬他。几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然后是两个月,然后是三个月。我没办法给母亲打电话,因为家里没安电话。我迫不及待地等着她来看我们,但她工作脱不开身。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让她把我从父亲身边领走,但他说那绝对不可能。那今后的路,何去何从呢?如果我再也不弹钢琴,甚至不会报考音乐学院,那留在北京还有什么意义呢?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的情绪变得极其压抑。也许父亲先头没说错。也许还不如死了好。那时我已经开始惦念着钢琴——没有音乐的生活对我毫无意义。我会在脑袋里听到音乐,心中急切地想要去弹那音乐。常常,弹琴是唯一可以安慰我的东西。但是我仍然无法鼓足劲坐到琴凳上。一想到练琴,我就想到父亲粗暴的行为,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而且,弹琴会让父亲感到高兴。我想要折磨他。我陷身地狱,动弹不得。

媒体关注与评论

英国《泰晤士报》:“郎朗的旋风,历史的创举。”德国《世界报》:“郎朗,当今世界最成功的钢琴家。”美国《纽约时报》:“郎朗,当今古典音乐星球最受追捧的艺术家。”法国《星期天日报》:“郎朗,中国的莫扎特。”


编辑推荐

《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的卖点:1.天才自传。郎朗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青年钢琴家,由他亲笔撰写的成长故事,值得每位琴迷与音乐爱好者珍藏。内有40幅珍贵成长照片,留存珍贵瞬间,属“郎迷”必藏之物。作为自传,它与之前刘元举所著《天才郎朗》和同类型的《钢琴神话:李云迪》相比,更可信、更可读,更具话题性和收藏性。2.家庭教育样本与励志之书。郎朗对于“竞争”、“赢”、“第一”、“梦想”、“牺牲”、“坚持”等理念在他成功路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做了坦率的陈述,这种对于成功的热切渴望与破釜沉舟的追求,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极具启示性和参照性。可以说是一部教育书与励志书。3.音乐之旅。郎朗的音乐之路,展示了一位80后青年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感受与体悟,亦将刷新我们对于古典音乐的刻板感受。书中次第出场的当代音乐大师及其对音乐的阐述,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弥足珍贵。4.自传全球发行(英文版[由兰登书屋旗下出版社出版]7月出版,德、法、西、日等版正在准备中),中文版抢先出笼。

名人推荐

★名家推荐美国前总统老布什:“郎朗是伟大的钢琴天才。”德国前总统希尔:“听郎朗的演奏,能延长我的生命。”英国查尔斯王子:“当我聆听郎朗的演奏时,我一直都在流泪。”联合和国前秘书长安南:“郎朗是世界和平的使者。”音乐大师斯特恩:“你们将从这个中国男孩身上听到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钢琴大师傅聪:“郎朗是一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郎朗 千里之行:我的故事 PDF格式下载



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暗自担心,恐怕有很多望子成龙的爸爸会学郎朗的爸爸逼着孩子练琴了。其实成功之说里,原话是虽然99%的努力是必须的,但1%的天分是不可缺少的。在郎朗的成功之路上,他的天才是在头脑中不断的以音乐来描述生活,母亲如戏剧化的表现,父亲二胡的优秀与坚持。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勤奋之外的关键因素,这是牺牲了一代人的生活来换取后辈的成功,。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钢琴是修身养性,希望他们的生活是去不断体会音乐的美感,这个故事告诉大家音乐家成才的道路有多么艰辛,追求到极致甚至一片绝望的时候才会重生。我们对于自己的孩子恐怕没有这么高的奢望,所以也不必照搬。只是,当我们自己的孩子也喜欢郎朗的时候,也许可以用这本书来激励他为自己的目标来努力。


每天睡前给女儿念上一小节,大约2个多月才念完,女儿在学琴,听了郎朗的故事,崇拜得很,只是对他每天练8小时以上的琴叹为观止,总的来说,是一本励志书,值得一看。


这个不应该叫签名盖章本,应该叫盖签名章本。书读起来很过瘾,起伏跌宕,象惠特尼休斯顿的小说,写作手法很美国化。孩子父亲被这本书诱惑过后,孩子每天练琴时间从1小时直接进入4小时,希望每天练10小时,成为第二个郎朗。别人一天1小时练10年,咱一天10小时是不是1年就OK了?明年就能全国冠军了?希望郎朗能多做些指导中国家长练琴的答疑解惑。孩子手型还不正确。


从头到尾认认真真读完了,觉得每一个名人的成才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郎朗的童年其实还是挺辛苦的。不过终于成功了!郎爸为了孩子成名放弃一切陪练到北京,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佩服。


最爱郎朗了,他的故事也是最感人,最激励人的


几乎是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很过瘾。但是,成功的路千万条,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和愿意走朗朗的路。祝朗朗今后的路更成功,为中国的古典音乐艺术发展不断探索。


我从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了郎郎《千里里之行》的连载,很吸引人,禁不住买了这本书。书中记录了朗朗对音乐的酷爱与追求,以及他父母为他所作出的无私奉献!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励志作品。


是本可以让你一气读完的书。印证了成功是勤奋加天赋。郎朗的签名是印上去的,不是真的签名,最好买不带签名的版本,那样比较合算。


很喜欢郎朗,才买的这本书,每一个名人的成才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郎朗的童年就很辛苦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对我很有启发!


从这本书里读到郎朗的成长他已经成为我的榜样我想将来,他也会成为我的孩子的榜样!


本来就很欣赏郎朗的,书也很好


希望小女能像郎朗一样坚强勤奋


喜欢郎朗


看朗朗的《千里之行:我的故事》,我都会偶尔落泪,有感动,有同情,有心疼。。。。。。


Romawasnotbuiltinaday!.他的故事,那份执着,那么坚持,那份热情,告诉我们,成功绝非偶然。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很值得大家读读。


很感人,从这本书里也看到了中国教育界的可悲,以及国内对对学子成长不利的环境,同时也看到了努力奋斗,破釜沉舟的壮举。


签名是印章印上的保存价值不大书内容不错!琴童家长可以看看.不过应该没有多少家庭会抛家舍业的为孩子学琴.朗爸的教育方法只能说你投入多少就会收获多少.没什么对错


已经有N年之久没有这样把一本书一口气读完的感觉了,记得上次一口气读完的书是王跃文的<<国画>>,再往前记得好像是李敖的书曾经一次读完过,在在往前就到了金庸了.哈哈.不多说废话了.看完朗朗这本书我最大的疑惑是那个发脾气教授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小孩专用),真的我不知道她在朗朗的心中是个什么地位,但我感觉到她一定曾经扼杀过不少有天赋的孩子.看完了我又看了那段下大雨并兼有沙尘暴朗朗和爸爸骑自行车去学琴被拒之门外的那个段落,当时给我的感觉这个教授就是一个女巫,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真真正正的好书,大家看看.对我们干其他事情很有帮助.文笔流畅的很.


收到书的当天我就看完了,此后更是爱不释手,我觉得不仅仅是学钢琴的,每个人都可以看看,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吧


是看了深圳晚报上的连载等不及看才买的.非常好,感觉全文一气呵成,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充满了激情.虽然是英文翻译过来的,让人稍微感觉遗憾(因为翻译过来的口气让人读起来不是讲中文母语的作者写的感觉),但是充满了艺术家气质.而且很有生活情趣和幽默.但是不推荐买签名本,因为只是盖了一个原子章,不是手签,而且盖章的签名和封面印刷的签名笔迹不同,让人困惑.


得到别人承认的成功是不易的,在朗朗的身上我看到了,他的成长与蜕变是如此的不易!


成功需要坚持的付出


我在图书馆借阅过这本书,感觉很激励人。特意到当当买回这本书,放在床头随时翻看,并把他推荐给女儿,看看朗朗的成功之路,让女儿真正明白:不经路风雨怎能见彩虹!


女儿钢琴启蒙书。


非常好的书,值得一看


很好的一本书,对朗朗和他的父亲表示敬意!


整个讲述很平实,孩子也在学钢琴,想看看这本书来激励孩子,可朗爸的方法好像对我们孩子不管用哦,我可舍不得这样对待孩子!呵呵。


这本书我基本上是一口气读下来的。很多人对朗朗的父亲有太多的指责,但没有他父亲的坚持,也许没有今天的朗朗。支持朗朗及朗朗的父亲。


孩子喜欢,能激励孩子好好练琴


激励琴童很好的


很好,对孩子学琴有帮助。


很不错,看完了书再去听他的演奏会更有感觉。


便宜的价格买到很好的书!


送别人的礼物,这个人似乎是一些人的偶像,不过人生胜利组,当然说话很硬气了.


多年未见得好书,主要是内容太好了,文笔好;还想买一本送人,可惜没货了


不呆板的一本书,流淌着艺术气息。


借鉴一下


这本书很好看,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写得很好!!科学家都说:人的大脑只开发了百分之几,像主人公那样的大脑应该开发了百分之几十吧,但这个开发过程太艰难了。。。。。


真的挺好看的,只是也有点太传奇了吧


非常好,一气看完,真实


用一天的时间看完了,郎朗是个很乖很听话的小孩,爸爸的教育方式不认同。还好他成功了,但这条路太艰辛,以至于我看到他被教授退学时,我的心都很酸酸的,全家付出那么多,太不易了。后来看到在美国的生活,觉得这里才适合这种音乐天才,无背景无资金的一个全心为音乐而奋斗的小天才。那些唯利是图的教授们,中国的顶尖人才就是你们推出去的。


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过,郎朗的经历那么坎坷和复杂。不过,他的幸运在于,他的一切努力和艰辛都有了报偿。郎朗在书中引用了一句格言:“学生准备好了,老师就会出现”,这句话是对他整个艺术生涯的诠释。看这本书之前,我只是表面地喜欢郎朗;看了书之后,对他更多的是了解、理解、佩服,并对他有发自内心的敬意。本书装帧精美,值得一买,尤其是对那些喜欢钢琴和朗朗的人来说。不足之处嘛,我觉得如果里面的插图是彩色的就好了,只可惜是黑白的。


读郎朗的千里之行,字里行间感受到的都是激情


既有讲述郎朗学琴的过程以及学琴过程中的遭遇和感受,送给学萨克斯的学生,还是挺有用的,比老师家长的喋喋不休的教育,有用


郎朗,看完他写的自传,更能深刻的体会到李宗盛歌词里的意思.


内容应该是不错,励志的,朗朗自传,只是纸的质量一般~


名人的背后都有不平凡的故事,虽然成名后星光璀璨,但是背后多少年如一日的刻苦磨练谁都体会不了。


故事很感动!


成功的传统模式之一,含辛茹苦的父母,艰苦奋斗的儿子,最后是巨大的成功。看你是如何理解人生和成功。


生活有两面,你只能过一面。他活的和普通孩子不一样,我想,很多天才其实都是这样的,像《她比烟花寂寞》里的大提琴家。可以看看这本书,了解另外一个世界。


说是签名本,买回来翻了一遍没见签名,内容还没仔细看,看着介绍还不错


感觉挺好,毕竟是签名本,具有收藏意义。读后感觉人要成名太难了,受的苦常人无法想像。


朋友想买这本书一直未买到。我就帮忙在当当网上书店上找,一下子就找到了,下订单后第三天就受到了书,朋友当晚一气看到凌晨一点把这本书看完了,不错,还准备推荐给其他人看呢!


成功源于不断地进取与努力!


现在更喜欢朗朗了。在音乐界想出头太难了。


赠的签名是印刷的,早知如此,不如买便宜的那个版本。内容很详细,但成年以后过渡稍快。总的来说,值得一读


书很不错,我喜欢


书不错,就是送货不是很及时


我妈都看哭了……


不错的一本书,就是所谓的签名令人失望!


很多图片。不过,像这样的名人传记,看的多了,虽然还是会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但是看过后,基本上很难再重复的读。


还好,可以一读


签名让人失望


帮朋友订的。他看过说还可以~也送给了他的朋友一本~


和想象中有差距


我不了解钢琴,也不了解朗朗,看完觉得对演奏时朗朗的表演有所领悟,还是不错的一本书


首先说说这本书吧,送到的时候没有薄膜封着的,有点磨花了封面,里面倒还是很干净的。不知是原本就没有薄膜封还是怎样。恩。。书看过了,内容很多,郎朗从小到大,从沈阳到北京,从中国到外国,都写进来了。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个“天才”的背后的艰辛,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都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书内的照片其实不算多,多的还是字,很充实的一本书。


昨天刚刚收到快递的《千里之行》------朗朗自传。 想必这是所有琴童的家长迫切需要的一本书,和我一样,相信每位家长都希望从中找到一些学习经验、窍门、和路径。但我更相信,看完此书的家长都会和我一样,不仅没有在此书中找到想要的,反而猛然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充满了恐惧。 或许,世间再也无法找到如同郎朗一样的父亲。但有谁知道有多少父母和他相像? 《千里之行》,毫无保留的揭示了一个在中国成长的孩子和父母,为了追求梦想所作出的令人费解让人恐怖的努力。这种努力就像一场赌博,将年幼孩童的一切快乐、一切自由都抵押给了未来,如果这场赌博赢了,未来能偿还童年付出,显然,郎朗和他的父亲郎国任在这场赌博中大获全胜,但我知道,这种赌博的赢率极低,绝对是个小概率事件,99%的人没有那么幸运。而所有参加这场赌博的人,无一例外的都会将童年抵押给了未来。 正如郎朗分析的一样,经历过“文革”的父母,会不经意的把自己所有的梦想与追求全部寄托给了自己的孩子,会对孩子倍加鞭策,但这已经超出了“望子成龙”的范畴。在我看来,郎国任极具变态之心,很难理解为了自己的梦想,会对孩子如此冷酷和刻薄。与其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到不如说是郎父那扭曲变形的心里扩张。 郎朗多次提到他能够和音乐交流,甚至在2-3岁...时,就能认真的品味柴可夫斯基,我不知道天才和神童的境界,但我能理解,郎朗童年的确对音乐产生了依赖。曾经让他反感胆怯的钢琴,在父亲的高压逼喝下,反而会强拉硬扯的成了郎朗的伙伴和寄托。就像监狱的犯人,在多年牢狱之后,反而会依赖监狱的铁窗。 岂止文革后的父母,中国的无数父母不都是“望子成龙”吗?我不也是其中一位吗?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期待着孩子完成,为了自己的梦想,给孩子增加无数的压力,还堂而皇之的说为了孩子的未来。中国自古就有“母以子贵”之说, 岂不知这隐藏着极大的自私与虚伪。难道孩子与生俱来就要为父母的梦想与虚荣买单吗? 在神秘的光环背后,《千里之行》让我看到了郎朗的眼泪和悲哀。当读到郎父受到打击而疯狂的让郎朗在跳楼和吃药中作选择时,我的被剧烈的撕扯,那是一种震惊和恐惧。因为我担心那一幕会在我和宝宝的生活中的某一刻出现。 读郎朗的故事时,宝宝的身影和郎朗不断交替的变换着。我的心始终被挤压着,空气让人窒息。 现在,宝贝未来的学琴之路在我眼前再也不是光明灿烂,再也不是温馨浪漫,郎朗的光辉给无数的孩童带来了漫漫长夜。 现在,我要从新理顺一下宝宝学琴的思路,学琴的目的是什么?学琴到底为了什么?我的虚荣到底占有多少成分。 阅读更多 ›


文字比较朴实,文学性虽然不高,但好在能够帮助你了解朗朗,从而更多了解他的音乐。看了朗朗的成长史,我并不认为他天赋异禀。在钢琴上,他决不能称之为天才,只是比普通人多了些乐感。但令人佩服的是他的性格。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每天可以练琴8个多小时,在严格得望子成龙得近乎变态的父亲的管教下(当然不否认对事物的热爱会使人出离疯狂),经历了那么多坎坷,他的成名和成功是理所应当名至实归的,但难能可贵的就是,尽管你可以在他的文字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在某些他琴路成长的重要环节上,他非常不满;更看到他比别人辛苦太多的学琴史,然而他所表现的音乐,却还能够保有一份他性格中天生的天真及阳光,这点实属不易。另外,李云迪那本书我也买了,对比着看,深刻觉得,因为这本是朗朗自己写的,所以特别真实,表现了他自己的感受,会有埋怨、不甘、对成功的渴望和那些自喜的真情流露。通过他的这种自我表白,让你在听他的音乐时,能够更多理解他为何更善于把握有一类风格的音乐,为何在表演时更喜欢大幅度的动作来表达个人等等。而李云迪的那本,正因为非本人亲传,类似于访谈性质的,所以修饰的东西就更多了,始终觉得是雾里看花。


融入了近几年郎朗的成长,比之前的那本书更丰富。封面很不错哦!我很喜欢


我女儿也学钢琴,小姑娘很有音乐细胞,也很有兴趣。但天天枯燥的练琴难免让她也烦躁,这本书很好,可以给她学琴路上起到引领,激励的作用。年给她听,小姑娘很有兴趣,也给我了很多启发。


喜欢朗朗的风格,文字朴实无华,推荐大家!更真实地阅读他的成长历程...


细致的回忆了成功中的心路历程,有些地方催人泪下,一部了解朗朗的好书。看完后只想赶快买他的演奏DVD看。


动人的旅程感人的故事揪人的历程最终的成功是必然的


一口气就读完了郎朗的故事,除了感动、佩服,还让人感受到了奋进的动力。立即推荐给全家人看。孩子也很爱看,不管是不是今后在弹钢琴的路上让孩子坚持下去,但是让孩子了解一下一个人是如何 成才的过程也是很好的教育。


都看完了还是 不错得 内容不错


真心佩服朗朗的爸爸,没有朗朗的爸爸,就不会有这样的钢琴大师!


质量不错,喜欢,现在还收藏着呢


打开以后就没合上,一直看到凌晨3点,看到最后的一个字。我只想说,给我很大震撼。感觉像是天方夜谭,英雄历经磨难曲折,最终赢得了巅峰最至高无上的光荣。


虽然我没学过也没弹过钢琴,也看不懂五线谱,但多少可以感觉到书中朗朗对艺术感情的产生和每次微妙的变化,那种对艺术的情感不是用什么词语能修饰的出来的,而是用心,用最朴实最真诚最坚强内心就足以强大了,这才这本书最有意义的地方!


文章写的很真实而朴实,朗朗每天练琴的时间每天7-8个小时,坚持那么多年,几乎疯狂。背水一战,童年的艰难困苦和无奈,也让我看到了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祝福朗朗和他的父亲。也希望有更多的心怀坦荡的为学生前途着想的良师。另给大家推介一本好书,我和朗朗30年,是描写朗朗父亲的,没有父亲就没有朗朗的今天,值得琴童家长一读。


当初就想选一本励志书,看了内容介绍后立即买下,拿到书在家看得爱不释手,是我想象的那状态,郎朗是鲜活的人,他从音乐里获得精神慰藉一生享用,我们老年人也有未如愿的梦,退休金能保证衣食无忧但精神寄托总有点虚渺,这本书给人的启迪很丰富,成人和孩子的心理展现给我们,似有悲怜疯狂可那是真实的而且是向上的,我们大可放胆去汲取营养,消化吸收以后给自己的孩子做好理想规划,目的可... 阅读更多


非常喜欢该商品,书的内容很励志


非常好,我和孩子都喜欢,


庆辛郎朗有个相当有音乐鉴赏力的爸爸,庆幸朗爸在意识到郎朗有音乐天赋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创造条件培养他,佩服他们一家人在遇到那么多困难的情况下目标始终明确。看了这本书我感慨良久:国内什么时候也能像国外一样拥有相对公平的学术环境,不要那么功利,那么势利,... 阅读更多


评价 朗朗书


书很新包装很好


给小孩儿买的....应该还行吧


赚到了 打折时候买的


  在见到重要的老师之前,必须练习到一个音符都不能错,但是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把钢琴玩到熟练。
  巴赫是音乐的基石,学好了巴赫,就学好了音乐基础。
  朗朗会在弹琴的时候给乐曲编故事,这个很像我。
  没有人能一直赢,艺术家的生命充满了失望,走过失望,重整信心,奋力出击。


   有一张他的CD《最爱与珍藏》,开始是对他演奏激情的向往,后来逐渐变为对他人格魅力的迷恋,一直以来都想对他多一些了解,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激动,大学里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无尽的感慨!所谓的天才,不一样的辛酸,所以对天才再也不是崇拜。。。


  从文字上说很好看,忍不住搜出来那些所谓最难的钢琴曲来听。一气呵成的读完了。
  
  从人生上来说,艺术家真的很辛苦,不仅没有童年,而且人生都是孤注一掷,甚至变态,看到一个成功的朗朗,就能想象背后1000个失败的失意艺术家了。


  千里之行。看到这个题目就开始念叨着后一句——始于足下。但是题目没有说完,像是留着悬念,又好像整本书就应该是一个千里之行,而始于足下是一个无所谓的内容。
  整本书看下来,不由感慨,郎朗的千里之行,需要的是当初没有说出的始于足下。
  本书一开篇就写到在北京与母亲的分别——郎朗始于足下的开始。
  母亲的眼泪、拥抱,沈阳家乡的熟悉都使郎朗留念,但是这一切都被他的父亲打断。用着决然的语气让郎朗离开妈妈的怀抱。
  “去练琴!今天已经浪费了够多的时间了。”
  与母亲分别的日子,爸爸都不让郎朗落下一点练琴的时间。何等的残酷,但是只有从这种残酷里面走出来,才能有美好的明天。
  然后郎朗开始讲述他的生命历程。
  从小就生在一个爱好音乐的家庭里,出生以来一直都在音乐的浸泡里。姥姥、姥爷、妈妈、爸爸,都是因为音乐结缘,也许是从小的音乐天赋吧,使这一点成为最开始的发动点。朗朗说在他小时候,每一段故事都有背景音乐。
  音乐就像是不同方式书写的文字,操纵着倾听者感情的变化。
  朗朗的成功,有一部分归咎于他父亲。是他父亲的性格推着郎朗在以后漫漫征路中不断向前前进。
  朗朗的父亲,一个像山一样的男人。
  考音乐学院,刚刚满25岁。老师要他填24岁,以此达到年龄要求。但是父亲在写完24岁以后,后面加了一个括号——实际年龄:25岁。所以,父亲虽然成绩第一,但是因此落榜。后来父亲下定决心要娶到朗朗的妈妈,但是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就无法得到姥爷的同意。所以为了一个老婆、为了一个好的工作,父亲准备进沈阳空军文工团。为着这个目标,父亲请老师,从早上四点拉到上班,上完班回家再继续拉,就是这样凭借自己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父亲进入文工团,娶到了郎朗的妈妈,事情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朗朗的父亲有着诚实、不懈的斗志。他的性格也是个一意孤行的人。怕分不到房子,找到一辆车把全部家当搬到某个空房,先斩后奏。从这不难看出,郎朗以后踏上北京的征途都是透过这种性格实现的。
  郎朗,从两岁开始接触钢琴,应该说一开始,只是一个父母梦想的延续。也许是歪打正着,也许是嗅到了什么征兆,郎朗碰到钢琴就喜欢上了。因为钢琴是所有乐器中的国王,他弹奏的是最重要的乐器。不能不说,感到重要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最初的音乐是实体化的音乐。
  孩子对于抽象的内容还难以理解。对于一个孩子,乐谱就是一个个的乐符,只是机械的弹奏,但是朗朗不一样。有时候,人生真的是得靠几分机缘。在买钢琴不久,郎朗就看到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其中的一集,是汤姆在键盘中追逐小老鼠杰瑞,从而弹奏出一首动人的音乐。
  而郎朗,就把自己想象成演奏家汤姆,而弹出来的音符就是杰瑞,他在追逐着老鼠,其乐趣自然比单纯地弹奏蝌蚪们强多了。
  弹奏一个琴键就意味着引发一段情节,弹奏许多琴键意味着让故事顺畅地衍生下去。
  这不正是音乐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吗。一段音乐就是一副画面,而郎朗能把音乐与自己相结合,即使是许多成年人也不会有的成果。
  有了上帝给你的天分是不够的,同时也要自己的努力。爸爸妈妈给了郎朗一个好的音乐环境,没有让他受到外面小孩喜爱玩的游戏的干扰,每周还把音乐家请到家里,激励郎朗好好练琴。让他用他天性里面的好胜的性格创造出自己的第一。
  礼貌是一个人的名片。
  当朗朗第一次拜师时候,礼貌成为老师喜欢上他的第一个理由。第一次见面时很有礼貌的鞠躬,把朗朗介绍给老师的婆婆以后,朗朗每次都不忘给婆婆打招呼。
  而一个真正喜欢钢琴的学生是让老师接受郎朗的第二个原因。对于钢琴,就像是朗朗手中的一个玩具,对于玩具的控制,使得郎朗在老师面前游刃有余地表现他自己的娴熟。
  在那个年级。谁又能理解,贝多芬事隔多少年前出现在欧洲的音乐家?就我个人来说,贝多芬是在为一部电影谱曲,电影里有机器人、怪物、高射炮以及核潜艇。
  郎朗的这段话点出了欣赏音乐的要义。音乐不是单纯地勾起当时作曲家谱曲中脑子中的画面,同时也是一种高度的再创造,融入了自己的想象。所以音乐能够在全世界流行,靠的不仅是音乐能够勾起感情的变化,同时,音乐也是一个空间,给了听众再创造的本领。
  而作为一个男孩,征服的欲望和对于挑战的渴望同样促使郎朗前行。
  这并不是异想天开,也不是无谓的希望或可笑的祈祷。成为第一名是一个现实的目标,你得通过努力才能得到。
  有时候我们没有走到那么高那么远,不是因为目标太高远,而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那份想要夺取目标的心。有时候是望而却步,等到时间过去了才发现,当时觉得很远的目标别人却能实现。有时候是定下远大的目标,却不去付之于实践,光有一个目标给你当你觉得颓废时给你鼓鼓气而已。
  看到郎朗刚开始上小学时候的时间表不由地暗自惭愧。早上5点45起床,练一个小时的琴后上课,中午15分钟吃饭45分钟练琴,晚上回来练2个小时的琴后写作业。
  完全比高三还苦嘛。但是一个人在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候,就觉得一切都可以忍受。郎朗能够成名与他小时候如此的时间表是分不开的,而现在许多碌碌无闻的百姓们,他们之所以没有成为朗朗,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没有这么刻苦。
  看到;郎朗的爸爸妈妈为郎朗是否要去北京争吵时,不由感叹一个伟人要想成长,必须得扯开多少羁绊。
  要想成长,必须得到北京去发展。而郎朗才11岁,到北京发展就意味着离开家、离开熟悉的老师、离开家乡、离开母亲。这对一个11岁的小男孩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情。但是想要成长必须的做,要不然郎朗只会是沈阳池子里面的一条大鱼,永远都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外面有着比他更大的鱼等着与他相争。
  为了自己的前程,必须舍弃,凤凰涅槃,需要的是被烈火焚烧过后的痛苦,才能得到世人赞颂的美丽。
  想着到达北京,爸爸要朗朗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练两个小时的琴。钢琴成了他们生活的支柱,如果朗朗钢琴弹得不好,那么一切都白费了。爸爸孤注一掷的希望,和活生生拆散这个家的事因。所以,爸爸把所有东西都赌在这一件上面,如果没做好,将是一个受人耻笑的小丑。
  可以看出初到北京的那段日子,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入学通知书。发脾气教授却又不肯教。不是鼓励、总是挑错、听信谣言,导致的是郎朗当时一点也没有进步。反而担心发脾气教授的反应,而父亲对教授的迷信又和教授的不肯教一唱一和。完全把朗朗逼到了自杀的地步。
  每个人都有过低潮,都有过郁闷的时候。郎朗的这种经历在大多数人身上能找到例子。
  大多数学钢琴的孩子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子女是天才。
  看到这句话,心生感叹。有多少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而又有多少父母坚持了这个想法。一直把孩子培养下去了?想朗朗父亲这样的人很少,所以中国只有一个郎朗。天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努力。
  


  我感觉 ::::
  如果家长把这本书当作给孩子的立志书那就错了,变态般的父亲把自己的期望全部给了孩子,在中国也有不少这样的家长,但是为什么郎朗成功了 ,本身郎朗自身具有天赋是不可否认了,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郎朗本身就是具有竞争性,从书中看出本身有种自大的精神,那种对胜利渴望的精神,但是他父亲对胜利的渴望更甚,我认为他的成功就是:天赋+变态的父亲+变态的生活+全力支持他们的母亲+机遇+遇到对的人=郎朗


  在看朗朗的这本自传之前,我对他的唯一认知就是知名的钢琴演奏家。
  总觉得他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公众面前,然后红的一塌糊涂。应该只是因为自己不怎么关注古典音乐这个领域的缘故吧。
  看完全书,怎么说呢,感觉和看过的其他人的自传不同。看其他人的书会有一种鼓励自我激励自我的感触,而他的书不会,反而会让你很平静的只想看到结局他究竟是否成功。归根结底应该就是他的成功不可复制吧, 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朗朗从一出生就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学习钢琴,他父亲严厉固执的程度简直不可理喻。小小的几岁的孩子每天都要弹钢琴好几小时,连生病了康复后还要被骂:“你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没有弹钢琴。”他父亲对于朗朗的自信也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就算是把自己的梦想加诸于孩子身上也不至于这样的啊。
  还记得看到朗朗在北京学琴的时候,一个老师因为谗言而说出“我不教你了,你没有天赋”后,他的父亲居然叫朗朗去死,说你不能弹钢琴了还不如去死,活着一点用处都没有,还逼着他吞毒药……我真的觉得他父亲疯了,这种扭曲的信念完全不可理喻,莫名其妙到了极致,要知道那时的朗朗才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也难怪他那段时间恨父亲到极点,完全不碰触钢琴了。我爹要是那样我早崩溃了……
  在父亲的教育下,朗朗从小也是好胜心极强的小孩子,想参加比赛,想弹难度高的曲子,参加比赛一定要拿第一名。有一次参加比赛没得到第一名,而是安慰奖得到了一个金丝毛狗玩具,他居然怨恨的看着那只小狗,并且拿小狗出气,一弹不好就对着玩具拳打脚踢,整个一扭曲的小孩子。
  可以说吧,我觉得朗朗不像其他人那样全身都是优点,他这个人过于好胜,在除钢琴以外的世界上认知很少。其实仔细想想也理所应当,从出生起就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弹钢琴,除了吃饭睡觉上学其余时间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还有个那么严厉的父亲。我在十岁的时候还是个无知的家伙呢吧。而他已经可以把钢琴弹那么好了呢。
  看这本书不像看其他人自传那样让人有想哭的冲动(也许只是我会吧……)也许就是因为太过努力太过辛苦太过扭曲太匪夷所思了吧,没有丝毫现实感,像看一副抽象画似的。所以我觉得他的成功绝对无法复制,他的辉煌只有他能取得。他的天赋他的努力他的家庭他周遭的环境,这一切一切造就了他这个独特的个体的成功。
  
  2010-10-26 11:34 A.M.


   朗朗,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青年钢琴家,一本全新剖析记录的旅程,严厉而辛苦的童年,当今的功成名就,继续的梦想征途,不愧是一本好书啊。希望大家认真细读,好好品味!
   本评论由贝尔商城的nancy所写。
  


  我在网上订的书还没到,所以只看了新浪读书上面有的部分。
  
  我觉得很好看,写他的童年时,一个孩子的心情写得非常诚恳,真切。父亲虽然很极端,但做为父亲的努力和付出,也让人感动。小人物从底层奋斗,追求理想,其间的辛酸,喜悦,失望,挫折,扣人心弦。我觉得大家攻击郎朗和父亲对于成功的极端渴望时,不要搞错了方向。我觉得这更多的是大环境使然。热爱音乐的人都梦想要当音乐家,自由自在地演绎音乐,与音乐大师交流合作,在最棒的音乐厅举办演奏会,与听众分享音乐...... 但如果你出生在80年代的中国小城市普通家庭,要实现这样的梦想,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拼命地练习,拼命地赢得比赛,赢得一场又一场的竞争,争取这些“功利”的成绩。谁不想顺其自然,就成为音乐家?且不说不论哪国大师都要勤奋练习,在中国,更尤其如此,资源少,竞争无比激烈,各行各业做什么都是这样,在一次次残酷的竞争中,你无法不患得患失。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心有戚戚焉。我也是80后,出生成长于小地方,我也有很多梦想,但要实现这些梦想,就不得不花很多美好青春时光去搞应试,搞题海,这些不无聊,不压抑,不残害人吗?那你有什么办法呢,总得认清现实吧!
  
  很多人看了书,说郎朗不是天才,有这样的勤奋和变态的努力谁都能成功。我想这些人大概不懂音乐... 天才不是勤奋就能练出来的,尤其是音乐天才。而且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郎朗父亲爆发的那一次,就认为郎朗从头到尾都是被逼迫的。但郎朗显然不是被迫弹琴的,他爱弹琴,这也是他的特长,他能做得比别人出色的地方,也从中享受到无尽的乐趣。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家庭才能够破釜沉舟地一搏,父亲辞去工作,带着他踏上北漂之路。北漂之路之艰辛,之不被他人理解,他的父亲做为一个放弃了自己事业的人,所承受的压力太大了。爆发过后,他也感到无比愧疚,之后郎朗长达半年没有再碰钢琴,他也尊重了郎朗的选择,没说什么。这半年他又有多煎熬,多愧疚呢??我看到那一部分的时候非常辛酸,大家难道没有注意到这件事情的导火索吗?就是那个有眼无珠的“发脾气老师”。郎朗和父亲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全部努力,从高高在上的“权威”那里,得不到半点认可,反而是无尽无情的鄙夷和打击,做为小人物,出路在哪里呢??让人受挫的罪魁祸首不是朗朗父子,追求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没有错,而是不公平的制度,不公正,不能名副其实的权威。
  
  关于很多人站在道德制高点对郎朗成长的经历评头论足,我想说,请尊重别人的选择。我感谢朗朗和家人的执着和努力,客服重重困难,追求完美和卓越,才让我们今天能够听到郎朗演绎的无数经典,这不光是他个人的成功,同时也是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人生有很多活法,哪种好那种坏,没有绝对。我不会选择这样活,可能也不会选择这样培养孩子,但是我觉得这些选择并无高下之分,只是个人的取舍。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有的甚至超乎自己的想像,世界才如此精彩。


   这本书封面上的郎朗在我看来,虽然头发过长,但一边弹琴一边看乐谱,表情里满对钢琴的热爱与专注。封面色彩是黑白灰的高雅调调,配以红色文字,是与钢琴的感觉气质相匹配的,是高雅与激情的无声释放。
  
   全书大概分童年、在北京、中国之外、去美国、世界见闻五个部分。记录了他从小到大每一个阶段所走的路、所遇到的人、所发生的事,充满了对练钢琴的执着、对音乐的喜爱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并伴随着成长的所感所想一一和读者分享。
  
   之前对郎朗不了解,只是因为对钢琴的崇敬和对钢琴王子的好奇才选择看这么一本书,原以为是又一个明星的自我炒作,但看完之后,我会因为他童年的忐忑而着急、为他的辛苦而难过,甚至读到P156为他又一次获得第一名喜极而泣、激动不已。
  
   郎朗不到2岁拥有了自己的钢琴,之后是每天大部分时间的苦练,随着技艺的提高,老家沈阳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成长了,9岁时便离开母亲到北京,和父亲过着艰难的学琴日子。恶劣的居住环境、单调的生活、不欣赏自己的老师、周围人的不支持,直到老师因为听信谗言把郎朗扫地出门,不再教他,认为他没有才能。这使得父亲和他的关系更加恶化,一次因为学校排练回家晚了,父亲认为是他偷懒不肯练琴、没出息、不听老师的话发生了严重的争吵,父亲用粗鲁的言行让他去死——吃药或是从十一层楼上跳下去!郎朗和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发生了两三个月的冷战,不和父亲说话并决定不再练琴了,即使内心非常渴望也因为练琴会让父亲开心而任性的停止练琴。当然最后在同学、二叔等人的鼓励下还是回归了音乐,并在三千多人报考中央音乐学院中脱颖而出,夺得第一名,也赢得了当初认为他没有才华的老师的认同。
  
   父亲告诉他这是个新的开始,果然接下来他获得"星海杯"比赛的第一名、12岁去德国参加全国钢琴比赛获第一名、在日本赢得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的第一名。
  
   在美国求学,因为初试的优异表现获得了全额奖学金,接受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文化影响:不注重比赛,更追求艺术探索和事业进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到17岁时,开始了事业辉煌之旅:俄日卡内基大厅为克里夫兰交响乐团演奏、和芝加哥交响乐在拉维尼亚演出……这开启了他的事业大门,之后受到了美国其他四大交响乐团的邀请。这是他沉寂了好多年之后得到的恩宠,当然这期间没有停止每天不断的练琴。
  
   他去俄国、中国等地想演出,和国际级大师同台演出、出专辑,事业蒸蒸日上,也改善了经济状况,在美国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最让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他的右臂因为用力练琴而不得不在医院疗养一个月,但这也使得他的视野范围变得宽广,有时间去和朋友相处、去看画展、听音乐……发现了钢琴以外的美丽世界,并学会生活与练琴的平衡。
  
   最后一章,描写了一个成功的钢琴家、艺术家走出小我,着手做儿童公益事业、国家环保事业,试图通过音乐改善儿童的生活、改变世界,拥有了更广阔的事业和胸怀。一步步走来,印证了写在本书扉页的那一句小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还是想说一下他的父亲,一个对儿子严格要求、成功的意志力驱使他狠心的对待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也趁早起、午饭制定每天的6小时学琴时间表,不惜辞去工作陪同儿子北漂去学琴,甚至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并举债3万元陪同儿子去德国参加国际比赛,6年一直陪着儿子在美国读书,语言不通和儿子的观念的差异使得这个父亲的形象又伟大又可悲,但是不得不说郎朗的成功是和父亲的严格要求甚至是残酷的训练、封建家长望子成龙的观念是分不开的。郎朗有一句感慨很打动我:我在不断进步,而父亲的观念还原地踏步,虽然我没有忘记我们过去之间的伤痛,但我和父亲的关系有了本质的变化。在中国,父亲是我的老板,在美国,我成了他的老板,父亲完全接受了这个角色的转变,由于语言的问题,一切都是我出面操纵自己的事业,父亲能默默的接受这样一个辅助性的角色,即便代价是他强烈的自尊心! 书中有一篇文章叫两匹马,是他与父亲在卡内基大厅同台演出的一个曲目,两人和谐如一,也实现了父亲年轻时未完成的心愿,至此,两代人温馨的、幸福的走下去。


   坐在长长的琴凳上,看着密密麻麻的五线谱,听着从我手中跃出的音乐,不禁想起国际钢琴巨星郎朗的成长故事。
   在我生日的那天,父母送了我一份特别的礼物——《郎朗,千里之行:我的故事》。郎朗的这本自传告诉了我父母亲的臂弯永远是我们最好的依靠。
   郎朗家有一出戏剧:天才的儿子,执著的父亲,温良的母亲;牺牲了家庭的天伦之乐,牺牲了父亲的神圣工作,牺牲了孩子的快乐童年——只为对于郎朗天资的信念。然而这份近乎偏执的意志,终究冲破世俗罗网,铸就了灿烂的传奇。
   可以说,郎朗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父亲辞掉工作,带着郎朗来到北京接受更好的教育,而母亲则在沈阳以自己微薄的工资供养着全家人都生活开销。父亲对郎朗特别特别的严厉,每天都要求他至少练7小时的钢琴。小小年纪的郎朗似乎感受到了大家对自己的厚望,依依不舍地用勤奋关掉童年那扇贪玩的窗,用汗水为自己推开了通往音乐的大门。
   一次,他们顶着沙尘暴和雷暴来到教授的琴房,发脾气教授还没等他们把满脸满身的污水擦干净,就冷淡地说:“我已经决定不再教你的儿子了。”不管父亲怎样请求都没改变教授的决定,他完全失去了理智。一天,郎朗为学校合唱团伴奏,回家晚了两个小时。一进家门,父亲就声嘶力竭地大吼:“你去哪了?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人人都知道你的老师不要你了,你不能灰溜溜地回沈阳,死是你唯一的出路!”父亲发疯似的拿出一堆药片让郎朗吞下去,大吼:“如果你不吞药片就跳楼!”郎朗委屈极了,他不明白爸爸为什么如此狂暴,为什么都不理解理解他。尽管他不想弹琴,但是他更不想死。所以就用手使劲砸墙,他要把手打得血肉横飞,让以后再也弹不成钢琴。这时,父亲清醒了,对儿子央求道:“别打了,还要弹钢琴呢!”说着,就把他抱进了怀里……从那以后,他们一直僵持了三个多月,郎朗也拒绝练琴了三个多月。后来是一个卖西瓜的叔叔才把他们的矛盾化解了。
   这场面真是惊心动魄。那时,我认为父亲的教育方法太过偏激了。郎朗只是个小孩,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难道他的童年只应该有钢琴?为什么总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呢?如果他真的跳下去怎么办?
   但看到后面,我慢慢地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我感受到了他的狂暴源于他对郎朗深沉的爱。为了郎朗,他不惜辞掉当年威风的警察工作,带郎朗来到北京艰苦求学。为了郎朗,他冒着被捉到危险,穿着以前警服溜到音乐学院偷听各位老师的课,回来给郎朗复述。为了郎朗,他们自费到国外比赛,比赛的前一个晚上,他总紧搂着郎朗,给他信心。当郎朗拿到第一名时,他激动得泪如泉涌,不能控制自己……
  我敢说,没有这个父亲,就没有今天的郎朗。没有父亲督促他练琴,郎朗能有这么娴熟的技巧吗?没有父亲不停地给他找教授,收集意见,他能如此博采众长吗?没有父亲坚持带郎朗出国比赛,郎朗会这么快在国外遇到伯乐,找到自己的舞台吗?虽然父亲的某些做法是有点偏激,但不就是成就了这样一个郎朗吗?我感谢郎朗的父亲,培养出了一个“中国腾飞的符号”。我想郎朗也一定是感受到了父亲深沉的爱才如此信服他。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对我们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你们用爱呵护着我们的心灵,你们用经验鞭策着我们的成长,你们用信念支撑着我们成才。请原谅我们的任性,我们会好好听你们的话。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