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人论政

李金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李金铨  

页数:

350  

Tag标签:

无  

前言

  现代中国报刊历史很短,一百多年前始由西方传教士引进,新闻教育则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从美国移植到中国。百年以降,中国报刊的主要角色是救亡图存,其三部曲是启蒙、革命与追求国家现代化。这些角色结合了中国士大夫传统及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成一种鲜明的“文人论政”风格。梁启超经过日本明治维新的中介,引进西学,倡导新民,影响了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和志趣。清末保皇党和革命党在言论战场的对峙,以及后来国共媒介争夺战,争取民众,建立法统,贯穿了中国近代史的场景。

内容概要

百余年以降,中国报刊维系国运民生,其三部曲是启蒙、革命与追求民族现代化。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学者、报人活跃其问,传播新知,激励民气,鞭笞腐恶,探索前途,凝合了中国士大夫传统及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形成一种鲜明的“文人论政”风格,蔚为现代中国的一道壮丽风景。 本书以现代中国著名报刊为主体,结合历史与新闻、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追索并烛照一系列思想史、政治史、新闻史问题,诸如:民国时期的报刊如何成为自由理想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有何成就与限制?国民政府如何管制报刊言论?自由报刊的宗旨和报人的观念为何?各类报刊采取什么实践模式?其盛衰荣枯的原因何在?在这个过程当中知识分子扮演什么角色,遭遇了哪些困境又如何突破?本书作者均系海峡两岸相关问题的资深专家,提出的分析与思考殊值琢磨。

作者简介

李金铨,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讲座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座教授,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首任会长。已出版7本英文著作以及8本中文著作,发表60余篇英文论文。近著包括Power Money and Media.CommunicationPatternsandBureaucraffc Control in CulturalChina(editor,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0);GlobalMed/a SpectacleATews War 0Vef Hong Kong(senior coauthor,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2002);ChineseMedia ,Global Contexts(editor,London Routledge,2003)。

书籍目录

序言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民初陈独秀与胡适的自由民主理念《新青年》“通信”栏与五四时期社会、文化的互动胡适与《努力周报》的创办《独立评论》与中国自由主义的“命名”“强有力的中心舆论”——《独立评论》的社会影响抗战前知识分子在自由理念上的分歧——以《独立评论》主要撰稿人为中心的分析《益世报》与“九一八”后的宪政运动共和宪政与家国想象:周瘦鹃与《申报·自由谈》,1921-1926抗战时期国民党策划的学人办报《观察》:自由主义视域中的平等观念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审视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在现代中国的移植——兼论帝国使命:美国实用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由“侍从”在侧到“异议”于外——试论《自由中国》与国民党机器的合与分

章节摘录

  胡适在留学时期就对政治问题形成了稳健的自由派观点。他崇尚渐进有序的改革,而不喜欢激进的革命。胡在给女友威廉(韦莲司)之父、康奈尔大学地质学教授H.S.威廉的信中表达了其对革命的看法:“我并不指责革命,我相信这也是人类进化的一个必经阶段。但是我不赞成不成熟的革命,……作为我个人来说,我倒宁愿从基础建设起。我已终于明白要有一个有效而开明的政治是没有甚么快捷方式可走的。君主论者并不想要有效而开明之政治,革命论者倒是想要;但是他们却想要走一条快捷方式,凭借革命去得到它。我个人的态度则是:‘无论如何,总以教育民众为主,为下一代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这一个缓慢的过程是很必要的,而人却是极没有耐心;以我所见,这个缓慢过程是唯一必需的;它既是革命的先决条件,也是人类进化的先决条件。”②这种非政治的改革主义,为胡终生所信守和实践。  留美七载,胡适深受美国自由民主制度的影响。他亲身经历了1912年和1916年两次美国大选,平时还经常参加政治集会,并旁听绮色佳市议会的会议,对美国的宪政制度和地方政治运作了然于心,从而养成了其对宪政民主之坚定恒久的信仰。自留学时期始,中国的民主化一直是胡追求的政治理想。1915年夏,他在回答纽约《外观报》(OutLook)的采访时,表达了其对中国民主问题的看法:“少年中国相信民主;它认为,实现民主的唯一途径便是实行民主。治理是门艺术,所以需要实践……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如果从未实践过民主,就决不会有民主。”③胡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的倒行逆施,并且批评了袁氏的美国宪法顾问古德诺等人反对中国民主的论调:“古德诺及许多其他别有用心的宪政权威认为东方人不适合民主政体,因为他们从前绝未有过民主。相反,少年中国正因为认为它过去没有民主,所以现在必须要有民主。”①胡对民国政治提出批评,他认为中国的民主仅仅是名义上的,近两年来中国没有议会、政党,没有出版言论自由。  关于政党政治,胡适虽然不满其政客争权夺利之流弊,但仍肯定代议制政体下之政党政治的必要性。胡留学时期写有《政党概论》一文,文中援引英美政党史,叙述政党之功能:一是吸纳和整理舆论而立为党纲;二是代表国民公意;三是教育国民而增进其公共意识;四是推举各级政府官员候选人。在胡看来,政党起于政见之歧异,而政党势力的大小最终取决于选民投票的数量,因而国民实为监督政党之最高机关。政党之成立以国民为后盾,政党之胜负以国民为枢纽。国民为政党之主人,而政党为人民之公仆,如此则政党政治利多而弊少。反之,国民程度不足,少数政客贪官喧宾夺主而把持国事,则共和民主流于空名。但无论如何,胡仍认为,“政党在今日政局,为不可免之机关,惟不可无以防其弊,防弊之法无他,日:惟增进投票人之道德知识而已。”②胡并没有因政党制度之流弊而否定其价值。至于他1930年代因厌恶国民党的一党专制而反对政党政治,则为后话。  胡适对民主制度的坚定信仰还源于其的一个信念,他相信民主具有教育的功能,它是训练公民的最好学校。这是杜威民主教育论的基本观点。在为张慰慈《政治概论》所作的序中,胡指出:“从民治国家的经验上看来,我们不能不承认民治的制度是训练良好公民的重要工具。……民治制度的最先进的国家也不是生来就有良好公民的;英国今日的民治也是制度慢慢地训练出来的。至于那些采用现成民治制度的国家,他们若等到‘人民程度够得上’的时候方才采用民治制度,那么,他们就永远没有民治的希望了。民治制度所以有被他国采用的可能,全靠制度有教育的功用。”③民主不仅具有普世价值,而且具有教育功能。这一观点显然有力地驳斥了那种因国民程度不足而反对中国实行民主的保守看法。强调民主的教育功能,是胡适民主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五四以后他一直坚持用民主教育论反对“开明专制”、“新式独裁”和无宪法的“训政”等各种保守观点。  胡适对政治一直抱有“不感兴趣的兴趣”,回国后曾立下二十年不干政治的誓言,但他的社会关怀则始终不离政治,他希望站在非党派的知识分子立场,批评和监督政府,从而推动中国的政治改革。1922年春,胡联合蔡元培等著名自由知识分子,于《晨报》发表由他起草的《我们的政治主张》,倡言“好政府主义”。关于政治改革的目标,胡主张国内精英无论其政治理想是全民政治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还是无政府主义,都应平心降格以求一个“好政府”,作为目前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所谓“好政府”,在消极方面,要有正当的机关可以监督防止一切营私舞弊的不法官员。在积极方面,一要充分运用政治机关为社会全体谋充分的福利;二要充分容纳个人的自由和爱护个性的发展。胡关于政治改革的三项基本原则是:“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因为宪政是使政治走上轨道的第一步,财政和用人考试的公开是打破一切黑幕的唯一武器,而计划则是政府效率的来源。政治改革的第一步,是“好人”即社会上的精英人士出来和恶势力进行斗争。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人论政 PDF格式下载



对不同时期文人与报刊的关系作了论述.


额 给老师买的。。不过 我看书质量还不错。


系统梳理了近代报刊出现以来文人论政的历史,各家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包括思想史、政治史、新闻史在内的各类问题,值得分析和琢磨。


原是冲着作者的大名买这本书的,拿来一看,发现是“主编”的不是独著的。这是一次会议后的成果,也好,人多一点,信息量也大一点。知识分子与报刊杂志是密切联系也是当下社会的一大景象,值得注意。


本书从民国时期的时政说起,讲述了知识分子与报刊的故事。欢迎品鉴。。


新闻史不该是枯燥的照本宣科。历史从来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新闻史的研究也不该仅仅关照于当下的新闻业务实践,也同时应当承担起丰富新闻专业学生知识量,训练学生思考能力,了解当下社会变迁轨迹的任务。


虽是一本论文集,但各篇文章在整体上系统详尽地向我们展示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文人怎样阐述自己政治理念的,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到他们阐述了哪些政治理念。学历史,我们能够了解一个大概的轮廓,知道陈独秀和胡适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是只有通过读了这本书,我们才能够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读此书,兴甚!


写作业要求看的。。。


思想庞杂,就是一本论文集。书名字起的挺好


会议论文结集,非专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