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作人
2008-10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萧慧,吴宁 主编
499
500000
在吴作人先生百年诞辰之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承办,将举行多种纪念活动,并出版系列书籍、画册。 《百年作人——吴作人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汇集了多种纪念文本,这些文字对吴先生的艺事、师表、学问、人品加以陈述怀念,发微索隐,分析论断。 一位先师,一代大匠处于风云激荡的时代,必有不同寻常之际遇。其行事言论,本来处处显示斯人,同时又不废为时代的浓缩,就一人之遭遇,把一代人的经历以及一段历史时期反映出来。然而由于特殊的年代,先生在风华正茂之年,并不能完全张扬个性,点染江河,所以在克制和抑曲中婉转处世为人。然而恰恰他又是一个画家,其心也锐,其眼也敏,所以不可言传之意常在画面之内,不能作为之事常寄托笔墨之中,对艺术家的纪念,庆幸可以对比作品,观察图画,从而在文字之外,得到更多的体会和理解。所以纪念文集是与图文共存的《吴作人年表》和一个展览及其图录同时编制,希望由此深入一个个案,揭示时代精神。 为人一世,议论系于当时,评断在于来者。然而,不同的人与吴作人交往,关系有亲疏,交情有深浅。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是人间相知的常态,而千人千殊,见仁见智,则会将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理解出不同的意义。甚至,时过境迁,对事实的描述,也随陈述者个人的心情和记忆,演化成互为差别的行状。更何况近年中国突变,当年吴作人的时代对今人恍若隔世,今天写来,读来,又增加一层当下的解释和引申。而且因为纪念,每位作者、忆者,都会涉及自己在何年何月因何如何与此人交往接触。一部纪念文集,又是与吴作人相关的几代人自我言行的复述。各人既按自己的感受塑造着心中的吴作人,甚至,因为怀想吴作人,呈现的是作者自己。因此,约稿、访谈和编辑时,我们完全尊重各人的意见,除重大史实的误记和文字明显讹误之外,谨照原意,希望一部文稿,丰富地显现解释的千差万别,让人读来,不仅增加对历史的认识,更增加对人情世态的体验。 基于上述二层考虑,纪念文集编排以作者与吴作人先生的关系分类组合。然后采用事类相从,分门索引的方法。每篇文字涉及诸事,以主题词一一标明,在书后给出主题索引和人名索引。根据索引,读者可以就文集中所涉及的事件人物,全面稽查了解,并能根据主题分类,对相关联的人物事件互相参照阅读,达到事类相从的效果。 ……
前言冯法祀 访谈康寿山 缅怀作人老师 访谈戴泽 访谈梁玉龙 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 访谈韦江凡 往事成追忆点滴品人生——写在吴作人先生诞辰百年之际 访谈韦启美 生命的拓展——读吴作人师油画遐思 访谈华夏 怀念作人先生李承秀 访谈张鹤云 忆吾师吴作人先生郭轫 千挑万选的继承人——吴作人靳之林 访谈钱绍武 含蓄深厚之美——吴作人的水墨画魏传义 缅怀吴作人先生——《吴作人百年纪念集》征文李天祥、赵友萍 访谈李超雄 永恒的怀念骆拓、骆三民、骆奕同 访谈葛维墨 访谈孙滋溪 吴先生为龙口画院题写院名记张钦若 笛声悠悠——怀念老师吴作人先生侯一民 春风春雨忆恩师 一本读不完的书 访谈杨澧 老校园往事刘福芳 回忆一代宗师吴作人先生孙美兰 访谈赵庚生 润物细无声——回忆和吴先生接触中的点滴感受 访谈闻立鹏 醇美的艺术人生詹建俊 访谈房阑凝 高节迈伦师者典范——师从吴作人先生往事点滴回忆罗炳芳 大师风范代代承传——纪念寞作人大师诞辰一百周年郭绍纲 一代宗师 同求大道——纪念吴作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妥木斯 我回忆起的吴作人先生姚治华 观吴先生画熊猫张得蒂 给吴作人先生理发宋韧 师生情——《凡圣之间》的画外音李松 安于所守 邦家之光——吴作人留在20世纪画坛的印记张自申 忆吴作人先生二三事李树声 吴作人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杰出贡献 ……附《吴作人研究与追念》目录事类索引人名索引编后记:真情至远
他感精力仍有不逮,于是找来两个得力的助手——他早期培养的学生,后来也成为我们的老师——一个是吕斯百老师,一个是吴作人老师,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他让吕斯百老师做系主任,多干些行政事务,以至一些家务,如为蒋碧薇送工资。在徐师谈与蒋离婚事时,蒋索要100张画作为条件之一,对画挑来拣去,吕老师亦不厌其烦地为老师取来送去;又如我1941年毕业后留做助教,却令我坐在办公室里,一天8小时做行政工作,没办法作画,十分苦恼。1942年徐老师从南洋回校,他代我一说,吕老师立刻觅人代替了我……这些,有的是公务,有些完全出于私谊,总要为徐老师解除繁杂。 至于教务方面,则全赖作人老师,如课程的安排、教师授课和学生上课的情况,都由作人老师负责。所以信中特别叮咛:“管理要加倍努力。”至于“学生太多”一情况,则是由于学校在重庆上课步入正轨后,一年增加了新的班级,人数比先前四个年级相加还要多。 信末提到的“了然病体如何?”,则是照片中站在作人师左后方的助教顾了然先生。他到校后不久即患肺结核住院;“本新亦在念中”,即照片右数第二人,四年级学生,不久毕业后留为助教,不幸也患肺结核住院,故徐老师一并问及,由于当时对此病没有特效药,两人不久先后都去世了。 至于老师信中一开始问及的“方诗恒何无消息?”,此人即照片中右数第三人,戴黑边眼镜者,为我同班同学,因在我们同学中深为老师所期许,我为他介绍详细一点。 方诗恒同学一到校成绩即特别突出,因为他已于入学前在教学严格的苏州美专毕业。我们初入学,画石膏模型,要不断地修来改去,许久才能完成。而他于晚间在电灯光照射下,用毛笔蘸墨水,很快便画就,且极精彩,受到大家的赞叹,所以老师在信中特别称“彼素描稿[同“确甚佳”。他的中国画也画得很好,并且极其用功。他还有一种病与徐老师可谓同感——胃病,也很厉害,也一如老师,胃愈痛,作画愈专注,欲以作画精神上的愉悦来减轻肉体上的痛苦。徐师每于作画劳累后需要休息时,常坐到他的座位上与他谈谈,并为他看画。当时几乎天天躲警报,有时他二人不躲,在教室里作画,一次画了好几幅竹子,说是“喜气画兰怒写竹”,表示对日寇的愤怒。他们的亲近引起了另一位同学的妒忌。一天,趁方不在,这同学在教室中向大家说:“你们现在瞧见了吗?徐老师已不喜欢他了,不爱理他了。”但经我们观察并非如此。不久之后,不知何故,方忽然辍学回家了,于是这人向老师进谗言,即徐师信中“闻其为人与人不甚和协(谐)”,实际上方与人都甚和谐。在我尚坐办公室、徐师刚归国时,曾收到方寄徐师的信。徐师当即嘱我代复一信,其意是:如果他能回系,即聘他做讲师。但以后即缺少联系。迄至1983年秋,悲鸿老师已去世三十年时,徐悲鸿纪念馆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会,几乎全国各处的老同学以及移居国外的同学都一一来到,包括久已没有消息的方诗恒。大家相见有如梦中,涕泪滂沱,唏嘘不已。这时才知方当年忽然所以离校,是因当时方已结婚生子,而且上有高堂,前方抗战如此激烈,他无法安心课堂,回到安徽老家后即在附近山区打游击,并办学校。“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莫名其妙地关在牢里,迄至改革开放后才被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