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侯孝贤电影讲座

卓伯棠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卓伯棠 主编  

页数:

235  

Tag标签:

无  

前言

《侯孝贤电影讲座》的出版,为侯孝贤2007年11月5日至7日一连三天应邀在香港浸会大学作的电影讲座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是侯导演从影三十多年来的创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在三天之内,为同学作了七场讲座:(一)侯孝贤导演电影之路;(二)谈日本导演小津的电影(电影真实与现实的关系);(三)侯孝贤电影的美学信念;(四)谈法国导演布列松的电影;(五)侯孝贤导演的电影(与影评人对话);(六)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还有(七)评电影电视系学生作品。这是他从来没有试过的电影艺术的传承工作。而这七场讲座中,其中第一讲的部分讲稿以“我的电影之路”为文和第二讲的部分讲稿以“真实与现实''为题,分别刊登在《电影艺术》杂志2008年1月号以及2月号。顺便一提的是,《南方周末》于2008年1月17日一连四版刊载了王寅采访这次讲座而完成的《创作本来就是有限制》与《我永远给自己找难题》二文,以讲座侧记加直接访问写成,可以一并作阅读的参考。回想安排侯导演到香港浸会大学作“导演大师班”系列的电影艺术及文化讲座的构想,是在“吴宇森导演电影讲座”(2005年11月)之后,肯定侯孝贤导演对电影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于是,2006年秋天,我亲到台北并约了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的廖金凤主任跟侯导演碰头,当时他正与友人进晚餐,他抽时间与我们谈了一个小时,谈到他对电影真实与现实的认识,见解精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而我的脑海马上闪现,必须邀请侯导演到香港为我们的学生作学术讲座,对电影系的学子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有机会亲自向大师学习与请教。对我的邀请,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回到香港,我们马上作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分为三项:(一)侯孝贤的电影讲座用三天的时间,作七场讲座(其中一讲以评论同学的作品为主),详细道出每场讲座的题目和范围,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同时,听讲座的人不仅仅限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的学生,同时发出通知,内地、台湾、澳门等地大学相关课系的学生亦可参与。不久得到超过30所大学的回应,我们亦发出了邀请函。(二)聘请侯导演为我们三年制的“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艺术硕士”班的课程顾问(另一位是吴宇森博士)。(三)向大学提出书面申请,准许颁发“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予侯孝贤。我为此曾到“大学荣誉博士委员会”上接受询问及解释侯导演的成就和对世界电影文化的特殊贡献等,最后获得了肯定和通过。整套计划的安排细节大致告一段后,我马上与侯导演的秘书心怡小姐联系,并随后再飞到台北,在原为希尔顿酒店的恺撒大饭店咖啡厅与侯导演作第二次见面,就一些细节作最后确定,并当面将一封吴清辉校长代表浸会大学颁发2007年“荣誉博士”的函件交给他。在座的尚有廖金凤主任,我的研究生吴晶,她当时刚好到台北参加在政大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大家相谈甚为融洽,且廖主任即场提出邀请侯导演回母校作一次演讲,侯导演也爽快答应。一切都作了妥善的规划与部署后,邻近讲座举行及荣誉博士颁发典礼前一个月,突然接到了心怡小姐从台北发来的信息,说侯导演恐怕到时不可前来,原因是他接拍的一个广告必须在讲座举行的时间拍摄,这可把我们给吓了一跳,因为一切安排已经定了下来,更改几乎不可能,如荣誉博士颁奖典礼,前来参加讲座的数十所大学学生代表的所有证件及机票等已经办妥。当然,我们也了解影视广告工作的日程会随时改变,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而我也体会侯导临门前的恐惧——一连七讲,确实骇人,他事后也说当时一口答应,有点后悔,觉得有很高的难度,重要的是他从未试过,所以,我在前面说是侯导演的一次创举也!其后,经过多次联络,将原先的日程安排由一次分为两次:第一次,先来浸会大学三天作讲座,然后回去台湾拍摄数天;第二次,在“荣誉博士”颁授典礼的当天早上从台北赶来浸会大学,下午参加接受“荣誉博士”学位的颁授典礼,正式成为浸大博士校友,第二天,离港返台。一切经过重新调整后都很顺利,讲座与学位颁奖都座无虚席,香港传媒亦为侯导演参与的两次活动作了广泛的报道。这是本书出版的因缘始末,在此特别感谢电影电视系同仁及同学的支持,文志华老师的封面设计(天地版),还有天地图书公司颜总编的盛意促成,在此一并致谢!《侯孝贤电影讲座》的出版,为侯孝贤2007年11月5日至7日一连三天应邀在香港浸会大学作的电影讲座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是侯导演从影三十多年来的创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在三天之内,为同学作了七场讲座:(一)侯孝贤导演电影之路;(二)谈日本导演小津的电影(电影真实与现实的关系);(三)侯孝贤电影的美学信念;(四)谈法国导演布列松的电影;(五)侯孝贤导演的电影(与影评人对话);(六)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还有(七)评电影电视系学生作品。这是他从来没有试过的电影艺术的传承工作。而这七场讲座中,其中第一讲的部分讲稿以“我的电影之路”为文和第二讲的部分讲稿以“真实与现实''为题,分别刊登在《电影艺术》杂志2008年1月号以及2月号。顺便一提的是,《南方周末》于2008年1月17日一连四版刊载了王寅采访这次讲座而完成的《创作本来就是有限制》与《我永远给自己找难题》二文,以讲座侧记加直接访问写成,可以一并作阅读的参考。回想安排侯导演到香港浸会大学作“导演大师班”系列的电影艺术及文化讲座的构想,是在“吴宇森导演电影讲座”(2005年11月)之后,肯定侯孝贤导演对电影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于是,2006年秋天,我亲到台北并约了台湾艺术大学电影系的廖金凤主任跟侯导演碰头,当时他正与友人进晚餐,他抽时间与我们谈了一个小时,谈到他对电影真实与现实的认识,见解精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而我的脑海马上闪现,必须邀请侯导演到香港为我们的学生作学术讲座,对电影系的学子而言,最重要的是能有机会亲自向大师学习与请教。对我的邀请,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回到香港,我们马上作了一个详细的计划,分为三项:(一)侯孝贤的电影讲座用三天的时间,作七场讲座(其中一讲以评论同学的作品为主),详细道出每场讲座的题目和范围,以及时间和地点的安排。同时,听讲座的人不仅仅限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的学生,同时发出通知,内地、台湾、澳门等地大学相关课系的学生亦可参与。不久得到超过30所大学的回应,我们亦发出了邀请函。(二)聘请侯导演为我们三年制的“电影电视与数码媒体艺术硕士”班的课程顾问(另一位是吴宇森博士)。(三)向大学提出书面申请,准许颁发“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予侯孝贤。我为此曾到“大学荣誉博士委员会”上接受询问及解释侯导演的成就和对世界电影文化的特殊贡献等,最后获得了肯定和通过。整套计划的安排细节大致告一段后,我马上与侯导演的秘书心怡小姐联系,并随后再飞到台北,在原为希尔顿酒店的恺撒大饭店咖啡厅与侯导演作第二次见面,就一些细节作最后确定,并当面将一封吴清辉校长代表浸会大学颁发2007年“荣誉博士”的函件交给他。在座的尚有廖金凤主任,我的研究生吴晶,她当时刚好到台北参加在政大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大家相谈甚为融洽,且廖主任即场提出邀请侯导演回母校作一次演讲,侯导演也爽快答应。一切都作了妥善的规划与部署后,邻近讲座举行及荣誉博士颁发典礼前一个月,突然接到了心怡小姐从台北发来的信息,说侯导演恐怕到时不可前来,原因是他接拍的一个广告必须在讲座举行的时间拍摄,这可把我们给吓了一跳,因为一切安排已经定了下来,更改几乎不可能,如荣誉博士颁奖典礼,前来参加讲座的数十所大学学生代表的所有证件及机票等已经办妥。当然,我们也了解影视广告工作的日程会随时改变,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而我也体会侯导临门前的恐惧——一连七讲,确实骇人,他事后也说当时一口答应,有点后悔,觉得有很高的难度,重要的是他从未试过,所以,我在前面说是侯导演的一次创举也!其后,经过多次联络,将原先的日程安排由一次分为两次:第一次,先来浸会大学三天作讲座,然后回去台湾拍摄数天;第二次,在“荣誉博士”颁授典礼的当天早上从台北赶来浸会大学,下午参加接受“荣誉博士”学位的颁授典礼,正式成为浸大博士校友,第二天,离港返台。一切经过重新调整后都很顺利,讲座与学位颁奖都座无虚席,香港传媒亦为侯导演参与的两次活动作了广泛的报道。这是本书出版的因缘始末,在此特别感谢电影电视系同仁及同学的支持,文志华老师的封面设计(天地版),还有天地图书公司颜总编的盛意促成,在此一并致谢!

内容概要

本书是侯孝贤导演200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所做的一系列讲座的记录稿,在书中侯孝贤导演第一次全方位回顾自己的导演经历,细数自己的每一部影片每一段经历,说拍片时的故事,道技术上的细节,谈小津与布列松,论电影的信念与美学。书中有理论,也有心得;有经历,也有掌故,看似闲话,实则不言理而理自至。   本书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侯孝贤200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所做的一系列讲座的记录稿,首次全方位地回顾了其创作历程。 全书主要分成6个部分:侯孝贤导演电影之路,电影真实与现实的关系,侯孝贤电影的美学信念,谈法国电影导演布列松的电影,侯孝贤与香港影评人对话和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书末附录有侯孝贤导演作品年表。书中他细数自己的每一部影片,拍片时的故事、技术上的细节,侯孝贤讲得不少,就像诗话记下来的本事及推敲的过程。侯孝贤在讲座中讲别人也是在讲自己,理论、观念、心得、见地、经历、掌故都有,而且是一条条、一片片杂糅的,听上去似闲话,实则不言理而理自至。书里还爆了不少演员的料,如说舒淇“非常悍”,说刘嘉玲“太聪明”,但这些话都不能只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作者简介

侯孝贤(1947—),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85年执导《童年往事》,获第二十二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第三十七届西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及鹿特丹电影节、夏威夷电影节、亚太影展作品奖。1986年执导《恋恋风尘》获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摄影音乐奖、葡萄牙特利亚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奖。《尼罗河的女儿》获1987年意大利都灵电影节第五届国际青年影展影评人特别奖。1989年执导《悲情城市》获第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台湾《中时晚报》最佳作品奖、导演特别奖,第四十六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其后作品有《戏梦人生》(1993)、《好男好女》(1995)、《南国再见,南国》(1996)、《海上花》(1998)、《千禧曼波》(2001)、《咖啡时光》(2004)、《最好的时光》(2005)等,亦在金马奖及海外影展上多有斩获。

书籍目录

序言/卓伯棠侯孝贤导演电影之路谈日本导演小津的电影(电影真实与现实的关系)侯孝贤电影的美学信念谈法国导演布列松的电影侯孝贤导演的电影(与影评人对话)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附录 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侯孝贤先生赞辞 侯孝贤导演作品年表

章节摘录

侯孝贤导演电影之路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很荣幸也很开心能够请到侯孝贤导演为我们作这个为期三天的大师班讲座,分享他在电影圈的创作经验。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台湾、香港以及内地几乎不约而同掀起一场电影艺术的革新运动——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内地第五代,侯导演便是当时台湾新电影的领军人之一。他早期的电影很特别——从讲他个人的故事开始,从个体出发,自己的生活、成长过程、喜爱的东西,等等,都是从这边引发出来的,是很私人化的电影书写。这同当时的香港电影是很不一样的,香港电影中很少有导演讲自己的故事,只有一两个,如方育平、许鞍华,此外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类型的电影。内地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更不是讲自己的,更多的是观照历史,从历史里面反映现实。这是那时候三地新电影很大的一个不同点。侯导演作者式的创作从最早的《恋恋风尘》、《童年往事》开始到近几年的《千禧曼波》、《咖啡时光》、《最好的时光》等,一路走来,都是有他自己的理念在背后延伸的。所以如果我们掌握了侯导演(电影里面)所有的东西,再补充今天、明天、后天他(所讲但)没有在电影里面讲出来的东西,或者有一些大家提问他才讲出来的,我们便可以去完整地理解他和他的创作。侯导演的电影基本上是他的全部,但除了电影,大家还想知道什么,在这个大师班里面侯导演都可以和大家分享。现在,我就将下面的时间交给侯导演。电影是拍出来的各位好。其实呢,我还是一句老话——电影不是用讲的,电影是讲不通的,电影实际上是要去拍的。你一直拍一直拍,你就会拍出电影来,而且会越拍越好。还有一个眼界的问题,你一直看,看电影、看周遭的事物,你一直看一直看,你就会有一个眼界,也就是所谓的鉴赏力。你有了鉴赏力,你的电影就会有一个高度,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因为你要通过你的眼睛才能交出这个片子。这个看就是一个观察,看事物的方法。其实我只会拍电影,并没有办法讲得非常清楚。尤其是年轻的时候,通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是行比较易,知比较难,所谓的知难行易,就是说你在整个漫漫创作过程中才可以慢慢理解。所以我下面所要讲的东西,你不要以为我是一下就知道这些。不是,它是在我拍了几部之后知道一点,又拍了几部之后知道一点。知道了一些,但是很快又模糊掉,随着年龄的增长,拍了更多的片子后,才慢慢清晰起来。就像我们脑子里对城市的map一样,知识也是有地图的。就像你住香港住久了,脑子里就知道坐什么车到哪里,转什么车,很清楚,慢慢地对香港就熟悉了。有这样的习惯和记忆之后,你去内地,去任何地方,在那边都可以很快用你的经验去延伸。拍电影也是这样。所以我讲的这些不是什么特别的道理,是我个人的经验。就像卓老师刚刚讲的,有的人是从个人经验出发,有的学生可能会问一个问题;我没这个经验怎么办?其实任何形式的经验都可以。像有些人是从电影的共和国出来——像文学一样,有的人从文学共和国出来,有的人是写他的经验。你们假如看过内地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比如说阿城、李锐、王朔……这些作家,他们非常清楚他们居住环境周边的每一户、每一人。但是假使他们要写现代,这样一个老辈作家要写现代都会的人与故事,他怎么写?都会是片段的、距离的,你根本没有办法探测到所有人的状态,你只看到了一种共通,你能不能描绘这个呢?有的人可以做到,有的人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你需要在都会长期的累积。在这种所谓的城市文明里面,你慢慢待久了,才会感受到都会的特色,才会有一种不同的角度,才能捕捉到。我感觉每个人都有一块自己的领域,这一块你要自己去发掘,怎么去发掘呢,待会儿我会讲,就像我前面讲的,它是慢慢开始的。我基本上会给自己一个提问——我为什么会拍电影?而且我凭什么有那个能力和自信说我拍出来就是这个样子,而且我就是喜欢这个样子?前面做的时候你并没有办法完全知道到底是为什么,但是你慢慢就会明白。于是回溯到最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会这样拍电影——我只好从头想起。因为要来讲这一课,不得不去想一想,不然……因为我也陆陆续续有这种讲课的经验,基本上每次我都是讲讲讲就不知讲到哪里去了,然后回不到那个原定的题目,所以在这之前我还是给自己一个题目——就是从我自己开始。《童年往事》——我的成长可能你们都看过《童年往事》,都非常清楚。在1947年的时候,我父亲到台中来做事情。他本来是广东梅县的教育局长,参加省运会,碰到他同学,他同学要来台中市当市长,邀他来当主任秘书,我父亲说试试看,就过来了。台湾曾由日本统治,曾经是殖民地,那个时候刚刚光复,有许多配备,比如有自来水,所以我父亲写信回去,就把我们全家接过来了。我那时候4个月大,被家人抱来的。现任台中市市长还帮我找到过那个时候我父亲的委任状。我们一家迁来,从此就回不去了。本来以为做一做事就要回去的,结果回不去了,回不去后就影响到我们的家庭。受影响比较严重的是我的母亲。我母亲以前在广东梅县是教小学的,她是高小毕业。那个时候的高小不像现在的小学,是程度比较高的,所以她可以教小学。她不能回去的结果就是后援全都没有了——朋友和亲戚的关系全都没有了,所以我母亲在台湾的这段时间比较郁闷,状态并不好。我母亲的状态又受我父亲状态的影响。我父亲以前中山大学毕业,念的是教育,去汕头办报纸。以前办报纸不像如今会有一个报馆,没有的,就是几个人,刻钢板,然后印,大概就是那种报纸,而且几个人要写一堆。我父亲熬夜得了肺病,后来就不能办报了,才回到广东梅县,他身体一直不好。后来到了台北,气管不好的人无法长期居住在台北,因为台北空气比较潮湿,容易引起气喘,所以我父亲的气喘就时常发作。我们全家就不得不移到南部,但那时候他的身体已经不好了,有肺病,心脏也不好,长期住疗养院。他等于是两边跑,在疗养院休息好了再回家,因此我们也是经常这样往返,母亲带了一堆小孩。基本上是那种情景。从小你也不觉得有什么,但是你可以感受。我的个性又是喜欢往外跑的,为什么会呢,因为我是4月出生的,第一个星座是所谓的白羊座,星座还是有它的道理的。其实是一种逃避,不想待在家里。后来我拍《童年往事》的时候,问我姐姐才知道,我母亲的颈部有个疤,很长的一条疤痕。在我们小的时候,疤不会缝得很细致,是很粗的一条。我母亲那时也住过疗养院,那应该是个自杀的印记。母亲也到过海边去,往海里面跳,不是,是往海里面走。这些都是后来才知道的,我们在成长期只知道母亲的颈上有一条疤痕。那时,作为小孩子你不会去问,也没有人会主动说给你听,但是你心里会有感觉,自身会有一种状态,所以你会往外逃。这个其实就影响到后来我的电影。他们都说我的电影结局非常悲伤,我说是苍凉。苍凉有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感觉。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以我的个性,很热情又非常容易跟人相处,对世界的眼光不可能是这样的。其实是我们在童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了一个眼光,是逃不掉的,不自觉的。其实那个时候(童年)已经认识世界了,只是我们还说不清楚,也没有人告诉过我们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这一段时间就会先隐藏起来。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像你们一样可以拿DV机拍电影的。以前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在毕业的时候一班分成几组,拍一个片子。我们那个时候叫影剧科,一半戏剧,一半电影,师资也缺乏,所以我们拍了一个片子,我不记得了,有铁轨,有打架,大概是这样子,我是导演。大约二年级或是三年级的时候,排了个舞台剧,我也是导演。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都喜欢我当导演。这可能跟我小时候在城隍庙长大有关系,就是一群人,从小就跟一群人在一起,大家很自然会有分工,有的人负责谈判,有的人负责打架,有的人就会……在这些跟人的关系里无形中就会有一种领导的才能,我想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所以我在学校也是这样。回到刚才所说的,我们对世界的感受会影响到我们的电影,这部分是我的电影里很晚才发现的。投身电影圈我在学校里也没有像你们现在这样的机会。我毕业之后当了八个月的推销员,推销电子计算器,每天要打条领带,骑辆摩托车去派名片,过一会人家就把这张名片丢地上,我也只好捡起来。做了八个月后有一个机会,学校老师打电话来,需要一个场记,我就去当场记了。因为我的同班同学大都去当兵了,而我是当完兵才念“国立艺专”的。不要以为我是一开始就当导演的——没有——在那之前还有七八年。我只当了两部戏的场记,后来就当了副导演,当了两部戏的副导演,我就变成编剧同时是副导,如此一来前前后后有七八年时间。在那期间,我既做编剧又是副导演,我的导演是摄影师,像陈坤厚,他要自己摄影,所以现场几乎是由我负责——剧本、调度演员……所有的。之前还有赖成英,他也是摄影师,虽然他没有自己摄影,但是他已经是有名的、比较老的摄影师,现场指挥、调度他不习惯,而且个性上又比较内向,所以也完全是我在调度,调度完了他看,他分好镜头我就帮他全部都调度完。此外,剧本不论是我写的还是别人写的,我们都要讨论,有些我还要去改。所以那七八年……想想看,我不是一下子蹦出来的,我有一个磨炼的时间。而且我不止是编剧、副导演,有时候我还兼制片,所有人的酬劳,演员的调度什么的,助理制片都要来问我,那样的一个过程让我有机会后来拍自己的电影。那个时期差不多有十几部片子,每一部都很卖钱,而且很卖座。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们都说我的电影结局非常悲伤,我说是苍凉。苍凉有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感觉。  ——侯孝贤石头里蹦出个猢狲,台湾出了个侯孝贤。尽可以用各种流派去比量孝贤的电影,尽可以用孝贤去串联小津、费里尼甚至安东尼奥尼等,孝贤的电影都是自成智慧的。大师之间,只有尊敬,真理的对面,还是真理,无小人戚戚。这恐怕是我敬孝贤的基本道理罢。  ——阿城侯孝贤“基本上是个抒情诗人而不是说故事的人”。他的电影的特质,也在此,是抒情的,而非叙事和戏剧。  ——朱天文在侯孝贤身上,我看到一种很纯洁的叙述方式,这是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世界,这是让我感到最震惊和最受触动的,通过他的电影,我更好地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看到了我自己。  ——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 (《电影手册》杂志主编)他是这个年代很好的导演,他学习道家,大度,很有创意。一般美国导演让你拍戏,最后会解释一个电影的主题给你听。但侯孝贤不是,他让你自己感受生活,寻找答案,给演员很大的空间。  ——朱丽叶·比诺什


编辑推荐

《侯孝贤电影讲座》是侯孝贤导演200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所做的一系列讲座的记录稿,在书中侯孝贤导演第一次全方位回顾自己的导演经历,细数自己的每一部影片每一段经历,说拍片时的故事,道技术上的细节,谈小津与布列松,论电影的信念与美学。书中有理论,也有心得;有经历,也有掌故,看似闲话,实则不言理而理自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侯孝贤电影讲座 PDF格式下载



《侯孝贤电影讲座》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侯孝贤2007年在香港浸会大学所做的一系列讲座的记录稿,在书中侯孝贤导演第一次全方位回顾自己的导演经历,细数自己的每一部影片每一段经历,说拍片时的故事,道技术上的细节,谈小津与布列松,论电影的信念与美学。书中有理论,也有心得;有经历,也有掌故,而且是一条条、一片片杂糅的,看似闲话,实则不言理而理自至。 他在三天之内,共为香港浸会大学的同学们做了共七场讲座:(一)侯孝贤导演电影之路;(二)电影真实与现实的关系;(三)侯孝贤电影的信念与美学;(四)谈法国电影导演布列松的电影;(五)侯孝贤与香港影评人对话;(六)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七)评电影电视系学生作品。书末并附录有侯孝贤导演作品年表。书中他细数自己的每一部影片,拍片时的故事、技术上的细节,侯孝贤讲得不少,就像诗话记下来的本事及推敲的过程。侯孝贤在讲座中讲别人也是在讲自己书里还爆了不少演员的料,如说舒淇“非常悍”,说刘嘉玲“太聪明”,但这些话都不能只照字面意思去理解。


侯孝贤电影讲座的文字整理版。侯孝贤的一些导演经验,一个导演的沉淀过程是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人文素质修养的结合。谈及自己电影对作为人的个体的重视,特别提及了女人。对电影美学的形成过程和体验。谈及小津安二郎和布列松和自己电影的关联和区别。还有一些实际拍摄的问题。场景调度,对演员的引导,配乐之类的问题……


在台湾新电影的发展史上,侯孝贤绝对是最重要的导演之一,而朱天文则绝对是最重要的编剧之一,两个人的合作开创了台湾新电影的全新境界。看朱天文干净的文字,赏侯孝贤干净的电影,品文字与电影传送出的独特意蕴,心里流淌的应该是美好的情怀。在侯孝贤的电影里,“花瓶”李嘉欣也可以展现出色的演技,“性感”的舒淇也可以变得自然、本色、纯朴,“忧郁”梁朝伟也简单、明亮、让人难忘,这应该归功于导演的优秀。好演员遇到好导演是一种幸运,反之亦然。


侯孝贤导演是台湾新电影导演的代表人之一,跟商业片刚好相反,他讲述的都是现实生活当中最朴素的生活状态,兴许你也可以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这本书可以从另一面去了解侯导的电影。反正这段时间是疯狂的爱上了侯孝贤导演和朱天文编剧。老天还有这样的能力让他们相遇,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刚看的贾樟柯和侯孝贤,都不约而同的谈到了小津安二郎。说实话,小津的电影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是看不下去的,《晚春》的结尾,相依为命的女儿结婚了,父亲一个人削梨,镜头很长,他一直在削。那真是悲凉啊,生命的悲凉!昨天堂妹发短信说大爷去世了,我马上给父亲打了电话。电话那头的父亲很平静的说:我知道了。没有什么,只是时间到了。你自己生活学习多注意身体,人拥有的也就是每一天。就这样。我还没反应过来电话挂了,忽然觉得此刻像《悲情城市》里的长镜头。其实老家的大爷并没有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没有太深的感情,倒是接完父亲的电话心里觉得很凄凉。
小津导演的墓碑上就一个字“无”,我想起一位俄罗斯汉学家的墓碑上也只有一个字“梦”。
侯导反复说他拍电影,一定要捕捉到那种特定的味道,气氛,那里面有生命的洞见。想到龙应台《目送》里写父亲死后,母亲得了痴呆症要回家,但儿女们把她带回家了,她还说要回家。女儿才发现,母亲要回的是那个有父亲、儿女绕膝的家。我想也许这就是侯导追求的吧。

听着杨德昌给《风柜里来的人》配的维瓦尔弟的《四季之冬》,很寂寞。


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他是贾樟柯的脑残粉,恰逢这阵子他正看着侯孝贤的电影。真是一份很不错的纪念。
相信每个导演都有与众不同的故事。就像看《海上传奇》的时候,就特别喜欢侯孝贤坐在台北小火车上的那一段。如果有机会还会问那个同学把书借回来看。


从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开始,就陷入他所营造的独特长镜头角度的电影世界。没有华丽的表面,只有演员的真实细腻和镜头的自然流通。这本书让人知道的不仅是侯孝贤的电影过去,还有深入了解到他所拍摄的电影世界的方方面面。


侯孝贤的电影大部分重点都不在于叙事而在于抒情,这本书或许可以帮助了解他电影内部的一些内海 和美学的东西


我是喜欢侯孝贤的电影,才去买这本书的。果然没让我失望,我看到了侯孝贤对电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侯孝贤的电影需要静下心慢慢看,读这本书对了解他本人和他的电影都有不小的帮助,而且也让人从更深层次去理解电影。


侯孝贤 的电影不容错过 书当然也不能错过


喜欢侯孝贤的电影,喜欢这本书。


侯孝贤关于电影的看法。平装;胶版纸,纸张质量一般;32开左右。


文艺电影的楷模,侯孝贤。。


学电影 不看侯孝贤 那学的什么电影呢


侯孝贤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这本书他讲的非常精彩!


看了候孝贤的电影,后来看了朱天文的书,然后再看了这本,这应该是本比较难得的书,喜欢候孝贤电影的人应该会喜欢。


是候孝贤自己的创作感受,比起死板的教科书,更平易近人,毕竟自己讲解自己的电影。


对想要了解电影和导演本人都有启发。纸质很好。有图很棒。


静下心来,看看真正严格的导演怎么思想,如何对待自己的电影,人生。


台湾电影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通过这本书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台湾电影的一个缩影


台湾新电影的舵手的电影之路,很好的一本书。


说的都是些立等可取的道理,虽然是说电影,但是对做人生活方式神马的也是很有启发,很喜欢。


读起来好像有个人坐在对面给你讲电影,但又好像不仅仅是电影,很好,平易的语言,感觉对电影又多了一些理解


质量很好 内容也不错 我觉得看书和电影一样 都能感受不同人的生活和精神


觉得受益匪浅不是学电影的人也不是在电影上面再这本书里得到很多是在人生方面都会有一点启示大师的人生果然应该多看看的


侯的电影我看得少不过不知道望海的母亲是不是侯的作品那部蛮好的


爱电影的人必看啊


侯的电影,对当今的商业电影是一个反思,而他的成功,对于中国大陆电影的发展,也是一个借鉴,特别是独立电影的发展。我们现在非常缺少像侯这样坚持自己的电影人。


非常好,台湾导演的代表


侯导的电影值得一看


电影是生命,生命是奇迹,奇迹是艺术!


那么文人的导演。能看个讲座多好


或许该说是顽劣少年吧,看似温文敦厚的侯导竟也有着那样一段貌似从牯岭街走来的激昂岁月。
虽说是谈不上学术化的闲话种种(明明在最大限度利用演员间的互动关系,却偏偏不说“演员调度”~~~人家本来就不是所谓学院派好不),可里面真刀真枪打磨的真玩意儿还真是禁得住回味。
还有,并不存在什么“台湾语体”的问题哦


很不错的台湾导演。


一直是非常喜欢的导演,谈的也很贴近生活


导演讲自己

值得期待~


简洁,看似日记般的书籍,但包含了很多的导演经验。


聆听大师的讲座 很享受


观一个人的经历才知道他的作品为什么就拍成这样子


网络上看到有推荐这本书,于是买来看看,果然是一本好书,受益匪浅


把电影人心里感受很细腻的讲出来了!


讲的很真切,很好


书的纸质很好,读起来很舒服!


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有讲过


书也写得有深度


排版、字距让人看得很舒服


候导的叙述很朴实,言之有物。受益匪浅。


不愧为大师,所幸我看懂了,而且特别有感触


大师,我喜欢!


很受教育。这本是当做教材来读的。


这本书很不错,我在车上阅读完毕,很牛的一本书


是一本可以令人静静阅读的好书。


语言很亲民


收到几天了,刚看了头几页,觉得语言简单生动,但内容比较有参考性


好好啊v


不能亲自去听课,当然收一本讲义也相当不错了!
了解一下创作者自己的想法、初衷!会收获很多的!
真的感谢出版单位!


满意,特别喜欢那个封面


买之前就在学校图书馆看了一些,很不错,就在当当买了


影视专业学生需要好好看的片子!!!


如题,质量还行


好书...看了


朴实无华,言之有物。


侯孝贤的四部电影,从一九八三到一九八六年连着四部,内容是民国六十年[1971]之前的自己,这是侯孝贤最言志的创作时期(如果侯孝贤也方便分期的话),更是他生命中最好的一段时光。
  
  其中,《童年往事》就直接是侯孝贤本人二十岁之前,《风柜来的人》里四个年轻人,一如片名所明白揭示的,系由离岛的澎湖风柜过海到高雄大城市出社会讨生活,这部分大框架可能是虚拟的,但经验细节和情感细节也仍是侯孝贤的(现实里,侯孝贤自己则由高雄县半封闭性的公家宿舍北上来台北);至于《冬冬的假期》和《恋恋风尘》两部算是借来的故事,但由于商借的主体是朱天心笔下和吴念真口中的各自童年一角,皆生长在那一段同质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侯孝贤吸取并再现出来并没困难,当然,最终我们不免看得到某些无法消化殆尽的异质成分留下来,形成题材和创作者之间的某种「距离」(还远远不足以称之为「断裂」),不像《童年》、《风柜》那样完全迭合一体成型,但这反倒也带来某种反觇和对话的趣味,视野被迫拉扯开来,眼前的天地因此扩张得更大更高旷。
  
  说来好玩,我们的确在这段时期的这几部侯孝贤电影里看到极高旷的眼前世界,空镜头,长镜头,远镜头,有时更空更长像心思飞逸发起呆来似的或甚至盹着了过去,也有时远得看不清或至少分辨不清,得瞇起眼睛并耐心等待猜测,蜿蜒于远远山边曲径的蛇状行进队伍,究竟是欣喜落泪的嫁娶还是哀痛逾恒的送丧之行,浮起沉落于田埂彼端,稻禾之上的那两个追逐人影究竟是扑蝶为戏抑或斗殴追打……最终,这还成为侯孝贤的电影美学和哲学(需要讲理解释的),再进一步成为侯孝贤的电影风格(由此再不必讲理解释了),成为我们乃至于全世界(侯孝贤便是以这四部电影奠定他全球性的巨大声名)尊敬他或忍受他的焦点所在,成为侯孝贤之所以是侯孝贤,于是我们还开玩笑说看他电影得自备枕头和望远镜,好看清究竟并「记得在这个镜头结束时叫醒我」。
  
  不知幸或不幸,我个人认识侯孝贤于他尚未功成名就的时日,始终难以相信他沛然的创作力中有太多神秘近乎宗教天启的什么,再者,我也始终相信侯孝贤系直感的,注目于实物实事实人的创作者,这一切必定有更素朴更亲切的解释才对,因此,不晓得对不对,我总认定这个阶段的侯孝贤是个极其专注认真到近乎谦卑的导演,他没分心改变自己的「大小尺寸」,以及和眼前世界的一贯相处关系和观看角度,相反的,他还转头回到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岁月,电影镜头那些力足以仿制成上帝俯视穿透一切的多样功能他也没用,只让镜头单纯回复为人的眼睛,一种有着基本生理限制、会被阻拦、会有一定及远能力、也会看得到但看不懂的人的眼睛——这是侯孝贤曾经且一直保有的眼睛。


是侯孝贤自己的讲座,导演现身说法,讲述创作过程,阐释创作理念,很真实的感觉。
值得一读,有助于对他的电影进行深入了解和理解。


由电影导演著的书,称得上很好的不多,但是侯孝贤可以算上一个。跟他的电影一样,值得品味。


这几场电影讲座是口语化的语言,而且可能因为侯孝贤是台湾人吧,读起来有点吃力,不过读过之后,还是能够比较容易的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如果你对台湾新电影或是台湾乡土电影感兴趣,大可阅读这本著作,毕竟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


喜欢侯孝贤的电影是很久的事,翻开这本书,尽管对专业的电影人也许帮助不大,但听他将往事和电影经历娓娓道来是很惬意的,而且可以让你从另一个层面了解艺术家的心路历程成长岁月和对电影的艺术追求,当当网服务有所提高,近期订的书虽然有些还是显露旧态,但不再有黑手印之类的污迹了,而且好多都包了膜,对当当的印象有很大改观,这本书价格也在可接受的范围,推荐喜欢电影或艺术的人购买


有效信息的遴选制造了一个非常个人化的空间而讲座之于自传的优势就在这里剔除二度“创作”的润色和执笔者的主观色彩侯孝贤口中的自己和自己的电影相对而言才是最真实的自我呈现但作为编者在内容的选择性还可以更宽泛而驳杂一些尤其是在时间跨度上


侯孝贤电影讲座
该商品已有 706人评论
帮助更多买家。分享,让世界更美好


这本书大约三四天就看完了,文字易懂,讲座试语言,没有任何文字积累。口语化重,行云流水非常自然,但是道理深入浅出,看完之后更了解侯孝贤电影的精髓。知道他拍那些镜头的原因。有很多并非刻意 ,而是现实所迫,反而形成贴近现实的影像风格。


侯孝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电影成长之路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


非常客观的说出了他创作的历程中的感悟和经验,从他少年时候狂放的经历和到中年以后变成了一个客观的上帝,在给青年人说的那些东西中,你能看到他非常真诚的一面,侯孝贤是一个好导演,也是一个好人。。
其实,说白了,导演不是学出来的?是拍出来的,你看的东西多了,眼界自然就高了。


要说大师就是大师,很喜欢侯孝贤的电影,从中给了我们很多生活启示1


侯孝贤的电影充满生活气息。温情尽在电影里。
但是,给的书很脏,封面被折了。


主要觉得侯孝贤导演很有想法,有的时候很感性,有些感想是没有经历过的我们所很难深入体会的!所以有点看不懂!
让我明白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才可能走出不一样的路!


侯孝贤导演的一生的创作思想在里面说的很详细,但对于更专业的人来说有点浅


讲述了侯孝贤导演的心路历程。值得学习。


看侯孝贤谈他的童年及成长,可以了解台湾电影人的奋斗,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


侯孝贤是每一位学习影视的学生必看的


比较真诚的一本书,喜欢侯孝贤的童鞋可以考虑入手了


考试考的侯孝贤,这也算是参考书啦


看得较仔细。不错的讲座,不禁关乎电影,也有生活的感悟在里面。


这本书在电影当面的理解很朴实,但是很有见地,不见得有多“高深”,但是觉多会有不一样的启示!


很喜欢电影,所以学习下,看介绍,书还不错


有些意见和想法很中肯。

电影专业的同学可以一看~


喜欢这种讲座记录,很口语化,像是面对面聊天


爱侯导,爱台湾很多年,那种温情不疾不徐的感觉随着文字流淌于心


不错的书,只是感觉太口语化了。


结合影片实例去看,会更能体会侯导的话。


还没看~封面是舒淇~漂亮~


书还好,可以慢慢看。


书很快就到啦~~送给朋友滴。。。。貌似还不错哦1!!


演讲文字稿,所以很好理解


非主流中的主流。


喜欢那种踏踏实实的娓娓叙谈


内容有些零散,但有一些火花


舒服。


看这本书之前,恰好在一期《可凡倾听》中看到了对侯孝贤的专访,所谈及的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直觉的强调,他认为做电影需要强悍的直觉,这个直觉越强悍越好。现在他年龄大了,经验是有了,而要继续做电影就要注意保持强悍的直觉。访谈节目结束的时候,有一点点花絮是侯孝贤独自一人拎着一个双肩挎包轻快的上了出租车,他走的那么平淡,但是却给你亲切有力的感受,这就是侯孝贤的风格。    看了书,发现侯孝贤是一位在实际创作中逐渐走向自觉的导演,开篇他就申明电影不是用讲的,电影是讲不通的,电影实际上是要去拍的,一直拍就会越拍越好。同时对于拍电影的人有一个眼界的问题,你一直看,看电影看周遭的事物,就会形成一个眼界,也就是鉴赏力,这个鉴赏力很重要。在后面的篇章里侯孝贤不断地特别强调眼光,强调他的能力在于观察和选择。这时候我想到了《贾想》封面贾樟柯的一句话,拍电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尽管他们的表达不同,但是我想到的是电影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个人化的表达。很多学科,你去学习它,它给予你的是知识,这些知识如果你要联系,也会和你的生活联系起来,可是我觉得电影是非常特别的,它会那么直接地映射出你自己,如果你没有去想,它会引导你去想你的生活,你自己,你看到的外部世界究竟又是什么样子的。你选择的素材,你写下的故事,你选择的场景,你拍摄的画面,都是你真实的呈现,无法保留地呈现。如何有一种侯孝贤所说的成形的人文...素养背景,如何获得自己的看世界的方法,也是电影的必修课。    强悍的直觉多来于天生,而独特的眼光是可以不断去清晰和强化的。学电影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尊重自己的直觉,培养敏锐的眼光都重要。 (王珏平)   阅读更多 ›


名为“讲座”,实非高头讲章。侯孝贤导演在书中并没有故作高深地大谈理论,而是结合自己的导演经历谈电影的方方面面。经历、见识、眼界在平和的叙述中一一呈现。电影是拍出来的侯孝贤导演说电影是拍出来的,而不是根据什么理论的预设去拍摄。在讲座中,侯导以自己的导演经历为例,讲述了电影是如何拍出来的。看电影就是看看电影不需要什么理论储备,觉得好就是好。看得多了,自然就有了个眼界,就有了鉴别的能力。侯导还专门用了两次讲座的时间谈论小津和布列松。他认为小津风格得一塌糊涂,就连死都死得那么有风格。其实,侯导在谈论别人的时候也是在谈论他自己。正如阿城所说“大师之间,只有尊敬,真理的对面,还是真理,无小人戚戚”。对于喜欢八卦的读者来说,书中也有些有意思的“料”,关于舒淇、关于李嘉欣、关于梁朝伟。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