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

蒋述卓,李凤亮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蒋述卓,李凤亮主编  

页数:

28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共分为8章,这主要内容包括:瞳孔中的诗意:图像与文学;有形与无形之间:影视与文学;主体的谎言:广告与文学;公共性的私语:博客与文学;无线你的无限:短信与文学;规范之外的感性狐步:流行歌词与文学;第三只眼看世界:媒体批评与文学等。

作者简介

蒋述卓,文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曾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宗教与艺术关系、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李凤亮,文学博士、教授、博导,现任深圳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工作。

书籍目录

引言传媒时代的文学性第一章 瞳孔中的诗意:图像与文学 一、图像转型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二、图像时代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变 三、图像艺术的文学性播撒 四、图像时代文学的调整与应对第二章 有形与无形之间:影视与文学 一、影视文学性:此在存在 二、媒介转换:文学性的漂移与变异 三、“红色经典”改编:多维场域中的文学性生成 第三章 真实的谎言:广告与文学  一、传媒时代的文本越界 二、日常生活的文化诗学 三、广告文本的编码方式和表意策略第四章 主体的隐匿与恣肆:网络与文学 一、网络的媒介特质与网络文学的特征 二、文学性的新地平线: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 三、超真实的赛博空间与游荡的匿名主体第五章 公共性的私语:博客与文学 一、文学的Web2.0 二、文学的死已经不死 三、博客文学的五个关键词第六章无线你的无限:短信与文学 一、概念廓清与内涵厘定 二、生存伦理与发展动力 三、文学品质的联通与移动 四、文化意蕴及对文学生态的影响第七章 规范之外的感性狐步:流行歌词与文学 一、流行歌词“文学性”的呈现 二、中国当代流行歌词中的“古典风” 三、流行歌词的美学特质第八章 第三只眼看世界:媒体批评与文学 一、媒体批评:悖论的复合体  二、媒体批评的话语权力 三、媒体批评与当代文化场域 四、媒体批评的批评结语 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后记

章节摘录

这种评价,有坦率的褒贬,有温情的问候。无须遮掩,但见性情,直观地呈现了作者与读者两种主体之间的平等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即时的文学交流方式,在传统文学活动模式中是很难出现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文学交流的机构(如出版社、发行渠道、报纸、杂志等文学评论的媒体)限制,还原了古代“诗社”式的交流模式,是一帮志趣相投者的即兴之作与率性之感。然而它又打破了传统“诗社”物理时空的局限性,这首七律的作者和“第7楼”的评者可能相隔万里之遥,却能将他们的作品和意见迅即会聚一处。它也打破了传统“诗社”交流的内部局限,可以为笔者这样的局外人观察、了解和研究。这一切,使我们无法忽视它与传统文学文本的差别。因此,毋宁说这是一种杂糅性文本。这种文本形态的存在,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审定“网络文学”的概念有效性。这种杂糅性文本展示的正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对话性,它使我们返回文学实践论层面思考:网络文学大众由何而来?对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网络文学大众是因为“文学”而走向网络的。如前所述,传统文学的机构化,使其对普通文学爱好者而言形成一种压抑性力量。无从发表的苦闷,形成了文学爱好者的生存性焦虑,这种自我展现的乐趣被剥夺,使其受众对精英化文学,要么表现出五体投地的匍匐形态,要么展现出渐行渐远的冷漠表情,从根本上构成了文学存在的危机。商业化的文本策略展现出来的趋众姿态,不过是传统文学根基被严重掏空的一种表征。受到“文学”熏陶的大众,并未就此获得自身存在的确证,这种长期受到压抑又无从宣泄的巨大的心理能量,必需一种非机构化的社会空间来安顿。可以说,在“网络文学”出现之前,寻求“文学网络”这种表达形态的欲求就已经出现了。

后记

文学与传媒的联系与纠葛,近二十年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持续关注。我所在的暨南大学文艺学学科以“比较文艺学”研究见长,其中文学与其他艺术的跨学科比较,正是我们近年来着力掘进的方向。几年前,我们出版了《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意在挖掘文学与哲学、宗教、道德、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联系;近年来,我们再进一步,系统考察文学与图像、影视、广告、网络、博客、短信、流行歌词及媒体批评的关系。按照我们最初的想法,文学既不会因为传媒的发达而湮没,也不应固守其成而画地为牢。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本身正是在社会各种“媒介”的启发、催化与传播中获得灵感、素材和意义的。媒介对文学的影响并不自今日始,只不过因为当下电子媒介的发达,视觉形象的凸显,传统的文学观似乎受到了当代媒介文化更为强烈的侵袭。从这个角度看,确立一种开放、流动、多元的文学观,坚守一份“日常生活的诗意”,认同一种消费时代的文学意义,对理解和把握当下“文学”生态及存在方式是极为重要的。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对当代文学生态的上述看法,也正是这些想法催生了本书的框架与内容。本书定名为《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目的就在于揭示出当代文学得以发展的媒介语境,以及这一语境下文学价值取向与表意方式的历史性变化。对于我的年轻学生们来说,这种对文学存在方式的新理解无疑是他们易于接受的,不过我发现,他们的有些想法其实走得更远,甚至更加切合实际。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益处。


编辑推荐

《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消费时代,文学的崇高在哪里,传媒时代,文学的诗意在哪里,广告文本能搭起崇高的大厦吗,短信博客能建构诗意的家园吗,我们感受文学被挤压之痛,又期待文学最美的明天。广告文本是文学吗?短信是文学吗?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该如何定位呢?《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系统考察文学与图像、影视、广告、网络、博客、短信、流行歌词及媒体批评的关系,揭示当代文学得以发展的媒介语境,以及这一语境下文学价值取向与表意方式的历史性变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 PDF格式下载



浅显易懂~感觉学术性不太强,看得时候速度会很快~


视角较新,但选取的例子不是很具有代表性


看了其中的两章,觉得还是不错的。理论建构很新颖,分析得也比较到位。对想了解文学与当下媒介的关系的人来说,应该来说有不错的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