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老而不死是为贼

小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小宝  

页数:

36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书评集。作者乃知名书评人,也是老资格的贩书人,洞明世事,走笔老辣,评论的,多属近年坊间寻常可见的读物,或文学,或历史,或学术,或文化零屑,或饮食男女,一百三十余篇文章,依类编排。期望雅者见雅,俗者见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者简介

小宝,本名何平,男,上海人。

书籍目录

文学 时尚读品 城市浮华生活的表征 自鸣得意 有特点的自恋也是一种才华 夜店人物 有时也很积极 黑诗 文化革命确实卓有成效 毛尖 海上风华 吵架 女人总能占上风 高阳 好写妓女与才子的作家 木心 粗糙时代的精致 《盛世》  难得的知识分子小说 快乐 “长期兴奋,长期没急着。 李敖 老而不死是为贼 “亦是好的”  都市文学中的鬼气 “娼”与“伥”  表演与行动的张力 《小团圆》 2009年出版界最成功的商业案例 文坛廿四郎 韩寒应该更有出息 ……历史与记忆学术与知识分子文化杂谈饮食男女余话

章节摘录

文坛廿四郎|韩寒应该更有出息读过韩寒的博客,我去买了一本他新出的小说《一座城池》(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小说写得很烂,不如他的博客。韩寒博客最好的部分就是那些粗口,他玩文字、玩谐音、押韵、对称……很有心得,能把那些粗口编排成流利的打油诗。他在小说中并没有一展所长,不像在博客里那么放肆,只是偶然有一些好的造句,比如“流传是比流产更可怕的事情”一类。其他的小说元素,诸如故事、情节、人物,他的新书里也基本没有,要是有也糟糕到不值一提。《一座城池》走的是观念小说的路子,韩寒没读过多少书,脑子里未必有很多观念,于是观念小说蜕变成牢骚小说和骂街小说。作者想找茬打架的魂灵游荡在书里的每一页,到处寻找最刻薄的话,逮谁骂谁,见什么灭什么。作者犹如拖着一麻袋板砖上街,见到橱窗不管三七二十一,砸了再说,砸的对错不论,那种谁都不吝的姿态还挺有种。顺便说一说,韩寒骂街够勇猛,但不够爽快;他姿态很好汉,但他的书不够好玩。他受制于他的教养,词汇不够丰富,句型缺少变化。他会把“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错写成“剥夺政治权利终生”。还有些话不一定算错,读起来却很别扭,例如书里的人物不说“不一定”,而是说“不定的,不定的”;只在(饭店)包间吃饭,他写成“是不吃无包间之饭的”。这些枯涩的自创词语可以视为中学语文教育失败的证据。然而,从长远看,我觉得韩寒应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根据《一座城池》,以我的阅读经验,我猜测作者至今为止还没有谈过一次轰轰烈烈刻骨铭心的恋爱。他的书里写到若干女性,不过看得出他对女性世界非常陌生。你再看他在博客里对徐静蕾那种仰视景慕的态度,我想他生活中缺少一个真正的女人。谁要在韩寒面前充当老师他真的会急,脏话粗话会脱口而出,但他其实很需要一位或几位成熟的女人教会他生活。只有享受了大号爱情以后,男人的生活才算真正开始。如果那个时候韩寒还在写小说,他的故事会大不一样。他现在的故事,和任何人的生活——包括他自己的生活无关。二十四岁的韩寒的新小说特别一般,卖得却一点都不差。书商号称给他开出一张200万的支票,首印50万册。这大概是中国书市,甚至是全世界书市的通例,或者叫通病:因为写得糟,所以卖得好。他在中学生市场本来就有很旺的人气,很多人慕名而来。而他的那些铁杆书迷应该和他一样,正在经历内心骚动找不到出口的青春苦闷期,读他莫名其妙的书可以获得同气相求的呼应。假设这本书是他的对头的作品,又不留神撞进他的书里成了他议论的靶子,我估计韩寒会用一种不屑的口气说:写得那么差,怪不得卖得这么好,供应纸张印书的造纸厂能够发一笔小财啦,现在市面上比那些纸走得更快的只有草纸。如果韩寒才十八九岁,刚写下一部流行小说,无论那本书有多少毛病都不必苛责。但他已经二十四岁了,还在得意自己的字卖得贵,那么有心的读者就应该知道,有人同样二十四岁,书比他写得好,卖得更好。日本作家村上龙,二十四岁那年发表他的处女作《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张唯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这部小说创造了一个月大卖100万册的记录,而且它的销售长盛不衰,三十年卖了350万册。把村上龙的书和韩寒的书比较着读,你明显感到这两位文学青年的差距比中日两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还要大。村上龙一点都不卖弄小聪明,他诚实地记录了他噩梦般的残酷青春,记录腐烂的生活和溃烂的感觉。他同样诚实地记录了他的青春理想,这些理想并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一幅接一幅宏大壮丽的电影画面。“那电影一定像面巨大的镜子,所有看它的人都会映在这大镜子似的电影中。”二十四岁的村上龙是日本愤青,宁愿坚守腐烂的生活也不和现实妥协。他的理想虽然虚幻,但充满雷霆般的力量,仍然不向主流低头:“这不是一部片尾女人走在林荫道上、勃拉姆斯的音乐悠然响起的电影。”韩寒在博客里和人吵架,十分蔑视所谓的“文坛”。其实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韩寒才是文坛。他们花费一点碎银两买到的文坛消息就是韩寒的小说。问题是现在的文坛,不管姓什么,比老百姓的无聊生活还要无聊。对文学有所期待的读者,真的希望二十四岁的韩寒出息成二十四岁的村上龙。李敖|老而不死是为贼五月买到李敖的新书《虚拟的十七岁》,花了两个月读完。不是因为好吃要细嚼慢咽缓缓品味,而是因为粗劣寡淡味同嚼蜡才浅尝即止。读了100页已经兴趣缺缺(全书一共575页),只是出于小市民的算计心,心疼买书的花费,才勉勉强强时断时续把全书看完。《虚拟的十七岁》以情色小说为号召,买书的第一冲动也是想观摩一下七十衰翁的色情想象。但一撕开像安全套一样密闭的塑胶书封,读上两页,你马上会发现自己上当了。如果《虚拟的十七岁》可以自称是色情小说,那么电影《赤壁》完全可以自称是《索多玛的120天》。全书唯一的肉感部分是通篇的肉麻——宣传中说这本书“每五六页就有高潮迭起的内容”——每两千字必有一见的“高潮迭起”不是颠鸾倒凤翻云覆雨,是作者肉麻的自我吹嘘。全书出现最多的词汇是“大师”(作者的代称)。随处可见的都是这样对话:“大师的脑细胞,一定有特异功能,帮你形成了大头脑。外面都赞美你有大头脑。我有一个怪念头,有精子银行,难道不该有脑细胞银行吗?如果能开发出你大师脑细胞银行成品,大量生产,科学植入,该多么有趣!”“世界这么大,也许有一天,有人证明你大师的全面性伟大”。大师说:“我太聪明了,我不可能不知道……”宽容地说,偶尔的肉麻,还不失为有趣,但三十多万字从头到尾反反复复一成不变的自舔自品就有点恶心。另外,大师自证高明的桥段设计得也很拙劣。打个比方,大师的崇拜者(书中人物除了大师就是大师的崇拜者)随便提到“椅子”,大师马上接口说椅子在古文里怎么说,英文里怎么说,法文、拉丁文、梵文、希伯来文……里怎么说(只要你手边有足够多的字典,你就能凑出足够多的说法),然后崇拜者一脸仰慕地赞叹:大师你太厉害了,这么多高深的知识你怎么能够脱口而出!大师意犹未尽:你提到了“知识”,知识在古文里怎么说,英文里……(再抄一遍字典),于是崇拜者崇拜到连死的心都有,以身相许根本不值一提,以身相殉都难表拜服之忱……有志于自我表扬的文学青中老年,这一招可以作为入门初步。《虚拟的十七岁》里还是有若干性幻想的段落。出人意料——同时也令人反胃的是,作者性幻想的主要对象竟然就是作者自己。作者一再强调自己的粗壮庞大,但又心虚地不敢一试,杜撰了不少能举而不举,可奸而不奸的大话。如果草草地把书翻一遍,或多或少你会以为书中十七岁的女主角是向七十岁的作者求奸不得恨恨而死。在性爱这样的体能领域内,肉身凋谢的大师还敢自封为奥运会冠军,真的应了孔子的预言:老而不死是为贼。从几年前的《上山•上山•爱》开始,李敖就自创了一种小说格局:用一个不伦不类的情色故事,把从前的媒体散文再发表一遍,赚第二轮稿费。书中的大量情话,都是很不得体的媒体旧文。《虚拟的十七岁》如法炮制,只是故事越发不伦不类,情话越发大而无当。新书中所谓的学问,所谓的思想,无论是聊电脑,聊人工智能,聊人生,聊情爱……都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浮谈无根,间或有一些语言文字上的小聪明,但根本而言不成体统。除了作者以外,没有人会以为这些是什么学问思想。这大概是李敖真正的悲哀。他在书中写道:“我是中国自古到今最独来独往的、也最能独来独往的伟大知识分子,不入党、不阿从、不曲学、不逃世、不寒酸、不孤愤。我是伟大的自大狂。”姑且承认李敖的“六不”,但问题是,除了自大狂以外,他还是什么?无传世之学、无传世之功、无传世之德,他凭什么自大?就连色情小说,都比他的本家李渔差三百档。他岂止“六不”,他简直什么都不是。李敖没有传之后人的学问,但他本人很有可能成为后人研究的学问。他是当代中国文化人自大自恋的标本。中国文人的自大和自恋,应该是未来中国心理学社会学研究中的显学。平心而论,在那些自以为是的中国文化人里,李敖读书最多,文字最好。

媒体关注与评论

给报纸写专栏谅必要受制于人。事关正义,可以请一些暖血笨人没头没脑地发火;事关风月,可以派一些多情女子顾影自怜;其他无关紧要的,全归小宝他们了。也不知生成就是这么一支笔还是千锤百炼出深山,小宝好像很适合给报上写这样的专栏,就是说光气人不打架。这也高明。 ——王朔要评“上海三宝”,那小宝绝对逃不掉。他蛮海派的,那种好的海派:灵活,幽默。说话很逗,喜欢装光棍的样子,怎么调侃他,他都无所谓,你找不到他的死穴在哪儿。 ——毛尖他的眼光与众不同,文笔毒辣,可能因为他一直游离在主体之外。他知道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文化趣味。他不是不激愤,但他的激愤比较有个人色彩,他会把一些严肃的问题化解成黑色幽默。 ——陈村小宝就是个自由主义者,从没有放弃社会批判的立场,思考很冷静。你看他现在写的书评,虽然嬉笑怒骂,但根是严肃的。早年间,他正经八百地作的那些研究,让他的思维体系有很大不同。 ——孙甘露


编辑推荐

《老而不死是为贼》编辑推荐:1. 众多名家推荐;2. 海派文人的代表作;3. 读者追读好书有趣书的最佳指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老而不死是为贼 PDF格式下载



好玩的书评
   ——读小宝书评文集《老而不死是为贼》


小宝是闻名上海滩的才子,后来又逐步让全国好些自恋的才子才女膜拜。才子多半有点自负不正经,随心所欲,是好玩的型。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小宝帅哥的一部书评文集,虽然内中不免还是夹杂了几篇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应景文字,也不是想像中那么有趣十足,但不得不说,很有几篇文字还是很直爽的,又有几篇文字是好玩的,大体说,有三分之二还多一点颇有可读性。
  
  小宝说高阳小说喜欢写才子,写得最好的人物是妓女。我收集高阳文集不少,读得并不多,仅《胡雪岩全传》、《慈禧全传》等少量小说和二、三本历史随笔,但还是敬佩有加,坚信中国历史小说第一人非他莫属,二月河也只配给他当某个隔了好几代的玄孙。——《高阳:好写妓女与才子的作家》
  
  小宝对《小团圆》也不以然,并对违背张爱玲意愿出版小说的“几个小男人”,鼓吹这部小说是张爱玲“巅峰之作”的小文人行径开骂:“愚蠢不是问题,如今还以文字名世都不是聪明人。不能容忍是自觉的愚蠢,妄言欺世,唐突先贤,以为天下人全是傻瓜。别人在奸尸,小文人在边上高声叫好,用愚蠢的逻辑证明那是灵肉合一的高潮。这才是文人真正让人瞧不起的地方。”如此说来,我一直羞愧没能一口气读完《小团圆》,也是自已过份娇情了。——《小团圆:2009年出版界最成功的商业案例》
  
  小宝将韩寒与日本的村上龙比较,有些恨铁不成钢,称赞了他的博客文字,但对小说评价“很烂”、“特别一般”,“然而,从长远看,我觉得韩寒应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韩寒在博客里和人吵架,十分蔑视所谓的‘文坛’。其实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韩寒才是文坛。他们花费一点碎银两买到的文坛消息就是韩寒的小说。问题是现在的文坛,不管姓什么,比老百姓的无聊生活还要无聊。对文学有所期待的读者,真的希望二十四岁的韩寒出息成二十四岁的村上龙。”韩寒的小说没读过,博客时评文字读过几篇,确实喜欢。村上龙的小说买过《69》和《最后的家庭》两部中译本,小宝特别提到的村上龙处女作《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倒没买到,就是买到的两部也没读,小宝这一比较又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文坛廿四郎:韩寒应该更有出息》
  
  《维尼与沃尔弗》是英国传记作家、小说家威尔逊的畅销历史小说,杜撰了音乐大师瓦格纳儿媳与希特勒的一段情史,甚至还替他们虚构了一个非婚生女儿。瓦格纳儿媳生前有十几小时的电影采访记录,断然否认这段情史。小宝评论说,“小说家却顾不了那么多。他不要信史,只要性史。希特勒的确是恶魔,可是吃着汉堡包、看着电视八卦新闻长大的新一代读者不想消费一脑门官司、牵扯很多抽象议题的恶魔,他们需要绯闻化的恶魔。”
  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文以载道”,这似乎正好从某种角度揭密了,“文”可能从来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尚。小说和电视剧就可以纯属是消费品,而历史看起来似乎神圣得很,但实际上也还是脱不开被消费的命运,学者是严肃的消费,大众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怎么好玩就行,历史小说和历史电视剧就应该是这种玩法。最怕的是俗人伪装成学者还假装特有想象力,搞得四不像,弄得大家都累。这是读小宝书中一篇书评《小说家笔下的希特勒:绯闻化的恶魔》时想到的一点闲话。
  
  颇值一提的是,小宝对李敖、余秋雨二人似乎前世有仇,今生恨得牙痒痒,实则是将二人作为当世文人堕落的标兵,书中多次直呼其名地将李敖骂为“老而不死是为贼”,继又打入“言论戏子”又叫“言论表演艺术家”,给余秋雨的冠名也大致不差,爱憎分明,勇气可嘉。
  
  另外有些文章应该更有趣,欲知究竟如何有趣,读者还是自己买本书来细细品味为好,多少也算对小宝才子的支持——现在的真才子很稀罕了。
  


如果“理想国”不组织沙龙,或许会有很多人不认识小宝。自从章诒和、小宝、熊培育和梁道文、陈丹青来过便知了了这些人的厉害。
小宝过人之处在嬉笑怒骂间把各种的刻薄、挖苦、嘲讽表现得酣畅淋漓,而这些刁钻的文章里又流露着智慧与豁达。
《老而不死是乌贼》是一部书评,却未在书本身上做文章,而是对与书有关的,甚至作者做了有趣的调侃,却未失表达的清晰明确,对其书其人的批评也是中肯、客观。
第一次看《老而不死是乌贼》是在书店,专注于书本,却不小心呆了近2个小时。妙趣横生的行文,看着甚至爽快,内心的灵感与想法全都被激发了,幡然领悟,原来这是一部有益于刺激思想的册子。


《老而不死是为贼》是小宝帅哥的一部书评文集,虽然内中不免还是夹杂了几篇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应景文字,也不是想像中那么有趣十足,但不得不说,很有几篇文字还是很直爽的,又有几篇文字是好玩的,大体说,有三分之二还多一点颇有可读性。


一下午的时间就读完了。本名为《老而不死即为贼》,这也是本中,就有意思的文章。真是说出了我一直也来的感觉。高中时的“偶像”李敖,现在成了跳梁“老贼”,真是对他对己都觉得渐愧。小宝对他的评价“无传世之学、无传世之功、无传世之德,他凭什么自大?就连色情小说,都比他的本家李渔差三百档”。外:《北京法源寺》放我箱子里快有十年了,我只翻了几页,实在是忍不了李敖有话说版的“梁启超”。


《老而不死是为贼》使一本读起来非常过瘾的书,文字好,见解高,老辣而幽默。


书名以书中一篇文章标题为名。老而不死是为贼这篇文章是评论李敖的,观点独到,语言犀利。近年来难得读到这么爽快的文章。


作者的笔风又好像书名《老而不死是为贼》一样,犀利不失幽默,见解独到,是一本值得推荐看的书!


蛮不错的一本书噢,还没有全部看完
评论很精彩,就像封面上的那句话,是作者把书读透了的洒脱


偶然机会才知道小宝这个人,功力不浅,阅读面广泛,基础扎实,所以评点起来游刃有余。当然,这本书还有个好处,根据他的评论,有选择的去买一些书。省了不少功夫。本书可以作为按图索骥的那个图吧。。哈哈。


对书的评论视角很独特,也很智慧,不错的书评


算是还能看得下去书的一人,就是幽默缺乏症,这样的语言和风格是大爱,没看过什么书评,很幽默。


这次买的几本书来后,先迫不及待看完的第一本书,一口气看完的,作者真是博览群书,先是看了高伟的博客,说小宝是好男,文才也很棒,随后在网上了解了下小宝,没看出什么魅力好男人的味道,可是看完这本书后,居然一下子感觉到了这个人的质感、性感。


这是一本评论书的书。知道这本书是在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里面的,作者小宝的确功力非凡,看的书也非常的多。读后受益颇多,也试着去找里面说到的好书。呵呵,又找到一大堆可以看的好书了,爽。


第一次读小宝的书,读的很爽快。这样的书才是好看的书。个人觉得他的才学比姓余的厉害的多


做为上海真正的牛人,小宝可不是韩寒之流能比的。都说韩寒的小说不行,但杂文还成。那要看跟谁比,如果跟小宝比,杂文,我是说韩寒的,也够寒碜的。


我喜欢。喜欢小宝的书,喜欢小宝的文章,很有意思,充满阅读的乐趣。


作者小宝,文笔幽默,笔调诙谐,好看!


此书为书评,多次调侃余秋雨,痛快!


从梁文道的介绍中知道了这本书。买回来一看,果然写得很有意思。没想到书评也可以写得这么出彩。一本好书。


小宝的书,挺好的


看了小宝的博客才回过头来买书。


虽然尖酸但不算太刻薄吧。有些东西确实是第一次读到。闲时也以读一读。


书买来就翻看,喜欢,但不敢象平时那样随手放,因为家里有小学文化的八十老太,怕她看见.名,不知是宝爷定的书名还是编辑选的? 是很好的书名,但让我该把它放哪里?.


小宝最有名的一本,只这七个字就太好了


喜欢小宝


终于等来小宝的两本新着。行文流畅,机锋时现,对李敖客观评价,对韩寒宽容,对余秋雨不屑。


喜欢刻薄调侃的调调。


你想看深刻有内涵的书么?无论是你看过还是没看过的书,这本书都会给你新的认识。然后列个书单照着作者的顺序读下去!


漂亮的评论书,非常满意!要是买到的书都是这感觉,简直是一件特大幸事!


其实,一个人读书是寂寞的,也使眼界狭窄的。一直很羡慕有导师给开一个书单,读过以后又可以有高于自己的人进行讨论。但那大概是一般读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会享有的幸福吧,太奢侈了,不属于我等市井小民。看宝爷的这本书,我就当它是一列书单,是推荐,也使引导。这样想着,读来也蛮幸福。


作者有知识,文章有水平,读者有眼福


唐鲁孙吃过一次全蛇大会,“先是吃蛇胆酒,堂倌把四只蛇胆扎在一只银叉上,一个小银盘子放着一枚带把银针,每人面前一杯烈性酒大半都是白兰地,由堂倌用针把四粒蛇胆扎破,每只胆放在客人酒杯各滴一滴,最后轮到主人,每只胆要不多不少恰好各刺两滴滴到主人酒杯里,于是大家鼓掌致谢举杯,主人此时要对这个堂倌放赏”。很有趣,是不是?


里面都是作者读书的后感,可以发现挺多书有意思,开阔视野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还有点幽默


尖酸刻薄,诙谐幽默!


轻松、愉悦间得到享受


看书如此痛快,机会不多。


书的质量很好,也很值得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有意思的书了,文笔犀利,勾引起我的购书欲望


喜欢,里面的内容有的令人忍俊不禁。读罢,就是一词:“舒服”。


好书,文笔犀利,观点独特,作者博览群书,推荐!


短小,未必精悍


偷走的是时光,偷不走的是回忆!


有些我看过的,会有些共鸣,但很多是我没有看过的……嗯,就当是长见识了吧!可以当购书指南用!


一流的文字


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看过也没多久,怎么彻底忘了内容是什么,不过没有恶劣记忆!


文风犀利,及诸多名家之文,受益匪浅。


像老友泡壶茶,随便鸡零狗碎的聊,彼此惬意,嗯嗯。


依然风趣


写的有深度


挺有意思的 比那些所谓的新生代作家好多了


不过适合在网上看,因为免费,要花钱的话就要想一想了


挺好的 全新的 很精致


也很直白,并且还可以从书中看到更多的好书的介绍,有点儿像个书单,不错。


一如既往的好看,对于像我这样层次的读者已经足够。


在手机报上经常看些这本书的片段,觉得不错就买了,当当的服务不错,挺好的


一本好书,人生的心得体会,值得一看!


 为一本书评集写书评,怎么都让人觉得有点画蛇添足,如果我不是拿了宝爷的好处,就是真的闲得没事干,事实上,很可惜我是后者。
  
  初次知道此书是在梁文道主持的开卷八分钟里,短短15分钟的节目让我听high了,第一篇介绍的书评是《亦是好的》,借胡兰成之口谈张爱玲,我没读过胡的东西,倒是对这个人的兴趣更大。大概是同为男性,对他的所作所为有一丝丝的“瞻仰”和“崇拜”的意味。当然了,除这一丝以外,还是很鄙视做汉奸这种行为的。总之,梁文道短短载录的三句,把胡兰成的形象概括的活灵活现,三分旧文人的酸腐,四五分文采,还有二三分机智。总之,整部视频里都是关于读书著书一事的真知灼见和宝爷对其它的文化名人的尖刻评论,很是过瘾。
  
  欲知详情,****://v.ifeng****/history/wenhuashidian/201104/8d373a6a-b4a6-4912-a295-576e1ab2854d.shtml
  
  如果你和我一样,以为此书就是如视频里所看到的,满纸都是黑色幽默与荒唐讽刺,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实话告诉你吧,整部书里,你能找到的尖刻评论,梁文道都念得差不多了,如果你想当笑话买回来逗你开心 博君一笑,怕是会叫你失望。
  
  但是,书还是好书的,电视网络是为了吸引眼球,所以故作惊人语。真正精彩的部分,未见得是宝爷黑色幽默的文笔,而是他扎扎实实阅读后,对每一本书后总结,这些总结基本上是该书的精华部分,或者是最薄弱的环节,你看了宝爷的总结后,买不买它们自然心里有数了。当然了,书评肯定不可能客观,比如我对《盛世》的评价就没有宝爷总结的那么高,但是这都无大碍。能有这么大的阅读量,同时阅读的范围涉及通俗、经典、传纪、八卦、鬼怪、经济、学术、美食。两性关系,真的可谓是天南海北无所不包,有一两篇观点不同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我因为被书里面尖酸刻薄的段子吸引,却发现买了一本挺严肃的杂文集,也算是无心插柳吧。
  
  有时候我会觉得,读书评和影评是一件很没意义的事,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我看评论并非真的想知道作者的观点如何,而是想看人们如何吐槽一部作品,或者对一部经典是不是有和我一样的共鸣。有时候为了决定是否看一部电影或一本书时,总是反复花更多的时间去调查它是不是值得我看。当我把所有的情节线索,人物关系,电影的表征与内涵都搞清楚时,我已经兴趣缺缺。
  
  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感觉自己像一只发育未完全的雏鸟,等待着别人已经消化了,从胃里反刍出来的知识,不想付出时间和精力,只想从阅读中找到趣味和乐子,虽然没什么不好,不过想想还是觉得恶心。


太打击我了,这是第三次写这本书的评论。第一次是一个多星期前,以为发表了就关了网页,谁知道没有,不知道当当发什么傻;第二次是刚刚,快写完了就网页出错。捶胸顿足,为什么不能像博客那样,有临时保存的呢?(抱怨就已经一百字了,希望事不过三)
买这本书有点巧合,虽然说对书评类算是比较感兴趣,例如梁文道的书;原谅我孤陋寡闻没听过小宝大名,是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搜索中(一直比较喜欢这个出版社)看到了这本书;又看到下面的评论,呃,大家都说好,也不像是拖;那好,买了!
2月28书送到,3月中看完;分了两次看完书,喜欢,收获有三:根据自己喜好,从内容中列了张购物单;呃,看来讨厌余秋雨的人不在少数(强调,讨厌≠不喜欢),我也不是很喜欢韩寒的小说;书里的一句话总结了我的某方面迷思——一直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喜欢,对竹林七贤很感兴趣,但是原因从来没总结出来,直到看了这句(P99),“也许,六朝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贵气的岁月”,概括了我喜欢的原因。
喜欢这种短小的评论,而且也很羡慕:能够把爱好和职业结合起来是让人相当愉悦和欢喜的一件事情。对我,书是爱好;但是上班时的空余时间,又没法静下心来看些需要动脑、思考的书,只有在周末;就变成买的书不少(向来不信奉“书非借不能读”),但是看完的又不多。所以,要努力!!!
ps:书里提到的很多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新星出版社的,有点怪。


首先是被题目吸引的,拿到书后感觉不错,作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本不错的书评集。


每篇文章一本书,作者看了好多书,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也能联系起来,感觉评价还算客观,是真正看了不少书的人


大部分是书评,写得比较到位


我以为这是本不假模假式的书评,有人同意吗?
总之,看得我好爽快。哈哈。


喜欢小宝的书


对于这样的书,当然是欢迎的,作者的兴趣广泛,是不错的荐书人;老实说,前几篇确实好于后面的~


小宝好像不待见李敖


也行吧·有的人的文章视乎不适合结集出版,不如看他的专栏舒服。


果然贼得很。看着过瘾,但又不能说很喜欢。眼光太毒辣,文字不厚道。看着忍不住跟着笑出来,作换心情之用。


作者的评论言辞很犀利。能带给读者很多全新的视角以及不同的简介。但前提是,你最好和作者有着差不多的阅读量。不然有些骗评论是看不大懂的。


书中提到的书,看到的不多。这只是作者对于书的看法,不知道对与不对,但是倒是给我提供了很多好书,感谢。


可以在书中了解更多不同内容和风格的书、作者,大开眼界。只可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书都是2005年左右出版的,几乎已经找不到了。


带几分幽默


犀利 幽默


上海男人。


书名就很犀利,文章更是犀利


书的质量一般。。。。


这种书,现在好像很时髦,但是要不要买那么多,我矛盾了。要不在网上看看好了。不过写得还是不错的。


老公挑选的书


很好的书,犀利


随笔短文,充满时代感觉。
内容有时欠佳,深度不够,
偶有亮点,可以一读。
推荐。


但看不是很懂~


这个真不太懂!


喜欢的这类


给老公买的,他觉得不错。


又在当当找到一本好书


出乎意料的平淡。没能像期待那样的惊喜。纸张质量也很一般。


开心就好,买了也不错!


包装与内容的版面设计都很有现代杂志的风格,总体说蛮不错的


……要想读好这本书,首先自己本身要有一定的阅读面,不然很难理解……
内容多是一些书评或者其他杂文……


主要是作者的书评,可以看看


没有想象中的好,书评太短,隔靴搔痒之论


作者对文化界人、事、书的看法,普通人或者不在文化界混的人其实不太看得懂,我就一知半解地看完了。

不过其中的一些“读书浅记”,可以作为书目介绍,有点启发。


听上海的宝爷耍宝逗乐,也不乏是快乐的事情。人说,观点最重要,这个本就是观点的集合吧。


买这种评论书的书,可以听八卦,还可以按图索骥,扩展阅读地图。


像我这种没读过几本书的,惭愧。


还算好啦,但没有期待的那么好。读过就忘了。


一般吧,买了很久,不是那种一拿起来就能连续读下去的。


冲着腰封老王的一句话来的,结果内容也太乏味了。。一些书评兼人评的闲言碎语,太无味了,就是隔壁看了一些书的大叔水平,无聊透了。。


不怎么样,没有让人觉得值得一看的感觉,估计我是不会去翻这本书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