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经济创造之路

黄海峰,周国梅 等编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作者:

黄海峰,周国梅 等编著  

页数:

472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专著围绕经济创造专题,汇集众家学术观点,力图展现中国改革成果,探讨未来发展之路。美国诗人缪丽尔·鲁凯泽(Muriel Rukeyser)说过,宇宙是由故事而非原子构成(The Universe is made of stories,not atoms)的;同样,“中国经济创造’’作为当代世界文明演进史上的重大创新,也是由无数激动人心的故事构成的。南开大学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坦认为,中国经济创造之路就是“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实现了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历史性重大变化。这一切都是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路线的指引,是打破‘两个凡是’、‘计划经济’等禁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体现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的结果。特别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搞好‘五个统筹’、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等创新成就,突出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面对客观现实、敢于求真务实的伟大时代精神。这非凡的30年,培育和造就了几代新人。这伟大的时代精神,鼓舞、指导和提高了我们在不同岗位坚持以时代精神要求自己、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中国经济创造之路就是改革、创新、求真、务实之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的经济改革道路,所涉及的制度、管理、政策和方法,成为“中国模式,,而备受世人关注。中国政治学家俞可平认为:“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将自身优势与全球化趋势有机结合,‘中国道路’对于全球价值,的贡献,拓宽了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选择发展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如果能从“经济创造”的角度研究“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的转型,必将对中国经济理论有所贡献。

内容概要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为了消除当前的资源环境危机、为了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本书通过对中国30年经济改革的总结,以制度经济学以及经济创造论为理论基础,着重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分别从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四个层面研究中国经济创造问题,通过诠释和借鉴中外经济创造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一个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图。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创造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开放型、知识型和标准型的战略体系;在区域层面建立经济的合作性、公平性和互补性的协调体系;在产业层面完善价值链、管理链和产业链的协同体系;在企业层面塑造制造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能力体系,从而将绿色化、低碳化和循环化作为中国经济创造的战略定位。 本书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共有两章,主要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中国经济创造的理论;第二部分共有四章,分别从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四个层面论述中国经济创造的历史、成就和问题;第三部分共有四章,从文化、人才、技术和金融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创造的背景和动力;第四部分共有两章,通过欧盟经济创造经验,论述中国应如何实施经济创造战略。第五部分共有三章,论述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创造战略,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书紧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力图展现中国经济创造的真谛,体现出三个特点:(1)国际性:本书凝聚了众多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智慧,还吸纳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并邀请国内外专家从不同视角对中国经济创造进行评论;(2)学术性:本书广泛吸纳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试图以文明演替等观点搭建“中国经济创造”的理论框架,通过查阅英文、德文、日文和法文的文献,对“经济创造”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科学系统的阐释;(3)实践性: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中外地区发展比较、行业发展比较等实证研究,从体制创造、模式创造和政策创造三个方面力图展现中国改革的成果,从不同视角剖析中国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探索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的经济创造之路。

作者简介

  黄海峰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先后在美国、法国和德国的跨国公司担任过高级顾问,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人口、资源和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土资源部特约监察专员、国际生态发展联盟亚太地区理事长、中欧社会论坛“绿色经济与节能减排国际会议”中方主席、联合国环境总署“绿色经济报告”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管理杂志(International ManagementReview)编委、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理事、美中金融家协会副会长。2003年被聘为北京WT0事务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 2004年荣获北京市市属(管)高等学校特聘教授资格,2006~2008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7年获得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技术、经济与工业部以及德国伍珀塔尔研究所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合作中心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联合颁发的循环经济专家资格证书。现任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经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和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中国学术交流部主任。

书籍目录

前言1 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1.1 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1.2 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2 中国经济创造的理论研究 2.1 研究方法论 2.2 经济创造论3 中国国家层面的经济创造 3.1 历史背景 3.2 经济跃进 3.3 经济创造 3.4 实质分析4 中国区域层面的经济创造 4.1 区域发展理论 4.2 区域经济系统 4.3 区域经济模式 4.4 区域模式的不足 4.5 区域经济创造——北京石景山区实证研究5 中国产业层面的经济创造 5.1 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5.2 产业经济的制造业 5.3 产业经济创造案例——四川省机械制造业6 中国企业层面的经济创造 6.1 企业发展类型 6.2 私营企业发展 6.3 中小民营企业的作用 6.4 外资企业的贡献 6.5 “走出去”战略7 中国经济创造的文化基础 7.1 文化力的概念 7.2 中国文化的特性 7.3 培育创造文化8 中国经济创造的人才基础 8.1 创新人才概述 8.2 人才培育模式 8.3 调整培育模式9 中国经济创造的技术基础 9.1 技术创新概述 9.2 技术创新体系 9.3 技术创新能力 9.4 技术创新案例——广州德威公司10 中国经济创造的金融基础 10.1 金融市场概述 10.2 金融渐进创造 10.3 资本运营模式——企业融资案例11 欧盟经济创造的战略管理 11.1 欧盟框架计划 11.2 中小企业政策 11.3 人力资源政策 11.4 知识产权政策 11.5 欧盟创新政策评价12 中国经济创造的战略管理13 中国绿色经济的创造战略 14 中国低碳经济的创造战略 15 中国循环经济的创造战略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 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中国经济创造不仅承接了洋务运动以来的历史创痕与创新思想,而且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超越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中国经济创造所提供的丰富、复杂而又独特的案例,足以向经济科学提出许多挑战。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和经济创造,而无效率的制度则会起抑制甚至阻碍作用。本章在制度经济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针对不同的经济体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及其经济发展效率。  1.1 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将制度排除在影响因素之外,把制度作为已知的、既定的因素,或把制度作为外生变量,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显示,单凭技术创新不足以解释全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诺思(Douglass North)于1968年指出,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有其片面性,研究经济增长必须考虑制度因素,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在推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其相似性,其表现形式都是推动经济利益最大化,只不过是创新的行为主体不同。不同的行为主体如公众、企业或政府推动制度变迁的动机、行为方式及其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但是都要服从制度变迁的一般规律。虽然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制度却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还是最根本性的因素之一(Lance E.Davis and DouglassC.North,1971)。诺思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诺思,1995:5)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实现经济增长,那就是因为该社会没有为经济方面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没有从制度方面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得到最低限度的报偿。诺思基于对世界经济史的比较研究,力图证明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制度变迁。历史上的经济增长之所以首先在荷兰和英国发生,是因为荷兰和英国最早进行了产权结构方面的改革,从制度上激发和保护了经济领域内的创新活动,使得荷兰与英国获得了先发优势,在工业革命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且将这一垄断优势保持了两个多世纪。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有关邓小平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及其在中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西方媒体报道得太少了。农业、科技和艺术的解放、努力健全法律和保障制度,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正在以不同的速度多方位地发展着。经济发展首当其冲,其次是教育、科技和法律。在中国媒体和网络上面,有不少关于干部腐败、滥用职权的报道,这也许是因为中国尚不健全的权力监督制度而产生的最棘手的问题。感谢此书的所有作者,他们为读者阐明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目标和成果。  ——格尔特?卡明斯基 奥地利中国和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创造是思维的创造、理论的创造,中国的改革开放既是思维创造和理论创造的成果,又是思维和理论进一步创造的基础和动力。黄海峰教授等编著的《中国经济创造之路》描绘出过去30多年中国腾飞的奇迹和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发展轨迹,揭示出“创造性”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的不竭动力;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越发展越需要思维创造、理论创造,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不断进行思想和理论创造的民族。  ——冯俊 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中国经济的奇迹和创造,得益于30年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之路,使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经济在30年里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对接,融入了经济全球化之中,走上了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前辈们为之奋斗而未实现的强国之路。改革的本质是创新。“观念创新”,使中国从“两个凡是”的禁锢中摆脱出来,与极“左”思想决裂;“体制创新”,使政府管理、企业运行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科技创新”,使中国的核心竞争能力得到了完美的提升,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增强。黄海峰教授等编著的《中国经济创造之路》为我们再现了30年中国经济创造不平凡的历程,为我们展示了更加激动人心的未来。  ——刘明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书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经济创造之路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